本文目錄
有哪些科學趣聞
1、每根鉛筆的使用壽命差不多相當于寫4、5萬個單詞,或者畫一條56公裡長的線。
2、上班的危險性從統計學上來說不亞于戰争,過勞死、上班路上可能碰上的意外事故都加重了危險系數。
3、一天當中最可能降雨的時間是早上7點,最不可能的時間是淩晨3點。
4、谷歌公司的英文原本不是“google”,而是“googol”,後者意為10的100次方,指的是一個巨大的數字,比宇宙中所有的基本粒子的數量總和還多。後來因書寫失誤,“google”才出現在公共場合,并被認可。
5、阿拉伯數字最初是由印度人發明創造的,後來被阿拉伯人掌握、改進,并在歐洲、亞洲等開始傳播使用。
6、人在晚上的身高比早晨時矮1%左右。
7、2520是最小的、能被1到10中的每個數都除盡的數。
8、如果一個房間裡有23個人,那麼其中兩個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是50%。如果有75個人,那麼其中兩個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99%。
世界上有哪些數學小趣聞
1、蒲豐試驗
一天,法國數學家蒲豐請許多朋友到家裡,做了一次試驗.蒲豐在桌子上鋪好一張大白紙,白紙上畫滿了等距離的平行線,他又拿出很多等長的小針,小針的長度都是平行線的一半.蒲豐說:“請大家把這些小針往這張白紙上随便仍吧!”客人們按他說的做了。
蒲豐的統計結果是:大家共擲2212次,其中小針與紙上平行線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豐說:“這個數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會得到圓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擲的次數越多,求出的圓周率近似值越精确。”這就是著名的“蒲豐試驗”。
2、高斯
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
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将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隻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麼算的。
3、數學魔術家
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台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
沙貢塔娜隻用了50秒鐘就向觀衆報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學魔術家”。
4、胡和生
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在微分幾何領域裡取得了系統、深入、富有創造性的成就。例如,對超曲面的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的特征問題,她發展和改進了法國微分幾何大師嘉當等人的工作。
1960-1965年,她研究有關齊次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的問題,給出了确定黎曼空間運動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決了六十年前意大利數學家福比尼所提出的問題。她把結果整理在與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齊性空間微分幾何》一書中,受到同行稱贊。
5、塞樂斯
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榄油積累了相當财富後,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創造,積極思考問題。
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裡,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遊曆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灰塵的旅行讓我了解了哪四個科學趣聞
《灰塵的旅行》裡的科學趣聞有:鏡子的故事、土壤世界、大海的寶藏、摩擦等。
《灰塵的旅行》(又名《細菌世界曆險記》)是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作品精選集。全書分為科學趣談、科學小品和科學童話三個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将深奧的科學知識講得形象生動、明白曉暢,徹底揭去了科學神秘的面紗,帶領青少年輕松進入神奇的科學世界。
有哪些動植物的趣聞
動植物趣聞分享
一、動物的趣聞
1.海豚的智商:海豚是已知智商最高的海洋生物之一。它們不僅能發出複雜的聲音進行交流,還能與其他個體合作捕獵。研究表明,海豚展現出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和文化傳播行為。
2.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螢火蟲可以發出美麗的光芒。它們的發光是由于體内特殊的化學反應産生的,這種發光現象在夜晚吸引配偶或迷惑獵物時極為有用。科學家對這種生物發光現象的機理進行了研究,希望在未來應用到人造光源中。
3.動物中的僞裝高手:許多動物如變色龍和某些鳥類,能夠根據環境改變自身的顔色進行僞裝。這種能力是通過特殊的皮膚細胞實現的,有助于它們在捕食或躲避天敵時隐藏自己。
二、植物的趣聞
1.植物也能“運動”:一些植物,如向日葵,會随着太陽的移動而轉動花朵,以獲得更多陽光。這種現象稱為植物的向光性運動。此外,一些植物還具備趨觸性運動,如含羞草受到觸碰時會關閉葉子。
2.植物的共生關系:有些植物與微生物或動物形成共生關系,如菟絲子與某些螞蟻共同生存,而一些菌根植物則與土壤中的真菌共生,依靠真菌的菌絲網絡來獲取水分和養分。這些關系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3.植物通訊:植物通過化學信号進行信息傳遞,稱為植物通訊。例如,某些植物會釋放化學物質來警告其他植物即将來臨的害蟲威脅或吸引有益的昆蟲來幫助授粉。這種現象展示了植物的複雜溝通和适應能力。
科學家根據生物發明發明了哪些東西
科學家根據生物發明發明了哪些東西
科學家通過對大自然和動物界裡發生的許多奇迹的仔細觀察,建立了一門新興的學科——仿生學。仿生學是集動物學、物理學、化學、心理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一門獨立的邊緣科學。模拟動物的功能,以改進現有的和創立嶄新的機械、建築結構和新材料,儀器和工藝研究,創造出許多适用于生産、學習和人們生活的先進技術。
飛機的出現毫無疑問是來自人們對飛禽鳥類的直接模仿,現代飛機的垂直起降,空中定懸後掉頭等諸多方面功能的實現也深受飛鳥和蚊蟲的啟發。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生物學家通過對蛛絲的研究制造出高階絲線,抗撕斷裂降落傘與臨時吊橋用的高強度纜索。
響尾蛇導彈等就是科學家模仿蛇的“熱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著一種似照相機裝置的天然紅外線感知能力的原理,研制開發出來的現代化武器。
人類模拟動物的變色術,研制了軍用的迷彩服裝,模拟蜻蜓、螳螂的複眼制造出了雷達以及蛙眼雷達等等,研究應用動物的靈性來為人類服務的例子真是不枚勝舉。
請問,科學家,根據,動物發明了哪些發明?1、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2、.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準确無誤地識别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幹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準确地識别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别是能夠區别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将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3、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内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着它可以發現電杆、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制成。
哪些科學家發明了哪些東西。茅以升錢塘江大橋
詹天佑京張鐵路
候德榜候氏制堿法
李四光創立中國地質力學體系
竺可桢中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
竺可桢(氣象學家)
李四光(地質學家)
鄧稼先(兩彈元勳)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王選(當代畢升)
周光召(物理學家)
趙忠堯(物理學家)
科學家用哪些生物發明了什麼東西蒼蠅是細菌的傳播者,誰都讨厭它。可是蒼蠅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制成了“振動陀螺儀”。這種儀器目前已經應用在火箭和高速飛機上,實現了自動駕駛。蒼蠅的眼睛是一種“複眼”,由30O0多隻小眼組成,人們模仿它制成了“蠅眼透鏡”。“蠅眼透鏡”是用幾百或者幾千塊小透鏡整齊排列組合而成的,用它作鏡頭可以制成“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張相同的相片。這種照相機已經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複制電子計算機的微小電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質量。“蠅眼透鏡”是一種新型光學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利用仿生學原理的成績還有很多,如蛙眼雷達等…
烏賊---魚雷誘餌
蛛絲---高強度裝甲
長頸鹿--航空服
蝴蝶---微型溫控系統
螢火蟲---人工冷光
帶電的魚--電池
蛋殼--薄殼建築
蜻蜓--直升機
.........
科學家達芬奇發明了哪些東西?達芬奇主要成就在繪畫方面,不過君子不器,他在科學方面也很有成就
重新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
達·芬奇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隻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并不發光,它隻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說”,甚至在當時,達·芬奇就可能在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達·芬奇在生理解剖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
在建築方面,達·芬奇也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華。他設計過橋梁、教堂、城理想中的米蘭(達芬奇)
市街道和城市建築。
科學家從哪些生物身上受到啟示發明了哪些東西zhizhu利用蝙蝠發明了雷達,利用鳥類發明飛機,利用青蛙發明電子蛙眼,利用變色龍發明了便衣,利用鲸魚提高輪船速度,利用蜻蜓讓飛機的機翼不會破碎,利用長頸鹿發明了抗荷服,利用螢火蟲發明了人工冷光,利用龍蝦發明了氣味探測儀。如果可以,請采納。
哪些人根據哪些生物發明了哪些東西鳥在天空飛翔:制造了各種飛行器。
蜜蜂造巢窩:各種正六邊形的蜂巢結構闆材。
每隻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飛機設計師研究蒼蠅、蚊子、蜜蜂等的飛行方法,造出了許多具有各種優良效能的新式飛機。
鲸: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體”,而“流線體”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後來工程師模仿(fǎng)鲸的形體,改進了船體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輪船舴的速度。
蛋殼:能夠把受到的壓力均勻(yún)地分散到蛋殼的各個部分。建築師根據這種“薄殼結構”的特點,設計出許多既輕便又省料的建築物。
袋鼠:會跳躍的越野汽車,
貝殼:外殼堅固的坦克……
魚兒在水中遊蕩:學會了遊泳,發明潛艇。
連體鲨魚裝:第一代鲨魚裝模仿了鲨魚的面闆,在泳衣上設計了一些粗糙的齒狀突起,以有效地引導水流,并收緊身體,避免面闆和肌肉的顫動。第二代鲨魚裝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點,加入了一種叫做“彈性面闆”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減少4%。此外,還增加了兩個附件,附在前臂上由钛矽樹脂做成的緩沖器能大烏龜背小烏龜:轉動炮塔的坦克。
使運動員遊起來更加輕松;附在胸前和肩後的振動控制系統能幫助引導水流。
讓盲者見到光明:在植入了微小的仿生視網膜之後,3位失明患者不僅看到了明滅或者移動的光點,甚至還成功地用眼睛區别出杯子和盤子。
人工合成蛛絲:蛛絲含有一種纖維蛋白,這種蛋白質和存在于毛發和羊角中的角質蛋白相似。這種蛋白分泌出來後開始變得堅韌。通過精細的平衡水的含量,蜘蛛和蠶可以防止纖維蛋白過快固化。
運動方向識别的神經元功能模拟裝置
自動報靶機
平闆型複眼透鏡
側抑制微光電視
蜻蜓-飛機;
順風耳-電話;
青蛙—快速掃描系統
蒼蠅-氣味探測器
螳螂—鐮刀
蒼蠅與宇宙飛船
蒼蠅嗅覺器:小型氣體分析儀。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由于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産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電魚與伏特電池。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發現在電魚體内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
水母耳朵: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确地模拟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
動物仿生學
生物學家通過對蛛絲的研究制造出高階絲線,抗撕斷裂降落傘與臨時吊橋用的高強度纜索。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
響尾蛇導彈等就是科學家模仿蛇的“熱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著一種似照相機裝置的天然紅外線感知能力的原理,研制開發出來的現代化武器。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
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制出了不少軍事僞裝裝備。
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
白蟻不僅使用膠粘劑建築它們的土堆,還可以通過頭部的小管向敵人噴射膠粘劑。于是人們按照同樣的原理制造了工作的武器—一塊幹膠炮彈。
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
我國紡織科技人員利用仿生學原理,借鑒陸地動物的皮毛結構,設計出一種KEG保溫面料,并具有防風和導溼的功能。
根據響尾蛇的頰窩能感覺到0.001℃的溫度變化的原理,人類發明了跟蹤追擊的響尾蛇導彈。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制成了用于偵緝的“電子警犬”。科學家根據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些科學家通過幻想發明了哪些東西鳥飛機
蝙蝠雷達
魚潛艇
貓頭鷹夜視儀
變色龍迷彩服
蜻蜓直升飛機
海豚聲納
蜘蛛人造纖維
烏龜裝甲車
哪些科學家通過幻想發明了哪些東西凱庫勒夢見苯的平面結構
凱庫勒“夢見”苯分子的平面結構
苯是在1825年由英國科學家法拉第首先發現的。19世紀初,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氣。生産煤氣的原料制備出煤氣之後,剩下一種油狀的液體。法拉第是第一位對這種油狀液體感興趣的科學家。他用蒸餾的方法将這種油狀液體進行分離,得到另一種液體,實際上就是苯。當時法拉第将這種液體稱為“氫的重碳化合物”。
1834年,德國科學家米希爾裡希通過蒸餾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與法拉第所制液體相同的一種液體,并命名為苯。
C6H5COOH+ Ca(OH)2= C6H6+ CaCO3+ H2O(脫羧反應)
法國化學家日拉爾等人又确定了苯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8,分子式為C6H6。苯分子中碳的相對含量如此之高,使化學家們感到驚訝。如何确定它的結構式呢?化學家們為難了:苯的碳、氫比值如此之大,表明苯是高度不飽和的化合物。但它又不具有典型的不飽和化合物應具有的易發生加成反應的性質。
對苯的結構,凱庫勒在分析了大量的實驗事實之後認為:這是一個很穩定的“核”,6個碳原子之間的結合非常牢固,而且排列十分緊湊,它可以與其他碳原子相連形成芳香族化合物。于是,凱庫勒集中精力研究這6個碳原子的“核”。在提出了多種開鍊式結構但又因其與實驗結果不符而一一否定之後,1865年他終于悟出閉合鍊的形式是解決苯分子結構的關鍵,他先以(Ⅰ)式(如圖1)表示苯結構。1866年他又提出了(Ⅱ)式,後簡化為(Ⅲ)式,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凱庫勒式。
這個成環的概念在有機化學結構理論上是一個重大突破,與碳原子之間能夠形成長鍊的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1890年,在紀念苯環結構學說發表25周年時,倫敦化學會指出:苯作為一個封閉鍊式結構的巧妙構思,對于化學理論的發展,對于研究這一類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異構現象的指導作用,對于發展煤焦油為原料的染料工業所起的先導作用,都已經是舉世公認的了。”
有人根據凱庫勒描述的夢境,用6隻小猴子形象地表示苯分子的結構。
關于凱庫勒悟出苯分子的環狀結構的經過,一直是化學史上的一個趣聞。據他自己說這來自于一個夢。那是他在比利時的根特大學任教時,一天夜晚,他在書房中打起了瞌睡,眼前又出現了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長鍊像蛇一樣盤繞卷曲,忽見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轉不停。他像觸電般地猛醒過來,整理苯環結構的假說,又忙了一夜。對此,凱庫勒說:“先生們,我們應該會做夢!……那麼我們就可以發現真理,……但不要在用清醒的理智檢驗之前,就宣布我們的夢。”
應該指出的是,凱庫勒能夠從夢中得到啟發,成功地提出苯分子的結構學說,并不是偶然的。這是由于他善于獨立思考,平時總是冥思苦想有關的原子、分子結構等問題,才會夢其所思;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原子價的真正意義,善于捕捉直覺形象;加之以事實為依據,以嚴肅的科學态度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這一切都為他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