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鞠躬盡瘁能形容活人嗎
鞠躬盡瘁能形容活人。
解釋:恭恭敬敬、小心謹慎地竭盡全力,不辭勞苦,一直到死為止。形容盡心盡力地奉獻自己的全部精力,直至生命終結。
讀音:jū gōng jìn cuì。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例句:他鞠躬盡瘁地為這所學校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近義詞:竭智盡忠、盡職盡責。
反義詞:敷衍塞責、敷衍了事、潦草塞責。
鞠躬盡瘁造句
1、他是一位鞠躬盡瘁的教育家,為學生的成長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2、我們要像那些為國家獻身的先烈一樣,鞠躬盡瘁地為祖國奉獻一切。
3、他是一位鞠躬盡瘁的醫生,為了治病救人,不惜日夜奔波,精益求精。
4、雖然他年邁體弱,但他仍然鞠躬盡瘁,為家人照顧得無微不至。
5、他是一位鞠躬盡瘁的企業家,為了公司的發展,不斷探索創新,努力拼搏。
6、我們要感謝那些鞠躬盡瘁的教練員,他們的辛勤付出使我們能夠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7、他是一位鞠躬盡瘁的志願者,為了社會公益事業,默默地付出着自己的力量。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形容什麼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形容偉大的人。鞠躬:彎着身子;瘁:勞累。盡瘁:竭盡心力。指貢獻出全部精力。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鞠躬盡瘁可以形容什麼人
1.鞠躬盡瘁一詞形容那些為祖國和人民勇于奉獻自己的一切精神的人。這些人不辭勞苦,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社會和人民服務。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偉大的人,比如諸葛亮、巴金等人。
2.鞠躬盡瘁的意思是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直至生命的盡頭。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偉大的人。它出自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被載于三國時期吳國張俨的《默記》,一般認為是諸葛亮的作品,是《出師表》(《前出師表》)的姊妹篇。這篇文章立論于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現實,向蜀漢後主劉禅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關系到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全文以議論見長,傳達出一股忠貞壯烈之氣。
可用鞠躬盡瘁形容的人物
中國曆史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
商朝太師聞仲,春秋的管仲、伍員、文種,漢朝的蕭何,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魏征、郭子儀,宋朝的楊家将、寇準、包拯、嶽飛、韓世忠、宗澤,元朝太師脫脫野律楚才,明朝的徐達、袁崇煥,清朝的年羹堯、林則徐、陳永華,近代的張學良,周恩來,
鞠躬盡瘁形容什麼人
鞠躬盡瘁用來形容那些全心全意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的人。他們不辭勞苦,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不計較個人得失,緻力于社會與人民的福祉。這種精神體現了勤勤懇懇、竭盡全力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的崇高品質,往往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
諸葛亮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蜀漢時期擔任丞相,執掌蜀國軍政大權。諸葛亮主張聯吳伐魏,并積極準備北伐魏國。他在兩次北伐中,上表勸谏後主劉禅任用賢臣,忠誠氣節深受後人敬仰。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因其忠貞精神而廣為流傳。
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雖然未能完全實現,但他為蜀漢的興盛和北伐事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忠貞不渝的精神,使得鞠躬盡瘁成為形容無私奉獻者的經典詞彙。
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的《出師表》文筆優美,情感真摯,展現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這些文章不僅在當時産生了深遠影響,而且至今仍被人們傳頌,成為激勵後人勤勉盡責的典範。
在諸葛亮的時代,蜀國面臨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但他依然堅持北伐,以圖複興漢室。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态度,使他成為了鞠躬盡瘁的典範,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不僅體現在他的政治和軍事活動中,更在于他對蜀國人民的深切關懷。他親自帶領百姓耕田種地,減輕賦稅,改善民生,赢得了人民的愛戴和支持。這種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成為了鞠躬盡瘁精神的具體體現。
諸葛亮的事迹和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鞠躬盡瘁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贊美,更是對所有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者的崇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