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我們熟知太陽系八大行星,可有人說九大行星是怎麼回事
其實我從小到大學習的時候,也是知道太陽系裡邊有九大行星,也是到了最近幾年的時候才更改了這個說法,太陽系踢出了一個行星。從原來的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而至于這個倒黴的家夥,死人了就是最遠處的冥王星。
其實當時這個新聞出來的時候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大家對于為什麼太陽系的家族突然少了一個成員而好奇。在當時冥王星是太陽系裡邊最小的一顆星星,作為九大行星之一,冥王星雖然存在感很弱,但畢竟也是家裡的一員,所以還是把它放到了族譜上。而且對于冥王星還是很照顧的,雖然他的體積隻有2000公裡,比月球還要小,但是還是給他起了一個霸氣的名字。
但是為什麼在現在把他給踢出去了呢?是因為在02年的時候,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名字叫誇瓦爾的星球。這個星球的質量其實跟冥王星差不多,但是之前因為沒有發現,所以并沒有把它拉入到太陽系九大行星當中。本來事情就這樣放了下來,但是沒想到第2天又在他的周圍發現了,第2顆星星質量比冥王星還要大。然後斷斷續續的又發現了幾十顆這樣的星星,科學家這下坐不住了,要知道一下子給太陽系裡面增加這麼多的行星,很顯然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
如果貿然添加行兇的話,很顯然會打破之前的生态平衡,所以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他們就決定提高行星的門檻。因此科學家進行了一次會議投票表決,最終以237:157票通過了行星的标準重新核定。他們認為行星必須擁有足夠的重量,同時軌道要圍繞恒星運動,而且在它周圍的軌道上沒有相近的天體。而且沒有發生過核聚變,正是通過這4條新的标準,把冥王星給踢出了隊伍。
為什麼九大行星中被開除來一顆
北京時間昨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大會,經兩千餘天文學家表決通過———太陽系隻有八大行星。不再将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九天,甚至是七年的争論,“一槌”定音,終告段落。結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矮”,道盡冥王星無奈一個“矮”字,道盡了冥王星的無奈。其實,自冥王星被人類發現76年來,對它地位的質疑從來沒有斷過。遠的不說,1999年,冥王星就差一點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電子郵件投票中失去行星的地位。原因是,它與其他八大行星太不同了:一是體積過小,它的質量隻有月亮的1/3;二是軌道過于橢圓;三是八星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而冥王星與八星軌道平面傾斜角達17度。這讓許多天文學家“耿耿于懷”。那麼,到底行星的定義是什麼?“這屆大會為此讨論了9天。”昨日電話裡,上海天文台研究員黃乘利告訴記者,“我從來沒有見過讨論如此激烈的天文學會議。我17日到達布拉格,而前一天,第一份草案就已提交大會,一聽太陽系要擴容到12大行星,現場立即陷入一片混亂。” 16日的隻是初步草案,這些天已經不知被更改過多少次,終于在昨晚得以定論:什麼是行星:一是必須圍繞太陽運轉的天體;二是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三是其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按這樣的劃分,太陽系的行星就隻有水、金、地、火、木、土,加上天王、海王星這八顆。而冥王星由于“先天”不足,隻有出列了,被劃入了“矮行星”。何謂“矮行星”?矮行星前兩點完全相同于行星的定義,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是其軌道附近仍存在其他物體,而且它不是衛星。而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它們其中将包括大多數的太陽系星雲、“海王外天體”、彗星和其他一些小天體。在昨晚的表決上,天文學家還通過了這樣的一個準則:冥王星還被認定為一種新型的“外海王星”天體的代表,比如新近發現的“齊娜”,就屬于這樣的天體。“對天體的重新命名反映出當前世界天文學的認識水平。”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顧秋生說:天文學的教科書,看來是真的要改寫了。“馬鈴薯”,不是行星與冥王星一起被“否定”的,還有從這一次提議草案公布起,就被認為極有可能加入“太陽系大行星”家族的“谷神”、“卡戎”和“齊娜”。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站長林清認為,谷神星這次入選,看上去有點突然,其實并不意外。“谷神星,一開始人們認為它是行星,後來又将它降格,但現在看來,這都是科學發展階段性的表現。”南京大學天文系副教授周禮勇告訴記者:1778年,德國天文學家波得經過确認,向世界宣布了一個如今被稱為“波得定則”的規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應該按照一個固定的數列成比例排列。天王星藉此被人們發現,而當1801年天文學家皮亞齊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發現谷神星時,按“波得定則”,被人們理所應當的認為是行星。著名“神童”高斯更用自創方法,一個小時就精确計算出了谷神星的軌道,一舉名聲大振。“隻是日後天文學家們又陸續在相似軌道上發現了許多類似天體,‘谷神星’才被降格。天文學界采用新的名稱‘小行星’(asteroid)為它這樣的天體命名。但如此簡單歸類并不科學。”林清說:實際上,直徑為950公裡的谷神星,基本為規則的圓球體,而其他小行星形狀是不規則的,像馬鈴薯。“近年來科學家們還發現,谷神星的内部分為不同層次:稠密物質在核心,比較輕的物質靠近表層,這種結構是一般小行星不具有的。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谷神星是一顆原始狀态下的初級行星,隻是因為木星巨大的引力妨礙它吸引更多的物質而發展成大行星。一份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發表的報告,更認為谷神星的表層25%由淡水構成,其淡水含量比地球還多。根據這些條件,考慮恢複谷神星行星地位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卡戎”的加入也是冥王星被“開除”了。北京時間昨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大會,經兩千餘天文學家表決通過———太陽系隻有八大行星。不再将傳統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視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九天,甚至是七年的争論,“一槌”定音,終告段落。結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矮”,道盡冥王星無奈一個“矮”字,道盡了冥王星的無奈。其實,自冥王星被人類發現76年來,對它地位的質疑從來沒有斷過。遠的不說,1999年,冥王星就差一點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電子郵件投票中失去行星的地位。原因是,它與其他八大行星太不同了:一是體積過小,它的質量隻有月亮的1/3;二是軌道過于橢圓;三是八星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而冥王星與八星軌道平面傾斜角達17度。這讓許多天文學家“耿耿于懷”。那麼,到底行星的定義是什麼?“這屆大會為此讨論了9天。”昨日電話裡,上海天文台研究員黃乘利告訴記者,“我從來沒有見過讨論如此激烈的天文學會議。我17日到達布拉格,而前一天,第一份草案就已提交大會,一聽太陽系要擴容到12大行星,現場立即陷入一片混亂。” 16日的隻是初步草案,這些天已經不知被更改過多少次,終于在昨晚得以定論:什麼是行星:一是必須圍繞太陽運轉的天體;二是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三是其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按這樣的劃分,太陽系的行星就隻有水、金、地、火、木、土,加上天王、海王星這八顆。而冥王星由于“先天”不足,隻有出列了,被劃入了“矮行星”。何謂“矮行星”?矮行星前兩點完全相同于行星的定義,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是其軌道附近仍存在其他物體,而且它不是衛星。而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它們其中将包括大多數的太陽系星雲、“海王外天體”、彗星和其他一些小天體。在昨晚的表決上,天文學家還通過了這樣的一個準則:冥王星還被認定為一種新型的“外海王星”天體的代表,比如新近發現的“齊娜”,就屬于這樣的天體。“對天體的重新命名反映出當前世界天文學的認識水平。”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顧秋生說:天文學的教科書,看來是真的要改寫了。“馬鈴薯”,不是行星與冥王星一起被“否定”的,還有從這一次提議草案公布起,就被認為極有可能加入“太陽系大行星”家族的“谷神”、“卡戎”和“齊娜”。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站長林清認為,谷神星這次入選,看上去有點突然,其實并不意外。“谷神星,一開始人們認為它是行星,後來又将它降格,但現在看來,這都是科學發展階段性的表現。”南京大學天文系副教授周禮勇告訴記者:1778年,德國天文學家波得經過确認,向世界宣布了一個如今被稱為“波得定則”的規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應該按照一個固定的數列成比例排列。天王星藉此被人們發現,而當1801年天文學家皮亞齊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發現谷神星時,按“波得定則”,被人們理所應當的認為是行星。著名“神童”高斯更用自創方法,一個小時就精确計算出了谷神星的軌道,一舉名聲大振。“隻是日後天文學家們又陸續在相似軌道上發現了許多類似天體,‘谷神星’才被降格。天文學界采用新的名稱‘小行星’(asteroid)為它這樣的天體命名。但如此簡單歸類并不科學。”林清說:實際上,直徑為950公裡的谷神星,基本為規則的圓球體,而其他小行星形狀是不規則的,像馬鈴薯。“近年來科學家們還發現,谷神星的内部分為不同層次:稠密物質在核心,比較輕的物質靠近表層,這種結構是一般小行星不具有的。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谷神星是一顆原始狀态下的初級行星,隻是因為木星巨大的引力妨礙它吸引更多的物質而發展成大行星。一份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發表的報告,更認為谷神星的表層25%由淡水構成,其淡水含量比地球還多。根據這些條件,考慮恢複谷神星行星地位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卡戎”的加入也是如此。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顧秋生說,1978年人類才發現“卡戎”,起初認為它隻是冥王星的衛星,最近的研究才發現,“卡戎”與冥王星的關系并不像地球和月球。“地球是月球質量的81倍,而冥王星隻有‘卡戎’的10倍,這樣的話,冥王星無法讓‘卡戎’圍着它轉,它們更像一對大小兄弟,所以可以把‘卡戎’看作是獨立的行星。”但是,根據這次投票得出的行星标準,在谷神星的周圍,還有諸多小天體,它不能滿足“其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這一條件,因此無法被稱作行星,而“卡戎”和“齊娜”也是如此。如此。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顧秋生說,1978年人類才發現“卡戎”,起初認為它隻是冥王星的衛星,最近的研究才發現,“卡戎”與冥王星的關系并不像地球和月球。“地球是月球質量的81倍,而冥王星隻有‘卡戎’的10倍,這樣的話,冥王星無法讓‘卡戎’圍着它轉,它們更像一對大小兄弟,所以可以把‘卡戎’看作是獨立的行星。”但是,根據這次投票得出的行星标準,在谷神星的周圍,還有諸多小天體,它不能滿足“其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這一條件,因此無法被稱作行星,而“卡戎”和“齊娜”也是如此。
希望采納
人類是怎麼測出太陽系九大行星的重量的
要想知道星球的質量是如何被測出來的,還得先了解一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的變形公式,星球的質量M的表達式可寫為
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量,數值為6.67×10-11N·m2/kg2,R為星球的半徑,T為探測器沿星球附近環繞的周期。因而,隻要我們能測量到星球的半徑或者直徑,以及探測器沿星球附近環繞的周期,我們将很容易得出星球的質量。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所見的星球都不是規則的球體,或多或少有一些“扁”,有點像橢球體。因此,在測量星體的半徑時隻做近似測量,對于星球半徑的測量,可以直接在地球上通過測距儀來測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