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人類進化十大未解之謎
人類進化十大未解之謎如下:
1、記憶
從表面上看,記憶并非難事。記憶就是将信息編碼為大腦中的學習信息,如果需要再次訪問它,可以通過腦部神經進行檢索。該過程幾乎完全是非自願的,除非我們以其他方式幹擾大腦行為。
2、衰老
幾千年來,衰老一直是人類最棘手的問題,因為衰老,我們所有人都在所難免的會面臨最後那一刻。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是,我們所知道的衰老背後沒有科學或生物學上的原因。實際上,我們完全有可能阻止衰老對活細胞的損害。
3、睡眠
我們為什麼要睡覺,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人體經過漫長的一天休息的自然方式,這很難解釋的通。不管我們一天經曆了多少體力或精神鍛煉,甚至整天坐在沙發上什麼都不做,到了晚上還是想睡覺。
4、笑
無論你走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笑都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東西。但是,幾乎沒有人知道我們為什麼這樣做,确切地是什麼時候知道,甚至當我們笑時大腦内部會發生什麼。從科學上講,笑聲是人類行為曆史最悠久的奧秘之一,而我們仍然離了解它還很遠。
5、左撇子
關于為什麼有些人慣用左手的流行理論是,它取決于大腦左右部分之間的差異。但是研究證明,它與大腦無關。這是大腦在子宮内完全發育之前由脊髓做出的決定,而且即使有遺傳學的說法,我們仍然沒有可靠的方法來預測某人會變成左撇子還是右撇子。
6、安慰劑作用
從表面上看,安慰劑效應就沒有理由起作用,它涉及醫學研究的現代科學方法。在國外,許多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即使你明确告訴患者正在接受完全不含任何藥物的治療,然後你給他一瓶安慰劑,患者不會把安慰劑當成藥物,他會認為安慰劑是讓自己去除緊張消除煩惱的一種方法。
7、麻醉
在沒有麻醉藥之前的大部分手術中,進行手術的人都無法選擇真正的無痛,那時隻有鴉片這種止痛藥,而且它對于截肢等嚴重的手術幾乎沒有任何作用。直到麻醉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并在170年前改變了醫療領域。對于我們今天的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是幸福的一代。
8、性别
毫無疑問,地球上發現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将性别用于繁殖,從進化的角度來講,這沒有多大意義,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回答為什麼我們首先發展有性生殖的原因。
9、我們内在的微生物
我們已經知道人類身體的結構很複雜,因為微生物構成了我們總DNA的相當大的一部分。直到最近幾年,我們才發現人類細胞與微生物的真實比例是多少,我們的身體細胞與微生物比例大約在1.3:1左右。
10、意識
意識是什麼的問題,這些年來,不同的專業人員以不同的方式回答了這一問題。哲學家用它作為我們物種在宇宙中地位的重要性的不可否認的證據,天體物理學家認為,這隻是從無限宇宙中獲得無限可能性的衆多不可能的結果之一,依此類推。
恒河猴揭開人類進化之謎是什麼
恒河猴基因測序工作已經完成。《科學》雜志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這項最新成果。領導測序工作的美國Baylor醫學院的喬治·韋恩斯托克稱,他們成功破譯出了猕猴的基因組,這是繼人類和黑猩猩之後,科學家破譯出的第三種靈長類動物基因組。科學家于2001年成功破譯人類基因組,2005年又成功破譯出黑猩猩的基因組。
這個名為“猕猴基因組測序和分析聯合體”的國際科研小組由來自35個機構的170多名科學家組成,他們在提前發布的論文介紹中說,測序結果表明,猕猴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約為93%,而黑猩猩和人類的基因相似度則更高,二者共有的基因達98%。不過,許多人類緻病基因發現在猕猴中而不是我們最親近的動物——黑猩猩上。
恒河猴主要生活在亞洲,是猕猴的一種。它在許多方面與人類十分相似,比如可以在城市生存,能夠以花生、冰激淩等多種食物為食,而且喜歡群居生活。但是,與人類相比,恒河猴體形較小,體表多毛,并且容易感染疾病。此次恒河猴的DNA序列的測定,可以幫助科學家理解這些相似性背後的遺傳因素以及造成了人類與靈長動物顯著不同的根源。
猕猴是一種相對古老的靈長類動物,測序小組說,測序猕猴基因組将提供一個獨特視角,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靈長類的進化路徑。比如,恒河猴有一組基因與人類相比擴展了很多,這對它們的糖類消化很重要。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一種遺傳适應性,使得它們能夠大量以水果為食。此外,分析表明,人類免疫系統的許多基因類型與恒河猴存在差異,這可能與肌體抵禦疾病的能力有關。通過研究這些不同,科學家将能夠更好地調整猕猴在醫學實驗中的作用。
猕猴與人類在遺傳和生理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人工捕獲并飼養的猕猴常常被用于藥物和醫學實驗,尤其是在艾滋病和衰老研究中,新破譯的基因組數據也将為今後的醫學研究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如果說黑猩猩是人類“近親”的話,猕猴就可以算是人類的“遠戚”,它和我們的祖先在大約2500萬年前“分道揚镳”。吉布斯說:“因為猕猴比黑猩猩在進化上離我們更遠,所以現在三種靈長類基因組相對比,更具研究價值。”
通過進行這樣的比較,科學家有望追蹤研究影響人類進化的遺傳因素。而在未來幾年,科學家将完成更多靈長動物基因組測序,包括長臂猿、猩猩、大猩猩和絨猴等。到那時,這種通過比較研究人類進化的方法将會更加強大和有效。
人類起源除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之外還有哪些新的說法
關于人類起源學說,人們提出有以下幾種:
神創論
亞洲起源論
大海起源論
非洲多源論
非洲單源論
外星起源論
神創論:意思就是神創造了人,其中最有名的傳說就是"上帝造人",在中世紀的歐洲,誰敢質疑這一傳說的真實性就要被.....好了,不繼續闡述了,不知這裡有多少人支持這一學說呀?
亞洲起源論:由于亞洲是高級猿類的起源地,所以有些人便認為人類也起源于亞洲,随着爪哇猿人,北京猿人等一系列發現,這一學說盛極一時.但是,随着非洲古人類考古的全面展開,以及中國的古猿化石(如祿豐古猿,巨猿)被認為并非是人類的祖先,"亞洲起源論"已經衰落,不知這裡還有多少"愛國者"支持這一學說?
大海起源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沒有發現距今800萬年至400萬年的人類化石,再加上人類的某些生理特征接近海洋哺乳動物,有些人便認為這段時間裡人類的祖先在大海裡生活.不過,随着近年來的一系列發現,所謂的"化石空白期"已被填平,還有誰會支持這一學說呢?
非洲多源論:随着非洲古人類考古的全面展開,在非洲發現了許多古人類和人科動物的化石,"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這一學說在主流科學界已無人反對.非洲起源論有"多源論"和"單源論"之分,多源論認為,人類在進化到直立人階段後,便擴散到全世界,然後各自進化,随着人類交往的頻繁,不同的古人類之間開始混居雜交,便變成了現在各種各樣的現代人.照"多源論"的說法,北京猿人等中國直立猿人依舊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非洲多源論"是目前中國人類起源的主流學說.
非洲單源論:在"多源論"盛行的年代裡,許多人搞不懂,世界各地那差距巨大的各種古人類是如何共同進化為現代人這相差不大的物種的?現在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雖外貌差距很大,但身體本質上是差距很小的,不可能是由不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呀!随着DNA技術的發展,人們終于解開了這個未解之迷.人們發現,所有的現代人的祖先均為20萬年前的一位東非女子,代号為"夏娃",後來,"夏娃"的後代們擴散到全世界,消滅了世界各地原來的各種古人類,便成了現在這統治整個地球的現代人.最近幾年的一系列發現(如先驅人,長者智人)也證明了"單源論"的正确性.照"單源論"的說法,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在5萬年前到達中華大地的時候就一點都不像猴子了,北京猿人并非我們的直系祖先!"單源論"是目前世界上人類起源的主流學說.
外星起源論:這個.....叫我說什麼好呢?????
而學者比較集中争論“非洲起源說”和“多地區進化說(非洲多源論)”。非洲起源說認為,現代人最早起源于非洲,大約13萬年前走出非洲,擴散到亞洲、歐洲等地,并取代了當地的原住民。多地區進化說認為,100萬至200萬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擴展到其他大陸後,分别獨立演化為現代非洲、亞洲、大洋洲、歐洲人。然而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幾次基因研究的成果,使多地區進化說失去說服力。人類起源于非洲已經得到國外人類學家的基本認同,但我國人類學家多傾向于“多地區起源說”。
人類起源
随着現代科技、考古的進步,人類進化之迷逐漸清晰,同時達爾文的進化論越來越受到強大的挑戰。
無論進化論各個主流學派之間的分歧有多大,它們對人類祖先體形的想象卻很相近。認為人類體質有兩個最大的迷:一是直立,二是體毛稀少。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指出人是從古猿進化來的,結合當代考古成果,人類進化時間表是:
古猿(1400--800萬年前)南猿(400--190萬年前)猿人(170--20萬年前)
由此來看,古猿與南猿間空缺400萬年,南猿與猿人間空缺20萬年,其間進化的關鍵階段至今未找到過渡種類的化石,因此,科學家們對于人類起源産生了謎團。1960年英國人哈代提出\'海猿說\',指出800-400萬年前,古猿曾下海生活,後重返陸地。證據是:人的皮膚裸露無濃密體毛,有皮下脂肪,淚腺分泌及排出鹽分,出汗及性行為生理機制像水獸一般,而靈長類動物體表有濃密體毛,無皮下脂肪,其生理機制與人類大相徑庭。人在水中分娩無痛苦,嬰兒天生喜歡水,人潛水時地反應與海豹等類似。但該理論無法解釋400萬年的化石缺環,人類
至今并未發現海洋古猿化石。另外一些科學家提出在400萬年空缺中古猿與某種海洋生物發生了基因重組,即\'海陸雙祖複合說\'至于是哪一種海洋生物尚無證據。還有科學家認為人的祖先是外星人與地球雌猿結合出來的。總之,人類起源之謎還在争論,還需要證據。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人類的體毛特征是由多毛變化而成的。與哺乳動物相比,人類的體毛稀而細小,表皮柔軟。人類的皮毛特性是自然界唯一的。許多人認為人類的祖先穿了動物皮"衣裳"才導緻體毛逐步退化的。這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熱帶或非洲大部分人直到近代才穿衣服,他們身體的大部分是長期裸露的,但是非洲人的體毛最稀少。長期生活在寒冷地帶白種人的體毛反而要濃些。唯一的解釋就是:人類的體毛尚未豐滿,而不是退化!
達爾文是用性選擇理論來解釋人體裸化的。這個解釋也很牽強。
踩在三葉蟲上的足印:發現2.5--2.7億年前的人類足迹。
史前科技: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
礦石中的人造物:人類學會制造工具不過幾十萬年曆史,然而,人們卻從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前形成的礦石中發現人工制造的東西。
以上種種超文明不解之謎,一些科學家認為有兩種解釋,一是外星人訪問地球所留下的痕迹,一是現代人類文明之前,曾經出現過前一屆高級人類的史前超文明。越來越多的人更為相信後一種解釋,有科學家提出了地球文明周期進化論。生物考古學家認為,地球誕生至今的45億年曆史中,地球生物經曆了5次大滅絕,生生死死,周而複始,最後一次大滅絕發生在6500萬年之前。有人據此推斷,20億年前地球上存在過高級文明生物,但不幸毀滅于一場核大戰或巨大的自然災變。億萬年的滄海桑田幾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迹,僅留下極少遺物,成了現代人類的不解之謎。
人類起源之迷
歐洲,特别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
自從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後,多數人相信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産物,現代人和現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類這一支系是何時、何地從共同祖先這一總幹上分離開來的?什麼是他分離開的标志?原始人類又是何時、何地轉化為真人的……
對于這一系列的疑問,古人類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正确的回答。多數古人類學家認為:真人是以制造工具為标志,真人出現以前的人類祖先,科學家們稱之為“前人”。直立是前人從人猿共祖主幹上分離的形态學标志,他從主幹分離的地區可謂人類最早的搖籃。真人不斷演化發展,最後成為現代人,同時形成現代不同的人種,這個進化過程完成的地區便是人類演化最後的搖籃。
在探索人類起源時首先要确立一個前提,即人類是一個生物物種,他隻能有一個祖先,不可能是多個祖先。不能說黑人有一個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個祖先。因為不同的物種之間雖能婚配,卻不能生育後代,隻有同種能育。如果我們主張人類多祖論,就會在生物學上犯常識性的錯誤,現在已證實了人類多祖或多元論是違背科學常理的。
人類從人猿主幹上分離,究竟發生在哪一地區?是在非洲,然後走進亞洲,還是在亞洲?
非洲是人類的搖籃首先是由達爾文提出來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中作了大膽的推測。另一位進化論者海格爾則在1863年發表的《自然創造史》一書中主張人類起源于南亞,還繪圖表示現今各人種由南亞中心向外遷移的途徑。此外,還有中亞說、北亞說以及歐洲說。由于人類的搖籃随人類化石的不斷出土,而搖擺于各洲。
歐洲,特别是西歐,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從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個個體,其中包括猿人階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時代的人骨發現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們打開地圖一看,歐洲布滿了古人類的遺址。而當時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亞洲其他的區和非洲還沒有找到過古人類遺址。還有,最早發現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歐洲,即1856年在法國發現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紀20年代“辟爾當人”的騙局喧嚣一時(辟爾當人被有些學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稱他為“曙人”。最後被揭露,所謂“曙人”,原來是來将一個新石器時代的人頭骨和一個現代猿類的下颌骨湊合起來的假品),所以當時許多人認為人類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歐。但随着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發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1887年,荷蘭解剖學家杜布哇,抱着尋找早期人類化石遺骸的熱望,來到印尼的爪哇島,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個名叫垂尼爾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殘片,次年又發現一具頭蓋骨,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頭蓋骨。1892年,又在不遠處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這些材料後,認為它們屬于同一個體,而且正是人們要尋找的人與猿之間的“缺環”。
爪哇直立猿人的發現使南亞說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發現卻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最強烈的反對來自教會。教會堅持說,人類的祖先應是亞當,怎麼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學家馬修在《氣候和演化》一書中,列舉種種理由鼓吹中亞高原是人類的搖籃。其理由,一是中亞因喜馬拉雅山的崛起,緻使自然環境變得不适宜生存,但對動物演化來說,受刺激産生的反應最有益處,所以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進人類的形成;二是哺乳動物的遷徙規律常常是最不進步的類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強盛的類型則留在發源地附近繼續發展,因此在離老家比較遠的地區反而能發現最原始的人類。當時發現的早期人類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與這一假說正好吻合。
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之後相繼發現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遺迹,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193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劉易斯在印巴交界處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塊上颌碎塊,該标本從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點,他便借用印度一個神的名字“拉瑪”把它命名為“拉瑪猿”。但由于當時他人言輕,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學家皮爾賓姆和西蒙斯對林猿類26個屬50多個種作綜合研究時,注意到拉瑪猿形态上的似人特點,認為它可能是人類這一支系的祖先類型,并将它從猿科中轉到人科中,人類起源南亞說再度興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的大量湧現,使人類起源非洲說重新嶄露頭角。
在達爾文推測人類起源于非洲時,當時少見化石證據。這種情況在20世紀20年代發生了改變。在南非盛産金鋼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個名叫塔恩的地方,那裡有許多采石場,在采石時經常發現哺乳動物化石。1924年曾發現一具幼年猿類頭骨,後經解剖學教授達特的研究,認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間,遂将其命名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蘭士瓦地區斯特克方丹采石場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羅姆特萊伊采石場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頭骨碎片,南猿逐漸引起學術界的認同和重視。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還是“最接近人的猿”,學術界仍有争議。解決争議的關鍵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雖然人們曾在發現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時還有進步類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難取得一緻意見。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層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還一時無法搞清。
正當人們左右徘徊時,東非的化石發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從1931年起,英國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就在東非大裂谷一個名叫奧爾杜威峽谷的分支部分進行發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們是用河卵石或礫石簡單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誰是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婦在這裡搜索了20多年,終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發現了一具南猿頭骨。它比南非粗壯南猿還要粗壯,學名為“鮑氏南猿”,一般稱其為“東非人”。通過種種理化測年法測得他的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東非地區。
“東非人”及“能人”的發現,不僅揭開了東非地區一系列重要發現的序幕,而且将作為“缺環”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躍升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類的先驅者。”以利基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據此認為人類起源于非。
進入70年代,世界範圍内古人類學的重要發現和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後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臘、肯尼亞和我國發現了大量的古猿化石。雖然它們名稱不一,但基本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的屬西瓦猿型,小的為拉瑪猿型,而且往往兩者并存。經過各方專家的比較研究,發現它們并非不同的種屬,而是雌雄個體而已。既然拉瑪猿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種屬,焉有人類祖先之說?人類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瑪猿”而明朗過,現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為人們了解自身起源的奧秘打開了一條新的途徑。分子生物學,特别是分子人類學的發展,不僅從微觀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與其他靈長動物,特别與大猿類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依據遺傳物質的變異度,可以推算出它們分化的大緻時間跨度。原先認為人和猿分離的時間大約為距今2000—2500萬年間,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的推算,隻在距今400—500萬年間!
鑒于此,新的人類演化概念産生了,由此也決定了探索人類的發祥地不能再依據舊說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湧現的南猿和早期人屬化石,人類早期階段的複雜圖景終于開始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個幼年南猿頭骨以來的70餘年,在非洲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1974年,由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遜領導的多國考察隊,在埃塞俄比亞的阿法地區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被稱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過300萬年,以後被訂名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區還曾發現一處埋有13個阿法南猿個體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類群居的證據,為此有人将之稱為人類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類化石重要發現接連不斷。1992年,在埃塞俄比亞的阿拉米斯發現距今440萬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為“始祖南猿”,經過進一步發掘與研究,更名為“始祖地栖猿”。1996年,來自13個國家4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區,找到了距今250萬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雜着接近人和許多不同類型南猿的特點,被認為是連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屬之間的一個新種代表,被訂名為“驚奇南猿”。在肯尼亞圖爾卡納湖東岸的庫比福拉地點,則相繼發現了阿法南猿、鮑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頭骨化石。後者最後被訂名為“盧道爾夫人”,距今年代為190萬年,并被認為是人屬中的最早成員;在湖西岸,1985年曾發現有一具距今250萬年的頭骨,被命名為“埃塞俄比亞南猿”,他是粗壯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點發現的距今410萬年的原始類型南猿化石,被命名為“湖濱南猿”。令人矚目的是,它們的下肢骨顯示出直立行走的特點,而上肢骨卻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點。這表明分子生物學所推測的距今500萬年人與猿分道揚镳可能是對的。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東非地區。
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
早在1907年發現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視作歐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過渡的類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區,發現了80多件人類化石,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78萬年以上,被認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魯吉亞東南邊境一個名叫德瑪尼西的地方,發現了一具保存完整齒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後又發現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化石。據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180萬年,故德瑪尼西人被認為是非洲以外已發現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歐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類型的古人類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條約旦河谷,是東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這裡發現烏貝蒂亞舊石器時代遺址。從該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層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制器,據古地磁法測得距今年代約在150萬至100萬年間。有些學者認為這個遺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遺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剛從“能人”演化而來的早期直立人。
我國在近半個世紀也發現了大量有關人類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雲南開遠發現古猿以來,70年代和80年代在雲南祿豐和元謀又相繼發現古猿化石,可分大小兩種類型。有些學者認為大型者可謂西瓦猿型,小型者屬拉瑪猿型。拉瑪猿作為人類遠祖的論點其時在我國正風行一時,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人類遠祖已在中國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為“中國古猿”,以表達人類起源于中國的美好願望。然而随着科學界對拉瑪猿屬性認識的變更,國内有些學者将雲南不同地區的古猿歸屬到一個新屬,即祿豐猿屬之内。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它們隻是雲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亞種。
60年代,陝西蘭田公主嶺和雲南元謀大那烏發現了直立人類型的蘭田人和元謀人,他們距今年代超出100萬年,後者甚至達到170萬年,成為目前已知中國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遺憾的是,元謀人化石目前僅限于2枚上内側門齒,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發現的年代大緻相同的卻有完整的骨架。雖然曾經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區發現的幾顆化石牙齒看作是與南猿類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獲得學術界的承認。
1989年在湖北鄖縣找到2具原始人頭骨化石,一開始又将其歸于南猿之列,修理後發現乃屬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縣及1993年在江蘇南京也發現了直立人型頭骨化石。雖然對于它們的年代說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萬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縣龍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門齒和一段下颌殘塊,同時還宣稱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開始它們被部分學者鑒定為直立人型,後來國外學者介入,認為與直立人形态差異大,而與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進一步測定了其年代為距今180萬年以上,甚至超過200萬年。
進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這些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而亞洲地區出土的化石很難與它相提并論。相較而言,非洲似更有條件作為人類的發祥地。古人類學的研究還表明:能人/盧道爾夫人具有較大的軀體和較重的腦量,故具有較強的體能和較高的智能,不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還有較緊密的群體關系。加上新世時期古氣候的變化,引起生态環境的變化和哺乳動物的遷移,由此帶動了古人類群的遷徙。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後期彙成“走出非洲”的假說。部分學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萬年至180萬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進入亞洲和歐洲。以色列的烏貝蒂亞、格魯吉亞的德瑪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國的“巫山人”諸遺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類遷徙途中的遺迹。以後,非洲的能人/盧道爾夫人演化為匠人,而在亞洲則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構想出另一種過程,即非洲早期人類首先遷徙到亞洲,演化為直立人後,又返回到非洲,并遷徙到歐洲。不過“走出非洲”尚有另層意思,即現代類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遷移到各洲去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0多萬年前,即所謂“夏娃說”。
發現早于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腳跟,更是當務之急。
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些學者在發掘和研究元謀西猿時,認為在元謀盆地小河地區豹子洞篝發現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豈不是人?故将之訂名為“東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萬年前。而在同一地區的蝴蝶梁子發現的一具幼年頭骨,鑒定為拉瑪猿型,認為是人類的祖先,後來宣稱在地層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為距今400多萬年前,并進而構築了“開遠拉瑪猿”——“祿豐拉瑪猿”——“蝴蝶拉瑪猿”(或“蝴蝶人”)——“東方人”——元謀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疇人、麗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當完整的系列。鑒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鄰區是人類起源的關鍵地區。但遺憾的是,早在70年代後期,學術界已抛棄拉瑪猿是人類遠祖的觀點。後經研究,所謂“蝴蝶人”的“石器”原來是天然石塊;而“東方人”的石器,後來被證明是地表上揀來的,而且時代甚晚。
1997年,我國啟動了尋找200萬年和更早時期人類的“攀登項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獲甚微。後來在安徽繁昌發現了距今200—240萬年的石制品和骨器,發現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積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制品在學術界曾引起很大争議。此外,光有石器還遠遠不夠,它隻是間接證據,關鍵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縣上新世地層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萬年的石器,這遠遠超過了非洲發現的不超出260萬年的界限,并認為這是對人類非洲起源論的一次挑戰。但該标本發現于1990年,事隔9年後才公布于世令人費解。
中國學者要挑戰非洲起源論,就必須找出更多的早期人類化石。發現早于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國距今150—200萬年的古人類能站穩腳跟更是當務之急。就連目前所認定的我國最早的元謀人化石,國内外有些學者認為其距今隻有60萬年!我們必須找到更早時期的人類化石,而且這些化石能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使得非洲材料從屬于這個體系才行。我國的古環境條件不算太差,既然已發現了豐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這樣的生存環境同樣适合早期人類生存。我們并不完全排除人類起源亞洲的潛在可能性,但僅有設想和沖刺的良好願望是遠遠不夠的。具有說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學性。
可能太多,樓主麻煩你自己簡略,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