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怎麼表明出處(甲骨文字圖片大全)

biang 中華百科 958

本文目錄

  1. 家譜怎麼編寫
  2. 古代勸字怎麼寫
  3. 興字的篆體怎麼寫
  4. 威字行書怎麼寫

家譜怎麼編寫

家譜的封面

家譜的形式

家譜的主體形式,叫世系圖,長這個樣子

世系圖分為寶塔式圖譜、樹系圖譜、線性圖譜和牒記式圖譜(無圖,曾以是以文字叙述先人事迹)

樹系圖譜

線性圖譜

再來說說,為什麼要寫家譜呢?

目的是記載自己家族的光輝史,以及記載家族的曆史和發展。

一般是家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家中德高望重的人提出,我們是不是該寫家譜了。大家一緻決定好,然後如果祠堂的錢夠,那就直接從祠堂拿錢,開始寫家譜。如果祠堂沒錢,那就大家捐錢。如果是家族第一本家譜,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人決定輩分什麼的。

現在有很多人沒有家譜了,可能是由于遷移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可以兩種辦法解決,一是回到原來的祖籍,請家譜;另一種就是重修家譜。

家譜的内容都有什麼?

一、寫清楚姓氏源流。

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來源、遷移等。中國上下五千年,淵源古老,如果沒有家譜,後人就很難搞清楚。每套《家譜》都認清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将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

二、寫清楚堂号。

堂号名稱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創。

一般來說,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諸侯國名,地方府、州、縣名。也有很多姓氏同為一個堂号的,比如:王,胡這兩個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自創的,例如:楊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為人風範。很多重修家譜的情況,隻能用自創堂号。

三、家訓和家族的曆史。

很多家譜中,都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傳到後世了,比如我們熟悉的顔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

家訓大緻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國法

(二)、和睦宗族、鄉裡

(三)、孝順父母、敬長輩

(四)、合乎禮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四、有功績和品行之人的傳紀。

一般分為:列傳、内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内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傳記中多配有該人的畫像或關于該人的故事圖畫,用詞以真實平樸為重,最忌溢美之詞。這也是評價一部“家傳”水平高低與否的重要标準。

五、家族中人的詩文著作。

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表策、碑文、書劄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在這部分進行續補時,更需精心挑選,慎重錄入,把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文獻傳給後代。

六、祖先圖片、老照片、風水圖等。

這裡的祖先圖片、老照片好理解,其中風水圖主要隻祠堂圖、墓土。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所以在記載和刊載建物版圖、描繪實狀,甚至詳記地理方位。有的族譜中還要把故居和村莊圖放上。

最後補充一點,女孩可以上家譜嗎?

古時認為,女孩是嫁給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過也有例外,就是終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機會上家譜,當然女孩子是沒有權力擁有家譜的。不過現代修家譜也有例外,因為有可能小輩都是女孩子了,所以也有女孩保存家譜、傳家譜和修家譜的情況出現。

古代勸字怎麼寫

從甲骨文産生至今,漢字字體發展經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古文字階段可分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個階段。今文字階段可以分為隸書、草書、楷書等幾個階段。下面的這個“勸”屬于後一個階段的寫法,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字體一時還找不到。

繁體字的“勸”是這樣寫的:雚力。

興字的篆體怎麼寫

一、興的篆體:

二、興的釋義:

1、興盛;流行。

2、使盛行。

3、開始;發動;創立。

三、興的組詞:

興會、高興、興緻、即興

盡興、興趣、興奮、興旺

擴展資料

一、字源演化:

二、說文解字:

三、相關組詞:

1、創興[chuàng xīng]

創建。

2、興波[xīng bō]

激起波瀾。比喻制造事端,引起紛争。

3、雲興[yún xīng]

雲起。

4、興止[xīng zhǐ]

猶興居。

5、叠興[dié xīng]

交替興起;相繼興起。

威字行書怎麼寫

問題一:用草書怎麼寫威字【威】字的方正字迹-邢體草書簡體寫法

【威】字的鐘齊流江硬筆草體寫法

【威】字的金梅毛草書寫法

【威】字的書體坊米芾體寫法

【威】字的方正大草簡體寫法

問題二:威桦字體的草書怎麼寫草體字,

問題三:嘎字草書怎麼寫好看嘎字的寫法。

問題四:“威”字的形成過程“威”字的形成過程:

有一句話---叫做書畫同源,也可以說,文字起源于原始繪畫。

漢字演變的三種方式

一漢字表達内容由簡單到豐富

先說造字六藝--這是文字早期形成和豐富的演變過程。

1最早的文字就是象形字,是以可以描畫的具象的“物”如山石水木鹿馬鳥等簡單畫出它們的形象,作為文字,使人一目了然,就認識這是什麼。

2還有一些字雖然不能畫出形象,但可以用具象的方法表達出抽象的意思,這類文字叫指事字。也就是當沒有、或不方便用具體形象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号來表示。大多數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畫或符号。指事字的字形,有的是都由記号構成的,比如:上--在古時就是一豎,豎下一橫,意思很明顯就是方向朝上。其他還有上下左右一二三刃公員中本末朱寸等

3但緊靠這些具象的象形文字不能表達豐富的語言,于是人們又發明把兩個文字組合,讓人産生聯想,可以理解的會意字。比如休---一個人靠着一棵樹(木)這是在休息。從,一個人在另一個人後面,這是跟從的意思。還有其它的,比如:卡明林杲

4還有一種叫假借字,一種是沒有這個字把和它同音的字拿來用,之後把這個字另外造一個新字代替,比如然,過去就是燃燒的意思,卻被用作自然,然而的然。即被借用,索性給然加一個火字旁,當作燃燒的燃。還有一種假借就是用同音字代替,比如:早晚的“早”寫成“蚤”;屈伸的“伸”寫成“信”;飛翔的“飛”寫成“蜚”;

5還有一種叫轉注字,轉注字是一種完全同義詞,從語言的角度上來說,它增加了人們的負擔。許慎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意思是,有相同的部首,但文字不一樣,意思一樣。比“老、考也”“柱,楹也。從木主聲。”“罵,詈也。從網馬聲。”等

6随着語言的不斷豐富充實,以上方法還是不能滿足文字的需求,人們又發明了形聲字。這類文字是漢字裡所占比例最大的。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分形旁和聲旁,形旁表示它的歸類,聲旁表示它的讀音。形聲字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六種,分别是:左形右聲、右形左聲、上形下聲、下形上聲、内形外聲、外形内聲。俗語說,秀才識字認半邊,這句話很形象的說明,大多數形聲字,隻要看它的一半,就可以知道它的讀音。(但有些看似形聲字的其實不屬于形聲字,比如休:他其實是會意字,如果當形聲字來認讀,就大錯特錯了)形聲字舉例:珠注張仗媽碼等

以上贅述的是漢子構成的演變。

二漢字字體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大篆[包括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小篆(秦始皇時代李斯把統一文字)----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三繁體字的簡化

文字的另外一個演變就是漢字筆畫的簡化,有繁體字到簡體字,這是建國之後的一次文字變革,是的漢字更利于書寫,更快捷方便。

問題五:我姓張名威字崇嶽,書法落款的印章應該刻幾個?分别什麼内容?肯定要兩枚印章了。一枚姓名,一枚枚字。如果有号,那就要三枚印章。第一枚張威印。第二枚就是崇嶽兩個字。

問題六:書法字典最權威的是?新編中國書法大字典,世界圖書出版社出版

一、本大字典按照康熙字典部首檢字法來編排,經過多次的修改、審訂,而完成的一部大型工具書。二、立表前曾考慮按拼音順序編排。這就必須橫排,而橫排時,頻繁換行,不易版面安排。若改用橫闊開本,又因為太厚,橫鋪開來,跨度太大,很難裝訂結實,使用也不太方便。在一時未能找到妥善辦法的情況下,隻得放棄橫排,改為豎排。從而順理成章地改用部首檢字法。這方法也是書家及大多書法練習者已經習慣了的。三、部首分類有些不足之處:1、有些字不知道屬哪個部首,如:“與、尹、巨、愛”。2、有些字的筆畫數古今不同,往往古多今少,如:并,古作8畫,今作6畫;瓦、者,古作6畫、9畫,今作5畫、8畫。再如也有個别字,古少今多,如:“此”字頭之字古作5畫,今作6畫。因此如果查不到所需之字時,最好再往下查幾頁或先查一下拼音索引。四、所收名家書迹中過大之字,有時予以縮小而加注:“(縮)”字樣。其中雲峰山摩崖刻石、觀海童詩、論經書詩、瘗鶴銘、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石門頌、西狹頌、夏承碑等之字,凡不滿二欄者均應加注“縮”字。又大量明清、近人書迹,一般選自條幅、對聯等,均已縮小而未加注,特此說明。此外,這類書迹,以及原為白底黑字之帖,如孫過庭《書譜》、懷素《自叙帖》等均已翻轉成黑底白字,使版面統一美觀。五、朝代出處方面,除特殊情況外,周、漢、晉不分東、西,宋不分南、北。六、跨時代之人,一般列入上一朝代,如王铎入明,送述祖入北魏。但也有列入下一個朝代的,如歸莊入清,許多近人,其實生于清代。七、異體字、俗體字之書迹不多時,一般與原體排在一起。較多時則予以分列,另立一條。但也有可能分排的不徹底。同樣有個别字,康熙字典分列入兩個部首,如鹽、豔、胄,也未删除。八、為了求變,說文采用了不同的版本,所以方、圓、大、小兼備。此外,同一碑帖,有時兼收不同版本的同一字,以示其間的差别,如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兩種楷書,叢帖與原碑,隸辨與原碑等。這裡順便提一下隸辨的問題。這是清代顧藹吉以宋婁機之《漢隸字源》為藍本,手摹而成之書。經過二次轉摹,實際上已成為手抄,早已面目全非。将本書所列隸辨與原碑之同一字比較一下,就一清二楚了,但所根據的是宋代拓本,許多字現在拓本上已漫滅、删去或模糊難辨了,換言之它保留了不少特殊的寫法,和其他地琺找不到之字,這就是本書采用它的原因。其實這些字完全可以改注“清顧藹吉”或“清顧藹吉隸辨”。九、本字典中,集王羲之字的碑有三種:《集字聖教序》與《興福寺斷碑》分别為唐釋懷仁與釋大雅所集,都注了“晉王羲之”。獨有《集王書金剛經》則注唐玄序。因牽涉面較大,後者不一一更正,除在此說明一下外,僅在“附錄二”中,把它放在前兩種之後,而不歸入唐。十、關于石鼓文,唐代定為周文王、周宣王、周成王之物。宋以後開始定為秦渡公(西周末)、秦文公、秦穆公(皆東周)等之物,故近來有改稱秦石鼓文的。結果又與習慣上的秦漢之秦相混淆。其實不論秦襄、秦文、秦穆,都屬周代,故本書注為“周秦石鼓文”。這裡的秦是秦國,這樣朝代與國名都明确了十一、加注“*”号之字表明其書已上入本書。這類包括古代就有的俗體字、異體字(蓋與蓋、畫與畫等),古體字(如塵與塵、禮與禮等)與借用其他字(如雲雲、黨黨、種種、适适、葉葉、裡、簾簾、後後等)。未加*号者包括下列四種情況:1、省文(如慮慮、号号、複複、滅滅、電電、務務等),這類字實際上已收入本書。2、源自草書之字(如書書、專專等),除部首已簡化之字外,這類字為數不多,其草書已收入本書。3、清代起才流行的俗字(拟拟、辦為等);和4、新......>>

問題七:主字用草書怎麼寫如圖(名家手迹13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