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清朝皇帝後宮佳麗三千的 皇帝的後宮生活是什麼樣的
嘉靖皇帝大概怎麼也沒想到,當年自己寝宮裡發生的一件事,竟然會害慘了一百多年後的清代皇帝,害得他們明明擁有後宮佳麗三千,每天晚上卻要麼隻能跟皇後睡,要麼自己睡。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深夜,嘉靖皇帝的第三任皇後方氏,在宮女的伺候下已經沉沉睡去。
突然宮外傳來一個宮女驚慌失措的喊聲:“快讓我進去,我有大事要禀告娘娘!”
方皇後在睡夢中被驚醒,問道:“外面是誰,吵吵嚷嚷的!”
侍寝的宮女答道:“是曹端妃宮中的宮女張金蓮。”
方皇後問:“今晚陛下不是在曹端妃宮中嗎?她不在那伺候,跑來坤甯宮做什麼?”
這時,張金蓮的聲音再次響起:“快讓我進去見皇後娘娘,出大事了!”
方皇後說:“讓他進來吧。”
隻見張金蓮一路踉跄着跑進方皇後的寝宮,撲通一下跪了下來:“皇後娘娘!大事不好了,翊坤宮裡有人要謀害皇上,皇上快不行了!”
方皇後吓得話都說不利索了:“你說什麼?皇上最寵愛的是曹端妃,她怎麼會謀害皇上?”
張金蓮說:“不是曹端妃,奴婢來不及解釋了,娘娘您快去翊坤宮看看吧!”
方皇後趕緊帶着人來到了翊坤宮。
當她來到翊坤宮的時候,差點被眼前的情景吓傻了!
隻見嘉靖皇帝躺在床上,渾身是血,一群宮女圍在他的身邊,有的騎在他的腰上,有的按他的腿,有的壓他的胳膊,他的嘴巴被塞了一塊黃布,脖子上還套着一個打着結的繩索,幾個宮女正在用力拉着繩子。
情急之下,皇後大喊道:“快給我住手!”
宮女們聽到皇後的聲音,好像突然被什麼震醒了一樣,慌忙從床上下來跪在地上。
皇後趕緊上前将嘉靖皇帝脖子上的繩子解掉,解開後她已經冒了一身的冷汗,因為嘉靖臉都發紫了,一動不動。
皇後對邊上的太監喊道:“還愣着幹什麼,快去傳太醫啊!”
數十個太醫連夜來到翊坤宮,見嘉靖皇帝幾乎隻剩下一口氣了,太醫們都怕萬一治不好要殺頭,不敢用藥。
這時太醫院的院使許紳站出來,冒着殺頭的危險,調了藥給嘉靖服用,當時是早上7點鐘左右,一直等到下午3點,嘉靖才有了反應,他“嗷”了一聲,口中吐出了數升紫色的血,終于醒了過來。
許紳因為救活了嘉靖帝,得到了一大筆恩賜。可是回到家後,卻大病不起,他對家人說:“當時冒着殺頭的危險給皇上治病,其實我心裡也沒底,雖然僥幸治好了,可是我卻被吓得不輕,什麼藥也治不好我了。”幾天後,他就死了。
堂堂的一國之君,好端端睡在床上竟然會差點被人活活勒死,而且還是手無寸鐵的宮女,究竟是為何呢?
這都緣于嘉靖帝一個奇葩的愛好。
嘉靖十七年,嘉靖帝朱厚熜的母親蔣太後病逝,這是嘉靖帝繼位後,第一次經曆親人的死亡。
原本生老病死,再尋常不過,蔣太後的死卻讓嘉靖帝開始對生命的意義進行了全新的思考,他開始害怕死亡,盡管當時他才32歲。
這時就有人給他推薦了一個有道高士:陶仲文。
為求長生不老,嘉靖帝開始命人苦練不老神丹。按照陶仲文的說法,要想得到延年益壽的丹藥,必須用chu女的經血來練制。
嘉靖帝就從民間找到了大量十三四歲的小宮女,來供他練丹藥。為了保證丹藥的純度,嘉靖帝還要求宮女們在經期時不能吃飯,每天隻能吃桑葉,喝露水。
要了解,十三四歲正是發育的年紀,飯量本身就比較大,皇帝又不讓她們吃飯,她們哪裡受得了啊,而且又不是說不吃飯不用幹活,不吃飯活也照樣要幹。
不僅如此,由于嘉靖帝長年服丹藥,導緻性情喜怒無常,經常責罰宮女。
終于,宮女們受不了了!一個名叫楊金英的宮女對其他宮女說:“與其被折磨死,不如下手殺了這個昏君!”
事發當天晚上,嘉靖帝服用了陶仲文煉制的丹藥後,來到他最愛的寵妃曹端妃宮中。由于丹藥的作用,嘉靖帝覺得曹端妃一個人服侍不了他,就又叫來了另一個寵妃王甯嫔來侍寝,一直折騰到大半夜,終于把丹藥的力量全部發洩完,精疲力盡後才沉沉睡去。
确定嘉靖帝睡沉後,楊金英帶着另外15個宮女,來到嘉靖帝的床邊,拿出事先準備的繩子,顫抖地打了一個結後,套到了嘉靖帝的脖子上,然後慢慢用力向下收緊繩結,勒住了嘉靖的脖子。
被勒住脖子的嘉靖在夢裡醒過來,發現有人要害他,剛要喊“來人”時,就被一塊黃绫布條塞住了嘴巴,他試圖自己要用手将脖子上的繩索解掉,其他宮女便一擁而上,騎腰的騎腰,按腿的按腿,壓胳膊的壓胳膊,将他控制住。
嘉靖帝滿臉憋紅,眼球也開始往外凸,眼看就要一命嗚呼時。楊金英發現一件事,可能是因為沒經驗也可能是太緊張了,她竟然将繩套打了死結,加上力氣有限,幾人拉了很久都無法将嘉靖帝置于死地。
這時隊伍中出現了一個豬隊友張金蓮,看到這情形害怕了,趁着慌亂,偷偷跑出去向方皇後報信,于是便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
這個事件就是發生在嘉靖朝著名的“壬寅宮變”。
結果可想而知,豬隊友張金蓮原本以為自己去報信能留一條活路,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連同自己在内的16名宮女全部都被處以極刑。
隻是嘉靖帝萬萬沒想到,這個事件不僅影響了他,嘉靖朝也從此由盛轉衰,竟然還影響到了一百多年後的清代。
清代皇宮規則基本上繼承了明代,尤其是皇帝的侍寝制度,吸取了“壬寅宮變”的教訓,進行了深化,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全,不僅讓侍寝的流程變得非常複雜,而且十分反人性,究竟有多反人性呢?
1、作為皇帝,想和誰睡不再随心所欲,全靠“綠頭牌”
清代以前的皇帝,在睡覺方面是相當自由的,今天想和誰睡就和誰睡,這才适合一個九五之尊的身份。自己千辛萬苦當上了皇帝,結果睡個覺還不能随心所欲,那當這個皇上還有意思嗎?
但是清代的皇帝卻是這麼“沒意思”!
清代皇宮的規矩特别的多,吃喝拉撒的制度規定得事無巨細,連皇帝睡覺的事都不放過。清宮劇中,我們就常常聽到一句話“這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
“制度”之所以為“制度”,就是因為缺少人情味。
在“制度”看來,皇帝睡覺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爽,而是為了讓龍體得到休養好為國家服務,同時為皇家播種開枝散葉。
為了能夠讓皇家開更多的枝散更多的葉,除了延用前朝“後宮三千”的慣例,明确了每三年選一次秀的制度,還發明了一個叫“敬事房”的單位和“綠頭牌”的東西。
皇帝與嫔妃的房事都歸敬事房太監管理和記錄。
皇帝要與嫔妃們行房時,敬事房就會奉上一個大銀盤,這個工作一般都是由敬事房總管太監負責的。銀盤裡面放着幾十塊綠色的牌子,上面寫着每個妃子的名字,這個時間一般在皇帝吃完晚飯之後,這個場景相信大家在清宮劇中都不少見。
如果皇帝這一天有X欲,就會把那個妃子的名牌翻轉過來。
不過呢,皇上也不是每天都有X欲,如果當天沒有X欲,就不會翻牌子,一聲“退下”讓太監把銀盤端走。
總之,這場景很像是上菜單,看皇帝今天想要上哪一道菜。
不過呢,由于皇帝的菜單太多,“後宮三千”雖然誇張了,但是幾十個也是有的,沒辦法全部擺滿銀盤,那太監是依照什麼原則擺盤呢?要想讓自己的名字能夠放在推薦菜單中,自然少不了嫔妃暗中使力,給總管太監好處了。
當然,如果她本身是皇帝的寵妃,敬事太監也會上趕着巴結,自動将她的名字放到銀盤裡。
“綠頭牌”的發明,目的就是讓皇帝可以做到雨露均沾,同時保證皇帝開枝散葉,畢竟一個女人再怎麼能生,也是有限的。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一個十分玄妙的規律,曆史上有名的寵妃,要麼生不出孩子,要麼紅顔薄命,比如漢成帝的寵妃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都沒有生孩子,皇太極的寵妃海蘭珠、順治的寵妃董鄂妃則都是紅顔薄命。
2、皇帝要臨幸嫔妃,不是自己去到嫔妃住所,而是光着身子由太監送到皇帝寝宮
皇帝翻完了盤子,敬事房總管太監就會将牌子交給他的下屬——馱妃太監。
之所以叫馱妃太監,是因為清代吸取了嘉靖皇帝的教訓,嫔妃侍寝時,不再是皇帝去到嫔妃的寝宮裡,而是将嫔妃馱到皇帝的寝宮裡。
嫔妃們自己不會走路嗎,為何需要太監馱呢?相信這個答案你早就了解了,電視劇裡沒少演,特别是紅得發紫的《甄嬛傳》。
馱妃太監會拿着綠頭牌到中獎的嫔妃住所,讓她做好侍寝的準備工作,也就是香湯沐浴。
皇帝的就寝時間到了之後,皇帝會先上床,把被子蓋到踝關節處,隻露出頭和腳。
之後馱妃太監會在妃子的房中将她的衣服脫個精光,隻裹個披風,冬天可能是棉被,然後馱到皇帝的寝宮,再扯去披風或棉被,将她放到皇帝的床上。
這時,妃子就會從暴露在外的龍腳這頭匍匐鑽進被子,“與帝交焉”。
這個奇葩的“發明”很好地防止有人暗藏武器帶入皇帝寝宮來傷害皇帝,溥儀在自己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當中也有提到過這事。
在運動過程中也是有規定的,侍寝的嫔妃如果沒有得到皇帝允許,是不可以出聲的,想要發出聲音也得忍着。
這個過程,光想想就了解多麼的反人性,夫妻之事原本應該是最放松也是最解放天性的,結果成了流水線的工作,一點不能越矩。
3、皇帝每次臨幸嫔妃時間有限制,不能超過半個時辰,完事後嫔妃不能留在皇帝寝宮
更反人性的當然還不隻是運動時不能發出聲音,而是連運動時間都有限制,通常是不能超過半個時辰,也就是一個小時,差不多是一柱香的時間。
在皇帝和嫔妃開始運動時,馱妃太監們和敬事房太監總監會在房外“敬候事畢”。
一柱香的時刻到了,總管太監就會在外高呼“時間到了!”
如果皇帝正在興頭上,裝聾作啞,總管太監就會再喊一次,通常喊到第三次,皇帝就不能再拖延,就要“止乎禮”,對外面的太監喊道:“進來吧!”
如果喊了三次,皇帝還不回話,太監就會沖進去,以免皇帝發生不測。
“皇帝不急太監急”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
進來後,總管太監就會問皇帝:“留不留?”皇帝如果說留,總管就會拿出小本本,在上面記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皇帝臨幸某妃”,這是為了确保如果日後妃子懷孕了,能比較大概率地證明這個種是皇帝播的。
如果皇帝說“不留”,總管就會給妃子做“事後避孕”,就是在妃子的腰股處,找準某個穴位按壓,将皇帝播的種排出來,史書這麼寫的:“則龍精盡流出矣”。當然,這種避孕手段的成功率就有待考量了。
總管太監問完話後,侍寝的嫔妃就會面對着皇帝,倒着從皇帝腳的那頭爬出被子。
之所以是面對皇帝而不是背對着,這跟朝堂的規矩是一樣的,臣子退下時,也不能轉背而行,拿脊梁骨對着皇帝,而是面朝皇帝,往後挪步,到了門口再轉身。
作為“臣妾”當然也不能用脊梁骨對着皇帝了,所以要倒爬下床。這時候馱妃太監再次用披風裹住嫔妃,将她背出去。
敬事房太監除了管皇帝的運動時間,也管皇帝的運動頻率。也就是作為皇帝,如果天天都找嫔妃們來運動,敬事房太監也會起到監督的作用。
《雍正王朝》裡就有一個情節,有一個晚上,60多歲的康熙看完奏折,就吩咐身邊的太監:“再叫園子裡割些鹿血來,那東西朕吃了挺受用的。”
康熙喝完了鹿血後,就要翻牌子,身邊的太監卻愁容滿面:“皇上,您已經連續6天了,今晚不能再翻牌子了!”
康熙聽到這話,氣得直接打翻了銀盤。
太監吓得跪了下來,帶着哭腔說道:“皇上......皇上......奴才了解您心裡煩,可是,您的龍體,可是大清江山的根本啊!”
康熙也了解太監說的話是肺腑之言,也沒責怪他,就叫上禦前侍衛,換上衣服,出去降降血氣,這才發現自己的妃子鄭春華和太子苟合的事。
總之,這些規定,都是為了“龍體”考慮,以免皇帝沉迷女色,被吸光了精氣,英年早逝。
4、皇後侍寝待遇與其他嫔妃不同
關于清代皇帝臨幸嫔妃的規矩,許多請宮劇都有演繹過,基本上是比較準确的,但還是有一個BUG,那就是皇後侍寝是不需要翻牌子的,所以皇後的牌子根本就不會在銀盤裡。
為什麼皇後侍寝待遇會與其他嫔妃不同,難道皇帝不擔心皇後會害他嗎?
這還得再次提起嘉靖皇帝,“壬寅宮變”中,嘉靖皇帝之所以沒有死,是因為方皇後救了他,所以他認為皇後的危險性是比較低的,畢竟她已經是皇後了,後宮之主,把皇帝害死對她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
于是他就制定了一條宮廷規矩,皇帝不能與嫔妃過夜,隻能和皇後過夜或者獨寝,這條規定後來也被清代沿用了。
也就是除了皇後之外,其他嫔妃如果侍寝,時間到了就要被馱妃太監擡走,不能在皇帝寝宮裡留宿。
當然,皇帝雖然隻和皇後過夜,也不是夜夜行房,也就是過夜是過夜,行房是行房。要行房,仍然需要告知敬事房太監,這樣太監才能記錄。要是沒記錄,懷孕了,就查無對證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了解,清代皇帝還真的挺不容易的,睡個覺都束手束腳的。
這也就是為何清代皇帝都不喜歡呆在宮裡,康熙和乾隆喜歡下江南或者去避暑山莊,而雍正之後的很多皇帝則喜歡去圓明園,就是為了躲避這些宮廷繁瑣複雜的規矩,可以讓自己随心所欲。
看完以上的分析,如果可以穿越的話,你還想當清代的皇帝嗎?
後宮佳麗三千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皇帝的後宮有很多美女。這裡的“三千”是概數,意指很多。
佳麗三千:據《舊唐書·宦官傳》等記載,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大内、大明、興慶三宮,皇子十宅院,皇孫百孫院,東都大内、上陽兩宮,大率宮女四萬人。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這兩句詩是說唐玄宗後宮佳麗無數,卻專寵楊貴妃一人。
《長恨歌》叙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曆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并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
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驿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
于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典故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凄美愛情故事
楊貴妃原本是唐玄宗的兒子壽王的王妃。但是,由于唐玄宗的武惠妃去世,導緻了唐玄宗每日郁郁寡歡,不少朝城就在不同的地方為唐玄宗挑選合适的美人進獻。于是就有人向唐玄宗禀報王府中有一位美人,資質風雅,如天女下凡。等唐玄宗看了過後,被楊玉環的美貌所吸引,而楊玉環也精通歌舞與精通音律的唐玄宗十分契合。
由于楊玉環是自己兒子的王妃,若公然把他納為自己的妃子必會遭到世人的唾棄。于是将楊玉環封為女道士,賜号太真。楊玉環被封為道士的五年後,唐玄宗才把楊玉環封為貴妃。
天寶年五載,唐玄宗因為楊貴妃善妒,一怒之下就把她賜回了娘家。然而,沒有楊貴妃的唐玄宗在宮中過的并不快樂,每日思念楊貴妃,但是又由于君王的顔面,不得不表面上裝作自己很快樂。最後,楊貴妃找來大臣将自己的青絲交給大臣,讓大臣轉交給皇上。
唐玄宗看到了自己貴妃的青絲,内心十分思念,便把楊貴妃重新接回了宮中,被接回宮中的楊貴妃更加得聖寵,可謂是專寵于一人。從此唐玄宗便把其他貴妃丢在一旁,隻專寵楊貴妃,天天守着楊貴妃形影不離,百官宴會等等,都把貴妃帶在身邊。
唐玄宗十分懂音律也十分熱愛音律,歌曲,舞蹈等,而楊貴妃在舞蹈方面有極大的造詣。據史料記載,唐玄宗第一次在華清池溫泉見到楊貴妃時便作了《霓裳羽衣曲》,楊貴妃當即合着此曲舞蹈起來,舞跳得十分美麗,如同仙女下凡,唐玄宗十分高興,以後便時常讓貴妃跳《霓裳羽衣曲》,有時候還自己親手為貴妃伴奏。
有一次在華清池的長生殿中,正值7月7日乞巧節,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唐玄宗與楊貴妃便在長生殿中雙雙下跪,并且兩人發下誓言:“人壽難朝,但願我們世世生生永為夫妻,過了今生,還有來世。”詩人白居易便把此場景化作千古的愛情詩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流傳千古,自今不朽。
由于楊貴妃的得寵,楊貴妃的家人也紛紛升官。楊貴妃的兄弟被封侯拜相,家中的三個姐妹也被封為國夫人,其中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被封為了宰相,但是在楊國忠謀其位不謀其政,在位期間做了不少有害于國家的事情,奸臣當道,宦官專政,然而唐玄宗卻每日與楊貴妃作伴,不理朝政,耽于享樂。
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失守了。唐玄宗隻想要保命,于是帶着楊貴妃及其部分家屬開始了逃亡之路。在逃亡的過程中,唐玄宗等人來到了馬嵬驿,此時軍隊就立刻将唐玄宗與楊貴妃包圍起來,并叫唐玄宗交出楊貴妃,不然就要叛變。
在江山與美人中,唐玄宗最終選擇了江山,賜了三尺白绫将楊貴妃賜死,楊貴妃的命運便最終落于馬嵬驿。回到宮中,唐玄宗十分思念楊貴妃,但是卻永遠不可能在見到楊貴妃了,便命令工人畫了一幅楊貴妃的畫像,挂在宮殿中,整日望着畫像思念楊貴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長恨歌
古代皇帝後宮佳麗三千,果真有麼多嗎
我覺得這是比較誇張的,應該沒有那麼多。雖然在古代皇帝是最有權力的人,很多女的都想嫁入皇室一朝變鳳凰,但是皇室嚴格的規矩還有嫔妃們的勾心鬥角都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雖然每年都有很多人進宮入選妃子,但是能真真被選上的隻有幾個,剩下的隻能在宮裡當個混吃等死的人,有的還不準出宮,一輩子就隻能待在那宮牆之内。
後宮佳麗三千一般隻是來說明皇帝的嫔妃之多,彰顯皇帝獨一無二的地位。皇帝是那個時代的主宰,什麼規矩都是最好的,出行時的車馬數是有數量的,大臣出行隻能兩三匹馬,轎子也隻能四人或者八人擡着,而皇帝卻不用,皇帝十六人大轎,車馬八匹,這些都是代表着皇帝的象征。所以在女人方面上氣勢也是不能輸的,雖然自己用不到這麼多人,但是鋪張浪費一直是皇家的傳統,面子問題是皇家最大的,小人都知道顔面重要,身為一代君王自然更看重。
在古代後宮佳麗其實并不是全指皇帝的妃子,我覺得它應該是後宮所有女人的統稱,像一些在宮裡洗碗的,洗衣服的,端茶倒水的等等這些都是後宮之人。我們經常在電視上可以看到皇後嫔妃身邊經常跟着好多宮女,這些宮女照顧着皇後嫔妃的日常起居,在一點程度上講應該算是皇後的人,況且有的時候皇後來親戚了就會叫宮女替她服侍皇後,所以這些宮女稱作後宮佳麗也是可以的。所以,後宮佳麗應該亦真亦假,這些需要考古家去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