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神仙索嘉興繩技
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如《劍俠傳》和《太平廣記》中,都能找到關于嘉興繩技的記載。在《三十三劍客圖》第三幅中,繩技被描繪為其中一項技藝。這部版畫集雖然技藝精湛,但題材選擇上并不受人恭維,其中的人物并非全為劍客,而是包含了一些奇異之人,如本章節中展示繩技的男子。
故事源自唐朝皇甫氏的《源化記》中的“嘉興繩技”篇章。在唐明皇的開元盛世,每逢慶典,如“酺”這樣的嘉年華會常常舉行五日。在一次浙江嘉興的比賽中,獄中囚犯展現了一項特殊才能,他聲稱自己能玩繩技。獄吏得知後,囚犯解釋了他的獨特之處:他不用繩子系住,而是抛擲一條細長的繩子,空中翻騰變化,令人驚歎。
獄官起初并不以為意,但在囚犯的實際表演中,他抛出的長繩如筆直上,起初兩三丈,後可達四五丈,甚至消失在雲端。他借此繩技神奇逃脫,觀衆無不驚異。盡管這種技藝在印度也有所耳聞,但英國統治期間的高額懸賞也未能吸引到相應的人才。
據作者向印度朋友Sam Sekon先生咨詢,他确認印度确實有人會這種繩技,實際上是群衆催眠術,極具危險性。如果觀衆中有精神力量強大的人不受催眠,施術者可能會面臨生命危險。這個嘉興男子的繩技逃脫故事,無疑令無數無法逃脫的人羨慕不已,但也揭示了這項技藝背後隐藏的風險和複雜性。
神仙索的嘉興繩技
《劍俠傳》與《太平廣記》中,均有嘉興繩技的記載。《三十三劍客圖》第三幅便是繩技。
《三十三劍客圖》這部版畫集畫刻俱精,取材卻殊不可恭維。三十三個人物之中,有許多根本不是“劍客”,隻不過是異人而已,例如本節玩繩技的男子。“繩技”的故事出唐人皇甫氏所作《源化記》中的“嘉興繩技”。唐朝開元年間,天下升平,風流天子唐明皇常常下令賜百姓酒食,舉行嘉年華會(史書上稱為“酺”,習慣上常常是“大酺五日”)。這一年又舉行了,浙江嘉興的縣司和監司比賽節目的精采,雙方全力以赴。監司通令各屬,選拔良材。各監獄官在獄中談論:“這次我們的節目若是輸給了縣司,監司一定要大發脾氣。但隻要我們能策劃一個拿得出去的節目,就會得賞。”衆人到處設法,想找些特别節目。
獄中有一個囚犯笑道:“我到有一樁本事,隻可惜身在獄中,不能一獻身手。”獄吏驚問:“你有甚麼本事?”囚犯道:“我會玩繩技。”獄吏便向獄官報告。獄官查問此人犯了甚麼罪。獄吏道:“此人欠稅未納,别的也沒甚麼。”獄官親去查問,說:“玩繩技嘛,許多人都會的,又有甚麼了不起了?”囚犯道:“我所會的與旁人略有不同。”獄官問:“怎樣?”囚犯道:“衆人玩的繩技,是将繩的兩頭系了起來,然後在繩上行走回旋。我卻用一條手指粗細的長繩,并不系住,抛向空中,騰擲翻覆,有各種各樣的變化。”獄官又驚又喜,次日命獄吏将囚犯領到戲場。各種節目表演完畢之後,命此人演出繩技。此人捧了一團長繩,放在地上,将一頭擲向空中,其勁如筆,初抛兩三丈,後來加到四五丈,一條長繩直向天升,就像半空中有人拉住一般。觀衆大為驚異。這條繩越抛越高,竟達二十餘丈,繩端沒入雲中。此人忽然向上攀援,身足離地,漸漸爬高,突然間長繩在空中蕩出,此人便如一頭大鳥,從旁邊飛出,不知所蹤,竟在衆目睽睽之下逃走了。這個嘉興男子以長繩逃脫,一定令全世界千千萬萬無計逃脫之人十分羨慕。
這種繩技據說在印度尚有人會,言者鑿鑿。但英國人統治印度期間,曾出重賞征求,卻也無人應征。
筆者曾向印度朋友Sam Sekon先生請教此事。他肯定的說:“印度有人會這技術。這是群衆催眠術,是一門十分危險的魔術。如果觀衆之中有人精神力量極強,不受催眠,施術者自己往往會有生命危險。”
嘉興繩技文言文翻譯
1.原化記中繩技文言文翻譯
白話釋義:獄吏領囚犯到了戲場,别的節目已經開始表演了,後來才叫這人表演。
隻見這人拿着一百多尺長的繩團,放在地上,将一根繩頭抛向空中,繩子筆直。開始時抛了兩三丈,然後到四五丈。
繩子很直,就像有人牽着似的,大家感到很驚奇。後來,竟抛到二十多丈,擡頭看不到繩頭,這人便手握繩子,身子離地。
最後,他扔掉了繩子,在空中像鳥一樣,越飛越高越遠,向遠處飛去。他就在那天借機逃出了監獄。
原文:明日,吏領戲場。諸戲既作,次喚此人,令效繩技。
遂捧一團繩,計百餘尺,置諸地,将一頭,手擲于空中,勁如筆。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牽之,衆大驚異。
後乃抛高二十餘丈,仰空不見端緒。此人随繩手尋,身足離地,抛繩虛空,其勢如鳥,旁飛遠飏,望空而去。
脫身行狴,在此日焉。此文出自唐·皇甫氏所著的《原化記》擴展資料寫作背景:光祿屠者條所記為文宗大和(827~835)中事,書當成于開成、會昌年間。
“華亭堰典”條後有“洞庭子曰”的評論,“洞庭子”或為皇甫氏之号,作者或為荊楚人。是書所載多求仙訪道或高僧方士之種種靈異,但是也有一些是破除迷信的,比較引人注意的是《畫琵琶》,寫得比較生動。
另外是書中還寫了一些女俠的故事,也比較有特色。《通志略》著錄一卷,《太平廣記》收佚文六十馀則,今據《太平廣記》整理。
古代中國傳奇小說集。皇甫氏著。
所叙内容以神仙冥報,龍虎異變為主,内容簡單又往往沿襲前作,如《周邯》篇取自裴铏《傳奇·周邯》,而篇幅僅為後者之四分之一。按主題分九十二大類,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類,例如畜獸部下又分牛、馬、駱駝、驢、犬、羊、豕等細目,查起來比較方便。
從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故事,實際上可以說是一部宋代之前的故事的總集。其中有不少書已經失傳了,隻能在本書裡看到它的遺文。
許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故事,就靠《太平廣記》而保存了下來。
2.繩技文言文閱讀答案【原文】
唐開元年中,數敕賜州縣大酺①。嘉興縣以百戲②,與監司③競勝精技。監官屬意尤切。所由直獄者語與獄中雲:“黨有諸戲劣于縣司,我輩必當厚責。然我等但能一事稍可觀者,即獲财利,歎無能耳。”乃各相問,至于弄瓦緣木之技,皆推求招引。獄中有一囚笑謂所由曰:“某有拙技,限在拘系,不得略呈其事。”吏驚曰:“汝何所能?”囚曰:“吾解繩技。”吏曰:“必然,吾當為爾言之。”乃具以囚所能白于監主。主召問罪輕重,吏雲:“此囚人所累,逋缗未納,餘無别事。”官曰:“繩技人常也,又何足異乎?”囚曰:“某所為者,與人稍殊。”官又問曰:“如何?”囚曰:“衆人繩技,各系兩頭,然後于其上行立周旋。某隻需一條繩,粗細如指,五十尺,不用系著,抛向空中,騰擲翻覆,則無所不為。”官大驚悅,且令收錄。明日,吏領戲場。諸戲既作,次喚此人,令效繩技。遂捧一團繩,計百餘尺,置諸地,将一頭,手擲于空中,勁如筆。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牽之,衆大驚異。後乃抛高二十餘丈,仰空不見端緒。此人随繩手尋,身足離地,抛繩虛空,其勢如鳥,旁飛遠飏,望空而去。脫身行狴④,在此日焉。
【注釋】
①酺:指聚飲。古代國有喜慶,特賜臣民聚會飲酒。
②百戲:古代雜技、樂舞表演的總稱。秦漢時已盛行。
③監司:有監察州縣之權的地方長官的簡稱。
④狴:傳說中的獸名,因常畫狴于獄門上,故用作牢獄的代稱。
【譯文】
唐玄宗開元年間,皇上多次下诏賜令各州縣興辦大宴。嘉興縣令準備了雜耍,想和監司比賽誰的技藝更精湛。監獄官參加比賽的心情特别急切,當時監獄值班的告訴獄卒說:“倘若我們的雜耍比不過縣裡的,我們就要受到很重的責罰,如果能有一項比較好的,就能得到獎勵。很遺憾,我們沒有能行的。”他們互相詢問,開始在獄中尋求能人。一些會弄點小玩意兒的人紛紛自薦。這時,獄中有一囚犯笑着說:“我有點拙技,可我現在拘押之中,不能略微施展來看。”獄吏驚奇地問:“你會什麼技藝呢?”囚犯回答:“我會繩技。”獄吏說:“好吧,我去給你說說。”于是,獄吏就把這個囚犯的才能告訴了監司。監司問這個人的罪輕重如何,獄吏回答:“這人是受了别人的連累,是偷了點稅,别的沒什麼。”獄官說:“繩技很多人會,有什麼特别奇異的嗎?”囚犯說:“我的繩技,和别人不一樣。”獄官又問:“有什麼不一樣的?”囚犯說:“别人的繩技,都是系住繩的兩頭,然後站在繩子上面行走或是轉圈。我隻需用一條繩,像手指粗,五十尺長,不用系,扔向空中,騰躍翻飛,沒有不能表演的動作。”獄官非常驚喜,叫把這人記下來。第二天,獄吏領囚犯到了戲場,别的節目已經開始表演了,後來才叫這人表演。隻見這人拿着一百多尺長的繩團,放在地上,将一根繩頭抛向空中,繩子筆直。開始時抛了兩三丈,然後到四五丈。繩子很直,就像有人牽着似的,大家感到很驚奇。後來,竟抛到二十多丈,擡頭看不到繩頭,這人便手握繩子,身子離地。最後,他扔掉了繩子,在空中像鳥一樣,越飛越高越遠,向遠處飛去。他就在那天借機逃出了監獄。
3.原化記中繩技文言文翻譯白話釋義:
獄吏領囚犯到了戲場,别的節目已經開始表演了,後來才叫這人表演。隻見這人拿着一百多尺長的繩團,放在地上,将一根繩頭抛向空中,繩子筆直。
開始時抛了兩三丈,然後到四五丈。繩子很直,就像有人牽着似的,大家感到很驚奇。後來,竟抛到二十多丈,擡頭看不到繩頭,這人便手握繩子,身子離地。
最後,他扔掉了繩子,在空中像鳥一樣,越飛越高越遠,向遠處飛去。他就在那天借機逃出了監獄。
原文:
明日,吏領戲場。諸戲既作,次喚此人,令效繩技。遂捧一團繩,計百餘尺,置諸地,将一頭,手擲于空中,勁如筆。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牽之,衆大驚異。
後乃抛高二十餘丈,仰空不見端緒。此人随繩手尋,身足離地,抛繩虛空,其勢如鳥,旁飛遠飏,望空而去。脫身行狴,在此日焉。
此文出自唐·皇甫氏所著的《原化記》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光祿屠者條所記為文宗大和(827~835)中事,書當成于開成、會昌年間。“華亭堰典”條後有“洞庭子曰”的評論,“洞庭子”或為皇甫氏之号,作者或為荊楚人。
是書所載多求仙訪道或高僧方士之種種靈異,但是也有一些是破除迷信的,比較引人注意的是《畫琵琶》,寫得比較生動。另外是書中還寫了一些女俠的故事,也比較有特色。《通志略》著錄一卷,《太平廣記》收佚文六十馀則,今據《太平廣記》整理。
古代中國傳奇小說集。皇甫氏著。所叙内容以神仙冥報,龍虎異變為主,内容簡單又往往沿襲前作,如《周邯》篇取自裴铏《傳奇·周邯》,而篇幅僅為後者之四分之一。
按主題分九十二大類,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類,例如畜獸部下又分牛、馬、駱駝、驢、犬、羊、豕等細目,查起來比較方便。
從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故事,實際上可以說是一部宋代之前的故事的總集。其中有不少書已經失傳了,隻能在本書裡看到它的遺文。許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故事,就靠《太平廣記》而保存了下來。
4.(繩技奇觀)古文翻譯翻譯:唐玄宗開元(年号)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皇宮禦樓裡引進了繩妓(在繩子上玩雜技的女藝人)。先扯出一根長繩,兩頭搭在地上,埋兩個辘轳(木質轉輪,類似古代打水的辘轳)系住繩子兩端。辘轳中間有好幾丈遠,立起柱子把繩子撐起來(兩頭再轉動辘轳把繩子拉直),繩子繃直就像琴弦一樣。然後藝妓從繩子兩端,踮起腳尖上去,來回行走飄飄悠悠,望去就像仙人一樣。有在繩子中間相遇,兩人錯身而過的,有穿着木屐在上面行走,從容彎腰仰頭的。有的用畫竿綁在小腿上,五六尺高,或者踩高跷,人和人摞起來三四層,然後翻跟頭跳下來,跳到繩上站住,從沒有過跌下來的。都踏着鼓樂的節奏,真是奇觀。
繩技奇觀原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禦樓設繩妓。技者先引長繩,兩端屬地,埋辘轳以系之。又豎數丈之柱以起繩,繩之直如弦。技女自繩端蹑足而上,往來倏忽,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側身而過者,有著屐而行者,而従容俯仰者。或以畫竿接胫高五六尺者,或蹋高蹈頂至三四重者,既而翻身擲倒,至繩還注,曾無跌失者。皆應嚴鼓之節,真奇觀也。
注釋:
1、引(拉)
2、屬(zhǔ,連接)
3、辘轳[( lù lú),本為安在井上絞起汲水鬥的器具,此指絞動繩子的裝置]
4、系(拴住)
5、起繩[支撐繩子]
6、端(頭)蹑(niè,踩)
7、倏忽(shū,一下子(形容快速)
8、屐[(jī),木底鞋子]
9、嚴鼓(急促的鼓聲)
5.《原化記》的《嘉興繩技》裡,“此人随繩手尋”的尋是什麼意思“此人随繩手尋”的“尋”的意思:尋找,這裡指拿着,握着。
整句話的意思是是:這人便手握繩子。【原文】唐開元年中,數敕賜州縣大酺,嘉興縣以百戲與監司竟勝精技,監官屬意尤切,所由直獄者語于獄中雲:“傥若有諸戲劣于縣司,我輩必當厚責,然我等但能一事,稍可觀者,即獲财利,歎無能耳。”
乃各相問,至于弄瓦緣木之技,皆推求招引。獄中有一囚,笑謂所由曰:“某有拙技,限在拘系,不得略呈其事。”
吏驚曰:“汝何所能?”囚曰:“吾能繩技。”吏曰:“必然?吾當為爾言之。”
乃具以囚所能白于監主。主召問:“罪輕重。”
吏曰:“此囚人所累逋缗未納,餘無别事。”官曰:“繩技人常也,又何足異乎?”囚曰:“某所為者與人稍殊,”官又問曰:“如何?”囚曰:“衆人繩技,各系兩頭,然後于其上行立周旋。
某隻須一條繩,粗細如指,五十尺,不用系著,抛向空中,騰踯翻複,則無所不為。”官大驚悅,且令收錄。
明日吏領至戲場,諸戲既作,次喚此人,令效繩技。遂捧一團繩,計百餘尺,置諸地,将一頭手擲于空中,勁如筆,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牽之,衆大驚異。
後乃抛高二十餘丈,仰空不見端緒,此人随繩手尋,身足離地,抛繩虛空,其勢如鳥,旁飛遠揚,望空而去。脫身狴犴,在此日焉。
【譯文】唐朝開元年間,皇上多次下令讓各州縣舉辦大宴飲。嘉興縣令準備了各種雜技,要和監司比賽技巧。
監獄官更加精心,管理監獄的官吏對獄卒說:“假如雜技有比不過縣裡的,我們就要受到重責,假如能有一項好的,稍微有值得看的,就能得到獎勵。哎,我們都不行。”
于是相互詢問。那些玩弄紡錘和爬樹的小把戲,都被尋求吸引。
獄中有一囚犯,笑着對獄吏說:“我有點拙技,可現在拘禁之中,無法施展。”獄吏驚奇地問:“你有什麼本領?”囚犯說:“我會繩技。”
獄吏說:“肯定嗎?我去給你說說。”于是獄吏就把這事告訴了監獄長。
監獄長問:“這人的罪重嗎?”獄吏說:“這人是因為拖欠稅錢未交,沒别的什麼事。”監獄長說:“繩技很多人都會,有什麼特殊的?”囚犯說:“我的繩技,和别人不一樣。”
監獄長又問:“有什麼不一樣的?”囚犯說:“别人的繩技,都是各系繩的兩頭,然後在繩上行走倒立盤旋。我隻須用一根繩,粗細像手指,五十尺長,不用系,抛向空中,騰空跳躍翻滾,無所不能。”
監獄長非常驚喜,讓把這人收錄在演員中。第二天,獄吏領囚犯到了雜耍場,别的節目都表演了,再叫這人,讓他驗證繩技。
隻見他捧着團繩,有一百多尺長,放在地上,将一頭用手抛向空中,繩子勁直如筆,開始時抛了兩三丈,然後到四五丈。繩子很直,就像有人牽着似的,大家非常驚訝。
最後抛到二十多丈,擡頭看不到繩那頭,這人便手握繩子,身子離地。他抛繩在空中,像鳥一樣,向旁邊飛速逃跑,向遠處飛去。
他就在此日逃出監獄。
6.文言文翻譯秋天在敬亭送叔伯侄子李*遊廬山的序文
我小時候,大人讓我誦讀《子虛賦》,我就很向往其中的描述。長大後,遊覽了南方的雲夢澤,觀看了七個沼澤的壯觀景象。在安陸(地名)貪圖喝酒,蹉跎地過了十年。當初,我的叔父從長沙被貶回到嘉興,當時我在半道拜見他,在樹林裡喝酒。你還是個小孩,在旁邊遊戲。現在已經長大,很是秀氣。我很久前就衰老了!見到你很欣慰,想起從前的悲傷往事,不僅又破涕為笑。你又告訴我要去遠方,去登西邊的香爐峰。長山縱橫,大江回旋。瀑布從天而落,似乎和銀河争流;騰起的彩虹,奔馳的雷電,光照所有的山谷,這是天地間的奇異景觀。那山上有方湖、石井,我們無法看到。羨慕泥此次出行,能和仙鶴一同長嘯。遺憾的是沒有長生不老的仙藥,也沒有騰雲駕霧的白龍,讓秦朝時的揮鞭,前去桃花源。我沒有實現夙願,慚愧的回到名山,以往以後,我們能攜手攀登五嶽。為抒發送你遠行的心情,怎麼能缺少詩呢?
7.文言文翻譯李泌,字長源,魏八柱國李泌,字長源,魏八柱國弼六世孫,徙居京兆。
七歲知為文。玄宗開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難禁中。
有員俶者,九歲升坐,詞辯注射,坐人皆屈。帝異之,曰:“半千孫,固當然。”
因問:“童子豈有類若者?”俶跪奏:“臣舅子李泌。”帝即馳召之。
泌既至,帝方與燕國公張說觀弈,因使說試其能。說請賦“方圓動靜”,泌逡巡曰:“願聞其略。”
說因曰:“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賜束帛,敕其家曰:“善視養之。”張九齡尤所獎愛,常引至卧内。
九齡與嚴挺之、蕭誠善,挺之惡誠佞,勸九齡謝絕之。九齡忽獨念曰:“嚴太苦勁,然蕭軟美可喜。”
方命左右召蕭,泌在旁,帥爾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軟美者乎?”九齡驚,改容謝之,因呼“小友”。及長,博學,善治《易》,常遊嵩、華、終南間,慕神仙不死術。
天寶中,詣阙獻《複明堂九鼎議》,帝憶其早惠,召講《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東宮,皇太子遇之厚。嘗賦詩譏诮楊國忠、安祿山等,國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