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飛蜇人的動物有哪些(會飛蜇人的動物有哪些生肖)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野外有哪些咬人的昆蟲
  2. 人類從動物身上發明的東西有哪些急用
  3.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有哪些

野外有哪些咬人的昆蟲

子彈蟻:分布于亞馬遜雨林,世界體型最大螞蟻之一,咬人疼痛如被子彈穿過。

沙漠蛛蜂:體長可達5厘米,分布于東南亞、非洲、澳洲、美洲,蟄刺疼痛長達3分鐘。

大齒猛蟻:分布于中國雲南、印度、緬甸、印尼、新加坡,地球上攻擊速度最快動物之一。

薊花冠毛蟻:2012年在美國莫哈韋沙漠發現,體長約2.5厘米,白色毛發,毒刺威力巨大。

西方蜜蜂:原産于西方地區,中型體型,分布廣泛,被蜇會出現紅斑和燒灼感。

西方黃胡蜂:分布廣泛,飛翔速度快,受幹擾時群起攻擊,可能導緻嚴重過敏反應。

造紙胡蜂:分布于南歐、北非、亞洲溫帶,曾引入至澳大利亞、北美洲和南美洲。

鬥牛犬蟻:體型在15至40毫米之間,性情兇暴,有着堅硬的蟄刺和鋒利的鋸齒狀颚部。

非洲行軍蟻:亞馬遜河分布,沒有蟄針但腭部強大,行動迅速,捕獵能力強。

紅火蟻:原産于南美地區,世界範圍内分布,對人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和重複蜇刺能力,疼痛感如火灼傷,嚴重可引發過敏性休克。

人類從動物身上發明的東西有哪些急用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遊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着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裡/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制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制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于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英國科學家在仿生學啟發下,正在研制一種可以靠尾鳍擺動以S形“遊水”的潛艇新式潛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使用了被稱為“象鼻緻動器”的裝置。“象鼻”由一組用薄而柔軟的材料做成的軟管組成,模仿肌肉活動,推動鳍的運動。這種新式潛艇可以充當水底掃雷潛艇,用來對付最輕微的聲響或幹擾便會引爆的水雷。

令人讨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迹。蒼蠅的嗅覺特别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并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隻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内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産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别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将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号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号,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裡,用來檢測艙内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隻能将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于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産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衆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顔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于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内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着,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于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産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産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人們将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鳐、電鲶和電鳗。中等大小的電鳐能産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鳐能産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鲶能産生350伏的電壓;電鳗能産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鳗竟能産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終于發現在電魚體内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闆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于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闆數都不一樣。電鳗的發電器呈棱形,位于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鳐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髒,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闆;電鲶的發電器起源于某種腺體,位于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闆。單個電闆産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于電闆很多,産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将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遊向大海,就預示着風暴即将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裡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遊向大海避難去了。

仿生學舉15個例子:

1。由令人讨厭的蒼蠅,仿制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裡,用來檢測艙内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準确無誤地識别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幹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準确地識别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别是能夠區别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将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内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着它可以發現電杆、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制成。

7。模拟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挂鈎起源于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鳍。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制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制造能反複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貝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有哪些

【白虎】

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是四靈之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蔔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蔔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将答案帶回來,以蔔兆的形式顯給世人。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蔔即「其蔔必朱雀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朱雀】

紅是鳳、青是鸾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鳳凰又可說是朱雀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它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轸。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浴火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

青龍

【青龍】

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

又有龍性淫旳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又有龍生九子,都不像龍的說法,是這樣的: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三兒是嘲風:是隻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鲸魚,一但鲸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吓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狀,以令銅鐘格外響亮。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随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赑屃,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第八兒是負屃: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麼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随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鳳凰】

鳳凰(Chinese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鹍雞等,在西方神話裡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并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并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複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征是:“雞頭、燕颔、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甯。”《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麒麟】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古人以為仁獸、瑞獸,拿它象征祥瑞。2、比喻才能傑出的人。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因而被稱為"仁獸"。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

【梼杌】

原本隻是令人害怕厭惡的惡人,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诎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嚣,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梼杌。”已然是一派怪異扭曲的形象,與其說是魔獸不如說是生化實驗失敗核洩漏的産物。

【獬豸】

古代神裁制度下産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根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緻類似麒麟,全身長着濃密黝黑的毛發,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抵觸。後世常将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

【白澤】

黃帝巡遊至東海,遇之,此獸能言,達于萬物之情。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

《軒轅本紀》、《抱樸子(極言)》、《瑞應圖》有載。

【鬼車】

别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此疑為個例)

《三國典略》、《嶺表錄異》、《正字通》、《古風》有載。

【鑿齒】

人形獸,齒長三尺,其狀如鑿,下徹颔下,而持戈盾(應有一定智能)。曾為羿于壽華之野射殺。

《山海經(海外南經)(大荒南經)》、《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橫公魚】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卻邪病。

《神異經(北方荒經)》有載。

【吼】

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蓋吼溺着體即腐。

《偃曝馀談》有載。

【重明鳥】

在《拾遺記》中說,堯在位七十年,有積支之國,獻明鳥,一名雙晴言在目。狀如雞,鳴似鳳。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飛。能抟逐獸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或一年來數次,或數年都不來。國人都全灑掃門戶,以留重明。如重明鳥未到的時候,國人或刻木,或造銅像,

為此鳥的形象,放在明戶之間,則魑魅之類,自然退伏。所以到了現在,都刻木像、造銅像或畫圖像,故現在畫雞于門上。

【畢方】

在《山海經.西次三經》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種鳥,型狀如鶴,一足,有紅色的紋和白喙。就是叫做畢方。《海外南經》:「畢方鳥在東方,青水西,隻有一隻腳。」而《淮南子.汜論訓》中說,木生畢方。因而有說畢方是木精所變的,而形狀是鳥、一足、不食五谷。《在文選.張衡〔東京賦〕》中說:「華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而《韓非子.十過》中說:「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駕象車而蛟龍,畢方并害。袁珂說華方是鳳,鳳為太陽鳥,故「見則其吧有訛火」。《骈雅》:「畢方,兆火鳥也。」鳳即為神,也是災難的象征。《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大風為害,堯乃使羿...繳風于青邱之澤。」大風即大鳳。《淮南子》「木生畢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響所玫,意即木生火。因畢方為火鳥故用畢方代火,非指畢方生于木。

【饕餮】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财而不用,善奪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财,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缙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雲:“周期着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彜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缙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缙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缙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号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附:狍鴞:《山海經•北次三經》:“鈎吾之山……有獸焉,其狀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注:“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遠飛雞】

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鴿子的異種)

《洞冥記》有載。

【腓腓】

有點象狸,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高級寵物)

《山海經(中山經)》有載。

【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着尾巴,休息時盤着尾巴。

《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混沌】

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髒。抵觸善人,憑依惡人。(絕對惡靈是也)

(另有混沌神之說,另行說明,不歸此處)

《神異經(西荒經)》裡的混沌,就是被人類醜化了的混沌。它把混沌說成是一隻象狗又象熊的野獸,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見,有腿卻不能走,空有一個肚皮卻沒有五脹六肺,且德行極壞,遇着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蠻勁去抵

【應聲蟲】

居于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腹語?)

《續墨客揮犀》、《隋唐嘉話》有載。

【慶忌】

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稱黃色小車,日馳千裡。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說)。曆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将)、塔名為此。

【赑屃】

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着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裡,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狴犴】

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将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于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貔貅】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古時候人們也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财聚寶,隻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漢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但經過朝代的轉變,貔貅的形态比較統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到現在常見到的貔貅多是獨角、長尾巴。

【螭吻】

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鸱鳥,也就是鹞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椒圖】

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闆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将殼口緊合。人們将其用于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

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彜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蒲牢】

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鲸魚。每每遇到鲸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們就将其形象置于鐘上,并将撞鐘的長木雕成鲸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睚眦】

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狻猊】

傳說形如獅,喜煙好坐,佛主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随之吞煙吐霧。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随着佛教傳入中國的。由于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夔】(kui)

《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

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隻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隻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争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制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裡,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夔與天地同生世上隻有三隻以上是第一隻第二隻乃秦始皇所殺但秦始皇沒有黃帝的功業所以這隻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沒那麼神奇了。

【禺疆】

“禺疆”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風,将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

【猰貐】(yayu)

又稱為“窫窳”(yayu)。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為“危”的神殺死,後來被複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說由于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後羿将它殺死。

【禍鬥】

“禍鬥”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并且噴出火焰。禍鬥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說法稱禍鬥吞食火,并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鬥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征。

【虛耗】

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說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隻腳穿鞋着地、另一隻腳挂在腰間,腰裡還插有一把鐵扇子。據說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郁。玄宗大怒,立即喚人,于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将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鐘馗。

【五通神】

中國傳說中的五個淫魔,據說在南方作祟,曾經有“北狐南五通”的說法,五通神經常到人家中找尋美貌女子。其實,五通神也被稱為五顯神,是泰山之神的五個兒子。《聊齋志異》中有一些關于五通神的記述,稱一名姓萬的書生斬殺了其中三通,并且重傷了另一通,最後一通被金龍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後X盡人亡。

【三足烏】

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着三足烏,人們敬仰太陽,三足烏也被作為祥瑞的象征來崇拜。據說由于三足烏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緻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後羿将所有三足烏射殺,結果後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隻有一個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說法稱三足烏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化蛇】

水獸。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英招】

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号稱是替天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隻神獸而已。《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玄蜂】

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蜇人,有毒,能殺人。《楚辭(招魂)》有載。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為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記》、《錄異傳》有載。

【呲鐵】

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為食。排洩物利如剛,可作兵器。《神異經(中荒經)》有載。

【山臊】

山神,人臉猴身,一足,能說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别喜歡吃蝦蟹。《神異經(西荒經)》、《國語(魯語下)》、《訴異記》有載。

【火鼠】

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現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髒了用火一燒就可變幹淨)。《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

【商羊】

一足鳥,招大雨。《說苑(辨物)》有載。

【訛獸】

别名誕。人面兔身,能說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說真話了。《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載。

【民鳥】(此為一字)

嘴為赤色,身為翠色。可禦火。《山海經(西山經)》有載。

【欽原】

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種巨蜂)。蜇獸獸死,蜇樹樹枯。《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山海經》:“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蟄鳥獸則死,蟄木則枯。”

【鈎蛇】

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于水中用尾巴鈎岸上動物食之。《水經注(若水)》有載。

【并封】

類豬,黑色,前後皆有頭。述蕩則是左右有頭。《山海經(海外西經)(大荒西經)》、《周書(王會)》有載。:

【夫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三經)》有載。

【當康】

有牙的小豬狀,因叫聲而得名。可以預見豐年。《山海經(東次四經)》有載。

【山蜘蛛】

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南部新書》有載。

【鳴蛇】

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嶺南異物志》有載。

【幽安鳥】

類似有條紋的小猴子,經常發笑,看見人則躺倒,因叫聲得名。《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狸力】

豬狀獸,腳後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應該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經(南次二經)》有載。

《山海經》:“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

【馬交】

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一說可禦兵。《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小問)》、《周書(王會)》有載。

【孰胡】

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山海經(西次四經)》有載。

【媪】

似羊非羊,似豬非豬。在地下食死人腦,能人言。用柏枝插其頭方可殺之。《搜神記》、《晉太康地志》有載。

【患】

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于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唯灌酒能消。因為其為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搜神記》有載。

【九嬰】

水火之怪,為羿所殺。《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飛廉】

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說其為風伯。但我覺得應該是操縱風力大氣的神獸更合理。《楚辭(離騷)》有載。

【奚鼠】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為禦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聲可以傳千裡,它的毛發可以召集鼠類。《神異經》有載。

【傲因】

類人,穿着破爛衣服,手為利爪。襲擊單身旅人,喜食人腦。舌頭暴長,有時伸出盤在地上休息,用燒燙的大石擲之,可殺。《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天狗】

傳說中神獸名。可禁兇害。其說始見于秦。

《山海經·西山經》:“陰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兇。”

【三角獸】

傳說中瑞祥之獸名。頭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則此物至。帝王儀衛有繪其像之旗。

《元史·輿服志二》:“三角獸旗,赤質,赤火焰腳,繪獸,其首類白澤,綠發,三角,青質,白腹,跋尾綠色。”

【九尾狐】

省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傳說中的異獸。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說始見于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征王者興。又,天下太平則現,象征王者子孫繁息。

《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白虎通》:“德至鳥獸則九尾狐見。”

【九嬰】

傳說中怪獸名。能噴水吐火,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于北狄兇水之中。其說始見于漢。

《淮南子·本徑訓》高誘注:“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北狄之地有兇水。”

【山犭軍】

亦稱“hui子”。傳說中怪獸名。狀如犬而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其現為大風災之兆。其說始見于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角端】

傳說中祥瑞之獸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萬八千裡,通曉四方語言。其說始見于漢。

《宋書·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萬八千裡,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燭龍】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又名燭陰,也寫作逴龍。人面龍身,口中銜燭,在西北無日之處照明于幽陰。傳說他威力極大,睜眼時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閉眼時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認為,燭龍為北方龍圖騰族的神話,其本來面目應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蛻變而來。其産生晚于女陰崇拜時代。

《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風雨是谒。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又《海外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參閱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

《楚辭.天問》:“西北辟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龍赦隻。”

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淮南子·地形訓》)

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郭璞注《大荒北經》燭龍引《詩含神霧》①)

《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行南時大,行北時嚴殺。(《易緯乾坤鑿度·卷上》)

《海外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諸說大同小異,顯系本自《海外經》和《大荒經》。

【土蝼】

字面意思常被誤認為一種蟲子,其實它是一種兇獸,形狀似山羊,四角,能吃人。

《山海經》:“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

【谛聽】

相傳為金地藏菩薩坐騎,又稱“獨角獸”,“地聽”,“善聽”,乃九華山鎮山之寶。金地藏卓錫九華,立志修行,因有谛聽晝夜相随,處處逢兇化吉,終成佛法。佛教尊稱谛聽為神犬,後人緣其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為吉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