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代君王“洞房花燭夜”有何奇特禮節,皇後如何伺候皇上
我們經常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叫做“春宵一刻值千金”。這句話不但适用于普通老百姓,也适用于皇上和他的皇後嫔妃們,那麼皇上與皇後的洞房習俗是什麼呢?與老百姓們的婚俗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位名門貴女,嫁入皇宮當皇後的婚俗,與尋常老百姓的婚俗其實幾乎是相同的,但是整個婚禮會更加講究和隆重。首先,皇上會送彩禮給皇後家,但是卻不會親自迎親,而是由皇後家人送上門。而且整個婚禮都是豪華而正式的。
即使是皇上皇後,也是需要入洞房的。但與民間習俗不同的是,他們的洞房不是他們的寝宮,而是其舉行儀式的地方。而且不同朝代的習俗也是不一樣的,洞房也是相當豪華講究的。床前會擺放百子帳,床上會放百子被,整個洞房都是以紅色為顔色基調,寓意子孫綿長,多子多福。
皇上與皇後進入洞房後,還有許多禮節要做。首先是從前殿移駕到洞房中,皇上需要揭去皇後内府女官會獻上子孫饽饽,之後再行合卺禮,其實就是喝交杯酒。
皇上皇後在入洞房之前,脫衣服都是有順序講究的。在唐朝,首先要北面的樂官奏樂,奏樂結束後,尚官會帶領皇上去東房脫去冕服,然後再引皇上入幄脫去其餘衣服,皇後亦是如此。按照規定的順序習俗脫去衣服,才可以享受男女的魚水之歡。
古代皇後在洞房之夜是怎麼伺候皇上的(組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台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這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轼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絕。“春宵一刻值千金”,對于普天之下尋常的黎民百姓是如此,而對于那些“一朝選入君王側”皇後嫔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選為正宮的皇後,更是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婚時刻的洞房花燭之夜。古代皇帝大都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但是,皇帝一般一生也隻能結一次婚,此即所謂“大婚”。不過也有例外,如果哪位皇後被廢了,皇帝就還有可能再來一次大婚的機會。也就是說另有一位美麗女子就要歡度皇宮大内新婚的洞房之夜。如清順治皇帝福臨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因“與朕志意不和”,便被降為了靜妃,于是,另一個女人便走入了洞房,這第二位女人就是孝惠皇後。除了皇後外,後宮的嫔妃再多,也難享受大婚的排場。順治時的董鄂妃,雖然寵冠後宮,但是也隻能悄悄地被“迎接”進宮,而不是“迎娶”進宮,連冊封都不敢逾制,冊封時“不設鹵簿,不奏樂,王、貝勒、貝子、公等,不次朝賀禮”。所以,皇帝的後宮的嫔妃,除了皇後這位正妻外,其他都是不需要大婚的妾室。
後宮女人怎麼伺候皇上
古代如何侍寝
周代已有負責君主陰事的陰令。漢代的掖廷令“晝漏不盡八刻,白錄所記推當禦見者”。就是在夜晚來到之前,記上當日誰侍禦寝。東漢以後這件任務由宦官負責。各個朝代,宮中都有一本備忘錄,專記皇帝禦幸之事,以備日後查考。如同外廷大臣恪盡職守一樣,負此職的宦官也是一絲不苟。
北魏文成帝偶然登樓四望,見平城宮内有一位美人。文成帝問左右的人,“此婦人佳乎?”衆人一緻贊同。于是,文成帝走下白樓,向美婦人走去。二人宿于齋庫。該女李氏因此懷孕。
日後皇太後查問,恰有守庫者在庫牆上記下了當時的時間和事件,兩相核對,無差錯,李氏懷的這個胎得到了承認。由此可知,皇帝辦事固然随心所欲,記錄者也能捕捉到蹤影,守庫者本不負責此職,事關重大,也得及時記錄。
明代,文書房宦官負責記錄皇帝每晚寝宿所在及所幸宮嫔名字。女官彤史,負責記錄後妃宮女被幸于皇帝的寝所。看來,明代是雙重記錄,宦官與女官,各根據皇帝、後妃宮女的形迹,分别記錄。
明神宗最初偶然禦幸宮女王氏,事後隐諱不言。後來王氏有了身孕,太後急于抱孫,查驗了文書房的記錄,然後向神宗說起此事,神宗不願承認。太後遂命人将内起居注拿來讓他看,神宗才不得已承認了。神宗這種态度是因他不再對王氏感興趣,但明代慣例,宮女被幸後懷孕就要進封為妃。他不願封王氏,隻想蒙混過去。
後妃宮女的佩物--環,在皇帝的禦幸制度中有一定的意義。“環”與“還”同音。後妃在侍寝時尋問皇帝何時回去不直言,而是用佩玉鳴佩環,問:“何時大刀頭”?這又拐了一道彎,因環系于刀頭,使用刀頭代指環。如後妃宮女遇月經,不能侍寝時,也不能直言,而是以丹注面,灼然為識。
蜥蜴因其特有的用途被稱為“守宮”。蜥蜴被用朱砂喂養于器皿中,因以朱砂為食,身體盡赤,食滿七斤以後,将其搗成碎末。用這些赤色粉末塗在或點在宮女肢體上,可以終身不滅,但有房事時則滅。李賀《宮娃歌》中有句詩“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
下朝後走向後宮的皇帝,腳步有些徘徊,打不定主意去找誰,今夜宿在何處。風流皇帝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後宮女子多至四萬,不知道怎樣安排她們為他服務。後來,玄宗想出了一個辦法,每天将一群宮嫔集中在一起,讓她們投骰子,投中者中最優勝者,當夜侍寝。私下裡宦官把骰子稱為锉角媒人。
春秋季節,唐玄宗令後宮女子們在門前栽花,玄宗追随着一隻蝴蝶走,蝴蝶落在誰的門前,當晚便宿在該處,稱此法為蝶幸。
由于進禦的女子太多,玄宗難以一一記住她們的姓名和相貌,便又發明了一則風流辦法,将已進禦的宮女臂上,打上“風月常新”之印,再漬以桂紅膏,使印記牢固,經水洗不褪色。
自楊貴妃入宮,奪得皇帝的獨寵後,锉角媒人、蝴蝶和“風月常新”印都派不上用場,後宮女子隻得在七夕向牛郎織女訴幽情。
唐敬宗發明了一種風流箭,用意也是決定侍寝之事。用竹皮做弓,紙做箭,紙中間密貯龍麝末香。宮嫔聚在一起,敬宗搭箭一射,中箭者濃香觸體,了無痛楚。後來宮中流傳着“風流箭中的--人人願”的話。
西晉武帝的後宮生活是和羊車聯系在一起的。武帝司馬炎是司馬昭之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說司馬昭握朝中大權,想取代皇帝,但他至死也沒有下定決心。他的兒子司馬炎早就不耐煩了。權臣雖然有權,但色欲的滿足卻比不上皇帝,權力即使大過皇帝,也不能像皇帝一樣享受無數的美色。
司馬炎的祖父司馬懿就已經對老妻厭煩了。司馬懿曾卧病在床,正室張春華已經色衰愛弛,蹑手蹑腳地前來照着丈夫。司馬懿一見這個黃臉婆就罵道:“老物可憎,何煩出也!”張春華又羞又恨,要絕食自殺。司馬昭兄弟們都同情母親,也跟着絕食。司馬懿發現連累了兒子們,忙向張氏緻歉,張氏和兒子們才開始進食。事後司馬懿私下對他人說:“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
司馬炎三十歲那年,司馬昭死,他取代了父位,立即逼魏帝禅讓,自己登上了帝位。他要好好享受隻有皇帝才可享受的待遇。祖父的委曲他不會再遇上了,後宮有的是美人。晉武帝開創了後宮萬人的曆史紀錄。
由于宮嫔數量太多,晉武帝最初也頭痛于到何處過夜。後來,發明了羊車,用羊車載着他在後宮的小路上漫遊,羊停到誰的門前,就由誰來侍寝。
宮嫔們都盼望皇帝的羊車在自己的門前停下。這時,便有聰明的女子顯示智慧了,她們用竹葉插在門前,把鹽汁灑在通往門口的小路上,引誘羊舐着鹽汁,順路走到門前,吃門上的竹葉,于是,車子就停了下來。
從此,羊車成了後宮的傳世寶物。南朝宋文帝乘羊車經過諸嫔妃房前,羊總在潘淑妃的門前停下來,舐地上的鹽水。文帝見到潘淑妃,感歎地說,“羊都為你留連,何況人呢?”潘淑妃由此愛傾後宮。
後宮進禦是否有規律道理可循?五代後梁的一位國子博士崔靈恩的研究結果是:後妃進禦,十五日輪一遍,從最低位的妃子開始,與月亮的規律相配。月初最小,越來越大。月亮象征陰,也象征女性。月晦和月望即每月初一、十五是需要謹慎的,所以古代君主不在這兩日禦于内,因為晦者陰滅,望者争明。
《春秋》上說“晦陰惑疾,明謠心疾,以辟六氣”。九嫔以下,每九人中進禦一人,八十一女禦占九個晚上,世婦二十七人占三個晚上,九嫔占一個晚上,三夫人占一個晚上,以上共十四夜,皇後獨占一個晚上,共十五夜。上半個月按上述安排進禦,下半個月從十六日開始,由皇後起,再禦九嫔、世婦、女禦,與月亮由盛而衰相對應。至于年齡上的規定是,九嫔以下,女禦以上,到五十歲停止進禦。三夫人和皇後不在此例。
古代學者的這套理論顯然牽強附會,也不能為古代帝王們接受。皇帝擁有衆多的女性,是為了滿足色欲,哪一夜由誰來侍寝取決于皇帝的興緻,如果皇帝沒有興緻,也可以獨寝。如果按照崔靈恩的安排行事,豈不成了一種勞役,周而複始,個個點卯,還有何種樂趣?
明代後宮,每日天漸黑時,嫔妃所住的宮門前,都挂起兩隻紅紗籠燈。皇帝臨幸某宮,則該宮門上的燈卸下來,表示皇帝已選定寝宿的地方。于是,負責巡街的宦官,傳令其他各宮均卸燈寝息。失意的嫔妃們隻得滅掉希求寵幸的紅紗籠,明晚再重新挂上。
明代皇帝第一次臨幸嫔妃的住所,要鋪宮,由宦官将房間裝飾一新,該承幸的妃子也要有相應的裝飾。皇帝臨幸之所照例焚香,香氣異常,其用意有宮詞道出“參于鼻觀氣非清,脈脈遺芳媚寝情。雨迹雲蹤易牽引,莫容輕露上空明。”一次,崇祯皇帝來到一間便殿,覺得有團異香浸入心脾,心怦怦直跳,問近侍這是什麼東西?回答是:“聖駕臨幸之所,例焚此香。”崇祯歎息道,“這是皇父、皇兄所以話不長的原因啊(原文:此皇考、皇兄所以促其天年也)!”于是,禁用此香。其實焚香之例,古已有之,唐詩人張籍在《焚宮行》中有句:“下辇更衣入洞房,洞房侍女盡焚香。”
清代嫔妃侍寝與各代不同,不再是皇帝親自登門。清代皇帝自有一套制度。每日晚膳時,決定哪一個妃子當晚侍寝。每個妃子都有一塊綠頭牌,牌面上是該妃子的姓名。備晚膳時,敬事房太監将十餘塊或數十塊綠頭牌放在一個大銀盤中,謂之膳牌。皇帝晚膳用完,太監舉盤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沒有興緻,則說聲“去”。若有所屬意,就揀出一塊牌,扣過來,背面向上。太監拿過此牌,交給另一位太監,這位太監專門負責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背扛到皇帝的寝所來。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備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現刺客,妃子必須裸體來到皇帝寝所。方法是妃子被帶到離皇帝寝所不遠的一間屋裡脫光衣服,宦官用紅錦被或大衣将她裹上,扛上肩,背進皇帝的寝所。到帝榻前,去掉外裹的紅錦被或大衣。後面發生的事情當時人的記載道,“屆時,帝先卧,被不複腳。妃子赤身由被腳逆爬而上,與帝交焉。敬事房總管與駝妃之太監,皆立候于窗外,如時過久,則總管必高唱曰:是時候了。帝不應,則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則妃子從帝腳後拖而出。駝妃者仍以氅裹之,駝而去。去後,總管必跪而請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則總管至妃子後股穴道微按之,則龍精皆流出矣。曰:留。則筆之手冊曰: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妃。亦所以備受孕之登也。此宮禁中祖宗之定制也。”
皇後洞房之夜怎樣伺候皇上
皇後的大喜日子,從午門進入紫禁城,這一生僅此一次的榮耀,見證了她成為皇後的非凡時刻。洞房之夜,皇後與皇帝在坤甯宮的東暖閣共度,這是其他妃子無法享有的福氣。
皇帝以秤杆揭開皇後的大紅蓋頭,命婦引導皇帝與皇後分别坐于龍鳳喜床的左右。喜床上,金盆盛放子孫饽饽,帝、後共享,象征着繁衍後代的美好祝願。皇後随後接受梳妝,戴上雙喜如意、扁簪、富貴絨花與朝珠,舉行交杯酒儀式,結發侍衛夫婦在殿外唱祝歌,預祝二人百年好合。宴席結束後,福晉與命婦請帝、後坐于龍鳳喜床,面向東南方向進行坐帳禮。随後,帝、後享用長壽面,表示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禮成之後,女官退下,接下來的時刻,作為讀者的您自然會明白。這個古老的儀式,不僅僅是慶祝新婚,更是寓意着皇室的傳承與繁榮,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婚姻與家族延續的深刻理解與重視。
古代皇後在洞房之夜是怎麼伺候皇上的
清代皇帝自有一套制度。每日晚膳時,決定哪一個妃子當晚侍寝。每個妃子都有一塊綠頭牌,牌面上是該妃子的姓名。備晚膳時,敬事房太監将十餘塊或數十塊綠頭牌放在一個大銀盤中,謂之膳牌。皇帝晚膳用完,太監舉盤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沒有興緻,則說聲“去”。若有所屬意,就揀出一塊牌,扣過來,背面向上。太監拿過此牌,交給另一位太監,這位太監專門負責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背扛到皇帝的寝所來。出于清代皇帝高度的戒備心理,防止妃子中出現刺客,妃子必須裸體來到皇帝寝所。方法是妃子被帶到離皇帝寝所不遠的一間屋裡脫光衣服,宦官用紅錦被或大衣将她裹上,扛上肩,背進皇帝的寝所。到帝榻前,去掉外裹的紅錦被或大衣。後面發生的事情當時人的記載道,“屆時,帝先卧,被不複腳。妃子赤身由被腳逆爬而上,與帝交焉。敬事房總管與駝妃之太監,皆立候于窗外,如時過久,則總管必高唱曰:是時候了。帝不應,則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則妃子從帝腳後拖而出。駝妃者仍以氅裹之,駝而去。去後,總管必跪而請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則總管至妃子後股穴道微按之,則龍精皆流出矣。曰:留。則筆之手冊曰: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妃。亦所以備受孕之登也。此宮禁中祖宗之定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