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死了怎麼說(皇上死了的說法)

biang 中華百科 993

本文目錄

  1. 秦朝皇上死了怎麼說
  2. 皇帝死了怎麼說
  3. 古代人死了應該怎麼說
  4. 古代王親貴族死了要怎麼稱呼

秦朝皇上死了怎麼說

皇帝死叫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來比喻,由此從周代開始帝王死稱“崩”。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出師表》

越二月,帝崩。——《明史·海瑞傳》

bēngㄅㄥ

◎倒塌:~塌。~坍。~毀。~解(jiě)。~潰。~決。~頹。分~離析。

◎破裂:~裂。把氣球吹~了。

◎崩裂的東西擊中:放爆竹~了手。

◎敗壞:禮壞樂(yuè)~。

◎稱槍斃:拉出去~了。

◎君主時代稱帝王死:駕~。

皇帝死了怎麼說

中國古代稱皇帝、皇太後或者太皇太後之死為“崩”,也稱為“駕崩”。

古代的諸侯、爵位者的大官或者皇帝的高級嫔妃及皇子公主之死,即可為“薨”。

大夫之死,其統稱為“卒”。

一般庶人,平民百姓也就直接稱作是“死”。

未成年而死則成為“殇”。

一、駕崩 [ jià bēng ]

釋義:帝王死。

引證:侯寶林《改行》:“皇上死啦……你得說皇上駕崩啦!”

二、薨

拼音:hōng,部首:艹,筆畫:16,繁體:薨,五筆:ALPX。

釋義:君主時代稱諸侯或大官等的死。

組詞:薨殒、薨謝、贲薨、幽薨、薨世

筆順

三、卒

拼音:zú、cù,部首:十,筆畫:8,繁體:卒,五筆:YWWF。

釋義:

[ zú ]

1、兵。

2、差役。

3、死亡。

4、完畢。

5、文言副詞。到底;終于。

[ cù ]

同“猝”。

組詞:卒業、兵卒、暴卒、卒中、小卒

四、死

拼音:sǐ,部首:歹,筆畫:6,繁體:死,五筆:GQXB。

釋義:

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對)。

2、不顧生命;拼死。

3、至死,表示堅決。

4、表示達到極點。

5、不可調和的。

6、固定;死闆;不活動。

7、不能通過。

組詞:死活、生死、該死、死亡、臨死

五、殇

拼音:shāng,部首:歹,筆畫:9,繁體:殇,五筆:GQTR。

釋義:沒有到成年就死去。

組詞:國殇、三殇、殇宮、陌殇、嫁殇。

古代人死了應該怎麼說

1、君王:崩、升霞、星駕

2、有名望的人:賽:是稱諸侯之死、蔑:古代二品以上的官員之死、卒:稱大史之死、不得:士人之死、藏難:是稱領袖人物、革命志士遭受人為的災禍而死者、田徑:是稱為了正義事業舍棄生命者、就義:稱為了正義事業被敵人殺害者、隕:是稱元帥、大将之死、困:古稱上等人物之死。

3、成年人:壽終正寝:稱成年男子特别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壽終内寝:是稱成年女子特别是老年婦女的立含死亡。失信:是自言父親之死、失持:是自言母親之死)、殉:稱有所作為、追求理想、道義而舍生亂、殉國:稱那些為國難、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台生者、殉道:稱那些為國難和正義而舍生者、殉節:是稱那些為節義而舍生者、殉難:稱為國家或為正義而台生者。

遇難:稱因被迫害或發生意外而死亡者、被準:是稱因災禍或重大變故而死亡者、揭難:稱遭受災禍或疾病而死者、遇害:稱因意外之事而死者、逝世:稱一般成年人之死、去世:稱一般成年人之死、謝世:對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稱、棄養:對父母去世約婉稱

4、老年人:長逝:稱年高有德的人之死、百年:稱年高的長輩之死、四遊:舊時稱老年人之死、登仙:舊時稱老年人之死、作古:舊肘稱年長者之死、羽化:古稱成仙為羽化,稱年高或尊長者之死

5、未成年:溺:稱末成年人之死、天:稱幼年人之死。

6、其他:随:稱餓死者、因寂:是稱佛或僧侶的逝世、涅盤:稱佛之死、見閻王:謂作過壞事的人之死、上西天:含貶義,對作過壞事為人的死亡代稱。

擴展資料:

生理學死亡如今被看成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事件,因為曾經被認為指示死亡的條件是可逆的。在死亡過程中,生死分界線位置的取決因素已經超越了生命體征的存在與否。一般來說,用臨床死亡來判斷法律死亡既非必要,也不充足。如果一個病人心髒和肺都在工作,但已經被判定腦死亡,即使臨床死亡還未發生,也可以宣布法律死亡。奇怪的是,随着科學知識和醫學的進步,對死亡精确的醫學定義反而變得更加問題重重。

死亡的标志,或者是一個動物不再存活的強烈指示包括:

呼吸停止。心髒停搏(沒有心率)。蒼白僵直(英語:Pallor mortis)。通常發生于死亡後15到120分鐘。屍斑。屍體較低部位的血液沉澱。屍冷。死亡以後體溫的下降。體溫一般會平穩下降,直到與環境溫度相同。屍僵。屍體的四肢變得僵硬,難以移動或擺動。腐爛。屍體分解為簡單形式物質的過程,伴随着強烈難聞的氣味虛虛拟死。

心理學上有虛拟死亡這種說法,上面所說的這些算是人的意識流動。心理學上的虛拟死亡通俗點說就是在人遇到你無法承受的打擊時,離開你所熟悉的環境,換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在新的地方,你沒有朋友家人,要想活下來,隻能靠你自己。舊我的死亡,新我的誕生,這個過程就叫虛拟死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死

古代王親貴族死了要怎麼稱呼

王侯

在等級社會裡,帝王本人是統治權的中心,帝王的喪亡每每引發一場政治上的激烈動蕩,因此用“崩”來表達帝王死是極富想象力的。另處諸侯是僅次于王的階層,他們有自己的封地,就象一個小國家一樣,所以他們的死對于他們的諸侯國來說,也是一次很在的震動,于是人們就以“薨”來稱諸侯死亡。後來諸侯逐漸消失,“薨”這個稱謂卻留了下來,與“崩”一起作為詞素構成了很多新的死亡别稱。不過這些别稱有時就不僅限于帝王自己了,皇後和妃子等王室成員甚至地位較高之王公大臣及其夫人也可稱“薨”,如唐代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死亡稱薨,五品以上稱卒,六品以下至平民稱死。鑒于上述原因,這一部分的死亡别稱并非全都是指帝王之死,為了歸類方便,特列為一組。

崩《春秋·隐公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崩。”《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清代素庵主人《第一美女傳》第一回:“後來睿宗崩了,隆基即位,就是唐明皇了。”“崩”是帝王死最常用的一個諱稱,也可以指王後之死。如《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即位五年,王太後乃崩。”也有特稱大臣之死的。唐代劉景夫《内侍王守琦墓志》:“大中三載,退歸私第,因寝疾,崩于歲十二月十五日。”

山陵崩用“山陵”來比喻王侯的地位尊高及其崩塌影響之巨大可謂形象生動。《戰國策·秦策五》:“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壽于朝生。”《戰國策·趙策四》:“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崩殂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路易第十四籍法國全盛之業,在位七十餘年,驕侈滿盈,達于極點。遂有‘朕即國家也’一語,為今日全世界人所唾罵。及其崩殂,而法國無甯歲矣。”

崩背《晉書·傅鹹傳》:“夏侯長容奉使為先帝請命,祈禱無感;先帝崩背,宜自咎責,而反求請命之勞。”

崩逝仇兆鳌注杜甫《千秋節有感》“頻傷八月來”一句時引用明代王嗣奭曰:“非傷明皇崩逝也。”清代昭梿《嘯亭雜錄·元泰定帝》:“(泰定帝)崩逝後,青宮踐祚,統緒有歸。”“青宮”指太子,因太子居東宮,東方色為青,故稱太子為東宮或青宮。“統緒”指皇帝統系。

崩薨《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漢代班固《白虎通·崩薨》:“崩薨紀于國何?以為有尊卑之禮。”“崩”“薨”一開始在一起用是兩個詞,但“崩薨”也可以作為一個并列式複合詞來用。如漢代應劭《風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傳曰:‘五帝聖焉死,三王仁焉死,王伯智焉死。’其隕落崩薨之日,不能鹹至百年。”

駕崩“駕”是帝王乘坐的車馬轎輿的統稱,借指帝王。如清人随緣下士《林蘭香》第五回:“枝兒又說道:‘來人還說,街市上鋪子都皆關閉,京營兵弁在各巷口屯紮,不許轎馬來往,一如前年永樂天子駕崩樣子。’”相聲大師侯寶林的相聲《改行》中有:“皇上死啦……你得說駕崩啦!”

晏駕“晏駕”是說皇帝的車駕出得晚,實際是諱言帝王已死。其中“晏”是遲、晚的意思。《戰國策·秦策五》:“秦王老矣,一日晏駕,雖有子異人,不足以結秦。”這裡的“秦王”指的是秦孝文王。“異人”是他兒子秦莊襄王的名字。“結”意為建造、構築,在此指治理。清代随緣下士《林蘭香》第六回:“且自一更燒起,三更将滅,雖救滅在晏駕之後,而起火實在晏駕之先,情猶可原。”

晏歸“晏歸”是晏駕的意思,也指帝王死亡。《前漢書平話》卷中:“戚夫人自思:‘高祖在日,如此欺負,若帝晏歸,我子母每如之奈何?’”“每”即們。

晚駕“晚駕”即“晏駕”。《北齊書·祖珽傳》:“君之寵幸,振古無二,宮車一旦晚駕,欲何以克終?”“振古”即從古。“克終”即最後制勝。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冊文》:“宮車晚駕,幄殿晨張。”

晚出江淹《恨賦》:“一旦魂斷,宮車晚出。”呂延濟注:“天子崩謂宮車晏駕。晚出,晏駕也。”

薨《春秋·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唐代韓愈《曹成王碑》:“太妃薨,王棄部,随喪之河南葬。”明代小說《英烈傳》第十一回:“德崖因說:‘滁陽已薨,兵權無統,以義論之,應屬不才掌管,故借此酒相煩。”

薨逝清代袁枚《随園詩話》卷八:“餘已未同年,多出任封疆,内調鼎鼐者,可謂盛矣。近都薨逝,惟餘以奉母故,空山獨存。”歐陽予倩《黛玉焚稿》第二場:“(賈政)還有一層難處,貴妃薨逝,寶玉應有九個月的功服,此時也難娶親。”貴妃指寶玉的姐姐。按古喪制,居喪期根據親屬的關系規定有五種喪服,簡稱五服。“功服”即五服中的“大功”“小功”的通稱。在此期間是不能娶親的。

薨殁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風操》:“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常設齋講,自阮修容薨殁之後,此事亦絕。”“載誕之辰”即生日。

薨殂曹植《任城王诔》:“凡夫愛命,達者狥名;王雖薨殂,功著丹青。”“達者”指顯貴而通曉事理的人。《晉書·王導傳》:“方賴高谟,以穆四海;昊天不吊,奄忽薨殂。”

薨背《周書·柳慶傳》:“今四叔薨背已久,情事不追,豈容奪禮,乖違天性。”“奪禮”即“奪服”,指古時官吏在服喪期間,受皇帝命令除去喪服,出任官職。宋代孔平仲《孔氏談苑·宣醫喪命敕葬破家》:“元祐中,韓康公病革,宣醫視之。進金液丹,雖暫能飲食,然公老年真氣衰,不能制客陽,竟以薨背。”

薨殒《資治通鑒·晉武帝太康四年》:“齊王名過其實,天下歸之,今自薨殒,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過!”

薨隕《三國志·魏書·張既傳》:“故涼州刺史張既,能容民畜衆,使群羌歸土,可謂國之良臣,不幸薨隕,朕甚愍之,其賜小子翁歸爵關内侯。”

薨奄宋代文瑩《湘山續錄》:“公,三公也,萬一薨奄,銮辂必有祓祧之臨,自當斂贈公衮,豈可如于僧體乎!”“三公”是輔助皇帝管理國家軍政大權的最高級官員,曆代官職有變化,至唐宋時期隻存其名,而無實權了。“辂”( lù,音路),古時的大車,“銮辂”指帝王車駕,借代帝王。“祓”( bó,音勃),祭祀;“祧”( tiāo,音挑陰),祖廟。“銮略必有祓祧之臨”意謂天子将親臨祭祀。

薨落《昭明文選》中任昭的《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天不慭遺,奄見薨落。”劉良注:“薨落,死也。”“不慭”( yìn,音印),意為甯不,何不。漢魏時期多用“天不慭遺”作為哀悼之語。

薨謝宋代王谠《唐語林·補遺二》:“邦國不幸,姚令公薨謝。”宋代李綱《與呂安老提刑第五書》:“吳元中遽薨謝,殊可痛悼。”

薨天“薨天”指帝王子女夭折。明代劉若愚《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宮中鹹木作地平牆壁,多缺土氣。凡乳母畏寒,皇子女或中此毒,屢緻薨天,良可痛也。”

駕薨陳白塵《大風歌》第四幕:“趙王駕薨,你去告知周勃。”

帝王死除以“崩”、“薨”等表示外,還有一些表示“升天”的詞專門用作帝王之死的婉辭。這與從西周天始形成的“天命觀”思想是緊密相聯的,帝王的地位和使命以及一切和統治有關的國家事宜全都是上天賜予的,王死之後要到天上事奉在天帝的左右。因此從西周開始便有了這些婉稱了。後世帝王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編制出一系列的君權神授思想來統治人民,他們自稱天子,以天的名義來統治人民,對自己的身份加以神秘化。但無論如何誇張,到最後也免不了象普通百姓一樣進入無何有之鄉。于是帝王們又極盡美化之能事,參考道教的一些思想和詞語規定了很多帝王專用的死亡婉稱。

陟“陟”( zhì,音智),本義為由低處向高處走,引申為登遐,指帝王之死。《書·康王之诰》:“惟新陟王,畢協賞罰。”蔡沈集傳:“陟,升遐也。”《竹書記年》卷上:“(黃帝軒轅氏)一百年,地裂,帝陟。帝王之之崩,皆曰陟。”

陟方“陟方”意同于“陟”。《書經·堯典》:“五十載,陟方乃死。”韓愈《昌黎集(三十一)·黃帝陵碑》:“《竹書記年》,帝王之沒皆曰陟。陟,升也,謂升天也。……其下言‘方乃死’者,所以釋陟為死也。”他認為“陟”與“方”二字不連,此為一家之談。人們仍以“陟方”與“升遐”同義,指帝王死亡。宋代嶽柯《愧郯錄·祖宗徽稱》:“徽祖以紹興五年有陟方之哀。”“徽祖”指宋微宗,死于公元1135年,時為紹興五年。

上賓帝王去世,客于天帝之所被稱為“上賓”或“賓天”。《逸周書·太子晉解》:“王子曰:‘吾後三年,上賓于帝所,汝慎無言。’”孔晁注:“言死必為賓于上帝之所。”清代随緣下士《林蘭香》第五回:“不半日,松之盛禀說:‘昨夜三更時分,洪熙天子上賓,新君不日就要即位。’”《清史稿·世祖紀二》:“朕自弱齡,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賓,教訓撫養,惟聖母皇太後慈育是依。”

上殡羅振玉《集蓼編》:“及至滬,值兩宮先後上殡,乃遄返京師,尋文襄奏請試署參事官。”

登假假(xiá),與遐是通假字,遠的意思。《禮記·曲禮下》:“告喪,曰天王登假。”孔穎達疏:“登,上也。假,已也。言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列子·黃帝》:“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百姓号之。”“華胥氏之國”是傳說中理想的國家,亦見于《列子·黃帝》之中:“(黃帝)晝寝而夢,遊于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樂死,故無夭殇;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魯迅《阻郁達夫移家杭州》詩:“錢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逐波不可尋。”意為:刻毒的吳越王錢镠雖然一命嗚呼,可那殘酷的高壓依然如故,伍子胥耿耿忠臣,卻被夫差賜死,屍體順水漂流無可尋覓。——你達夫老弟為什麼非要移家杭州呢?

登徦《隸釋·漢西嶽華山廟碑》:“孝武皇帝修封禅之禮,思登徦之道。”“封禅”是古代皇帝在山上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代皇帝在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表示報答上天之功,在泰山下的小山梁父上劃定地區以祭地,報答地之功。祭天謂之封,祭地謂之禅,故叫封禅。這位皇帝看來是隻想升天成仙之道了。

登遐“登遐”原為對人死亡的諱稱,後來也可專用于帝王之死。唐代柳宗元《唐故秘書少監陳公行狀》:“德宗登遐,公病痼,輿曳就位,備哀敬之節。”《梁書·元帝紀·告四方檄》:“外監陳瑩之至,伏承先帝登遐,宮車晏駕,奉諱驚号,五内摧裂。”

升遐《三國志·蜀志·先主傳》:“(章武三年),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喪考妣。”元代白樸《梧桐雨》第三折:“唱道感歎情多,恓惶淚灑,早得升遐,休休卻是今生罷。”清代随緣下士《林蘭香》第六回:“卻說仁宗升遐,數月内一切喜慶俱不準行。”“升遐”也可指後妃之死,如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九:“神宗天性至孝,事慈聖光獻太後尤謹,升遐之夕,王禹玉為相,入慰,執手号恸。”

升雲“升雲”也是升天為仙,實質上就是死。唐代牛僧儒《續玄怪錄·辛公平上仙》講述辛公平被天将邀請去觀看接皇帝上天的場面:“将軍曰:‘升雲之期,難違頃刻。’”

升馭明代顧绛《劉谏議蕡祠》詩:“一自德陵升馭後,山河祠廟總淪傾。”“德陵”是明末熹宗朱由校的墓名,這裡代明熹宗。

龍升皇帝自稱為“龍”或“真龍天子”,因此皇帝死也稱作“龍升”。如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國事七·象簡龍衣聯》:“高廟鼎成龍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來奔喪而不朝,蓋以叔不拜侄也。”

上仙帝、後之死的婉稱為“上仙”。《舊唐書·鄭颢傳》:“不數日,宣宗不豫(作者按:不豫是帝王生病的婉稱),廢朝會,及宮車上仙,方悟其事。”宋代洪邁《容齋五筆·丙午丁未》:“淳熙丁未,高宗上仙。”明代彭時《彭文憲公筆記》:“戊子六月二十八日,慈懿王太後上仙。”

上升清代劉鹗《老殘遊記》第十一回:“大約甲戌穆宗毅皇帝上升,大局為之一變。”

仙馭唐代韓愈《大行皇太後挽歌詞》之三:“雲随仙馭遠,風助聖情哀。”明代唐順之《朝谒長陵》詩:“遺弓仙馭遠,上食繐帷帳。”

仙遊宋代莊季裕《雞肋篇》卷中:“紹興初,取京(蔡京)親書,因下诏曰:‘隆祐皇太後仙遊不返,殡奉有期,永懷保祐之功,務極褒崇之典。”

賓天宋代葉适《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孝宗賓天,公困多毀。”清代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一·鹹豐季年三奸伏誅》:“且先帝賓天,皇太後居喪,尤不宜召見親王。”“賓天”也可以泛指尊者之死。唐代劉禹錫《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贈左散騎常侍王公神道碑》:“常侍諱質,字華卿。始得姓自周靈王太子晉,賓天而仙,時人曰王子,因去姬為王氏。”《紅樓夢》第六三回:“忽見東府裡幾個人,慌慌張張跑來,說:‘老爺賓天了!’”

龍去鼎湖這個詞有一個典故,記載在《史記·封禅書》中,是漢代公孫卿講的一個故事:“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龍?拔,堕,堕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号,故後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号。”“首山”,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南;“荊山”,在今河南靈寶縣境内;“胡”指頸項下的肉;“髯”是面頰上的須。這明顯是一個自編或根據神話傳說所講的神話故事。後來卻由此派生出數個同源的帝王死亡的别稱,“龍去鼎湖”即是其一。如元代楊雲鵬《送王希仲北歸》詩:“龍去鼎湖中國換,鶴歸華表昔人非。”明代李東陽《五月初七日》詩:“龍去鼎湖還作雨,馬嘶沙苑尚思風。”其他還有:

龍馭上賓明代李東陽《張公墓志銘》:“蓋有意大用,未幾而龍馭上賓矣。”

龍禦上賓魯迅《墳·春末閑談》:“尼古拉二世‘龍禦上賓’之後,羅馬諾夫氏竟已覆宗絕祀了。”

龍馭《明史·方從哲傳》:“以藥嘗試,先帝龍馭即上升。”

龍鼎《舊唐書·穆宗紀論》:“元和之政,幾緻升平。鸱枭方革于好音,龍鼎俄傷于短祚。”清代丘逢甲《将之南洋留别親友》詩之五:“虛無龍鼎訛黃帝,鄭重麟書拜素王。”

龍髯唐代李峤《汾陰行》:“自從天子向秦關,玉辇金車不複還。珠簾羽扇長寂寞,鼎湖龍髯安可攀?”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而文宗顯皇帝,複為英法聯軍所迫,北狩熱河,鼎湖一去,龍髯不返。”

攀髯宋代劉攽《彭城集·集英殿觀先帝禦容》詩:“未悟攀髯遠,如聞棄屣音,當時萬年木,風動亦蕭森。”

攀髯之泣唐代牛僧儒《續玄怪錄·辛公平上仙》:“更數月,方有攀髯之泣。”

髯斷宋代王禹偁《先帝登遐聖君嗣們追惟恩顧涕泣成章》詩:“鼎湖髯斷去難攀,九五飛龍已禦乾。”宋代張耒《哲宗皇帝挽詞》之三:“雲天不可望,髯斷泣遺臣。”

髯鼎升遐明代吾丘瑞《運甓記·發兵助溫》:“尀耐宮車晏駕,不得叨陪顧命之班;髯鼎升遐,未克追随托孤之任。”

遺弓《舊唐書·哀帝紀》:“朕祗荷丕圖,仰惟先訓,方迫遺弓之痛,俯臨同軌之期。”宋代劉克莊《後村集·雜興》詩之五:“及帝将遺弓,許臣遂桂冠。”

遺弓劍唐代杜牧《河湟》詩:“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馮集梧注:“《唐會要》:憲宗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崩,年四十三。”宋代王珪《奏告福甯殿景陵宮永昭陵表》:“恭惟皇帝,功烈被世,威靈在天,遺弓劍于橋山,陳衣冠于漢廟。”

騎龍清代李調元《恭拟高宗純皇帝挽詩》之四:“病哭騎龍日,扳髯少一人。”

帝王之族也都是人,所以一些普通的死亡别稱,如前所述“殂”、“逝”、“亡”、“去”、“棄”等也都能用于皇帝之死。如《書經·堯典》:“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棄背天下“棄背天下”專指帝王之死。《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烈祖明皇帝以正月棄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

棄天下“棄天下”是皇帝死的婉稱。“棄群臣”、“棄朝”、“遐棄”等。《後漢書·順帝紀》:“孝安皇帝聖德明茂,早棄天下。”宋代秦觀《王定國注〈論語〉序》:“明日,诏禦藥院取其書,去未報而神宗棄天下。”

棄群臣宋代曾鞏《移滄州過阙上殿劄子》:“(仁宗)棄群臣之日,天下聞之,路祭巷哭,人人感動歔欷,其得人之深,未有知其所繇然者。”王闿運《李仁元傳》:“宣宗棄群臣,遺诏,命後世毋奉配郊。”

棄朝明代高啟《詠三良》:“殉葬古所禁,秦國固戎風,穆公臨棄朝,要此三臣從。”“戎風”,古代泛指我國西部少數民族的風俗。

遐棄元代揭傒斯《故中憲大夫嶺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蘇公志道哀詞》詩:“忠獻一朝沒,武皇亦遐棄。”

厭世“厭世”本指厭棄人世間的生活,後來作為人死的婉稱。可以用于帝王,也可用于平民。用于帝王的如南朝宋顔延之《為湘州祭虞舜文》:“百齡厭世,萬裡陟方。”唐代鄭處誨《明皇雜錄·高力士》:“方知上皇已厭世,力士北望,号泣嘔血而卒。”用于平民的如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上》:“吾頃疾病且死,忽夢文殊大士謂吾曰:‘女未應厭世,後三年,震旦有大沙門,從女受道。’”清代周亮工《祭王瑞芝太翁文》:“太翁厭世時,長公、季公依依在側,哀禮備至。”

厭代“厭代”與“厭世”同義,它是避李世民諱而改的一個詞,一直流傳下來,一般特用于表示帝王逝世。唐代舒元輿《橋山懷古》詩:“軒轅厭代千萬秋,渌波浩蕩東南流。”《明史·後妃傳一·孝肅周太後》:“自英皇厭代,予正位長樂,憲宗皇帝以天下養,二十四年猶一日。”

萬歲“萬歲”原是臣民對皇帝的專稱,後來也用作帝王死的婉稱。《史記·高祖本紀》:“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金瓶梅詞話》第一回:“夫人哭曰:‘陛下萬歲後,妾母子何所托?’”

萬年《後漢書·皇後紀上·明德馬皇後》:“萬年之日長恨矣!”清代袁枚《新齊諧·控鶴監秘記》:“朕萬年後以此為殉。”

千秋萬歲《北史·隋房陵王勇傳》:“每思東宮無正嫡,至尊千秋萬歲後,遣汝等兄弟向阿雲兒前再拜問訊,此是幾許大苦痛邪!”《新五代史·唐臣傳·郭崇韬》:“俟主上千秋萬歲後,當盡去宦官。”

萬歲千秋《戰國策·楚策一》:“于是楚王遊于雲夢,……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遊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

千秋萬世《史記·梁孝王世家》有褚少孫論:“梁王上有太後之重,驕蹇日久,數聞景帝好言,千秋萬世之後傳王,而實不行。”“驕蹇”是傲慢,不順從的意思。

大憂在封建社會皇帝是國家的代表,是民族的象征。在封建宗族制度中,皇帝更像一個大家長,所以皇帝死是國之大憂患。因此“大憂”便成了帝王死的諱稱。《後漢書·鄧骘傳》:“陛下躬天然之姿,體仁聖之德,遭國不造,仍離大憂。”李賢注:“大憂,和帝、殇帝崩。”

尤諱“尤諱”意為尤其要忌諱、禁忌,是帝王死亡的諱稱。《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八年》:“魏家故事,尤諱之後三月,必迎神于西,禳惡于北,具行吉禮。”胡三省注:“尤諱,猶雲大諱也。尤,甚也;死者,人之所甚諱也。”

大諱《魏書·禮志三》:“伏惟遠祖重光世襲,至有大諱之日,唯待送梓宮者兇服,左右盡皆從吉。”“大諱”指諱莫如深,在這一句裡是舊皇的死。

大行皇帝剛死未立谥号稱為“大行(xíng)”。對于“行”的解釋有兩種,一種說“大行”是遠行,即大的行動,以此來諱稱剛死的皇帝。《史記·李斯列傳》:“胡亥喟然歎曰:‘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幹丞相哉!’”《後漢書·安帝紀》:“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李賢注《漢書》時引用韋昭的話說:“大行者,不返之辭也。天子崩,未有谥,故稱大行也。”另一種說法是說“行”指德行。《逸周書·谥法》:“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天子初崩,說他有大行,應受大名。皇後也可稱大行,如南朝宋顔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惟元嘉十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大行皇後崩于顯陽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