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邊的景色的詞語有哪些(湖邊美景成語)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描寫湖景色的詞語
  2. 湖邊景色的詞語
  3. 描寫河畔風景詞語

描寫湖景色的詞語

1.形容湖水景色的成語

1、水波不興:指沒有漣漪和波紋。形容十分平靜。

2、碧波浩渺:形容大片水域壯觀景象,通常修飾相對平靜的江河湖泊。

3、波瀾不驚:微風吹過,水面上風平浪靜。現比喻局面平靜、形勢平穩,沒有什麼變化或曲折。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會自亂陣腳,不驚不詫,面不改色。

4、碧波蕩漾:碧:青綠色。青綠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5、一衣帶水: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6、群鴻戲海:鴻:鴻雁;海:指大湖。象許多飛鴻在大湖裡遊戲一樣。形容書法遒勁靈活。

7、千裡莼羹:千裡湖裡莼菜做的湯,味道鮮美,不必用鹽豉做調味品。泛指有地方風味的土特産。

8、江東父老: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父老:父兄輩人。泛指家鄉的父兄長輩。

9、波光粼粼:形容波光明淨。波光:陽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過來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淨。

10、輕盈流暢:形容動作輕快,流利通暢。

11、襟江帶湖:襟:衣襟。帶:衣帶。形容江河湖泊之間相互萦繞交錯,如同衣襟和衣帶一樣。

12、波光潋滟:形容水波流動;波光鱗鱗的樣貌。

13、川澤納污:以湖泊江河能容納各種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養,能包容所有的善惡。

14、泛起微波:微:細小;粼粼:細小的水波閃閃發光。形容水石等很明淨。

15、清澈見底:形容水透亮,純淨,可以看見水底。

16、湖光山色:湖的風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風景秀麗。

17、煙波浩渺: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

18、江洋大盜:在江河湖海搶劫行兇的強盜。

19、水平如鏡:形容水面平靜,沒有一絲波浪,就象一面鏡子。

20、風平浪靜:指沒有風浪。比喻平靜無事。

2.形容湖景色很美的成語

湖光山色

hú guāng shān sè

【解釋】湖的風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風景秀麗。

【出處】宋·吳自牧《夢梁錄·五代人物》:“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锺為人物,所以清奇特,為天下寇。”

【結構】聯合式。

【用法】含褒義。形容美好的自然風景。

【正音】色;不能讀作“shǎi”。

【辨形】湖;不能寫作“胡”。

【近義詞】山清水秀、山明水秀

【反義詞】窮山惡水

【例句】

(1)杭州西湖水波如鏡;倒映着四周的秀色層巒;泛舟湖上;~;盡收眼底。

(2)頤和園的~令人流連忘返。

3.描寫湖面景色的成語

1、水波不興:指沒有漣漪和波紋。形容十分平靜。

2、碧波浩渺:形容大片水域壯觀景象,通常修飾相對平靜的江河湖泊。

3、波瀾不驚:微風吹過,水面上風平浪靜。現比喻局面平靜、形勢平穩,沒有什麼變化或曲折。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會自亂陣腳,不驚不詫,面不改色。

4、碧波蕩漾:碧:青綠色。青綠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5、一衣帶水: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1、水波不興:指沒有漣漪和波紋。形容十分平靜。

2、碧波浩渺:形容大片水域壯觀景象,通常修飾相對平靜的江河湖泊。

3、波瀾不驚:微風吹過,水面上風平浪靜。現比喻局面平靜、形勢平穩,沒有什麼變化或曲折。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會自亂陣腳,不驚不詫,面不改色。

4、碧波蕩漾:碧:青綠色。青綠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5、一衣帶水: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4.有關于描寫湖的四字詞語

描寫湖的四字詞語有很多,比如:波光粼粼,湖光山色,一碧萬頃,襟江帶湖,碧波浩渺等。

詞語詳解:

一:波光粼粼[ bō guāng lín lín ]

1.【解釋】:形容波光明淨。波光:陽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過來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淨。

2.【示例】: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漁帆點點。

二:湖光山色[ hú guāng shān sè ]

1.【解釋】:湖的風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風景秀麗。

2.【出自】:宋·吳自牧《夢梁錄·五代人物》:“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锺為人物,所以清奇特,為天下寇。”

3.【示例】:園内軒窗四啟,看着~,真如仙境。◎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

三:一碧萬頃[ yī bì wàn qǐng ]

1.【解釋】:形容青綠無際。

2.【出自】:宋·範仲淹《嶽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3.【示例】:時候已經将近中秋,晴空是~。◎成仿吾《牧夫》

四:襟江帶湖[ jīn jiāng dài hú ]

1.【解釋】:襟:衣襟;帶:衣帶。形容江河湖泊之間相互萦繞交錯,如同衣襟和衣帶一樣。

2.【出自】:唐·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

五:碧波浩渺[ bì bō hào miǎo ]

1.【解釋】:亦作碧波浩淼,形容大片水域壯觀景象,通常修飾相對平靜的江河湖泊。

2.【事例】:登高山、穿密林,俯覽天地全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橫渡,飽覽湖光山色。

5.描寫“湖泊美麗景色”的成語

1、水天一色 [ shuǐ tiān yī sè ]:水光與天色相渾。形容水天相接的遼闊景象。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詩序》:“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水光潋滟 [ shuǐ guāng liàn yàn ]:潋滟:形容水波流動的樣子。水波蕩漾、波光閃閃的樣子

3、碧波浩渺 [ bì bō hào miǎo ]:亦作碧波浩淼,形容大片水域壯觀景象,通常修飾相對平靜的江河湖泊。

4、波光粼粼 [ bō guāng lín lín ]:形容波光明淨。波光:陽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過來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淨。

5、碧波蕩漾 [ bì bō dàng yàng ]:青綠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6.表達湖水美景的詩句

1、錢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譯文

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雲低垂,秀色無邊。幾隻黃莺,争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鮮花缤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2、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宋代:蘇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适宜。

3、南湖早春

唐代:白居易

風回雲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複明。

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鹂語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

譯文

烏雲散去,風雨初停,天氣剛剛放晴,陽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種溫暖明快之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紅點點;湖面上漂浮的水蘋,一望無際,猶如整齊的草坪。白雁身上雨水未幹,翅膀變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飛行;黃鸸的舌頭也頗有些生澀,不聽使喚。

不是說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興緻也減少了。

4、題龍陽縣青草湖

元代:唐珙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譯文

秋風勁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許多,一夜愁思,湘君也應多了白發。醉後忘卻了水中的星辰隻是倒影,清朗的夢中,我卧在天河上。

5、湖上

宋代:徐元傑

花開紅樹亂莺啼,草長平湖白鹭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箫鼓幾船歸。

譯文

在那開滿了紅花的樹上,歡躍的群莺在不停的鳴叫,西湖岸邊已長滿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靜的湖面上翻飛。暖風晴和的天氣,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陽餘晖,伴着陣陣的鼓聲箫韻,人們劃着一隻隻船兒盡興而歸。

7.描寫湖景色的句子

1、西湖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當一陣陣清爽的微風拂來,湖面泛起一層層漣漪,石堤上的垂柳也婆娑起舞,炫耀它那妩媚多嬌的英姿。雖然楊柳已過了最生機勃勃的春季,不如以前的嫩綠,可亭亭玉立中卻透着淡淡的成熟,嬌嫩的柳兒變得更有一番風味。細長的柳條劃過清澈的湖面,挂滿了晶瑩剔透的水珠,柳條兒倒映在湖面上,使湖水也染成了綠色,仿佛一湖翡翠向東奔流。

2、陽春三月,春姑娘邁着輕盈的腳步,笑盈盈地走來了。湖畔的小草探出頭來,用那淡淡的青色給人們傳遞春的信息;杜鵑也用它那圓潤、甜美的嗓音唱着“春之歌”,那聲音動人心弦;一支支蓮也從河底的淤泥裡破土而出,長出嫩綠色的荷葉芽,遠遠望去,就像尖尖的小羊角;桃樹也不甘示弱,露出了笑靥;小燕也從南方趕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機;空氣中彌漫着潮濕泥土的馨香------習習春風,蒙蒙細雨,使洪湖變得活躍起來。野鴨在湖上追逐玩耍,魚兒在水裡暢遊生長------、一條長長的白線映入了我的眼簾。随着汽車的靠近,白線漸漸變寬,顔色也開始變成綠色、淺藍色,最後,一大片純藍色的湖水出現在了我的面前。我終于見到了美麗的青海湖。

3、鵝湖望去無邊無際,浩闊的水面波瀾壯闊,發出“嘩嘩”的水聲,溫柔恬靜,不受風大的影響而變得兇惡了,且這種聲音不絕于耳,或許這是湖水在大風的日子裡,唱的一首雄壯的歌兒吧!

4、第一次來太湖時,天上下起了春雨,這雨似乎總喜歡在江南一帶湊熱鬧,這麼一鬧,倒給太湖增添了神秘,此時此刻,那雨滴和橋上的木闆接觸的靈巧的聲音也能把人吸引住。

5、站在船頭,整個湖面籠罩在濛濛秋雨之中,放眼望去,碧波萬頃,千島競秀,群山疊翠,若隐若現,朦朦胧胧。那湖水的藍,群山的綠,融為一體,不是藍,不是綠,又恰似藍,恰似綠,好一個“春來江水綠如藍”,你的心胸便也被蕩滌的如這藍綠的山水一樣清澈。難怪800年前的南宋大哲學家朱熹就發出如此感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話水來”。

6、遊太湖時,方愛坐船。當看着艄公緩緩地搖着橹,聽着橹拍打水面的聲音就覺得一切都是那麼靜谧美好。那船槳激起漣漪,搖晃到不遠的地方,也悄悄消失,湖面一抹而平。漁船數隻,本來已是秀美不過,還有那青山重重疊疊,近山如簪,遠山如煙。遠處,不時飛來幾隻鸬鹚,它們的抓魚動作似乎也成為太湖中一道優美的風景線。

7、西湖是柔美的,是妖娆的,有些不出格的狂野,時而也是甯靜的。沒有起風的時候,無聲的西湖“靜如處子”,淡雅,柔情似水,朦胧中,平靜的湖面,更像一面不曾打磨的鏡子,顯得那麼和諧。碧藍的湖水與天空渾然一體,使我似乎感覺不出誰是天,誰是湖。在陽光照耀下,湖面有些金光閃閃,像是粘上了白娘子。飄揚的裙子上的金粉,是那麼細滑,那麼閃爍,釋放出耀眼的光芒。

9、蕩舟在那煙波浩渺、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使人感到一種世外桃源般的感受。我陶醉在這沒有粉飾的質樸聖潔的美中,想放聲高歌,又怕破壞了這和諧的氣氛。于是索性支起雙槳,躺在小船上,任湖風輕拂我的臉頰,任碧波拍打船弦,任大腦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經領略過西湖的妩媚,東湖的清麗,南湖的遼闊,以及鄱陽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槳聲,昆明湖的笑語。

10、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這如畫的景色中,他們都是做着一個朦胧的“江南夢”。“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從來不著萬斛船,一葦漁舟恣奔快。”太湖的美景像一杯綠茶,自然清新;太湖的美景像一段絲綢,絢麗光潔:太湖的美景像一幅畫卷,描繪出她的幽靜,描繪出江南的别緻……

湖邊景色的詞語

1、水波不興:指沒有漣漪和波紋。形容十分平靜。

2、碧波浩渺:形容大片水域壯觀景象,通常修飾相對平靜的江河湖泊。

3、波瀾不驚:微風吹過,水面上風平浪靜。現比喻局面平靜、形勢平穩,沒有什麼變化或曲折。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會自亂陣腳,不驚不詫,面不改色。

4、碧波蕩漾:碧:青綠色。青綠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5、一衣帶水: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6、群鴻戲海:鴻:鴻雁;海:指大湖。象許多飛鴻在大湖裡遊戲一樣。形容書法遒勁靈活。

7、千裡莼羹:千裡湖裡莼菜做的湯,味道鮮美,不必用鹽豉做調味品。泛指有地方風味的土特産。

8、江東父老: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父老:父兄輩人。泛指家鄉的父兄長輩。

9、波光粼粼:形容波光明淨。波光:陽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過來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淨。

10、輕盈流暢:形容動作輕快,流利通暢。

11、襟江帶湖:襟:衣襟。帶:衣帶。形容江河湖泊之間相互萦繞交錯,如同衣襟和衣帶一樣。

12、波光潋滟:形容水波流動;波光鱗鱗的樣貌。

描寫河畔風景詞語

1.形容湖邊風景的成語

1、水波不興:指沒有漣漪和波紋。形容十分平靜。

2、碧波浩渺:形容大片水域壯觀景象,通常修飾相對平靜的江河湖泊。

3、波瀾不驚:微風吹過,水面上風平浪靜。現比喻局面平靜、形勢平穩,沒有什麼變化或曲折。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會自亂陣腳,不驚不詫,面不改色。

4、碧波蕩漾:碧:青綠色。青綠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5、一衣帶水: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6、群鴻戲海:鴻:鴻雁;海:指大湖。象許多飛鴻在大湖裡遊戲一樣。形容書法遒勁靈活。

7、千裡莼羹:千裡湖裡莼菜做的湯,味道鮮美,不必用鹽豉做調味品。泛指有地方風味的土特産。

8、江東父老: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父老:父兄輩人。泛指家鄉的父兄長輩。

9、波光粼粼:形容波光明淨。波光:陽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過來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淨。

10、輕盈流暢:形容動作輕快,流利通暢。

11、襟江帶湖:襟:衣襟。帶:衣帶。形容江河湖泊之間相互萦繞交錯,如同衣襟和衣帶一樣。

12、波光潋滟:形容水波流動;波光鱗鱗的樣貌。

13、川澤納污:以湖泊江河能容納各種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養,能包容所有的善惡。

14、泛起微波:微:細小;粼粼:細小的水波閃閃發光。形容水石等很明淨。

15、清澈見底:形容水透亮,純淨,可以看見水底。

16、湖光山色:湖的風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風景秀麗。

17、煙波浩渺: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

18、江洋大盜:在江河湖海搶劫行兇的強盜。

19、水平如鏡:形容水面平靜,沒有一絲波浪,就象一面鏡子。

20、風平浪靜:指沒有風浪。比喻平靜無事。

2.描寫泗水河畔美景的詞語

《春日》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1.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尋芳:遊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别的意思。

5.東風:春風。

[評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将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作者介紹〕

朱熹(xī)(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字元晦,後改仲晦,号晦庵。别号***,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漢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後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裡夫。19歲[紹興十八年(1148)]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曆仕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慶元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賜遺表恩澤,谥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谟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是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詩作有《觀書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詩作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颢、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3.形容湖邊風景的成語有哪些

1.湖光山色[ hú guāng shān sè ]

釋義:指有水有山,風景秀麗。

例句:杭州西湖水波如鏡,倒映着四周的秀色層巒,泛舟湖上,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2.山清水秀[ shān qīng shuǐ xiù ]

釋義:形容風景優美。

例句:我國江南有許多山清水秀的旅遊勝地。

3.碧波蕩漾[ bì bō dàng yàng ]

釋義:青綠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例句:碧波蕩漾,綠水環繞,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刑。

4.波光粼粼[ bō guāng lín lín ]

釋義:形容波光明淨。

例句:夕陽下的湖面,波光粼粼的,十分好看。

5.煙波浩渺[ yān bō hào miǎo ]

釋義: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

例句:這個玉琴湖比不上洞庭湖那麼煙波浩渺,猶如仙境一般。

4.描寫泗水河畔美景的詞語

《春日》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1.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尋芳:遊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等閑:平常、輕易。

“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别的意思。 5.東風:春風。

[評析]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

“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

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

“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

“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閑識得東風面”。

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

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

“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将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

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作者介紹〕朱熹(xī)(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

字元晦,後改仲晦,号晦庵。别号***,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漢族。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後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裡夫。

19歲[紹興十八年(1148)]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

曆仕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

慶元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賜遺表恩澤,谥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谟閣直學士。

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是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詩作有《觀書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詩作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颢、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

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5.河邊景色描寫的成語

波光粼粼 [bō guāng lín lí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形容波光明淨。波光:陽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過來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淨。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微波蕩漾

反義詞

驚濤駭浪水平如鏡

百科釋義

詞語,波光:陽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過來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淨。波光明淨,指水波被陽光照射到的樣子。它并不是成語,隻是一般的形容詞短語,成語詞典上找不到.隻是形容水面在陽光或月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的樣子。近義詞是微波蕩漾,反義詞是水平如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