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兩個字的象聲詞有哪些(不要疊詞)
兩個字的象聲詞如下:
1、淅瀝[xī lì]
釋義:
象聲詞,形容輕微的風雨聲、落葉聲等。
造句:
(1)不知過了多久,雨似乎越來越小,沒有了淅瀝瀝的聲音,雨落在水面上,也看不見了水花。在雨中漫步的我才知道這奇麗的“雨之歌”已演奏完畢。
(2)窗外的雨淅瀝淅瀝地下着,我蝸居在教室的角落,任寂寞的細菌在潮濕的心頭滋生、蔓延。前面七米處的化學老師正講得唾沫橫飛,眉飛色舞,他的話像一條詭異的導火索從我耳中穿過,随時都可能爆炸。
(3)秋雨,淅淅瀝瀝,飄飄灑灑,帶着幾分靈動,飽含萬種情感,心懷無盡的纏綿和缱绻,淋漓的潑灑出心靈的宣洩。
(4)不知什麼時間,落起了春雨,悄悄的,聽不見淅瀝的響聲,像一種濕漉漉的煙霧,柔柔地滋潤着大地。春雨事後,太陽出來了,一片明朗。整個天下像剛洗過似的,分外清爽,空氣十分新鮮,呼吸一口,甜絲絲的,像喝了蜜一樣。
(5)斷斷續續下了幾天的雨,到黃昏又淅淅瀝瀝的下起來了。細柔的雨絲密密地斜織着,雨聲便如春蠶咀嚼桑葉一般,嘈嘈切切地将白晝的餘光啃噬殆盡。
2、咔嚓[kǎ cā]
釋義:
象聲詞。
造句:
1、人類撒謊了。人類在自作多情。人類把時間裝在了盒子裡,自以為控制它了,自以為可以看見它了。還讓它咔擦。在時間面前,每一個人都是瞎子。要想看見時間的真面目,辦法隻有一個:你從此脫離了時間。
2、命運的地圖早已寫就,縱橫交錯安排妥當,因果前緣一個不落,好像早就拿着剪刀,站在恰好的時間節點,咔擦一下,減掉所有的美夢。隻有他們一無所知,天真地以為可以不落窠臼。
3、就在這是,一股晦澀難明的聲音突然降臨在天地,這聲音中仿佛蘊含無窮的奧妙,那巨大的手掌在這聲音下咔擦碎掉。
3、嘩啦[ huā lā ]
釋義:
亦作“嘩剌”。亦作“嘩喇”。象聲詞。
造句:
1、下大雨時“嘩啦啦”一個個雨滴宛如一大群威猛的勇士,一下子全部落到了地上“砰砰”它們一定很疼。路人踩到水上不時發出“啪啪啪”的聲音,路邊的狗狗搖着它那小尾巴一直喊着:“汪汪”“汪汪”!車子來了,濺起了“唰啦啦”的水花,太美了!
2、河水嘩啦啦地唱着歌蜿蜒而去,像一條銀白色的絲帶,滔滔清流滋潤了河邊的田野。
3、楓樹林給大地鋪上了紅色的地毯,秋風一吹,楓葉發出嘩啦啦的響聲,好似在鼓掌歡慶這豐收的景象。
4、興奮和激動如同決了堤的洪水,浩浩蕩蕩,嘩嘩啦啦地從他的心理傾瀉了出來,他再也無法隐藏他的那份斯文了。
5、我看見小樹一陣晃動,嘩啦啦地響着,接着清涼的風迎面吹來。雖然看不見她,可我仿佛看見一個輕盈的天使,一個專門給人們帶來清涼的天使,在翩翩起舞。人們精神了許多,一下子振奮了起來,走路的步子也比以前有力了。
6、春天來了,小魚們把冰層撞開了,嘩啦的聲音把小河吵醒了,它開始和小魚們小蝦們一起玩耍了。
7、涓涓細流,潺潺流過,幽幽水韻,聲聲怡人。小溪流水嘩啦啦,柔美,婉約,别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4、滴嗒[ dī dī dā dā ]
釋義:
象聲詞。
造句:
1.突然一陣大風卷起窗簾,窗外雨棚上響起了滴嗒的雨聲,一道電光閃過,霹靂一聲巨響,一個炸雷在樓頂響起,傾刻間瓢潑大雨從天而降。風夾着雨水斜飄進窗内,我趕緊關上窗戶。隔着玻璃窗,欣賞起這夏日的雨景。
2.聽,雨水落在房頂上,時而滴嗒;時而沙沙沙沙;時而滴嗒滴嗒;像在彈鋼琴,發出美妙的聲音。
3.一串串珍珠般的雨滴落在地上,濺起了一片水花,發出滴嗒的響聲。我把手伸出窗外接雨滴,奇怪?小雨珠怎麼回在我的手裡打轉轉?我有些迷惑不解。
4.雨滴嗒落在玻璃房頂上。
5.雨滴嗒地打在屋頂上。
6.當飛機從溫哥華起飛時,我耳朵裡就聽見滴嗒的響聲。
7.可這種流血還真的象女人的月經,它們滴嗒的怎麼也得流上個兩三天。
8.辦公室那台台式空調,這幾天一直在流水,滴嗒,像我内心的眼淚在一直流個不停。
9.雨,你滴嗒,就像一個鬧鐘。
5、布谷[ bù gǔ ]
釋義:
杜鵑(鳥名)。
造句:
1)看看一個籠子中的布谷鳥吧!它雖然享受着主人的溺愛,過着幸福的生活,但它多麼希望回到自己向往的大自然啊!可是它無能為力,隻有在籠子裡“布谷,布谷”地叫着,聲音是那樣傷感。
2)夏天,到處花團錦簇,綠樹成蔭,一隻隻布谷鳥在樹上開心地叫着“布谷”。蟬鳴,蛙叫組成了一首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3)紛紛紅紫已成空,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4)春天,布谷哼着歌,踏着春花走來了。
5)春天,布谷鳥邁着輕快的舞步來了。
6)風兒帶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時時送來布谷鳥的叫聲,它在告訴我們:“春已歸去。”青草、蘆葦和紅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懸在天空的一輪火熱的太陽蒸曬着,空氣裡充滿了甜醉的氣息。
7)風兒帶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時時送來布谷鳥的叫聲,它在告訴我們:“春已歸去。”。
6、啁啾[ zhōu jiū ]
釋義:形容鳥叫聲、奏樂聲等。
造句:
1.隻要一靠近群山,鳥兒便會啁啾着落入你的眼簾。水奇綠、天奇藍,故鄉的土地上,飄滿了春天的詩意。那熟悉的村舍,那袅袅的炊煙,那守在村口的黃狗肯定還在一個勁兒的狂吠。
2.丈夫當為黃鹄舉,下視燕雀徒啁啾。
3.我隻能聽到遠處一隻小黃鳥在啁啾啁啾地歌唱,還有一隻蟬在發出催眠的叫聲,不然就真是萬籁俱寂了。
4.啁啾參數的正負号不影響橫向光強分布和光譜分布。
5.周圍很安靜,湖水安詳地旋轉着,魚兒在水底啁啾。
6.是園邊樹林中的群鳥牽引著我們走過去,此起彼落的啁啾鳥語,是那麽歡欣地像是向人們告訴春天的消息。
7、撲哧[ pū chī ]
釋義:象聲詞。多形容笑聲。
造句:
1、烏鴉在撲哧撲哧的飛着,落到了布拉格廣場上,潔白的鴿子早已不知去向。
2、“哎喲,娘子饒命,小的再也不敢了...”媽媽“撲哧”一笑,一個削好的蘋果便遞到爸爸手中。
3、小雨撲哧笑了出來,燦爛而美麗。
4、春風不知講了什麼笑話,桃花妹妹撲哧一笑。
5、她撲哧一笑還像個孩子笑似的那樣。
6、男裝麗人被楚風的怪動作逗得撲哧一笑,孫孝祖心頭窩火,眼珠一轉,故意大聲說:這位是秦王諱德芳之後,秀王諱的嫡親女兒,當今封為玉清郡主。
7、她的天真純潔,使小草也撲哧一笑。
8、咿呀[ yī yā ]
釋義:
象聲詞,小孩子學話的聲音。
造句:
1、嘀嘀咕咕哩哩啰,咿咿呀呀哎哎喲。李宮俊
2、嬰兒咿呀學語時發出的輔音字母就是他們在練習的過程,是他們擺好嘴巴和舌頭形狀發聲的過程,也是他們聽自己發音的過程。
3、從呱呱墜地到蹒跚學步,步步有您殷切期盼;從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句句有您的教導;從羽翼未滿到展翅高飛,天天有您的牽挂。母親節,感謝您,我的媽媽,祝您幸福安康!
4、遠上寒山石徑斜,幸福有聲咿呀呀。白雲生處有人家,快樂飛出跳恰恰。停車坐愛楓林晚,喜氣陣陣在呼喚。霜葉紅于二月花,事業财運頂呱呱。祝福你萬事如意,開心永久!
5、鈴聲滴滴答答響,短信噼裡啪啦忙,問候咿咿呀呀叫,祝福屁颠屁颠到,周末嘩啦嘩啦過,思念叽裡呱啦說,我嘻嘻哈哈得樂,你傻啦吧唧得瑟。哈周末快樂!
9、咕噜[ gū lū ]
釋義:
象聲詞,水流動或物體滾動的聲音。
造句:
1)在不叫的時候,它還會咕噜咕噜地給自己解悶。這可都憑它的高興。它若是不高興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也一聲也不出。
2)他那雙烏黑晶亮的眼睛,咕噜噜地打轉,顯得很機靈懂事。
3)原來這位可敬的旅伴還是那麼健康,咕噜噜對我滾着它的大眼睛,嘴裡津津有味的嚼着野燕麥。
4)每次夢見你都被自己的咕噜吵醒.該死的.以後别讓我夢見你!
5)洛德嘴裡咕噜一聲,表示知道了,聽任那人握住了自己的手.
6)電話裡有人叽裡咕噜地交談,過了一會兒,一個男人給了我回話.
7)壺中的水已經滾沸了,咕噜噜地叫着.
10、喀嚓[ kā chā ]
釋義:
即咔嚓,象聲詞,斷開的聲音。
造句:
1,忽聽得“喀嚓”一聲,樹枝斷了。
2,二尖瓣狹窄時S1響亮、呈喀嚓聲,既表明瓣膜柔軟,也表明瓣膜在等容量收縮開始時仍張開着。
3,聽到縫紉機又發出喀嚓喀嚓的聲音,他氣得青筋暴起.
4,就在她使勁的時候,她聽到刺耳的喀嚓一聲!
5,警察喀嚓一聲把手铐铐到了他的雙腕上.
6,那個警察站起來,向我們鞠了一躬,又喀嚓一聲立正行了個軍禮.
7,破舊的四輪運貨馬車喀嚓喀嚓地行進在路上.
11、轟隆[ hōng lōng ]
釋義:
低沉的不停的回響,往往是發悶的聲音(如載重車輛的聲音、遠處的雷聲)
造句:
1、工地上轟隆的機器聲,吵得附近的居民沒有甯日。
2、轟隆隆的雷聲把玻璃都震得顫動了。
3、先是一道耀眼的閃電,随後是轟隆隆一聲巨響。
4、霧号轟隆隆墳發出警告。
5、惠普爾喊道,轟隆隆一陣響,整個教堂在風中全垮了。
6、轟隆隆總是在我心中在天晴之後你将追逐彩虹。
7、雷聲就像有一萬個鐵球在洋鐵闆上滾動、轟隆。
8、轟隆隆的雷聲讓人膽戰心驚。
9、大炮轟隆隆墳發出信号。
“什麼的湖水”填空兩個字。
1.清澈的湖水
2.靜谧的湖水
3.湛藍的湖水
4.無垠的湖水
5.如鏡的湖水
6.沉寂的湖水
每一種都是湖水的不同面貌,題目中留出的空格,等待答題者填入恰當的詞語。在一般情況下,這些詞語可能是單個詞彙,也可能是短語。而數學填空則常常需要填入數字。
詞語是由詞和語組成的,它包括單詞、詞組,是構成句子和文章的最基本單位。新詞典中的詞語豐富多樣,信息量大。詞是構成詞語的最小單位,它由語素組成。在漢語中,一個字也可以獨立成為一個詞語。
形容江山的文言文
1.描寫我國大好江山的古詩文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挂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2.形容江山的詩句形容江山的詩句有: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别時容易見時難。
《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年代:唐作者:李煜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曆曆。《念奴嬌·憑高眺遠》年代:宋作者:蘇轼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年代:宋作者:辛棄疾經行幾處江山改,多少親朋盡白頭!《鹧鸪天·欲上高樓去避愁》年代:宋作者:辛棄疾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滿江紅·遙望中原》年代:宋作者:嶽飛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沁園春·雪》年代:現代作者:***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沁園春·長沙》年代:現代作者:***偶向淩歊台上望,春光已過三分。
江山重疊倍銷魂。《臨江仙·偶向淩歊台上望》年代:宋作者:李之儀休論夷甸。
且作江山觀。《點绛唇·莫問重陽》年代:宋作者:向子諲江山遠。
登高人健。應問西來雁。
《點绛唇·濁酒黃花》年代:宋作者:黃庭堅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赤壁懷古》年代:宋作者:蘇轼。
3.江山壯大用文言文怎麼表達董文炳字彥明,俊之長子也。
文炳師侍其先生,警敏善記誦,自幼俨如成人。歲乙未,以父任為藁城令。
同列皆父時人,輕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憚。文炳明于聽斷,以恩濟威。
未幾,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視,裡人亦大化服。庚申,世祖即位于上都,是為中統元年,命文炳宣慰燕南諸道。
還奏曰:“人久弛縱,一旦遽束以法,不可。危疑者尚多,宜赦天下,與之更始。”
世祖從之,反側者遂安。二年,擢山東東路宣撫使。
方就道,會立侍衛親軍,帝曰:“親軍非文炳難任。”即遙授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
三年,李璮反濟南。璮劇賊,善用兵。
文炳會諸軍圍之,璮不得遁。久之,賊勢日蹙,文炳曰:“窮寇可以計擒。”
乃抵城下,呼璮将田都帥者曰:“反者璮耳,餘來即吾人,毋自取死也。”田缒城降。
田,璮之愛将,既降,衆遂亂,禽璮以獻。璮伏誅,山東猶未靖,乃以文炳為山東東路經略使,率親軍以行。
文炳至益都,留兵于外,從數騎衣冠而入。召璮故将吏立之庭,曰:“璮已誅死,汝皆為王民。
天子至仁聖,遣經略使撫汝,當相安毋懼。經略使得便宜除拟将吏,汝等勉取金銀符,經略使不敢格上命不予有功者。”
所部大悅,山東以安。十五年夏,文炳有疾,奏請解機務,诏曰:“大都暑熾,非病者宜,卿可來此,固當愈。”
文炳至上都,帝曰:“卿固忠孝,是不足行也。樞密事重,以卿佥書樞密院事,中書左丞如故。”
文炳辭,不許。八月天壽節,禮成賜宴,帝命坐文炳上坐,谕宗室大臣曰:“董文炳,功臣也,理當坐是。”
每尚食,上食辄辍賜文炳。是夜,文炳疾複作,敕賜禦醫日來診視。
九月十三日,疾笃,洗沐而坐,召文忠等曰:“吾恨不為國死邊,今至此,命也。願董氏世有男能騎馬者,勉力報國,則吾死瞑目矣。”
言畢,就枕卒。帝聞,悼痛良久。
(選自《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三》,有删改)。
4.描寫山水的文言文石鐘山遊記蘇轼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将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獻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袅袅,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舻千裡,旌旗蔽空,酾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将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适。”
由于是在兩處地方找的,網頁就不寫了.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後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歸于臨臯。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鲈。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複遊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複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鹘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将半,四顧寂寥。适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缟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跹,過臨臯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5.求有關描寫山水的古代文言文,詩,詞1)“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既寫眼前之景,又抒發了孤獨之感: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片白雲,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寂”的境界;在飄忽的白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靜。
這兩句詩中“動”中有“靜”。無論是“靜”與“動”,都烘托了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靜觀之久,表現出他“獨坐”時孤寂的情景,也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2)“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運用拟人的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鳥兒飛走了,雲飄遠了。
詩人隻有靜靜地凝視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動不動地看着詩人。此刻詩人十分動情,世上大概隻有它還願和我做伴吧,真是難得一知己!“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互為知己的感情。
“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系在一起,表現出一種惜惜相憐的感情。結句中“隻有”兩字也是經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總寫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潔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潔的月光互為映襯,顯得那麼和諧、甯靜。在月光的映照下,無風的洞庭湖平靜得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朦胧中帶着一種甯靜、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實面積很大,方圓數百裡。說“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說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廣闊的胸懷。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
先寫從遠處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銀白色的盤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隻小小的“青螺”。銀白色的盤子裡擺放一隻小小的青螺,顯得小巧玲珑,十分精緻,又和月光籠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稱。
也是對上一句作的補充說明。宋人黃庭堅《雨中登嶽陽樓望群山》中的“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裡看青山”,便是從這兩句中脫化而出。
(1)“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風景舊曾谙。”
“舊”:從前,指詩人年輕時遊過杭州。“曾”:曾經。
“谙”:熟悉。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麼的熟悉,多麼的了解。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憶江南?”江南的這種風光在洛陽是看不到的,所以詞的結尾用反問句說,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文人心态錄——山水田園詩的審美主體華夏曆史悠久、一統時間長為山水田園詩提供了審美時間,美麗風光為古代詩人提供了審美空間,創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園詩。西方風光也自具美的特色,為何其山水田園詩遠不如中國興盛,且其内蘊遠不如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那麼深遠婉曲複雜有味呢?除了前文所說審美時間的限制影響了審美空間外,更重要的是審美主體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态的原因。
愛國之情——山水田園詩的高亢主調以名山大川為筋骨血脈,以田園為肌肉的神州大地是華夏民族獲取生活資料賴以生存的源泉。山水田園哺育人,人必熱愛山水田園,産生一種深沉的山河之戀、鄉土之情。
這種山河之戀與鄉土之情随着時代、社會的發展而愈益濃烈,到民族國家形成時便成為愛國主義崇高感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促使愛國主義最終形成。反過來,古代山水田園詩人又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之下遍遊山水,飽覽田園,讴歌華夏風光,創作出優美的山水頌歌,使山水田園詩獲得很高的思想意義,為我國的愛國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亦為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與發揚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遙遠的上古時代,華夏民族就有許多祭祀山川、旅遊、隐逸的傳說。黃帝遊天下,封禅五嶽;巢父、許由因自标高潔不受天下而遁迹山林;虞舜東巡狩,登南山,觀河渚,南巡蒼梧而死,葬于九嶷山;《詩經·周頌·殷》歌頌武王克商,天下統一,疆域遼闊,群山環嶽,百川彙河的壯美景象;魏武侯遊于西河,贊歎“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孔子遊缁維之林,坐杏壇之上,又出遊少源之野、戎山之上,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著名觀點;屈原在《招魂》中描繪楚國“川谷徑複,流潺湲些。光風轉蕙,汜崇蘭些”;“層台累榭,臨高山些”,以故國山川美勝,光景可人,呼喚楚王之魂歸來。
六朝以後山水田園詩大盛,歌頌描寫山水田園以表山河之戀、故土之情的作品不勝枚舉,借山水直抒愛國之情的作品也紛至沓來。高适有“禮樂光輝盛,山河氣象幽”之頌(《奉酬睢陽李太守》);儲光羲作《遊茅山詩》五首,極寫茅山風光的清美與野逸的情趣,詩中“此意在觀國,不言志遠遊”,“天地朝光滿,江山春色明”,意在歌頌處于鼎盛時期的大唐帝國;杜甫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歎(《春望》);陸遊抒“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