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朱佑樘的張皇後怎麼死的
張後說實在的晚年凄慘,可以說是凄涼與孤獨。明孝宗朱祐樘的皇後張氏,在明武宗朱厚照去世之後,由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承繼大統,是為明世宗嘉靖皇帝。明嘉靖二年(1523年)十月,明世宗降诏:逮建昌侯張延齡下刑獄,定為死罪;革去昌國公張鶴齡的爵号,降為南京錦衣衛指同知,帶俸閑住。
張延齡和張鶴齡是張太後的親弟。弘治年間,張鶴齡襲父親張爵位,張延齡也由建昌伯進為侯爵,二人倚仗當時的皇後(即張太後)之勢,驕橫恣狂,縱家奴強奪民田民宅,多次犯法。張皇後對兩個弟弟極是袒護,給事中吳世忠、主事李夢陽曾彈効二張,都幾乎獲罪。孝宗因與張皇後感情很深,難以依律懲辦這兩位侯爺,但曾私下對齡提出警告,使之稍稍收斂。
明武宗正德年間,張皇後成為張太後,皇上則換成了二張的親外甥兩人更加無所忌憚。一位以占候ト筮為業的術土曹祖上告說其子為張延齡家奴,與主子合謀不軌。明武宗命将曹祖關押起來,待召集群臣廷訊此事,曹祖卻奇怪地服藥自殺,成為一大疑案。當時的輿論懷疑曹祖的暴死與張延齡相關,但找不到證據,此案便不了了之。
明世宗入繼大統,張太後為了讓其兩弟繼續顯貴,特地把張鶴齡塞入迎立的隊伍中,張鶴齡由此進為昌國公。但張太後很快便失勢,張鶴齡、張延齡卻不知收斂,恣肆依舊。一位叫司聰的錦衣衛指揮使替張延齡經營高利貸,欠張延齡五百兩銀子,被追索通要得急了,便與一個叫董至的遊棍設計,要告發曹祖所說的張延齡謀反之事,要挾張延齡行賄。張延齡派人抓住司聰,偷偷把他殺掉,又令司聰的兒子司升燒化屍體,以折所欠銀兩。司升不敢不從,氣極時就去罵董至。董至害怕事發,便拿着司聰以前的狀子告官。
明世宗對張氏家族痛恨已久,見訴狀即敕下刑部,令張延齡及其家奴入獄拷訊。審理中,又發現了張延齡私買依律沒官的第宅、超越規制地建造園林池塘、殺害婢女及僧人等系列罪行。雖然陰謀不軌的罪名因年代久遠找不到原證,但僅就審清的幾樁命案,已罪在不放。此案一起,張太後便極其不安,欲向明世宗的母親蔣太後求情,但兩人一直不太融,難以開口。
恰恰在當年八月,明世宗的第一個兒子出生,舉朝欣喜。張太後請求入賀,打算借此機會當面求情,誰知明世宗當即對入賀之事婉詞謝絕。萬般無奈,張太後想到了素來通情達理的皇後,便向張皇後求懇,托她在皇帝跟前進一言。善良的張皇後見老太後老淚縱橫,應承下來,由是也導緻自己被廢。
但是此時明世宗殺心已起,如何能聽得下不同意見?他決心維護朝的法律尊嚴,不容外戚恣肆、逍遙法外;也要用懲治二張來報複張太後,為曾受到張太後壓抑的母親出氣。朝臣們明白地看到了這一點,對張太後的同情便普遍産生。刑部尚書聶賢是位富有正直心的老臣,曾因李福達之獄革職,這次主持問刑,拟議以張太後之親寬免。明世宗大為生氣,欽定張延齡為死罪,張鶴齡革去爵位,而對聶賢罰俸半年。
明世宗本打算定張延齡謀反罪名,族滅其家,張璁說張延齡不過是個守财奴罷了,怎麼有能耐造反呢?明世宗幾次追問,張璁都不改變自己的說法,才使明世宗打消族滅張氏的念頭。張延齡被判死罪,及到秋後斬決時,又是張璁上疏,認為張太後年事已高如果聽到張延齡之死悲傷,不吃不喝,萬有個好歹,如何對得明孝宗在天之靈!明世宗大怒,責斥張璁與張延齡同姓相親以同樣理由遣責的,當還有溘然早逝的張皇後,責斥張璁。這些都是一種氣話,始終堅持陳述意見,口婆心地勸解使張延齡多活了幾年。
宮外,二張被沒完沒了地在監獄中關押着;宮内,張太後寂寂地堅忍地活着。她盡力地保持着自己的尊嚴,然在張延齡和張鶴齡先後速系後,尊嚴似乎也已與她無緣。明世宗對張太後切齒痛恨,又礙于禮法和輿論,不便把她怎樣,遇到其家中人犯事,當然不會放手。張延齡入獄論死,因群臣勸谏,明世宗既不即殺,又不放免。刀加頸上,命懸遊絲,既折磨張延齡本人,又折磨宮中的張太後。
那自幼仗勢驕橫的張延齡,天生就一個惹禍精,雖在監獄,仍要出妖蛾子。他寫畫了許多圖文,題以君道不明讓同監室ー個叫劉東山的看,平日也說些怨望之詞。閑極無聊張延齡也把與勳戚大員的各種交往當故事講。劉東山是個奸邪小人,他将這些事情一一記下,把那些圖文也悄悄藏起。一日舉報,獄吏報告,明世宗得知後大怒,将涉及的刑部官員一通收拾,赦免劉東山,奸人劉東山被特诏放出,繼續到張延齡家恐吓,每天鮮衣怒馬,招搖過市,百官危懼。當時夏言為内閣首輔,問誰能收拾這個惡棍。巡撫東城禦史陳讓毅然承擔。正好劉東山與乃父争吵,竟以箭射父,其父逃往衙門告狀,陳讓令人抓捕。劉東山反誣陳讓,說他的兒子與張延齡關系密切,造厭星圖詛咒聖母和皇上。
于是牆倒衆人推,一幫江湖遊如班期、于雲等又告發張延齡召聚旁門左道之徒,巫盤咒,鎮上連到遂安伯鏸、西甯侯宋良臣、京山侯崔元、太監麥福等數十人甚至涉及張太後。這可是滔天大罪!世宗當即命錦衣衛逮訊所有牽涉之人,崔元、陳鏸等人素為世宗倚信,也得旨等候訊問。
當年年底,蔣太後吃藥後死去,皇上極度悲痛,舉官自然要與皇上同悲。明世宗本來就懷疑甚多,此時不去想乃母患病已三年的事實,認定是張太後以巫蠱術害其母,命把張鶴齡自南京來,打入诏獄,與其弟張延齡一起用刑拷訊,非要逼問出暗害蔣太後的圖謀來。可憐張鶴齡貴為公爵,竟然死于被押解來京的途中,連個具體的日子都沒有。張延齡鐐铐加身,此時才知人心險惡知道太後姐姐之難,加上怨望是實,謀反則屬烏有,遂咬緊牙關不從。
張太後為兩弟求情不通,日夜哭泣,至衣弊襦席為請。張氏經曆四朝,年已七十多歲。她這位數十年的後宮領袖,如今孤凄無告,隻有身穿破衣衫睡在草席之上,用自我折磨的方式,為僅存的小弟乞請一命。消息傳出,宮内朝中都有人大為不忍。公元1541年,張太後駕崩。
朱元璋電視劇裡的李進是怎麼死的
在《朱元璋》電視劇裡,李進在大結局中仍然活着。
結局:徐達已病入膏肓,朱元璋卻命人送來酒肉讓其享用,徐達明白朱元璋的用意并痛哭着吞進口中。朱元璋抱着熟睡的青兒一宿未睡,李進報徐達辭世,朱元璋命皇孫守孝三天并為徐達立碑供奉。
朱元璋帶着青兒上大雄寶殿超度親人,随着頌經聲朱元璋回憶着童年和兄弟的情誼不盡落淚。超度完親人的朱元璋頓覺雙目失明實為天意,他要青兒領路前行,并旨意青兒為其隐瞞此事。
擴展資料
李進字時勉,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陽府曲沃縣(今山西省曲沃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成化二十年,外調任廣平府知府。
弘治三年,改濟南府知府。弘治七年,升任四川布政司右參政,弘治十二年,升任江西右布政使。弘治十四年,升河南左布政使。弘治十六年,任副都禦史、宣府巡撫。老死善終。
李進成化五年,登進士,授戶部主事。此後曆任戶部員外郎、郎中。弘治七年,升任四川布政司右參政,弘治十二年,升任江西右布政使。弘治十四年,升河南左布政使。弘治十六年,任副都禦史、宣府巡撫。
朱元璋的老丈人郭子興是怎麼死的
病逝。
郭子興,其祖先是山東曹州人。朱元璋多次跟随郭子興出戰,屢立戰功。郭子興兵力更加強大。郭子興為人枭悍善鬥,性情耿直,且易怒多疑不容人。碰到事情緊急時,總是聽從朱元璋的計謀,就像對待自己左右手一樣信任他。但他的危險處境解除後,便馬上又聽信讒言疏遠朱元璋。
郭子興雖擊退了南下的元軍,但與其陣營内的孫德崖、趙均用等人卻内争不斷,曾險遭暗害。後郭子興轉向依結朱元璋,并在其支持下,與彭、趙、孫等分離,移駐滁州,并将義女馬氏嫁予朱元璋。
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興病逝,其勢力大抵為朱元璋所繼承。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并下诏命有關部門為之建廟,用中牢祭祀,免除他的鄰居宥氏的賦稅徭役,讓宥氏世代為滁陽王守墓。
擴展資料: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親手寫出郭子興的事迹,然後命太常丞張來儀将其刻在碑上。宣德年間,滁陽人郭老舍以滁陽王親戚的身份,到京城朝見。
弘治年中,有一個名叫郭琥的人自稱是四世祖老舍,即滁陽王的第四個兒子,因而被授予冠帶奉祀滁陽王。不久,被宥氏揭發。禮官說:“滁陽王的祀典,是太祖所定,滁陽王沒有後代,廟碑上已經刻得很清楚了,因此老舍不是滁陽王的兒子。”郭老舍被剝奪奉祀的資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郭子興
弘治皇帝怎麼死的
具體沒有記錄。
去世:公元1505年,即大明弘治18年,一代英主朱祐樘駕崩于乾清宮,得年僅36歲。他在彌留之際召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入乾清宮接受顧命,命傳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囑諸卿說:“太子人很聰明,但是年齡還小,又好逸樂,諸卿要好好輔佐他,使他擔當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後給太子朱厚照的最後囑咐是“任用賢臣”。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漢族,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後。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于政事,重視司法。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于乾清宮,年僅36歲,葬泰陵,廟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在位期間,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于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
明朝大學士宋濂是怎麼死的
宋濂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壽,字景濂,号潛溪,别号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
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擴展資料: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慶奉節),享年七十二歲。臨終時,正坐斂手而逝,當時夔州的官員都前來贈赙哭祭。
知事葉以從将宋濂葬于蓮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将宋濂轉葬華陽城東。明憲宗成化(1465—1487年)年間,蜀王朱申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因四川巡撫馬俊為宋濂上奏申訴,孝宗經禮部商議後下诏恢複宋濂的官職,每年春秋兩季在其所葬之地舉行祭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