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滄州鐵獅子的來曆
滄州鐵獅子位于滄州市政府駐地東南偏北16.5公裡。坐落在東關村西0.5公裡處。鐵獅身高5.78米,長5.34米,寬3.17米,體重約50噸。背負巨盆相傳是文殊菩薩蓮坐,獅身向南,頭向西南,兩左腳在前,兩右腳再後,呈前進狀,姿态雄偉,昂首闊步,徐徐如生鐵獅是我國大型的驚巧鑄鐵工藝。也是我國著名發源的古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它充分的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解放後鐵獅子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與保護,國務院首先把它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且對它進行各種的修繕。
目錄
簡介
景點曆史
縣志記載
神話傳說
鑄造信息
鑄造工藝
文物保護
編輯本段
簡介
滄州鐵獅子是我國最大的鑄鐵文物,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河北省開始舉辦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其金獅、銀獅、銅獅獎杯和以雄獅作圖形的節徽,其原意來源和圖案範本就取自和選自滄州鐵獅子。電影《滄州絕招》在此取景拍攝。如今,滄州鐵獅子已是聲名遠播,在國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它作為中國的象征和友誼的使者,為國家争得了榮譽。
滄州鐵獅子,當地又稱作“鎮海吼”,它位于滄縣舊州城内,坐落在原開元寺前。關于鐵獅子的确實來曆,有許多說法,古今不一。據《滄縣志》記載,相傳周世宗北征契丹罰罪人所鑄,“以鎮州城”。可是,後來的考據家分辯說,周世宗素不信佛,罰罪之說不足信。流傳廣泛又比較合乎情理的,是當地一個有名的傳說。古時滄州一帶濱臨滄海,海水經常泛濫,海嘯為害,民不聊生,當地人為清除這無情的水患,自動集資捐錢,請當時山東有名的鑄造師李雲鑄此獅以鎮遏海嘯水患,并取名“鎮海吼”。獅身外面鑄有捐錢者的姓名,一般認為此說比較可信。
滄州鐵獅子
編輯本段
景點曆史
河北滄州鐵獅子鑄于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采用“泥範明澆法”鑄成,具有較高的曆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寬5.35米,身長6.30米,身高6.6米,體寬3.0米,重約40噸,素有“獅子王”的美譽,一千多年來,它飽經滄桑,在古滄州,它曾被當成神物供奉,享盡了香火;在烽火連天、哀鴻遍野的戰亂年代,又經受了刀戈的砍殺,在獅體内外斑痕累累。
鐵獅子又名鎮海吼,它是古代滄州人民戰勝自然,現在鐵獅子已成為滄州的市徽。
河北滄州鐵獅子(10張)
鐵獅子采用泥範明澆法鑄造而成的,鑄造時在身上留有很多銘文。它的鑄造比美國和法國的煉鐵術早七八百年,所以鐵獅子在世界冶金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打開世界冶金史就有滄州鐵獅子,由于滄州鐵獅子具有較高的科研、曆史和珍貴藝術價值,是研究我國古代鑄造技術、雕塑藝術、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和佛都史十分重要的具象資料。
由于體魄宏大,造型雄傳,文物價值甚高,但因年代久遠,曆經滄桑,鐵獅子腐蝕嚴重,多處破損,獅身下沉,新中國成立前,曾建亭保護,未能根本改觀。1984年11月将鐵獅子向北移位8米,擡高近4米,經稱量鐵獅子重40噸。
鐵獅頭頂及項下各鑄有“獅子王”三個字,頭内有“窦田、郭寶玉”字。左肋有“山東李雲造”五字。鐵獅腹腔内滿鑄有《金剛經》文。然因年代久遠,字迹多漫滅不全。在鐵獅子右項及牙邊皆鑄有“大周廣順三年鑄造”字樣,可以斷定鑄造于五代後周廣順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這說明我國勞動人民很早掌握這樣精巧的塑造藝術。 河北滄州鐵獅子[1]根據獅身上的銘文可知,滄州鐵獅子鑄造于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其用途曆來存在着多種說法。一說是後周世宗北伐契丹時,為鎮滄州城而鑄造的鐵獅。另一說則認為鐵獅位于滄州開元寺前,腹内有經文且背負蓮花寶座,故應為文殊菩薩的坐騎。還有人根據鐵獅的别名“鎮海吼”,推測是當地居民為鎮海嘯而建造的異獸。
編輯本段
縣志記載
據《滄縣志》記載:"鐵獅子在舊州城内開元寺前,高一仗七尺,長一仗六尺,背負巨盆。頭頂及項下各有'獅子王'字,右項及牙邊皆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左肋有'山東李雲造'五字,腹内、牙内外字迹甚多,然漫漶不全,後有識者謂是金剛經文。頭内有'窦田、郭寶玉'字,曾見拓本,意系冶者姓名,字體為古隸。相傳周世宗北征契丹罰罪人鑄此,以鎮州城。後有考據家辯雲,罰罪人之說不足信,周世宗素不信佛,獅在開元寺前,且背負巨盆,當即寺中物或李雲捐造以壯寺觀者,是說較近情理。清嘉慶八年三月,大風倒地,口吻腹尾殘缺。據郡人張岩《幞滄雜記》又有相傳康熙初年,怪風自東北來,風過獅仆一說,然其它所記較前為詳。光緒十九年暑州事宮昱遣圬者(泥瓦匠)扶起,以磚石補其殘,然已失原狀态矣"。又民間流傳舊滄州一帶濱臨渤海,經常發生海嘯,洪水浩劫,民不聊生,當地勞動人民為消除水患,自動捐錢,請名師李雲鑄此獅,以鎮海嘯,名曰"鎮海吼"。從獅身外面鑄有農民捐錢姓名和具體數字來看,即可證實這一說法。
編輯本段
神話傳說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滄州這地方是一塊風景幽美、土地沃的魚米之鄉。它一面臨海,因而遠遠地望去,海碧天蘭。再加上氣候溫和,人又勤勞,家家戶戶的日子,過得都那麼美好。所以就連飛禽、走獸,也都願意到這裡落落腳。
有一年谷子黃梢,棒子蒼皮的時候,海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鳳,卷着海浪,象虎叫狼嚎一樣咆哮着直撲滄州城。眼看着船翻桅折,房倒屋塌,滿窪的好莊稼被海水吞沒。黑鳳惡浪來得急,老百姓來不及躲,人也淹死了不少。那情景是真叫慘啊!
這黑風惡浪怎麼突然來得這麼猛呢?原來是一條惡龍在興妖作怪。它看着滄州這地方好,就一心想獨吞這地方做它的龍宮。就在惡龍興妖作怪、慘害黎民百姓的時候,人們猛地聽到一聲象山崩地裂一樣的怒吼。隻見一頭紅黃色的雄獅,從海邊一躍而起,象鷹抓兔子一樣,嗖的一聲,沖向大海,直取惡龍。海面上頓時水柱沖天,狂風大作,龍騰獅躍,雄獅和惡龍從天黑一直厮殺到黎明,惡 滄州鐵獅子龍招架不住,掉頭就跑。它邊跑邊想:“我占不了這塊地方,也叫這地方好不了。”于是它一邊跑着一邊吐着又苦又堿的白沫。雄獅在後面緊追不放,一直到東海深處,逼着惡龍收回了淹沒滄州的海水,這才罷休。惡龍在逃跑的路上留下了一條深溝。傳說,這條深溝就是現在的黑龍港河。現在滄州這地方,特别是黑龍港流城,那白花花的鹽堿,據說就是那條惡龍吐出的白沫。
惡龍跑了,海水退了,滄州一帶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災難,又能安居樂業了。人們為了感謝為民除害的雄獅,就請一位叫李雲的打鐵名匠,帶領着九九八十一個手藝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噸鋼鐵,鑄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終于在當年雄獅躍起的地方,鑄成了這尊活靈活現非常雄偉的鐵獅子。
那條惡龍雖然沒死,可是它一望見這頭鐵獅子,就渾身發軟,爪子發麻,再也不敢興妖作怪了,所以,後來人們又把這尊鐵獅子叫做鎮海吼。
編輯本段
鑄造信息
鐵獅鑄造的年代和鑄造師,皆鑄造于獅身。獅頸右側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 滄州鐵獅子,右肋有“山東李雲造”五字。按大周(北周)廣順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這一件我國最大的鑄鐵藝術品,其體态究竟有多高大?獅身高3.8米,頭部高1.5米,通高5.48米,通長6.5米,身軀寬3.17米。其總重量是多少?原來,傳說鐵獅總重量約40噸,1984年為保護獅身為其移位時,經過準确稱量,鐵獅的總重量為29.30噸。體積和重量之巨大,堪稱是我國最大的鐵獅子。鐵獅高大的軀體,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睜雙目,巨口大張,四肢叉開,仿佛正疾走乍停,又好似闊步前進。其威武雄壯的氣勢,栩栩如生的姿态,與其頭部鑄有的“獅子王”三個大字,是多麼的相匹配呀!難怪曆代文人都為之贊歎讴歌。清代文人李雲峥作《鐵獅賦》,贊美鐵獅“飙生奮鬣,星若懸眸,爪排若鋸,牙列如鈎。既猙獰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傾,吸波濤于廣澱;掉尾東掃,抗潮汐于蜃樓”,對鐵獅的雄姿和氣勢作了絕妙而生動的描述。
編輯本段
鑄造工藝
鐵獅裝束的鑄造工藝也堪稱奇絕。身披障泥(防塵土的墊 滄州鐵獅子子),肩負巨大蓮花盆,蓮花盆底部直徑1米,上口直徑2米,通高0.7米,可以拆卸下來。相傳這是文殊菩薩佛像的蓮座。獅身毛發呈波浪狀或作卷曲狀,披垂至頸部,胸前及臀部飄有束帶,帶端分垂于兩肩及胯部。此外,獅身内外還有許多鑄文,除前述鑄造年代和鑄造者、捐錢者姓名以外,頭頂及頸下還鑄有“獅子王”三字,腹腔内還有以秀麗的隸書字體鑄造的金剛經文,具有一定的書法、考古價值,可惜現在大都模糊不清,隻有少數字依稀可辨認。
鐵獅精巧的鑄造工藝,确系我國鑄造工藝的一大珍品。但是,這件總重3萬公斤的鐵獅是如何鑄造的呢?據研究,這是古人采用一種特殊的“泥範明鑄法”,分節疊鑄而成的。鐵獅腹内光滑,外面拼以長寬三四十厘米不 滄州鐵獅子等的範塊,逐層壘起,分層澆注,共用範544塊拼鑄而成。憑1000多年前的手工冶鑄技術,能鑄造出如此龐然大物,足見其制模、冶煉、澆鑄工藝是相當高的,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鑄造工藝的高度成就。
編輯本段
文物保護
在公元19世紀前,滄州鐵獅子曆經了八百多年的風吹雨打,始終安然無恙。清嘉慶八年(1803年),鐵獅子被大風吹倒,到光緒十九年(1893年)方被扶起,其下颌、腹部和尾部都已被嚴重損毀。1956年,為保護鐵獅,曾建造了遮風擋雨的建築。但後來發覺在半封閉環境下鏽蝕反而更加嚴重,于是隻得在1972年拆除了建築,恢複為露天狀态。1984年因獅足長期陷于土中,而在獅旁新建了一座2米高的台座,将鐵獅挪置其上,同時往其腿内灌注水泥加固。然而這次修補也使水分進入了鐵獅的體内,經過冬夏季節不斷的熱脹冷縮,最終導緻了數年後的獅腿酥裂。從1995年起在鐵獅的體外安裝了保護性的鋼管支架,并修補了殘缺的四足。但由于有許多水泥塊難以取出,而使得目前鐵獅的表面又出現了數十處裂縫和殘洞。
河北民間将滄州鐵獅子與定州開元寺塔、正定隆興寺菩薩像并稱為“河北三寶”(“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滄州的别稱“獅城”也由之而來。鐵獅使用的鑄造工藝是“泥範明澆法”,在鑄造過程中,共用去了30-50厘米見方的鑄範600多塊。它為研究中國古代的冶金、雕塑和佛教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世界冶煉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1年3月28日,世界紀錄協會的工作人員在河北滄州鐵獅重鑄揭幕儀式上宣布:新鑄造的滄州鐵獅子成功創造一項新的世界紀錄,為世界上一次性整體澆鑄最大的鐵獅子。據了解,“新獅”造型仿照原鐵獅子,對原獅殘缺的下巴、尾巴等部位進行了修複,并在尊重原貌的基礎上融入了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靈感。體積是原鐵獅的1.32倍,新滄州鐵獅子高6.905米、長8.532米、寬4.180米,淨重100.08噸。滄州鐵獅子原鑄于公元953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較大的鑄鐵藝術珍品之一,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經過千年的風雨侵蝕,目前獅體已殘缺不全。兩年前,為搶救保護國寶,滄州市政府決定重鑄鐵獅。現在,新滄州鐵獅子坐落在滄州獅城公園。
贊美滄州詩詞
元詩人薩天錫:《清風樓》
晉代繁華地,如今有此樓。暮雲連海岱,明月滿滄州。
歸鳥如雲過,飛星拂瓦流。城南秋欲盡,寂寞采蓮舟。
清.隋恩湛:《谒包孝肅祠》
長蘆留惠政,笑乃比河清。關節無從到,閻羅此得名。
至今新廟貌,隔世重鄉情。故物肩輿在,甘棠一例評。
清.呂缵祖:《上元登水月寺閣》
涼溢春風手欲攜,荒殘古寺有攀跻。
人逢寂靜諸緣滅,境到虛空萬象低。
身近海天依日月,眼空塵世出燕齊。
禅中滋味清如許,不羨明星七寶瓈。
清詩人季瑞麒:《捷地觀閘》
豐碑卓立運河東,綠曳垂楊兩岸風。
漁唱樵讴聽不辨,人聲半在水聲中。
清詩人馮惠:《登滄州南川樓》
危樓新建枕蘆洲,過客登臨即勝遊。倚醉北瞻天柱近,憑高東望海門悠。
鲸波晚帶霞千道,鶴夢秋銜月一鈎。謾道嶽陽多壯麗,古今同樂亦同憂。
清詩人傅王燦:《登朗吟樓》
無邊春水向東流,飄灑微風吹入樓。一帶煙雲接兩岸,欲過蕩漾泛泛舟。
宋曾布 [高陽台]
樓台丹碧照天涯,塞北江南未足誇。
千裡煙波方種樹,萬株桃李未開花。
一麾同下西清路,兩鎮高迎上将牙。
回首林塘莫留戀,風流還屬阿連家。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闆橋》
年代:南北朝作者:謝朓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骛。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複協滄洲趣。
嚣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隐南山霧。
《風流子·東風吹碧草》
年代:宋作者:秦觀
東風吹碧草。年華換、行客老滄州。
見梅吐舊英,柳搖新綠,惱人春色。
還上枝頭,寸心亂、北随雲黯黯。
東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煙兩岸。
數聲橫笛,一葉扁舟。
青門同攜手。
前歡記、渾似夢裡揚州。
誰念斷腸南陌,回首西樓。
算天長地久,有時有盡,
奈何綿綿,此恨難休。
拟待倩人說與,生怕人愁。
我的家鄉滄州作文
我的家鄉在河北省滄州市。在這近140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成就了幾代滄州人的夢想。
提起滄州,也許大家并不陌生。沒錯,這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發配的地方,是清代才子紀曉岚的故鄉。還有滄州的鐵獅子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呢!它是由山東的李雲帶領幾十名能工巧匠精心鑄造的,身高一點五米,體重約四十噸,氣勢磅礴又栩栩如生。鐵獅子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們智慧的結晶和高超的技藝,它使我們滄州人乃至民族的驕傲。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家鄉的面貌開始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座座高樓大廈平地而起,道路寬闊平坦,從大運河到渤海灣,從苦澀的海水道甘甜的飲用水……滄州的變化真是今非昔比。家鄉的金絲小棗和鴨梨馳名中外,小棗又紅又甜,挂在樹上像一顆顆紅瑪瑙。鴨梨黃橙橙、金燦燦,讓人看着就“垂涎欲滴”。
吳橋雜技在全國享有盛名,有“雜技之鄉”之稱。就像在人們中間流傳的那樣“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滄州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而且吳橋雜技在國内外雜技演出、比賽中,均受到人們的一緻稱贊,現在吳橋大世界天天都有精彩的表演,轉盤、肚頂、吞劍……讓人目瞪口呆,張口結舌,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
家鄉-滄州不僅是生我養我的地方,而且是讓我夢想起飛的地方。将來無論我飛多高走多遠,家鄉的變化永遠牽動着我的心。我愛家鄉,我愛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