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漢武帝對司馬遷的嚴刑
禮雲: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正義雲:左陽,故記動。右陰,故記言。言為尚書,事為春秋。案:春秋時置左右史,故雲史記也。
——史記·五帝本紀漢武帝重用人才時不拘一格,對于有才能的臣子,也不管起出身如何,一律重用。高興起來,高官厚祿任君挑,要什麼給你什麼。
但對于不聽話的,甚至和自己作對的大臣,他也決不心慈手軟。
這一點,從他對司馬遷的處罰上,就可以窺測一二。
司馬遷字子長,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小小的太史令,太史令的主要工作是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和當朝的大事,相當于現在的新聞記者,但是這個職位在當時是很不起眼的。所以司馬遷家既沒權又沒勢更沒錢,但是作為太史令他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絕對沒得挑。
後世人都知道,司馬遷遭受宮刑,發憤著史記。那麼,司馬遷是怎樣得罪漢武帝的,漢武帝處罰司馬遷的原因何在?我們先來看看司馬遷為何受腐刑?公元前99年的秋天,新一輪的漢奴戰争爆發。由于沒有援軍,李淩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李淩也戰敗投降匈奴。
李陵被俘虜之後,漢武帝認為李淩挫敗了大漢王朝的軍威,挫動了大漢國威,很惱火,很生氣。
朝廷大臣們,看着漢武帝生氣,落井下石也紛紛來咒罵李陵,替武帝解氣。
按照漢朝的規定,在朝廷議事的時候,史官必須陪同在皇帝身邊。漢武帝就問身邊的司馬遷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
司馬遷是漢朝的史官,那麼就得講一些史官該講的話,起碼得職業素質是應該具備的,司馬遷于是就說了一番話,大體上是實事求是的,但是其中也有替李陵辯護的語氣。
漢武帝一聽這話就惱了,這一惱司馬遷就得跟着倒黴。
司馬遷被定了一個什麼罪呢?誣罔主上。就是攻擊誣蔑咒罵皇上。于是司馬遷被打入大牢,等待發落。
大概過了将近一年的時間,武帝一直沒有李陵的消息,就派一個叫公孫敖的人到匈奴去打聽李陵的消息。
公孫敖在匈奴那個地方轉了幾個月,始終沒有得到李陵的準确的消息,到底李陵現在怎麼樣了?是死了?還是活了?是投降了?還是幹什麼去了?不知道。
後來有一個傳言,說李陵正在幫助匈奴訓練軍隊,公孫敖得不到别的準确消息,于是帶着這個消息回來了。
漢武帝聽說李陵在幫助匈奴訓練軍隊準備對付漢朝,立馬活了,心想你活得不耐煩了,跟我大漢作對,于是就把李陵直系旁系等九族人都給殺了。
司馬遷也跟着倒黴,這次被判了個死罪。
得了死罪不一定必死無疑,按照漢朝的刑法,死罪犯人有兩條道路可以免死:一就是繳納五十萬錢,第二就是接受宮刑。
錢到用時方恨少,這個時候正式司馬遷用錢的時候,但是一個當史官的比不了李廣有戰利品,張骞有私藏品,每個月就那麼點兒死工資,就是想貪污也沒地兒貪,司馬遷家裡窮得是叮當響,勉強能夠吃飽飯就很不錯了。
自家是沒錢,但是可以向别人借啊。但是,司馬遷得罪的誰,是漢武帝。誰有那麼大的膽子借給他錢啊,純粹是不想活了,明白着跟皇帝對着幹嘛!因此,司馬遷要想活命,隻能接受宮刑。
什麼叫宮刑呢?宮刑就是施刑于男人下身的刑法,閹割掉生殖器,接收過這種刑法的人,直接可以當太監了。
當時人們嫌這種刑法叫起來太抽象,就起了個更有趣的名字:下蠶室。
據接受過這種刑法的人講,正常人一旦被施予這種刑法就會變得畏冷怕風,随時都有生命危險。因此施刑的牢房保暖條件必需要好,當時還沒有溫室,人們就想到養蠶的屋子也挺暖和,所以把受宮刑也叫下蠶室。
對司馬遷來說,死亡和接受宮刑更容易接受的是什麼?是死亡。司馬遷不怕死,因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是他自己的話。
從司馬遷個人内心深處來說,自己甯願死掉也是不會接受宮刑的。
但是,司馬遷這個時候已經不是單純的為個人的名譽而活了,他身上還寄托着父親的遺願,他不能讓史記的寫作半途而廢。如果自己死去,将以何種面目去見九泉下的先人呢?而作為一位史官,沒有留下半點文字,如何向後人交代呢?于是,司馬遷放棄了死亡的權利,作出了讓人不解得選擇:宮刑。
于是他就告别了男人的稱号。
被武帝下蠶室以後,他并沒有立馬被放出來,又在監獄中呆了三年。這三年中,他隐忍苟活,一直堅持寫史記。
大概是在漢武帝太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96年,司馬遷50歲的時候,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出獄了。
出獄以後司馬遷做了中書令,主要工作是領贊尚書,出入奏事,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各部的尚書有什麼表,有什麼奏章呈現給皇上,把皇上有什麼聖旨,旨意,傳達給大臣們。
但這個職務一般是由宦官來擔任的,現在司馬遷擔任這個職務,也就是說漢武帝實際上把他看作一個宦官。
司馬遷是為了做官活下來的嗎?不是!出獄以後的司馬遷,須發脫落、形容枯槁、弱不禁風,他經常是精神恍惚。
他在給任安的一封信裡邊寫道,自己動不動就精神恍惚,不知道怎麼回事,或者走着走着,哎呀!我怎麼走到這兒來了。
這個時候,他的人生處在一種恍惚狀态,但是一提到史記,一寫史記他清醒了。隻有一個偉大的理想支持着他,那就是著書的事業,可以說司馬遷為史記而活着,為史記而奮鬥。
司馬遷用生命寫成的史記原來準備是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也就是司馬遷原來寫史記,并不是要公開發表,他寫這個書是準備藏之名山,等識貨的人來發現的。
司馬遷死後,他的家人遵從遺願把史記轉移藏匿在他女兒家中。
司馬遷有一個女兒,而且女兒所嫁的丈夫,叫楊敞。這個楊敞本事也不小,在漢昭帝時期,曾經官至宰相。
楊敞有兩個兒子,也就是司馬遷的女兒給楊家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楊忠,小兒子名叫楊恽。
楊恽自幼聰穎好學,他的母親也就是司馬遷的女兒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愛着的這個史記,拿出來給他讀。
楊恽初讀此書,便被書中的内容吸引住了,愛不釋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讀完了。
楊恽成年之後,還把它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歎息。
在漢宣帝的時候,楊恽被封為平通侯。
這時候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馬遷這部巨著正是重見天日的時候,于是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從此天下人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漢武帝是曆史上少有能幹的統治者,政治上的偉人。他的眼界,他的氣魄,他對政治的熟練操控尤其是别具一格的人才選用方式,在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獨樹一幟。
在那個風揚跋厲的時代,在一部震爍古今的書裡,有一支千古無二的筆在記述着這個偉大時代的一切;在這個皇權意氣風發的時代,在那位特立獨行的皇帝身邊,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史家,在郁悶甚至仇恨中旁觀着這位偉大的統治者,并将他的一切寫進書裡。
史記,與其說它是一本史書,不如說是一種精神,它是那個時代思想的巅峰,也是一系列機緣巧合而成的奇葩。它所達到的高度,後人無法企及;它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了時空與國界的限制;它所記述的曆史,令人如身臨其境;它所塑造的人物,千載之下,仍栩栩如生。史記,對後世史家來說,隻有仰望而已。
武皇開邊的時代,是個中華民族風揚跋厲的時代,文漢武功有之,張揚鋪排的漢大賦有之,但對整個漢史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史來說,這個時代真正的成就是留下了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在那個封建皇權專制的時代,能有這樣的勇氣寫出這樣的謗史,非有大無畏的精神不可。我們也無法知道那位英明睿智一生從不被人欺的漢武大帝,這位建立了真正的皇權專制的獨裁者,是出于什麼原因,留下這麼一部對自己實在不怎麼恭維的謗史。
曆史的真相後人無法确知,我們隻知道——史記寫出來了,而且流傳下來了。
點評:
漢武帝作為一個政治家,同時也是一個思維強悍的智者,他有絕對的自信,認為自己的功業作為不管史書怎樣記載,仍湮滅不了其中的光輝。對他,後世自有公正的評價,因此有意不去管司馬遷,也因此,為我們留下了史記這樣光照千古的名篇。這一方面,與之異曲同工的還有武則天的無字碑,不留一字,坦坦蕩蕩。
曆史,在他的坦蕩面前卻顯得的那麼蒼白。
原因僅是這麼簡單嗎?不是的,曆史,遠比暴露在表面的那一部分更加豐富。漢武帝能容忍史記那樣的謗史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用我們現代人的想法來衡量那個時代的人,往往隻能失敗。
漢武帝為什麼要讓被處宮刑的司馬遷擔任要害官職中書令呢
漢武帝晚年,不知道是良心發現還是哪根筋不對,重用提拔了被他實施了宮刑的司馬遷,任命其為中書令。中書令以前的官制中沒有,是漢武帝新創的一個職務,主要工作就是幫助自己處理公文、起草頒布诏書,上朝時的班次在丞相之前,是一個既有權力又非常榮耀的高職。但是司馬遷卻不領漢武帝的情,多次上書辭職。太史公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根據史書記載,司馬遷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書令。或許現在的曆史愛好者不清楚中書令是個什麼樣的職務,那小編就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中書令是漢武帝晚年創立的一個全新職務,一般由宦官擔任此職,專門負責輔佐皇帝管理、處理公文,有權向皇帝面呈密事,并且掌管诏書撰寫、頒布,位在丞相之上,是一個非常有實權的職務(中書令是皇帝與外界的傳聲筒,是皇帝的私人秘書兼官方發言人,能夠天天和皇帝粘在一起,想不升官發财都難)。東漢初年,出于皇帝對中書令的忌憚,廢中書令一職。三國時,重新設立中書令,由皇帝親信的大臣或宦官擔任,地位相當于皇帝的私人秘書。
隋朝時,中書令正式歸入宰相一列,專門由皇帝親信的大臣擔任,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但隋朝中書令的官品僅僅為正三品,是一個權力大而品級低的職務。唐朝中葉,中書令官品調整為正二品。北宋時,将中書令提升為正一品,但屬于虛職,隻贈予親王和年老有功的宰相。真正讓中書令這個職務大放異彩是在元朝,中書令不但是名副其實的宰相,而且是首相,實際權力僅次于皇帝,皇帝不在位時,中書令可以代行皇帝職權。有鑒于元朝中書令位高權重,禍亂朝綱,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沒有廢除中書令一職,但刻意淡化了中書令的職權,使中書令雖有宰相之名,卻沒有宰相之實。至最後一任中書令胡惟庸被誅殺後,中書令一職被正式廢黜,退出曆史舞台。
從中書令的職權和官秩來看,設立的那一天開始就是朝廷重臣。能夠位列丞相之上,這份榮耀按理也稱得上光宗耀祖了。但是我們的太史公可不這麼想。他認為漢武帝設立這麼一個閹人才能擔任的職務,是在侮辱自己的人格。我司馬遷堂堂七尺男兒,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就因為幫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就被處死,最後為了撰寫《史記》,不得不以宮刑替代死刑。
現在皇帝竟然把我當閹人看待,讓我擔任閹人才能擔任的職務,我覺得丢人,我不想幹。司馬遷說到做到,多次上書辭中書令一職。漢武帝一開始還極力挽留,不批辭呈。後來被司馬遷糾纏煩了,也就順水推舟讓太史公回家養老去了。但事實上漢武帝任命司馬遷為中書令,還真沒有侮辱他的意思。司馬遷棄職後,接任中書令的人是酷吏張湯的兒子張安世。張安世輔佐漢昭帝劉弗陵一十三年,為官清正廉明,拜富平候。
漢武帝為什麼對司馬遷施以宮刑
漢武帝為什麼對司馬遷施以宮刑?這主要是因為李陵事件。
公元前99年漢武帝任命李廣利挂帥出征匈奴,令陵都尉李陵為李廣利押運辎重。
李陵年輕氣盛,武藝高強,能帶兵會打仗。他叩頭請示皇上,自帶人馬去鉗制敵人,決心打到單于庭前。武帝應求,給了他5000步兵,讓其歸李廣利指揮。另派路博德領兵在半道做李陵的後援。李陵帶兵孤軍深入,月餘光景,被單于3萬騎兵圍住。經過近戰相搏,千弩俱發,追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再調8萬騎兵合圍。結果,大軍不救,後援不到,供養斷絕,李陵邊戰邊撤,傷亡慘重,不幸被俘。
漢武帝得知李被俘後,勃然大怒。人倒衆人推,鼓破亂人捶。在朝堂上文武百官都順着聖意斥責李陵投敵叛國。司馬遷深知李陵忠君愛國,敬臣惜兵,親民護友,是朝野皆贊的良将,便開口為為李陵求情,表示事出有因,罪不在李陵,希望皇帝明查。剛正的言語得罪了漢武帝和和此次領兵出征的李廣利,被下獄。
期間酷吏杜周受理此案,便和李廣利串通一氣,對遷施用了慘無人道的毒刑烤問。司馬遷甯死不屈,一直辯白:“我沒罪,我沒罪,我是一個小臣子,給聖上說實情講真話,何罪之有?”
後來,漢武帝偏信李陵在匈奴練兵攻漢的謊言,便下令滿門抄斬李陵全家老小300餘口。司馬遷也被定為“誣罔罪”,被判處死刑。
其實,武帝内心也不想司馬遷被殺死。
不讓司馬遷遷死,怎麼辦呢?武帝就安排人給司馬遷上宮刑。當時在西漢,判死刑的人要免死,有三種情況:一是有先皇頒發的“丹書鐵券”,可以不死。司馬遷不是重臣老将,當然沒有。二是交錢免死。當時贖金已提到50萬。司馬遷家裡困難,交不起那麼多錢。三是宮刑代死。何謂宮刑?就是“丈夫割其勢,女子閉其宮。”即閹割生殖器的一種肉刑,僅次于砍頭。這種刑法也叫腐刑,是對一個人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最大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