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通感有哪些(荷塘月色通感有哪些作用)

biang 中華百科 778

本文目錄

  1.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有哪些
  2. 荷塘月色全文45兩小節中用通感描寫的句子
  3. 荷塘月色裡哪一段用了通感修辭手法
  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裡面 哪些句子是通感的手法
  5. 荷塘月色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及其效果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有哪些

《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種有兩處運用了通感手法。

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本是通過嗅覺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聲”,而“歌聲”是人們通過聽覺獲得的,将嗅覺和聽覺有機地融為一體,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無限的韻緻,迷離精妙,令人情動神搖.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将光和影、明與暗的組合比喻成和諧的音樂,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将月下荷塘的和諧之美表現得恰到好處,淡淡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荷塘月色全文45兩小節中用通感描寫的句子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比喻(月光比作流水)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比喻

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比喻

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拟人

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又名“移就”是視覺和聽覺的通感。)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比喻

樹縫裡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拟人、暗喻

你上文中隻有一處用到了通感,另外一處通感是在第四段:“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處也是視覺和聽覺的通感。

荷塘月色裡哪一段用了通感修辭手法

高一下冊語文書的荷塘月色的第4段中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用了通感

用的是通感的修辭手法。

花香本是嗅覺,用聽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來描繪它,突出表現了花香的淡、隐隐約約、似有還無的特點,形象生動。

通感又叫“移覺”,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将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将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擴展資料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文學藝術創作和鑒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系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

在通感中,顔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如說“光亮”,也說“響亮”,仿佛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裡面 哪些句子是通感的手法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賞析:

作者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于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鬥争,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争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産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于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

荷塘月色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及其效果

1、通感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飄渺的歌聲似的。

效果:把原本香味撲鼻的微風給變成“美妙的歌聲”,作者是以嗅覺來溝通聽覺方面的感受,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飄渺、沁人心脾方面有相似之處,使之更加生動。

2、比喻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效果:以牛乳為喻體,顯出葉子和花的乳白色和鮮豔的欲滴之感。“籠着輕紗的夢”,極其貼切者月夜的朦胧。

3、排比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婀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效果:為了增加語勢,使得文章說服力強、感染力強,而起到強調的作用,來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緻。

4、拟人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袅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效果:“袅娜”、“羞澀”兩詞能讓人聯想到荷花儀态萬千、嬌羞不已的媚态。

5、暗喻

樹縫裡也漏着一兩點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人的眼。

效果:以“瞌睡人的眼”喻樹縫裡漏出的燈光,尤其在月光下更是逼真,既顯出月光的朦胧,又顯出月光雖非朗照但月光之美以使路燈光“沒精打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