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大自然的文字還有那些
一丶天氣興雲緻雨首先要有水汽,水汽是靠風來輸送的,“東風送濕,西風幹;南風送暖,北風寒。”,風對天氣變化有明顯預兆。
“南風吹到底,北風來還禮”,這是冷空氣經過前後風向的轉換情況。冷空氣南下到達本地之前,受暖氣團影響盛吹偏南風,冷空氣到達時,轉為偏北風,風向轉變前後,天氣轉陰有雨。
“西北風,開天鎖,雨消雲散天轉晴”,吹西北風,表示本地已受幹冷氣團控制,預示天氣轉晴。
“雲交雲,雨淋淋”、“逆風行雲天要變”,說明大氣高低層風向不一緻,易引起空氣上下對流,産生雷雨等對流性天氣。
季節不同,風向所反映的天氣也不同。“一年三季東風雨,唯有夏季東風晴”、“東北風,雨祖宗”,表明吹了偏東風,1~2天内天氣将轉陰雨,而夏季吹偏東風,将海上溫度較低的氣流吹到陸上,起調節氣溫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現雷陣雨。
二、看雲測天
俗語說:“雲是天氣的招牌”。雲的形狀、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當時天氣運動的狀态,預示着未來天氣的變化。民間很重視看雲測天。
“雲往東,一場空,雲往西,水凄凄;雲往南,雨成潭,雲往北,好曬谷。”雲往東或東南移動,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風,故有“雲往東,一場空”。“雲往西”,指春夏之交,雲從東或東南伸展過來,常是台風侵襲的征兆,所以會“水凄凄”了。雲向南移,說明冷空氣南下,冷暖氣團交彙,所以,“雲往南,雨成潭”。雲向北移,表明本地區受單一暖氣團控制,天氣無雨便“好曬谷”了。
天空上下雲層一緻,天氣比較晴好。高低層雲移向不一緻,天氣變化會很劇烈、複雜。正如諺語所說“天上亂雲交,地上雨傾盆”、“順風船,頂風雨”、逆風行雲天要作變”。
有許多諺語是看天的顔色測天,如“烏雲塊塊疊,雷雨眼面前”、火燒烏雲蓋,有雨來得快”、“人黃有病,天黃有雨”、“日出紅雲升,勸君莫出門”、“傍晚黃胖雲,明朝大雨淋”等。
三、看雨測天
雨雪天氣現象出現的早晚、強度及方位,都對應着一定的天氣形勢,因而能判斷推測出天氣變化。
“雨前毛毛沒大雨,雨後毛毛沒晴天”。是指一開始就降毛毛雨,預示這場雨不會大,若降了大雨,轉為下毛毛雨,預示仍要繼續下雨,不易轉晴。
“開門雨,下一指;閉門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說清晨開始下雨,時間短,雨量小,晚飯前後下雨,時間長,雨量大。
“雨下中,兩頭空”,指中午下雷雨,時間短,兩頭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轉晴天”,陰雨時傍晚前後雨止轉晴,預示陰雨結束,天氣轉晴。
四、聞雷測天
民間群衆常根據雷聲預測天氣,“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這條諺語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聲隆隆,表明這次下雨是局部地區受熱不均勻等熱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熱雷雨,雨量不大,時間很短,局地性強,常出現“夏雨隔條河,這邊下雨,那邊曬日頭”的現象。
“先雨後雷下大雨,不緊不慢連陰雨”、“雷聲水裡推磨,下雨漫滿河”。這幾條諺語指先下雨,雨後靜風、悶熱,雨勢越來越猛,雷聲不絕,預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過程中,雷聲不緊不慢,打打停停,預示會出現連續陰雨。
“西南雷轟隆,大雨往下沖”,指西南方位起雷暴,來得慢,雨勢猛,時間長。“西北雷聲響,霎時雨滴滴”,西北方雷雨來得快,風力大,有紅雲時還會降冰雹。
“東北方響雷,雨量不大”、“東南雷聲響,不見雨下來”,也是根據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
五、看霧測天
霧是常見的天氣現象。特别是冬春,在晴朗微風的夜晚,地表附近氣層裡水汽含量較多,水汽凝結成霧,或是冷氣團移向暖濕的地面時,也會形成霧。看霧也可以預測天氣變化。
“白茫茫霧晴,灰沉沉霧雨”,有霧時,天空白茫茫,預示着晴天,如天氣灰沉沉,預示雨天要來。“久晴大霧雨,久雨大霧晴”,久晴之後,空氣中水氣較少,不易形成大霧,如有大霧出現,表明有暖濕空氣移來,北方冷空氣影響時,會轉陰雨。久雨之後,冷空氣已控制本地,夜間雲層消散,微風,早晨出現大霧,陰雨結束轉晴。
不同季節出現大霧,預示未來天氣也不一樣。“春霧雨,夏霧熱,秋霧涼風,冬霧雪”,指春天出現大霧,天要轉陰雨;夏天大霧消散後,天氣晴熱;秋天有霧,表明有冷空氣南下,會出現連續有雨;冬天有大霧,預示最近要下雪。
六、看天象測天
大氣層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懸浮物質,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現多種色彩和許多光學現象,觀察它的變化,可以預測未來天氣。
“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裡”。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如果大氣中水汽過多,則陽光中一些波長較短的青光、藍光、紫光被大氣散射掉,隻有紅光、橙光、黃光穿透大氣,天空染上紅橙色,開成朝霞。紅霞出現表示西方的雲雨将要移來,所以,“朝霞不出門”。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雲雨已移到東方,天氣将轉晴,所以“暮霞行千裡”。諺語“日出胭脂紅,無雨也有風”,、“日出紅雲,勸君莫遠行”、“太陽照黃光,明日風雨狂”等也是這個道理。
“太陽正午現一現,以後三天不見面”,指前兩天和當天上午陰雨,中午出現太陽,沒有多久天氣又轉陰雨,預示天氣将會連續陰雨。
七、看物象測天
動植物在氣象條件發生變化時,其活動規律和習性會發生一些變化,人們根據這些變化來預測天氣。
“烏龜背冒汗,出門帶雨傘”烏龜背殼潮濕,殼上的紋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龜殼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龜殼幹燥,紋路清晰,預示近期不會下雨。這是因為龜身貼地,龜背光滑陰涼,當暖濕空氣移來時,會在龜背冷卻凝結出現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氣幹燥,暫不會下雨。
“蛇過道,大雨到”、“水蛇盤柴頭,地下大雨流”、“螞蟻壘窩天将雨”、“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飛得低,出門帶雨衣”、“知了鳴,天放晴”、“蟬兒叫叫停停,連陰雨将來來臨”、“魚兒出水跳,風雨快來到”、“河裡魚打花,天上有雨下”。這些測天經驗,幾乎家喻戶曉。它們都是動物對陰雨前氣壓低、濕度增大的生理反應。
在晴天轉雨時,人們感到悶躁,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傷口發癢,關節疼痛,都預示天要陰雨。
八、看農曆關鍵日預測天氣
有許多天氣諺語是看農曆關鍵日預測天氣。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壞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幹”、“要知未來癱不癱,就看農曆二十三”(癱指下雨)、“月逢初四雨,一月晴九天”、“大旱難逃五月十三”、“六月六曬龍袍,淋破龍袍反曬四十五天”(指六月六下雨後期陰雨天數多)等。
為什麼這些關鍵日的天氣易出現變化呢?人們經過長期的觀測總結發現:冷暖氣團經常會在農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現。農曆與月相有密切關系,月亮的朔望對大氣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變化,會使冷暖氣團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較活躍,影響時天氣就會發生變化。
九、3個月韻律測氣候
相距一定時間兩種天氣氣候之間有一定的變化聯系,氣象學上把這種聯系叫做韻律。許多作天氣氣候預測的天氣諺語是屬于韻律性質的。
3個月韻律表現為季節之間的聯系,例如:
⑴“春雨貴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無大風,夏季雨水窮”、“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
⑵“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長”。
⑶“秋水紛紛,冬雪滿天”、“秋有旱,冬有冰”。
⑷“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雨”。
⑸“春雪百日雨”。
這些天氣諺語,反映了季節氣候特點之間的聯系,氣象工作者用這些諺語作氣候預測先要進行大量的諺語驗證工作,再以此作為氣候預報的一種判據。
十、5個月韻律測氣候
許多天氣諺語反映天氣氣候5個月的變化和聯系,大約相隔一個季節。例如:
⑴“不得春風,難得秋雨”、“春有幾次大風,秋有幾次大雨”。
⑵“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九裡一場風,伏裡一場雨”、“九九南風伏裡旱”、“四九南風伏裡旱”。
以上兩組天氣諺語主要是根據冬春冷空氣活動來預報5個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氣。我們曾對天氣諺語進行驗證,查1月份冷空氣活動與6月份降水的聯系,發現26次冷空氣活動,23次在以後的150天左右有降水過程,占88%,降水過程平均為3天。由此可以看出,用5個月韻律預測氣候變化,可靠程度還是比較高的。
天上的每一顆星,地上的每一粒石子,石頭上的青苔,天上飄飄的雲,嫩綠的小草兒,嬌嫩鮮豔的小野花,青石闆橋上的曉露晨霜,比翼雙飛的鳥兒,海邊美麗的貝殼、鳳尾螺,雪地上神秘的腳印,水裡翩然遊動的魚兒,古樹圈圈的年輪......
超多的!
你老早就認識了字,并且毫不費力地讀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塊招牌。你不會跑到理發館裡去買藥,也不會跑到藥房裡去理發。如果人們不陪你,你也會很容易地找到路,隻需要給你正确的地址、街名和門牌号碼。
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這是每個想成為真正有學識的人應該知道的。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總共有成千上萬個字母。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母。你腳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母。
對于不認識這一套文字的人來說,所有的星全是一樣的東西。而有些人卻認得許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說出它跟别的星有什麼分别。
就像書裡的話是用字母組成的一樣,天上的星也組成星座。
從古以來,當水手們需要在海上尋找道路的時候,他們就去看那星星寫成的書。你知道,在水面上船隻是不會留痕迹的,那裡也沒有什麼寫着“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們并不需要這樣的指路牌。他們有帶磁針的羅盤,磁針永遠指着北邊。即使他們沒有羅盤,他們也照樣迷不了路。他們朝天望望,在許多星座當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當中找到了北極星。有北極星的那邊就是北方。
雲,也是天空大書上的字母。它不但講現在的事情,而且講将來的事情。在天氣最好的時候,根據雲可以預測出雷雨或者淫雨〔淫雨:連綿不停的過量的雨。〕。
有時候,在炎熱的夏季,天空遠遠聳立着一座白色的雲山。從這座雲山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山變得像鐵匠鋪裡的鐵砧〔鐵砧(zhēn):捶打鋼鐵材料時墊在底下的器具。〕了。
飛行員知道,砧狀雲是雷雨的預兆。應該離它遠一些才好。如果在它裡面飛行,它會把飛機毀掉——在那兒的風就是刮得那麼有力。
天空的使者——鳥,也會教給那些留心觀察它們的人許多本領。
假如燕子在空中飛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會有好天氣。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來到大門口了。而飛走的鶴不用日曆就可以告訴人們,熱天已經過去了。
太陽光還是很熱的,是個平靜、晴朗的日子。這時候從遠方傳來奇怪的不安的聲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應着。聲音越來越高,越來越近。凝視天空終于可以勉強分辨出一張模糊的蜘蛛網,就像給風吹着似的。蜘蛛網飛近了,擡起頭來,已經瞧出,這不是什麼蜘蛛網,而是許多長脖子的鳥。它們呈人字形飛着,排成整齊的隊形朝着陽光照耀着的森林飛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隻隻的鳥來了,又像是張蜘蛛網了。一轉眼功夫,連蜘蛛網也無影無蹤了,它們好像融化在天空裡一樣。隻有那聲音還從遠方傳來,好像在說:
“再見!再見!明年春天見!”
閱讀天空這本大書,可以了解許多新奇的東西。
連我們腳底下的土地,在會讀它的人看來也是一本很有趣的書。
現在,在建築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鐵鍬碰到了灰色的石頭。在你看來這不過是普通的石頭,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來,它并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石灰石。它是從碎貝殼變化而成的,你知道貝類是海洋裡的居民。可見,在很古的時代,這個現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時候,你在森林裡走,忽然看到樹林當中躺着一塊很大的花崗石塊,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樣到這兒來的呢?誰有這樣大的力氣把這麼大塊的石頭搬到森林裡來呢?而且,它又是怎樣穿過茂密的森林的呢?
誰如果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就會立刻說出,這叫做漂礫〔漂礫(lì):冰川消融後沉積下來的巨大石塊,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礫,碎石。〕,它不是人搬來的,而是冰搬來的。這些冰川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來的碎石塊帶着一起走。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當時這兒還根本沒有森林。漂礫周圍的森林是後來才長的。
要學會大自然的文字,應當從小就常常到森林裡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觀察一切東西。假如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應當到書裡去尋找解釋。
還應該經常去請教有學識的人:這是什麼石頭?這是什麼樹?這隻鳥叫什麼名字?雪地上面是什麼東西的足迹?
這樣,等你将來長大了,做一個建築工人,或者飛行員,或者海員,或者田地上的工程師——農藝師,你看大自然的書一定會像那印在紙上的書一樣清楚明白。
下面是戴巴棣所寫的《大自然的語言》一詩中的幾節:
你看那天上的白雲,/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着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遊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上寫着:/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樹如果被砍倒,/你會把年輪發現——/一年隻長一圈,/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巅。/這是在告訴人們:/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那又在提醒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參考資料:無!!!!氣興雲緻雨首先要有水汽,水汽是靠風來輸送的,“東風送濕,西風幹;南風送暖,北風寒。”,風對天氣變化有明顯預兆。
“南風吹到底,北風來還禮”,這是冷空氣經過前後風向的轉換情況。冷空氣南下到達本地之前,受暖氣團影響盛吹偏南風,冷空氣到達時,轉為偏北風,風向轉變前後,天氣轉陰有雨。
“西北風,開天鎖,雨消雲散天轉晴”,吹西北風,表示本地已受幹冷氣團控制,預示天氣轉晴。
“雲交雲,雨淋淋”、“逆風行雲天要變”,說明大氣高低層風向不一緻,易引起空氣上下對流,産生雷雨等對流性天氣。
季節不同,風向所反映的天氣也不同。“一年三季東風雨,唯有夏季東風晴”、“東北風,雨祖宗”,表明吹了偏東風,1~2天内天氣将轉陰雨,而夏季吹偏東風,将海上溫度較低的氣流吹到陸上,起調節氣溫的作用,不易下雨,尤其不易出現雷陣雨。
二、看雲測天
俗語說:“雲是天氣的招牌”。雲的形狀、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當時天氣運動的狀态,預示着未來天氣的變化。民間很重視看雲測天。
“雲往東,一場空,雲往西,水凄凄;雲往南,雨成潭,雲往北,好曬谷。”雲往東或東南移動,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風,故有“雲往東,一場空”。“雲往西”,指春夏之交,雲從東或東南伸展過來,常是台風侵襲的征兆,所以會“水凄凄”了。雲向南移,說明冷空氣南下,冷暖氣團交彙,所以,“雲往南,雨成潭”。雲向北移,表明本地區受單一暖氣團控制,天氣無雨便“好曬谷”了。
天空上下雲層一緻,天氣比較晴好。高低層雲移向不一緻,天氣變化會很劇烈、複雜。正如諺語所說“天上亂雲交,地上雨傾盆”、“順風船,頂風雨”、逆風行雲天要作變”。
有許多諺語是看天的顔色測天,如“烏雲塊塊疊,雷雨眼面前”、火燒烏雲蓋,有雨來得快”、“人黃有病,天黃有雨”、“日出紅雲升,勸君莫出門”、“傍晚黃胖雲,明朝大雨淋”等。
三、看雨測天
雨雪天氣現象出現的早晚、強度及方位,都對應着一定的天氣形勢,因而能判斷推測出天氣變化。
“雨前毛毛沒大雨,雨後毛毛沒晴天”。是指一開始就降毛毛雨,預示這場雨不會大,若降了大雨,轉為下毛毛雨,預示仍要繼續下雨,不易轉晴。
“開門雨,下一指;閉門雨,下一丈”、“早落雨,晚砍柴;晚落雨,穿雨鞋”,是說清晨開始下雨,時間短,雨量小,晚飯前後下雨,時間長,雨量大。
“雨下中,兩頭空”,指中午下雷雨,時間短,兩頭晴天。
“久雨傍晚晴,一定轉晴天”,陰雨時傍晚前後雨止轉晴,預示陰雨結束,天氣轉晴。
四、聞雷測天
民間群衆常根據雷聲預測天氣,“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這條諺語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聲隆隆,表明這次下雨是局部地區受熱不均勻等熱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熱雷雨,雨量不大,時間很短,局地性強,常出現“夏雨隔條河,這邊下雨,那邊曬日頭”的現象。
“先雨後雷下大雨,不緊不慢連陰雨”、“雷聲水裡推磨,下雨漫滿河”。這幾條諺語指先下雨,雨後靜風、悶熱,雨勢越來越猛,雷聲不絕,預示要降暴雨;如在降雨過程中,雷聲不緊不慢,打打停停,預示會出現連續陰雨。
“西南雷轟隆,大雨往下沖”,指西南方位起雷暴,來得慢,雨勢猛,時間長。“西北雷聲響,霎時雨滴滴”,西北方雷雨來得快,風力大,有紅雲時還會降冰雹。
“東北方響雷,雨量不大”、“東南雷聲響,不見雨下來”,也是根據打雷的方向判定雨量的大小。
五、看霧測天
霧是常見的天氣現象。特别是冬春,在晴朗微風的夜晚,地表附近氣層裡水汽含量較多,水汽凝結成霧,或是冷氣團移向暖濕的地面時,也會形成霧。看霧也可以預測天氣變化。
“白茫茫霧晴,灰沉沉霧雨”,有霧時,天空白茫茫,預示着晴天,如天氣灰沉沉,預示雨天要來。“久晴大霧雨,久雨大霧晴”,久晴之後,空氣中水氣較少,不易形成大霧,如有大霧出現,表明有暖濕空氣移來,北方冷空氣影響時,會轉陰雨。久雨之後,冷空氣已控制本地,夜間雲層消散,微風,早晨出現大霧,陰雨結束轉晴。
不同季節出現大霧,預示未來天氣也不一樣。“春霧雨,夏霧熱,秋霧涼風,冬霧雪”,指春天出現大霧,天要轉陰雨;夏天大霧消散後,天氣晴熱;秋天有霧,表明有冷空氣南下,會出現連續有雨;冬天有大霧,預示最近要下雪。
六、看天象測天
大氣層中水汽、水滴、冰晶等到懸浮物質,使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出現多種色彩和許多光學現象,觀察它的變化,可以預測未來天氣。
“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裡”。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如果大氣中水汽過多,則陽光中一些波長較短的青光、藍光、紫光被大氣散射掉,隻有紅光、橙光、黃光穿透大氣,天空染上紅橙色,開成朝霞。紅霞出現表示西方的雲雨将要移來,所以,“朝霞不出門”。到了晚上,看到晚霞,表明雲雨已移到東方,天氣将轉晴,所以“暮霞行千裡”。諺語“日出胭脂紅,無雨也有風”,、“日出紅雲,勸君莫遠行”、“太陽照黃光,明日風雨狂”等也是這個道理。
“太陽正午現一現,以後三天不見面”,指前兩天和當天上午陰雨,中午出現太陽,沒有多久天氣又轉陰雨,預示天氣将會連續陰雨。
七、看物象測天
動植物在氣象條件發生變化時,其活動規律和習性會發生一些變化,人們根據這些變化來預測天氣。
“烏龜背冒汗,出門帶雨傘”烏龜背殼潮濕,殼上的紋路混而暗,是天要降雨的征兆;龜殼有水珠,像是冒汗,将要下大雨。龜殼幹燥,紋路清晰,預示近期不會下雨。這是因為龜身貼地,龜背光滑陰涼,當暖濕空氣移來時,會在龜背冷卻凝結出現水珠,天将下雨,反之空氣幹燥,暫不會下雨。
“蛇過道,大雨到”、“水蛇盤柴頭,地下大雨流”、“螞蟻壘窩天将雨”、“蚯蚓封洞有大雨”、“蜻蜓飛得低,出門帶雨衣”、“知了鳴,天放晴”、“蟬兒叫叫停停,連陰雨将來來臨”、“魚兒出水跳,風雨快來到”、“河裡魚打花,天上有雨下”。這些測天經驗,幾乎家喻戶曉。它們都是動物對陰雨前氣壓低、濕度增大的生理反應。
在晴天轉雨時,人們感到悶躁,疲倦不适。老人腰酸背疼,病人傷口發癢,關節疼痛,都預示天要陰雨。
八、看農曆關鍵日預測天氣
有許多天氣諺語是看農曆關鍵日預測天氣。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壞了初二三,半月不得幹”、“要知未來癱不癱,就看農曆二十三”(癱指下雨)、“月逢初四雨,一月晴九天”、“大旱難逃五月十三”、“六月六曬龍袍,淋破龍袍反曬四十五天”(指六月六下雨後期陰雨天數多)等。
為什麼這些關鍵日的天氣易出現變化呢?人們經過長期的觀測總結發現:冷暖氣團經常會在農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現。農曆與月相有密切關系,月亮的朔望對大氣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變化,會使冷暖氣團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較活躍,影響時天氣就會發生變化。
九、3個月韻律測氣候
相距一定時間兩種天氣氣候之間有一定的變化聯系,氣象學上把這種聯系叫做韻律。許多作天氣氣候預測的天氣諺語是屬于韻律性質的。
3個月韻律表現為季節之間的聯系,例如:
⑴“春雨貴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季無大風,夏季雨水窮”、“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
⑵“大暑不雨秋天旱”、“夏寒秋長”。
⑶“秋水紛紛,冬雪滿天”、“秋有旱,冬有冰”。
⑷“寒水枯,春水多”、“打冬雷,落春雨”。
⑸“春雪百日雨”。
這些天氣諺語,反映了季節氣候特點之間的聯系,氣象工作者用這些諺語作氣候預測先要進行大量的諺語驗證工作,再以此作為氣候預報的一種判據。
十、5個月韻律測氣候
許多天氣諺語反映天氣氣候5個月的變化和聯系,大約相隔一個季節。例如:
⑴“不得春風,難得秋雨”、“春有幾次大風,秋有幾次大雨”。
⑵“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九裡一場風,伏裡一場雨”、“九九南風伏裡旱”、“四九南風伏裡旱”。
以上兩組天氣諺語主要是根據冬春冷空氣活動來預報5個月(150天)左右的降水天氣。我們曾對天氣諺語進行驗證,查1月份冷空氣活動與6月份降水的聯系,發現26次冷空氣活動,23次在以後的150天左右有降水過程,占88%,降水過程平均為3天。由此可以看出,用5個月韻律預測氣候變化,可靠程度還是比較高的。
天上的每一顆星,地上的每一粒石子,石頭上的青苔,天上飄飄的雲,嫩綠的小草兒,嬌嫩鮮豔的小野花,青石闆橋上的曉露晨霜,比翼雙飛的鳥兒,海邊美麗的貝殼、鳳尾螺,雪地上神秘的腳印,水裡翩然遊動的魚兒,古樹圈圈的年輪......
超多的!
你老早就認識了字,并且毫不費力地讀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塊招牌。你不會跑到理發館裡去買藥,也不會跑到藥房裡去理發。如果人們不陪你,你也會很容易地找到路,隻需要給你正确的地址、街名和門牌号碼。
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這是每個想成為真正有學識的人應該知道的。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總共有成千上萬個字母。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母。你腳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母。
對于不認識這一套文字的人來說,所有的星全是一樣的東西。而有些人卻認得許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說出它跟别的星有什麼分别。
就像書裡的話是用字母組成的一樣,天上的星也組成星座。
課文中哪些句段讓你感受到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課文中哪些句段讓你感受到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①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大地滋養著世上萬物,包括動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類隻是萬物中的一個群體;同樣,人類的生命成長離不開大地上各種自然資源的給予。這句話充分地表明了人類與大地不可分割的關系,也預示著這片神聖的土地對于我們有多麼重要。
②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于一個家園。
“山巒”指連綿的山。起伏的群山蘊藏着寶貴的資源,流淌的河水養育著萬物的生命;動物與植物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和生存,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朋友。這句話再一次表明了人類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關系,同時也告訴我們:不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态去面對,而應該用主人的身份去保護自己的家園。
③溪流河川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也是我們祖先的血液。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曆史長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純淨的本性,離不開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輩的辛勤呵護,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壞;是祖輩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他們保護家園、捍衛純潔的精神,将在時間長河中熠熠閃光,不斷提醒人們應該愛護水源,就像尊重人類的祖先一樣。
④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生活在大地上,沐浴著陽光雨露,感受着風霜雨雪,在大地母親的懷抱裡成長。如果家園受到破壞,而我們不能及時醒悟,不懂得及時補救挽回,那麼任何對大地的影響,對地球的傷害都将演變成對人類自身的傷害。假如人們唾棄了大地,那麼他們就是唾棄了自己。如果家園遭到毀滅,人類又怎能獨自生存?這句話直接将人類的生存與大地的保護聯絡起來,指出了兩者興則共興、滅則同滅的密切關系。
⑤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
誰也沒有權利,也不可能擁有對大地的控制權,誰也不能憑借自己的喜好、善惡來對待神聖的大地,來破壞、損傷大地的完整和莊嚴;相反,人類屬于大地,因為大地擁有着生命成長的物質,使人類的生命不斷得以繁衍、延續。因此隻有愛護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類生命成長需要的各種自然條件,從而保持生命的延續。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傳達的主旨。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課文六年級上冊《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聖的。
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隻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雲,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
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青草、綠葉、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樹汁流經樹幹,就像血液流經我們的血管一樣。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于一個家園。
溪流河川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也是我們祖先的血液。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個倒影,反映了我們的經曆和記憶;那潺潺的流水聲,回蕩着我們祖輩的親切呼喚。河水為我們解除幹渴,滋潤我們的心田,養育我們的子子孫孫。河水運載我們的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滿載着我們的希望。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河水是我們的兄弟,也是你們的兄弟。你們應該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
印第安人喜愛雨後清風的氣息,喜愛它拂過水面的聲音,喜愛風中飄來的松脂的幽香。空氣對我們來說也是寶貴的,因為一切生命都需要它。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空氣與它滋養的生命是一體的,清風給了我們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後一聲歎息。同樣,空氣也會給我們的子孫和所有的生物以生命。你們要照管好它,使你們也能夠品嘗風經過草地後的甜美味道。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你們一定要照顧好這片土地上的動物。沒有了動物,人類會怎樣?如果所有的動物都死去了,人類也會滅亡。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
告訴你們的孩子,他們腳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遺灰,土地存留着我們親人的生命。像我們教導自己的孩子那樣,告訴你們的孩子,大地是我們的母親。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你們要像我們一樣熱愛它,照管它。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
我們深知: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70字感受“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讀完了這篇課文,我的心裡一直回蕩著這句話。西雅圖酋長和這個民族的人們對這片土地的崇敬感染了我,讓我開始以全新的态度,審視我腳下的這片土地。
一堆堆扔在路上的垃圾,一輛輛排放不少尾氣的汽車,一條條翻白肚皮的小魚,一座座破爛的化工廠,零星幾顆枯黃的小數。這,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現狀。可是幾十年前,幾百年前,這片土地是這樣的嗎?不,不是的。那時一定是青山綠水,柳綠花紅。如果我們能像印第安人那樣,視這片土地為神聖的,珍愛這片土地,就不會有這樣的結局。“大地是我們的母親。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這句話果真應驗了。大地的面闆被破壞,血液遭到污染,汗毛被砍伐,骨肉被開發,遮陽傘出現漏洞,我們人類不也感同身受嗎?
這片土地孕育了我們,給了我們陽光、雨露。可以說,我們的一切,都是這片土地給于我們的,包括生命。她見證了我們的成長,給了我們美好的生活,可我們卻是這樣“回報”母親的,實在不應該!我們不應該因為懶惰而随地亂扔垃圾,無視垃圾桶的存在;我們不應該為了獲得大量的資源而鼠目寸光的大片伐木,這樣是竭澤而漁,并不是長久之計。很快,地球就變的傷痕累累、烏煙瘴氣。
目光短淺的人們啊,快醒醒吧!大地是我們全人類的母親,我們應該做的,是孝敬母親而不是破壞。這片土地對人來說,是神聖的,我們不能恩将仇報!印第安人把土地視為神聖的,他們熱愛自然,與萬物和諧相處。其實,“神聖”的不應僅是“這片土地”,而是整個大地!心存“神聖”的不應隻是“我們這個民族”,而是整個人類!
人們,行動起來吧!未來地球的顔色,灰或綠,是由我們決定的。要記住,大地母親的變化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和母親感同身受。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中哪裡體現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第七自然段: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空氣與它滋養的生命是一體的,清風給了我們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後一聲歎息。同樣,空氣也會給我們的子孫和所有的生物以生命。你們要照管好它,使你們也能夠品嘗風經過草地後的甜美味道
第三自然段: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青草、綠葉、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樹汁流經樹幹,就像血液流經我們的血管一樣。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于一個家園。
第二自然段: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隻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雲,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
第九自然段:告訴你們的孩子,他們腳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遺灰,土地存留着我們親人的生命。像我們教導自己的孩子那樣,告訴你們的孩子,大地是我們的母親。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其實全文都在體現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中,為什麼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因為他們認為土地與人類同在,大地養育著所有的人類,人類屬于大地而大地不屬于人類,是土地給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土地讓我們能感覺這個世界,是土地給予了我們偉大的生命,沒有這片土地就沒有我們,所以,在他們的眼中,每一部分土地都是聖潔的。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小學課文在西雅圖的土地上,回蕩著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的著名演說。文章以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印第安人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眷顧,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愛。
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從結構上說,這篇文章屬于總分總的結構。第1~3自然段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總寫這片土地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神聖的。第4~8自然段表達了西雅圖酋長對白人的強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牢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部分又分别從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三個層面來寫;第9~11自然段則進一步闡述了人類和大地的關系,指出大地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屬于大地,升華了文章的主題。
語言優美,内涵豐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點。一方面,課文大量運用拟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裡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複出現,産生一詠三歎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系;二是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須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自己的家園;三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感悟語言蘊涵的意義。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教學難點一是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二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大地滋養著世上萬物,包括動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類隻是萬物中的一個群體;同樣,人類的生命成長離不開大地上各種自然資源的給予。這句話充分地表明了人類與大地不可分割的關系,也預示著這片神聖的土地對于我們有多麼重要。
②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于一個家園。
“山巒”指連綿的山。起伏的群山蘊藏着寶貴的資源,流淌的河水養育著萬物的生命;動物與植物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和生存,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朋友。這句話再一次表明了人類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關系,同時也告訴我們:不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态去面對,而應該用主人的身份去保護自己的家園。
③溪流河川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也是我們祖先的血液。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曆史長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純淨的本性,離不開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輩的辛勤呵護,水源才不至于被破壞;是祖輩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于被污染。他們保護家園、捍衛純潔的精神,将在時間長河中熠熠閃光,不斷提醒人們應該愛護水源,就像尊重人類的祖先一樣。
④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生活在大地上,沐浴著陽光雨露,感受着風霜雨雪,在大地母親的懷抱裡成長。如果家園受到破壞,而我們不能及時醒悟,不懂得及時補救挽回,那麼任何對大地的影響,對地球的傷害都将演變成對人類自身的傷害。假如人們唾棄了大地,那麼他們就是唾棄了自己。如果家園遭到毀滅,人類又怎能獨自生存?這句話直接将人類的生存與大地的保護聯絡起來,指出了兩者興則共興、滅則同滅的密切關系。
⑤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
誰也沒有權利,也不可能擁有對大地的控制權,誰也不能憑借自己的喜好、善惡來對待神聖的大地,來破壞、損傷大地的完整和莊嚴;相反,人類屬于大地,因為大地擁有着生命成長的物質,使人類的生命不斷得以繁衍、延續。因此隻有愛護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類生命成長需要的各種自然條件,從而保持生命的延續。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傳達的主旨。
(2)對詞語的理解。
麋鹿:哺乳動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駱駝,但從整體來看哪一種動物都不像。性溫順,吃植物。原産我國,是一種稀有的珍貴獸類。
滋潤:增添水分,使不幹枯。文中不僅指河流解決了我們的喝水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得到心靈的滋養,能夠健康地成長、快樂地生活。
松脂:針葉樹的樹幹上滲出的膠狀液體,主要由松香和松節油組成。
遺灰:遺留下來的痕迹。
眷戀:(對自己喜愛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戀。文中用嬰兒對母親的留戀來表明印地安人對這片神聖土地的熱愛和眷顧。
二、教學目标
1.學寫8個生字,正确讀寫“聖潔、駿馬、雄鷹、潺潺、回蕩、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4.體會人類與大自然休戚相關、不可分離的關系,懂得應該保護環境,愛護家園。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引導學生通過查詢資料、實地檢視等形式,了解家鄉的土地資源、植被利用的狀況,感受人們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土地的。
2.本課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感受文章的語言文字,體會人與自然不可分離的關系。教學時可參考如下思路。
(1)圍繞課題質疑問難,如,“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為什麼用‘神聖’來形容土地?”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
(2)引導理清文章的脈絡。通過讀書、讨論和交流,使學生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作者首先用大量事實告訴人們這塊土地是神聖的;接着,要求人們善待這塊神聖的土地,保護好河水,保護好空氣,保護好這塊土地上的動植物;最後,強調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我們要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它。
(3)教學第一部分,可重點探讨“文章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引導學生潛心默讀、圈圈點點,然後組織交流,朗讀體會。
(4)在此基礎上,可以“面對這片神聖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新一輪的探讨,讓學生再次研讀文字,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充分朗讀,自由感悟,使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如,
“河水是我們的兄弟,也是你們的兄弟。你們應該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樣,善待我們的河水。”可以讓學生想想河水對人類的貢獻,想想沒有了河、沒有了水,人類怎麼生活。
“空氣與它滋養的生命是一體的”這句話,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空氣對人類的影響,沒有了空氣或者空氣受到污染,将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呼吸、生物的生長,影響到生命的存在。
“如果所有的動物都死去了,人類也會滅亡。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動物與人類有什麼關系?到底是人類主宰著動物,還是人類與動物是休戚相關的?動物的災難怎麼會成為人類的災難?
最後還要通過充分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5)第三部分的教學可以着重引導學生感悟:“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讓學生來談談自己的感受,最後通過朗讀來提升學生的認識。
3.課文寓意深沉、内涵豐富,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培養他們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的審美能力。如,“溪流河川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這段文字,已經超出了水的本義,将水的悠久曆史、優良傳統、人的生活方式、前途與希望結合起來,使水具有了豐富的含義,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建立現實與曆史的橋梁,理解水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再如“清風給了我們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後一聲歎息”這句話,将空氣在人的生命過程中的重要性表現得淋漓盡緻;還有“降臨到動物身上的命運終究也會降臨到人類身上”“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等句子的理解,都需要引導學生聯絡現實生活,借助生活事例和經驗來理解。還可以聯絡前兩篇課文的學習體會,加深對這個道理的認識。
4.朗讀是貫穿全文教學的主要方式。從文章結構而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層面的情感引領。課文一開始,再現了這片神聖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字裡行間充滿著溫馨,因此朗讀基調應平和,側重表現作者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接着,課文從河水、空氣、動物三個方面,表現了這片土地對我們的無私付出,同時又強烈地表明著自己的立場,應體現一個長者諄諄教誨的語氣;最後作者再次表明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以及保護土地的決心,應充滿力量感。
5.以下字詞老師可以給以必要的提醒。如,在字音上,“嗡、嬰、鷹”三個字,都讀後鼻音;“脂”讀翹舌音。在字形上,“眷”與“卷、券”、“駿”與“俊、峻”比較相似,要注意區别。
四、教學案例
感悟土地的神聖
師:關于土地,我們一般總是用肥沃、美麗等詞語來形容,而作者卻獨具匠心,選擇了“神聖”這個詞語,那麼課文哪些句段讓你感受到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請你邊讀邊畫找相關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
生:第2自然段。作者提到,所有的一切在他們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神聖的。
師:請同學們仔細地讀讀這段話,邊讀邊想象,你覺得這裡的一切是怎樣的?
生:耕地縱橫交錯,種植的作物吮吸著耕地中的營養,快速地成長著,遠遠望去,成了綠色的海洋。
生:山脈連綿起伏,群山環繞,山上樹林蔥郁、植被茂盛、資源豐富,簡直就是一座座天然的寶庫。
生:河流清澈見底,映出藍天的影子,也映出白雲的影子;映出松樹林的影子,也映出花草的影子,就像一面五彩的鏡子。
生:還有那金色的沙灘、朦胧的薄霧,再加上昆蟲的鳴叫、流水的淙淙,讓人仿佛置身仙境。
師:是啊,一切都是那樣新鮮、那樣純潔,沒有污染,沒有破壞,猶如一位神聖不可侵犯的老人,守衛著家園。讓我們帶着這種理解一起讀讀這段話。
師: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大地的神聖?
……
五、相關連結
寫作背景 19世紀50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本文是根據當時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的回信編譯的。西雅圖對白人很友好,為了紀念他,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為西雅圖。白人居民還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紀念碑。
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态度。他們認為大山是有生命的,并把這些山稱作“父親”。印第安人相對比較封閉,他們不願陌生人打擾他們的生活,直到今天,印第安人的許多村落還沒有電、自來水和電話、電視等現代生活設施。
目前美國有印第安人253萬,分屬560多個部落,居住在200多塊印第安保留區内。印第安人中,中低收入的人口占總人數的絕大多數。
西雅圖被稱為常青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卻有古老的冰川,活躍的火山和終年積雪的山峰。西雅圖又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城市,它擁有青山、湖泊,擁有港灣河道,擁有溫潤的氣候,如春的四季。無論是在美國本土,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城市能像西雅圖那樣,山巒、平地都被密密的、幾近原始的森林所覆蓋。市區内外皆襯飾著幽靜的港灣、河流、綠樹,掩映着色彩豐富的街市。而在環繞着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錯落地隐藏着幾十個大小不等的湖泊。樹木蔥郁,草地青蔥,甚至飄來飄去的雨,輕輕掠過的風,都帶着青綠的顔色。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課文土地為什麼神聖?如果沒有了大地、動物、植物。人類将無法生存!這是印第安酋長告訴我們的話。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課文要背哪裡?一至六自然段。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一到三自然段有哪些地方說出了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說說你的感受。(1)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聖的。(2)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于一個家園。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一課的作者是西雅圖。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怎樣抒寫感受《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讀後感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字叫《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學習這篇課文後,讓我想到了我們身邊的自然資源。今天,我就來說一說我們身邊的自然資源。我們南甯又稱為“綠城”,是因為城市中有很多樹木、綠草,這些植物在街道兩旁,一排排連在一起,組成了“綠城”。在我家窗前,有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坪,和一棵棵高大的樹木。這是大家保護了這片土地,所以才有了南甯今天漂亮的今天。我覺得,在我們身邊,自然資源是必不可少的。人們疲勞時可以看一下綠地,能緩解眼睛的疲勞;人們渴時,可以喝河裡的水……是啊!課文中講的“任何降臨到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到大地孩子身上。”沒錯,隻要我們保護環境,愛護自然資源,我們就可以繼續生活下去,而破壞的話,人類就沒有食物,沒有食物人類就會滅亡。我們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保護環境,保護我們身邊的自然資源,才能生存。《這片土地是神聖的》讀後感《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不但語句優美,還讓人感受到人與大自然是“血肉”相連,息息相關的。 150年前印第安人能夠這麼愛護大地山巒、河水、空氣、動植物,他們是把大地看成了人類的一部分,人類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不屬于人類,而人類是屬于大地的;溪流河川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也是我們祖先的血液。他們在150年前說出了今天我們該說的話,真的令人佩服。是呵,誰也沒有權力,誰也不能任憑自己的喜好來對待神聖的大地。因為大地擁有讓生命成長的物質,使人類的生命不斷地得以延續。水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在我們祖輩的辛勤呵護和不懈的努力下,水源才不至于被污染,所以印第安人把河水比喻成是祖先的血液。然而,近代的人卻鼠目寸光,被眼前的一點點小利益,不惜濫砍濫伐,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工廠用水毫不節制等等。殊不知道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大地是人類的家園,人類在大地母親的懷抱裡成長。如果家園受到破壞,而我們不知道醒悟,不知道及時補救挽回,那麼任何對大地的影響和傷害都将會演變成對人類的自身傷害。所以我們一定要愛護環境,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我們要象印第安人一樣熱愛它,照管它。為了子孫後代,讓我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吧。(記住,空了兩個格子代表分段,我有點趕時間,不知道有沒有錯别字,不要在意,謝謝!)
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列舉五個
如下:
一、風風,
漢語常用字,讀作fēng,最早見于甲骨文。風,本義是一種因氣壓分布不均勻而産生的空氣流動的現象。
二、雨
雨,漢語常用字,讀作yǔ或者yù,最早見于甲骨文,甲骨文和金文的雨字像從天空降落水滴的樣子。本義是雲層中降向地面的水滴;由雲層中降向地面的水滴引申為朋友,也可比喻離散;又可用來比喻恩澤,像雨一樣潤澤大地萬物。
三、雷
雷,漢語常用字,讀作léi,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是帶異性電的兩塊雲相接近時,因放電而放出的強大聲音。
四、電
電,漢語常用字,讀作diàn,最早見于甲骨文,古文字“電”為會意字,本義是閃電。
五、雪
雪(拼音:xuě)是漢語常用字,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雪的古字形由表示落下的“雨”和羽毛狀的雪花組成,本義指天空中飄落的白色結晶體,是天空中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的。因雪的顔色是白色的,所以“雪”字又可引申為:雪白、雪糕、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