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韓信怎麼死的
讀史可以知今。今天,筆者繼續為大家講解司馬光的曠世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公元前196年,一代兵仙韓信走向了他人生的末路。在蕭何的诓騙下,韓信隻身入宮,結果被呂後派遣壯士逮個正着。根據民間傳說,韓信當時死得相當凄慘。劉邦曾與韓信約定:“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因此,呂後将韓信蒙在布袋子中,綁在鐘室的房梁上,派宮女用竹簽将他活活戳死。
劉邦出征歸來,聽說韓信已被呂後所殺,不禁“且喜且憐”。于是他問呂後,韓信死前最後一句話說了什麼。呂後回答:
“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短短一句遺言,竟将身經百戰的劉邦吓出一身冷汗,于是他當即下令:
“立即将蒯通抓起來,我要親自煮了他!”
那麼,韓信口裡的蒯通到底是誰?韓信的遺言為何讓劉邦如此恐懼?
衆所周知,韓信本是一介失業青年。楚漢戰争時,心懷大志的韓信仗劍從軍,在項羽帳下擔任從事。由于項羽對他“言不聽,計不從”,因此韓信隻身投奔了漢王劉邦。在漢國,韓信同樣不受劉邦重視,隻能擔任從事禮儀工作的郎中。
但是金子不可能永遠掩藏自己的光芒,韓信逐漸受到夏侯嬰和蕭何的賞識。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最終受到了劉邦的重用,并得到了自領一軍的機會。
之後,韓信率領一支偏師,攻滅了魏國和趙國,兵不血刃地降服了燕國、代國,率數十萬大軍兵臨于齊國。就在韓信即将引兵攻齊之時,前方卻傳來消息——齊國已經投降了。原來,劉邦的說客郦食其已經說降了齊王田廣,齊國已然成為漢國的盟友。
就當韓信準備撤軍時,趙國籍的謀士蒯通突然進言:“将軍,你千萬不要撤軍!”那麼這個蒯通到底是誰呢?
首先,蒯通的真正名字應當是蒯徹,司馬遷編寫《史記》時,為了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因而将他改名為蒯通。蒯通本是範陽人,自幼攻讀經史,精通謀略,深谙陰陽之術。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戰亂平息,導緻蒯通難以兜售其所學。
但秦始皇死後,天下大亂,蒯通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先是成功說服了範陽縣令徐公,幫助陳勝部将武臣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趙國和燕國。
蒯通剛出山,就平定了二國,證明了他的驚天才華。但按照他的理想,自己應當作為一方霸主的謀主,就像張良之于劉邦,範增之于項羽。但在秦末戰争期間,蒯通一直沒有尋找到合适的主公。
楚漢戰争爆發後,韓信連續攻滅魏、趙、代、燕四國。而蒯通在韓信身上,看到了實現自己夢想的契機。于是他毛遂自薦,成為了韓信的賓客。當韓信決定從齊國邊境退兵時,蒯通突然進言道:
“漢王讓将軍攻打齊國,可曾下诏要你退兵?郦食其一介書生,鼓弄唇舌便平定齊國七十二城。而将軍帶兵數萬,花了數年時間才滅趙。難道将軍的功勞,還比不上一個窮酸書生?”
蒯通言畢,韓信果然“恍然大悟”,于是他帶兵以飛快地速度插入曆下,在齊國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攻陷了齊都臨淄。而齊王田廣也以漢國背信為由,将郦食其殘忍地烹殺。
從史料記載來看,蒯通的計謀真可謂是毒計。他不為天下大局着想,不為齊國和齊國百姓着想,更不為郦食其着想。他所考慮的,隻有自己的個人私利。
蒯通早年潛伏于民間,親身感受到了懷才不遇的痛苦。因此當他第一眼看到韓信,就知道他和自己是同類人。像他們這種心高氣傲之人,如何甘于屈居人下?因此他以“将軍為将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這種煽動性的語言,激發出韓信内心中的黑暗,最終制造出毒辣的“曆下之謀”,親手鑄造了一起曆史悲劇。
如果說三國的賈诩是毒士,那麼蒯通絕對是天下所有毒士的祖宗。此外,蒯通的計謀,也成功制造了韓信與劉邦之間的裂痕。韓信不顧大局,起兵襲齊,實際就是對漢國的反叛,種下了韓信與劉邦之間的互相猜忌。
韓信成功滅齊,自以為立下大功,便立即向劉邦派出一個使者,要求漢王将他封為代理齊王(假王)。當時劉邦正駐守在荥陽,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韓信此舉,無疑是想逼迫劉邦承認自己對齊國的統治,給他一個名分。對于這樣的逼宮行為,劉邦自然大怒。但畢竟,韓信手握強兵,足以左右楚漢戰争的大局,可不能得罪。因此,劉邦在張良和陳平的建議下,機智地改口道:
“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
劉邦對韓信的承認,正中蒯通的下懷。因為他深知,劉邦明面上将韓信封為齊王。但在私下,對于韓信肯定是極為憤怒的。因此,韓信若幫助劉邦擊敗了項羽,失去共同強敵的兩人,必有一場慘烈的沖突。而這場沖突,反而是蒯通獵取富貴的機會的。
一天,蒯通突然說要給韓信相面。他對韓信說:
“以你面相來看,最多不過封侯,而且命運将兇險異常;而看您的背形呢?則貴不可言。”
韓信一聽來了興趣:“先生有何高見?”蒯通從容道:
“大王以一人之力,平定四國,功高蓋世。如今你手握強兵,占據齊國,附漢則漢興,附楚則楚盛。因此我建議你,不如叛漢自立,居于楚漢之間,造就三足鼎立的局面。到時候再出兵制止楚漢相争,成就帝王之業!”
原來,蒯通是想讓韓信背漢自立。蒯通已經看出,如果韓信不叛漢,幾乎肯定會為劉邦“鳥盡弓藏”。因此“面”相來看,韓信的命運将十分兇險。但如果韓信叛漢,那未來可真就不好說了、以韓信的才能,并滅楚漢未必不可能。即使不成,也可三足鼎立。因此,蒯通才說,韓信的背部貴不可言。所謂的“背”,就是背叛的意思!
蒯通的進言,讓韓信的靈魂都感到顫抖。一方面,他在恐懼,因為潛藏于他内心的黑暗,竟被蒯通一眼便看破;另一方面,他也在興奮,稱王稱霸、成就帝業,是他做夢都想達成的願望。如今在蒯通口中,這一夢想已經變得如此現實,他怎能不激動呢?
于是韓信命蒯通先行退下,容自己考慮兩天。數天後,韓信再次召見了蒯通。以蒯通對于人性的深刻把握,他滿以為韓信一定會遵從他的計謀。就當他興沖沖地趕至齊王的宮殿,韓信卻給他潑了一身涼水。
韓信說:“我還是不忍心背叛漢王,漢王給我衣服,給我食物,讓我當将軍,如今當了王,我怎能背叛他呢?”
韓信的話讓蒯通失望透頂,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野心勃勃的韓信,在其内心的角落裡,仍存在着對劉邦的感恩之心。因此他赤裸裸地威脅韓信:“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弗行,反受其殃。”也就是說,若不接受上天的恩賜,是要倒大黴的!”
但是韓信卻自信滿滿地說:“我功勞那麼大,漢王絕不可能奪走我的齊國!”聽到這裡,蒯通隻能長歎一聲,看來自己的夢想,是不可能實現了。為了防止被韓信滅口,蒯通以“詳狂為巫”,裝瘋賣傻逃命去了。自此蒯通再也不見韓信。
蒯通雖然沒有勸服韓信,但實際從曆下之謀開始,他就已經在韓信的心中種下了無窮的野心和黑暗,也注定了韓信的悲劇。因為自從韓信當了齊王,他便不将自己視為一個普通的臣子,而是一個獨立的諸侯。如今的韓信,已經不是劉邦當年能夠支如臂使的将軍。
在垓下之戰中,劉邦被項羽圍困在固陵。情急之中,劉邦派使節向韓信請求援軍,但韓信卻充耳不聞,權當沒聽見。對此張良提議:“你隻要和韓信說:擊敗項羽後,我們共分天下!得到此消息,韓信就一定會來救援!”
劉邦照做後,韓信果然帶領十萬精兵來援,他接過了垓下之戰的指揮權,用十面埋伏之計打敗了項羽。雖然韓信确實有功,但他此前不會“共擊項王之約”,實際就是一種背叛,即使将他當場誅殺,也是毫不為過的。
垓下之戰後,劉邦馳入韓信軍中,奪走了他的兵權。但是劉邦并未将其誅殺,而是改将其封為楚王。公元前202年,劉邦以韓信謀反為名,将其逮捕,并扣押于長安,封為淮陰侯。
韓信已經做過大王,哪能忍受和自己的部下同列?史書中記載,韓信恥于與“绛(周勃)、灌(灌嬰)同列”,因此常常稱病不朝。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哙,樊哙竟在門前跪迎韓信:“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對此,韓信凄然道:“沒想到我還有和樊哙同列的一天。”
事實上,劉邦雖然忌憚韓信,但從未想過殺掉他。如果真想誅殺韓信,實際早在逮捕他的時候就能動手,哪輪得到呂後?劉邦将其封為淮陰侯,軟禁于長安,實際是為了保護他,留他一命。但是韓信已經在背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先是撺掇自己的舊部陳豨造反,其後又在長安陰養死士,準備取呂後和太子劉盈的性命。
但是韓信的陰謀提前敗露,最終為呂後所殺。死前韓信悲哀的感歎:“真恨我當初沒有聽蒯通的計謀,如今卻為女子所殺,真是天意啊!”
劉邦出征歸來後,聽到了韓信的遺言,竟吓出一身冷汗:“如果當年,韓信真的聽從了蒯通的計謀,還有我漢家天下嗎?”
因此,他命人逮捕了裝瘋賣傻的蒯通,并準備親自将他煮了。但臨刑前,蒯通卻突然恢複了“清醒”,并辯解道:
“狗總是要對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時候,我隻知道有齊王韓信,并不知道有您。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和我一樣做得人多得是,難道陛下能将他們殺光?”
聽了蒯通的話,大度的劉邦果然将他無罪釋放。畢竟天下初定,宜赦不宜誅。和蒯通一樣的野心家實在太多了,如果殺了蒯通,其他野心家說不定會狗急跳牆。就這樣,禍亂天下的毒士蒯通,竟然得到了善終。
對于韓信的命運,司馬遷曾感歎道:“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自韓信聽蒯通之計,奇襲曆下之後,韓信一步步走向了背叛,一步步走向了他的人生悲劇。甚至一直到死,韓信都不知道自己的悲劇命運,完全是出于蒯通的洗腦和蠱惑,反而還說自己後悔沒有早點造反。簡直是被人賣了,還在幫人數錢,着實是贻笑大方啊!
#pgc-card.pgc-card-href#pgc-card.pgc-card-href:hover/*pc樣式*/.pgc-card.pgc-card::after.pgc-cover.pgc-content.pgc-content-title.pgc-content-desc.pgc-content-price.pgc-card-buy.pgc-buy-text.pgc-icon-buy
韓信是怎麼死的 韓信死因
1、韓信因為幫劉邦打下江山後,功高震主,劉邦怕他威脅到自己的天下,最終呂後和蕭何合謀設計,殺死在長樂宮中。
2、韓信死因之一: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荥陽時,按兵不走了。劉邦不知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說:“他這是讨封哩。”劉邦立時就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把項羽打敗,為劉邦打下了江山。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怎麼殺他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後。呂後召韓信進宮,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這事我得當面和君王說說。”呂後說:“哼哼,你見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來在了什麼地方?”韓信一看周圍陰森森的,往上看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往下看地上鋪着毯子,看不見一點點地,又見不了君王,心裡不由叫苦。沒等韓信分辨,呂後又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3、韓信死因之二:另有傳說中,劉邦曾允諾,隻要韓信「頂天立地于漢土,絕不加兵刃于身。故韓信被殺時,呂後吊之於長樂宮大鐘之内,頭為大鐘所罩,不見天日;腳懸空于地面:所以無法頂天立地。呂後也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說是用桃木劍,而非以兵刃(刀、劍之類,有刀刃的武器)将其殺死,以不違背當年的承諾,但無記載。
韓信是怎麼死的 死于哪一年
韓信死于公元前196年。
韓信死因之一
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荥陽時,按兵不走了。劉邦不知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說:“他這是讨封哩。”劉邦立時就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把項羽打敗,為劉邦打下了江山。
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怎麼殺他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後。
呂後召韓信進宮,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這事我得當面和君王說說。”呂後說:“哼哼,你見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來在了什麼地方?”韓信一看周圍陰森森的,往上看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往下看地上鋪着毯子,看不見一點點地,又見不了君王,心裡不由叫苦。沒等韓信分辨,呂後又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韓信死因之二
另有傳說中,劉邦曾允諾,隻要韓信頂天立地于漢土,絕不加兵刃于身。
故韓信被殺時,呂後吊之於長樂宮大鐘之内,頭為大鐘所罩,不見天日;腳懸空于地面:所以無法頂天立地。
呂後也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說是用桃木劍,而非以兵刃(刀、劍之類,有刀刃的武器)将其殺死,以不違背當年的承諾,但無記載。
擴展資料:
人物簡介
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将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國被滅後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後随張良入關任将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後受封韓王。并随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天下平定後,漢高祖劉邦認為韓信的封地都是戰略要地,便将其封地遷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區,遷移封地之後不久,韓國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因韓信屢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懷疑其有異心,韓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漢高祖劉邦率軍親自征讨,韓信逃往匈奴,并多次率軍攻打漢朝,還引誘了代相陳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帶兵攻漢之時,被将軍柴武在參合斬殺。
子孫後代
韓信投靠匈奴的時候,和自己的太子同行,等到了頹當城,生了一個兒子,因而取名叫頹當。韓太子也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嬰。到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年),韓頹當和韓嬰率領部下投歸漢朝。漢朝封韓頹當為弓高侯,韓嬰為襄城侯。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弓高侯的軍功超過其它将領。爵位兒子傳到孫子,他的孫子沒有兒子,侯爵被取消。韓嬰的孫子因犯有不敬之罪,侯爵被取消。
韓頹當孽孫韓嫣,少年是皇帝的玩伴,太子時得寵,後因出入永巷不忌,以奸聞于太後,被王太後賜死。他的弟弟韓說,韓頹當庶孫因作戰有功封侯,并多次受命為将軍,最後封為案道侯。兒子繼承侯爵,一年多之後因犯法被處死。又過一年多,韓說的孫子韓曾被封為龍額侯,繼承了韓說的爵位。
曆史評價
司馬遷:“韓信、盧绾非素積德累善之世,徼一時權變,以詐力成功,遭漢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稱孤。内見疑彊大,外倚蠻貊以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窮智困,卒赴匈奴,豈不哀哉!”
班固:“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侯耗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盡矣。楚、漢之際,豪桀相王,唯魏豹、韓信、田儋兄弟為舊國之後,然皆及身而絕。橫之志節,賓客慕義,猶不能自立,豈非天虖!韓氏自弓高後貴顯,蓋周烈近與!”“昔高祖定天下,功臣異姓而王者八國。張耳、吳芮、彭越、黥布、臧荼、盧绾與兩韓信,皆徼一時之權變,以詐力成功,鹹得裂土,南面稱孤。見疑強大,懷不自安,事窮勢迫,卒謀叛逆,終于滅亡。”
司馬貞:“韓襄遺孽,始從漢中。剖符南面,徙邑北通。穨當歸國,龍雒有功。盧绾親愛,群臣莫同。舊燕是王,東胡計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信之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