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國民黨中央軍和雜牌軍有什麼區别.
1、定義不同
雜牌軍,是指區别于某一軍隊嫡系部隊的旁系部隊,是國家軍隊不統一時期的産物。中央軍是國民政府時期對直接聽命于南京中央政府的軍隊的總稱,但這支軍隊實際上是聽命于蔣介石并由其直接掌控的。
2、性質不同
雜牌軍是相對于嫡系軍而言的。因為靠黃埔軍校起家的中央軍的締造者和領袖蔣介石同時又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領袖,于是由他親生的中央軍便成為嫡系,而後來歸順于國民革命軍旗幟下的其他軍隊便都是雜牌了。在國民政府時期,說到雜牌軍,則一般是相對于中央軍而言的。
3、武器裝備不同
抗戰時期,中央政府在武器裝備上并未平等地對待雜牌軍:中央軍在武器、彈藥等方面可以得到無限制的補充,而雜牌軍則裝備窳劣。如川軍所用步槍百分之八十系川造,百分之二十為漢造,且使用已久,質量差;一個師僅有十餘挺機槍和幾門迫擊炮,而射程較遠、殺傷力較大的野炮或山炮幾乎沒有。
4、兵員補充、部隊改編不同
戰時兵力補充困難,是國民政府軍隊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但問題的實質是,即使是有限的補充,也應有所标準,應體現公平,尤其應體現對抗日有功部隊的鼓勵,而不能以嫡系、雜牌為分配、補充的标準。事實上,中央對雜牌軍的缺編兵員不予補充,因此,雜牌軍隻能自己招兵補充。
對雜牌軍,蔣介石政府不僅不予及時補充,反而借抗戰之機,編吃雜牌軍:通過部隊減員缺編後對部隊重新整編,取消雜牌軍番号,讓其自然消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央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雜牌軍
蔣介石軍事集團有哪些派系
當年蔣介石之所以在僅僅3年的時間裡輸了個精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軍事集團中有着太多的派系,這些派系相互傾軋,勾心鬥角,一點也不團結。這種不團結嚴重到甚至在戰争當中出現了軍事派系之間見死不救的奇特景象。那麼蔣介石的軍事集團到底有哪些派系呢?蔣介石的手下有幾個系,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1、黃埔系
黃埔系最具代表的就是胡宗南,浙江人,能力一般,為人廉潔,深受蔣介石的新人,是蔣介石的親信。黃埔系中的國軍将領有很多,他們都成蔣介石為校長。黃埔系是蔣介石軍事集團的根基,也是蔣介石的嫡系,正是有了黃埔系這樣的依托,蔣介石才有實力幹掉資曆比他深很多的汪兆銘,成為國民黨的老大。
2、桂系
桂系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李宗仁跟白崇禧,抗戰時期的台兒莊戰役就是桂系的巅峰傑作,永載史冊。桂系也是當時在汪精衛之後唯一一個有實力敢叫闆蔣介石的派系。廣西地區的民風非常的彪悍,宗族的勢力也非常的強大,國軍中非常著名的第七軍就是桂系的嫡系部隊,也稱之為鋼七軍,以戰鬥力彪悍而聞名。
3、川系
川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以劉文輝、楊森、鄧錫侯、劉湘等為主。川系最特色的就是袍哥文化,到處是土匪。川系自己本身内部就很複雜,互相傾軋,内亂頻頻,各自為戰,始終都沒有能與蔣介石分庭抗禮的實力,就是雜牌軍的代表。當然川軍也在抗戰時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晉系
晉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閻錫山了。閻錫山把山西這塊位置治理的是相當不錯的,晉綏軍也在抗日戰争時期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5、奉系
奉系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最代表性的就是張學良了,他的東北軍。在918事變之後,東北軍就撤回到了關内,之後調到了陝甘地區圍剿紅軍。1936年西安事變之後,随着張學良遭到了軟禁,東北軍就開始内亂了,最終分崩離析。
6、滇系
滇系最具代表性的認為即使蔡锷、唐繼堯、盧漢和龍雲。蔡锷相信大家都很熟,雖然一生短暫,但是充滿着傳奇色彩,民國時期真正的開國元勳,也是民國國葬第一人,與小鳳仙那至死不渝的愛情到現在也是一輪佳話。後來的60軍是滇軍的代表,在抗戰時期做出了汗馬功勞。1948年在曾澤生的帶領下60軍起義,之後被編入到了解放軍第50軍,之後還參與到了朝鮮戰争當中,也打出了赫赫戰功,是最先殲滅英軍坦克營,最先攻到漢城的部隊。
新中國成立時,國民黨軍隊集中在哪些地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還沒有徹底統一中國,那個時候在大陸上的國民黨軍隊還有大約100萬人左右,但是基本都是雜牌軍,即使有精銳也屬于地方派系,其中最多的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部下的軍隊,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的所有精銳已損失殆盡。這個時候的國民黨軍隊主要集中于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四川、貴州和湖南南部。
1937-1949 中國都有哪些 軍閥 或者派系
川軍,為民國期間四川軍閥部隊。清末,清政府編練四川新軍成為川軍源頭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四川軍閥由此産生。民國時期,四川軍閥長期混戰,自辛亥革命後自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四川軍閥混戰共約470餘次。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秋,二劉之戰後劉文輝敗走西康,劉湘成為川軍首領。
抗戰期間,共有350餘萬川軍出川抗戰,約占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是除國民黨中央軍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裝,幾乎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解放戰争時期,1949年12月9日,川軍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等将領發出起義通電。其後,範紹曾、冷寅東、王缵緒等亦宣布起義。部分川軍高級将領劉存厚、楊森、孫震等逃往台灣,川軍的曆史宣告結束。
國民黨軍隊裡,為什麼會有中央軍和雜牌軍之分
民國時期,國民黨軍隊内部形成了“中央軍”與“雜牌軍”的區分,這一現象的産生與複雜的背景密切相關。民國成立後,國民黨的前身中華革命黨在忽視軍隊建設的情況下,實力相對弱小,導緻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發動的護法戰争并未取得預期的成果。辛亥革命後,“各省分治之現象已成”,列強加快了瓜分中國的步伐,孫中山領導的政權在地方軍閥的基礎上建立,未能有效地整合軍事力量。
1913年宋教仁遇刺事件揭露了袁世凱的野心,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發動護法戰争,但由于西南軍閥從自身利益出發,對革命首鼠兩端,孫中山感慨于武人之争雄。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促使孫中山決心組建自己的軍隊,黃埔軍校的成立标志着中央軍的誕生,以黃埔畢業生為骨幹,成為與地方派系組建的雜牌軍相對的正規軍事力量。
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後,各地軍閥林立,中央軍與雜牌軍并存的局面逐漸形成,以軍閥和地方部隊為主,中央軍與雜牌軍在抗戰中同仇敵忾,成為抵禦日寇的中堅力量。中央軍與雜牌軍的并存,反映了國民黨軍隊的複雜性,兩者在抗戰中的表現展現了各自的特點與貢獻。
抗戰爆發之初,中央軍雖在數量上占優,但在武器裝備、制空權與制海權方面與日軍存在較大差距,中央軍在正面戰場的敗多勝少,而雜牌軍的加入為中央軍提供了有力支援,如川軍在抗戰中調動350餘萬官兵,對扭轉正面戰場不利局面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抗戰中,雜牌軍将領的表現令人側目,犧牲人數遠超中央軍,對戰争進程産生了深遠影響。雜牌軍的組建離不開地方實力派的庇護,如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閻錫山在任期内實力迅速膨脹,成為四大實力派之一,對地方經濟與軍事力量的建設産生了積極影響。
1949年,國民黨軍隊面臨内戰與解放戰争的雙重壓力,中央軍與雜牌軍的比例發生調整,中央軍在數量上占優,但仍無法消除雜牌軍的存在。地方實力派支持雜牌軍的發展,雜牌軍鞏固了地方實力派的地位,成為蔣介石政治聯盟中的一部分。然而,中央軍與雜牌軍之間的分歧與矛盾,削弱了軍隊的整體實力與戰鬥力,最終導緻國民黨在内戰中的失敗。
綜上所述,國民黨軍隊中中央軍與雜牌軍的區分,反映了民國時期複雜的政治軍事環境,以及中央軍與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相互依存與矛盾。中央軍與雜牌軍在抗戰中的表現與貢獻,展現了國民黨軍隊在特殊曆史背景下的角色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