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用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含用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三年級)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以做用時的例句文言文
  2. 文言文帶有是字例句
  3. 含有文言文虛詞的句子

以做用時的例句文言文

1.文言文中以是做因此的意思時的例句

文言文中“以”做“因此”的意思時的例句:

1、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2、是以衆議舉寵為督。《出師表》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強調:“以”做“因此”的意思時,常與“是”連用為“是以”或“以是”。

“以”字在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其含義和用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

2、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三峽》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谏》

一、介詞,相當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

2、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3、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

4、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二、介詞,相當于“把、拿”。例句:

1、今誠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陳涉世家》

2、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3、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刿論戰》

三、介詞,可譯成“因、因為”。例句:

1、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2、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3、扶蘇以數谏故,上使外将兵。《陳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

四、有時與“是”連用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2、是以衆議舉寵為督。《出師表》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五、介詞,可譯為“憑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刿論戰》

3、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詞,相當于“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

七、介詞,譯為“按照”。例如: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論戰》

八、連詞,相當于“用來、以便”。例句:

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衆。《陳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隆中對》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九、連詞,表示順承,相當于“而”,也可不譯。例如:

1、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小石潭記》

3、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十、連詞,譯為“以緻”。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師表》

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十一、通“已”,已經。例如: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總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頗為靈活。在學習中,要仔細閱讀認真體會,并注意結合上下文來辨析它的不同含義和用法。

2.文言文中“是”做“因此”的意思用時的例句有哪些

“是”做“因此”的意思時,常與“以”連用為“是以”或“以是”。

文言文中“以”做“因此”的意思時的例句:

1、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譯文:抄完後,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于是我能夠遍觀群書。

2、是以衆議舉寵為督。——《出師表》兩漢諸葛亮

譯文: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兩漢諸葛亮

譯文:因此先帝把他們選***輔佐陛下。

4、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兩漢諸葛亮

譯文:我因此十分感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5、是故托臣而弗疑也。——《後出師表》兩漢諸葛亮

譯文: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6、由是京師更謂欽為“小冠杜子夏”。——《漢書·杜欽傳》

譯文:因此京師改稱杜欽為“小冠杜子夏”。

7、是以敢冒其醜而獻其忠。——《求自試表》兩漢曹植

譯文:因此鬥膽冒着醜行來奉獻臣的忠義。

8、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绂。——《求自試表》兩漢曹植

譯文:所以對上愧對玄冕,對下愧對朱绂。

9、是以于悒而竊自痛者也。——《求自試表》兩漢曹植

譯文:因此心情抑郁而暗自痛心。

10、是以效之齊、楚之路,以逞千裡之任。——《求自試表》兩漢曹植

譯文:因此讓千裡馬嘗試遠路兼程,來考驗它日行千裡的能力。

3.文言文中然、者、以、之(根據我寫出的用法寫出例句)之:做動詞,

之:做動詞,相當于“到、往……去”.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以:做動詞.做動詞時,一般用作“認為”、“以為”.例句:皆以美于徐公.然:1.……的樣子.例句:雜然相許2.指示代詞,“這樣”、“那樣”.例句:不以為然、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3.做動詞,“是的”、“對的”、“認為……是對的”.例句:沛公然其計,從之.4.轉折關系的連詞:“但”、“但是”、“可是”、“然而”等.例句:然足下蔔之鬼乎(《陳涉世家》)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者: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4.文言文“以”造句,要用“以”造8個句子,用文言文中的“而”造5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②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①屠懼,投以骨(《狼》: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而字之用法

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于“着”、“地”等,或不譯。例:

①一絲而累,以至于寸。

②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甯焉。

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也。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産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

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餘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你,你的。例:

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茲。

(而已)罷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後」才,方才。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三月而後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通“也”,《莊子·天道》:“動而持,發也機;察而省……”也與而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義解。(

5.文言文"有以"例句

有以

1.猶有因。有道理;有規律。《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史記·田儋列傳》:“[橫 ]遂自刭,令客奉其頭,從使者馳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晉潘嶽《西征賦》:“豈虛名之可立,良緻霸其有以。”唐白居易《黑龍飲渭賦》:“或隐或見,時行時止,順冬夏而無乖,應昏明而有以。”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武林》:“武林山出武林水,靈隐後山毋乃是此山,亦複用此名,細考其來真有以。”

2.猶有為。有所作為。《老子》:“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王弼注:“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3.猶有何。有什麼。《孟子·梁惠王上》:“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4.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孫子·九變》:“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宋葉适《安集兩淮申省狀》:“自古立國,未嘗不有以處之也;無以處之,則地為棄地而國誰與共守!”嚴複《原強》:“彼西洋者,無法與法并用而皆有以勝我者也。”

6.則在文言文中當"倒是"講時的例句

“則”作為副詞,在文言文中在表示讓步時,可譯為“倒是”。例句有:

1、美則美矣,抑臣亦有懼矣。《國語晉語九》

譯文:美倒是美了,可是我也有些害怕了。

2、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孟子滕文公上》

譯文:滕國的君主,倒是個賢明的君主;雖然這樣,他還不懂得治理國家的道理。

3、子言則可,然吾國小,西迫強趙,南近齊。《史記蘇秦列傳》

譯文:你說的倒是不錯,可是我們國家小,西邊靠近強大的趙國,南邊鄰近齊國。

4、楚則失矣,而齊亦未為得也。《漢書司馬相如傳》

譯文:楚國倒是做錯了,可是齊國也不算做得對呀!

文言文帶有是字例句

1.文言文中是字的用法及例句

“相”充當文言虛詞時讀作“xiāng”,有兩個義項:①[副詞],表示雙方彼此對待關系時,譯成“互相”。

如:司馬遷《廉頗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

表示彼此間相交替關系時,譯成“遞相”。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父子相傳。”

②[代詞],表示動作偏指一方,或從單方面發出,而非互相的關系。如:《孔雀東南飛》:“新婦識馬聲,蹑履相逢迎。”

王昌齡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中的“相”字也應該這樣理解才對。

“相”充當文言實詞時讀作“xiàng”,意思是:相貌。如:兒已薄祿相(《孔雀東南飛》)。

2.含有"及"字的文言文句子最好每種意思都有例句

◎及jí

〈動〉

(1)(會意。甲骨文字形,從人,從手。表示後面的人趕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義:追趕上,抓住)

(2)同本義 [overtake;catch up with]

及,逮也。——《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無庸,将自及。——《左傳隐公元年》

(3)又如:趕不及(來不及);企及(希望趕上);來得及(能夠趕上);及面(見面);及時應令(與季節令令相适應)

(4)至,達到 [attain;reach]

及,至也。——《廣雅》

及期。——《儀禮聘禮》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隐公元年》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潛《桃花源記》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湯熨之所及也。——《韓非子喻老》

針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還來得及。)

駭而圖之,豈将有及乎?——漢·賈誼《論積貯疏》

禍且及汝。——明·魏禧《大鐵椎傳》

(5)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齡);及瓜而代(指為官任職期滿,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結婚年齡);及肩(高僅與肩齊,比喻相差甚遠)

(6)待,等到 [wait]

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及日中如探湯。

及魯肅過尋陽。——《資治通鑒漢紀》

及敵槍再擊。——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及既上。(等到已經登上。及:等到。既:已經。)——清姚鼐《登泰山記》

(7)如:及夫(等到)

(8)遭受 [suffer from]

鐵铦短者及乎敵。(及乎敵,被敵所傷,極言戰争之激烈。)——《韓非子五蠹》

(9)又如:及難(遭到災難);及禍(遭災難);及溺呼船(喻禍到臨頭,求救無及);及身(親身受到)

(10)比得上,能與…相比 [pare with]

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囯策齊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11)又如:我不及他

(12)連累;關聯 [implicate]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漢書李廣蘇建傳》

(13)又如:罰不及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14)通“給”。供應 [provide]

然則大囯内款,小囯用盡,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詞性變化

◎及jí

〈介〉

(1)趁 [while;be in time for]

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2)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時);及蚤(趁早。蚤:通“早”)

◎及jí

<;連>

(1)和,與 [and]

洄曲及諸道橋梁。——《資治通鑒唐紀》

洄曲及四境。

扣其鄉及姓字。——明·魏禧《大鐵椎傳》

音樂及詩歌。——蔡元培《圖畫》

(2)又如:孔子及門徒

◎及jí

〈副〉

(1) [how]——表示反問,相當于“豈”

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左傳》

(2) [also]——表示頻率,相當于“又”

兒寬家貧,當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傭賃,以給衣食。——《史記》

(3) [very]——表示程度,相當于“極”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筆。——《水浒全傳》

◎及Jí

〈名〉

3.文言文中有哪些帶有“所”字的句子及原文

所 suŏ

處所;地方。

例:《詩魏風碩鼠》: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1.道理;方法。

例:《禮記哀公問》:今之君子……午其衆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

2.宜;适宜。

例:《易系辭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3.用作官衙或公家其他辦事機構的名稱。

例: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六:所之名見于六朝永昌二年置犧所,又有錢所,天監中有刻漏所。

4.元、明、清時駐軍和屯田軍的一種建制。

例:《元史兵志二》:睿宗在潛邸,嘗于居庸關立南、北口屯軍,徼巡盜賊,各設千戶所。

5.相當于時。

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連瑣》:隸捉石以投,驟如急雨,中楊腕,不能握刃。方危急所,遙見一人,腰矢野射。審視之,王生也。

6.意。謂流露的情态。

例:《漢書周亞夫傳》:此非不足君所乎?

7.可,可以。

例:《晏子春秋雜下十》:聖人非所與熙也。

8.不定數詞,表示大概的數目。

例:《史記李将軍列傳》: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裡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

9.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此」。

例:《呂氏春秋審應》:齊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愛之心也。

10.代詞。表示疑問。

例:《史記張丞相列傳》:趙堯進請問曰:‘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後有卻邪?

4.誰有文言文常見的字,字+意思+解釋+例句

實詞1、安安求其能千裡也?(怎麼)衣食所安。

(養)2、卑非天質之卑(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3、備前人之述備矣(周全、詳盡)一時齊發,衆妙畢備(具備)猶得備晨炊(準備)4、被被于來世(影響)皆被绮繡(通“披”,穿)5、鄙蜀之鄙有二僧(邊境)肉食者鄙(目光短淺)6、畢畢力平險(盡)群響畢絕(全部)7、薄薄暮冥冥(迫近,接近)不宜妄自菲薄(輕視)狐裘不暧錦衾薄(厚度小)8、策執策而臨之(馬鞭)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驅使)策勳十二傳(記錄)束手無策(計謀)9、長cháng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長度)北市買長鞭(與“短”相對)但願人長久(長久,健康)死者長已矣(長遠)Zhàng木蘭無長兄(排行最大)陳勝吳廣皆次當行(頭領)10、稱稱其氣之小大(相當,配合)chèn不能稱前時之聞(相當,配合)先帝稱之曰能chēng(稱贊)11、誠帝感其誠(誠心)此誠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實在)今誠以吾衆詐稱公子扶蘇、項燕(果真)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果真)12、懲懲山北之塞也(苦于)懲善揚惡(懲罰)13、馳願馳千裡足(騎)公将馳之(驅車追趕)14、出皆出酒食(拿出)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在外面)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來到)計将安出(産生)15、辭蒙辭以軍中多務(推辭)未嘗稍降辭色(語言)16、次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編次)又間令之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17、箪百姓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用箪裝着)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18、當當之無愧(承當、承受)當獎率三軍(應當)今當遠離(将要)木蘭當戶織(對着,向着)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值,正在)19、道會在大雨,道不通(道路)伐無道,諸暴秦(道義)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不足為外人道也(說,講)20、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夠)故不為苟得也(得到,獲得)所識貧乏者得我與(通“德”,感激)21、等等死,死國可乎(同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同樣)公等遇雨(諸位,表多數)22、敵恐前後受其敵(攻擊)蓋以誘敵(敵人)23、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憑吊)人皆吊之(慰問)24、度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計,推測)關山度若飛(過,越過)25、端左手執卷端(畫幅的右端)其人視端容寂(正,端正)26、惡惡能無紀(怎麼)所惡有甚于死者(厭惡)27、發有時朝發白帝(出發)見其發矢十中八九(發射)舜發于畎畝之中(起,被任用)發闾左谪戍漁陽九百人(征發)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fà頭發)28、凡則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凡是)凡三往(總共)29、方方七百裡(見方)有朋自遠方來(地方)長方形(方正)30、分今天下三分(劃分,分開)必以分人(分配,分給)長約八分有奇(長度單位)忠陛下之職分也(職分,本分)31、奉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奉命于危難之間(接受,奉行)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供奉)32、否尚能飯否(fòu用在句末表詢問,相當于“不”“沒有”“嗎”)陟罰臧否(惡、壞pǐ)33、夫予觀夫巴陵勝狀(fú,發語詞,那)夫環而攻之(fú,發語詞,那)夫鼾聲起(丈夫)羅敷自有夫(丈夫)荷擔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稱)34、扶便扶向路(沿着,順着)出郭相扶将(挽扶)35、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阻礙)入則無法家拂士(通“弼”bì輔佐)以手拂之(輕輕擦過)36、福神弗福也(賜福,保佑)此何遽不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37、富與倉禀府庫池苑囿之富且大(富麗)家富良馬(富有,充足,有許多)38、更即更刮目相待(重新)醉則更相枕以卧(進而)更相慶(互相)更上一層樓(再、又)舉杯消愁愁更愁(更加)39、苟苟富貴(如果)故不為苟得(苟且)苟全性命于亂世(苟且)苟無饑渴(且,或許,希望)40、固固以怪之矣(本來)當汝心之固(頑固,固執)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君子固窮(安守,固守)41、故溫故而知新(舊有的,原來的)兩狼之并驅如故(舊有的,原來的)桓侯故使人問之(特意)公問其故(原因,緣故)故餘雖愚(所以,因此)42、顧顧野有麥場(回頭看)無方入門不顧(回頭看)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難道)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看望,拜訪)43、觀予觀夫巴陵勝狀(看)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景色,景象)44、冠以才略冠天下(居第一位)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帽子)既加冠(男子成人禮)45、光以光先帝遺德(發揚光大)仿佛若有光(光線)46、歸微斯人,吾誰與歸?(歸依)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家)47、過過秦漢之故都(經過)及魯肅過尋陽(到)人恒過(犯過失)況才之過于餘者乎(超過)48、好秦氏有好女(美)好鳥相鳴(美)好收吾骨瘴江邊(以便,能夠)好為梁父呤(喜歡)好讀書,不求甚解(喜歡)49、号陰風怒号(háo大叫,呼嘯)故自号曰醉翁也(hào别号)号為張楚(國号)号令召三老(号令)50、還飛鳥相與還(回家)扁鵲望桓公而還走(同“旋”,xuán回轉,掉轉)51、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擔憂,憂慮)無凍餒之患(憂患)為鄉人所患(當作祝害,認為是……禍害)。

5.文言文"有以"例句

有以

1.猶有因。有道理;有規律。《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史記·田儋列傳》:“[橫 ]遂自刭,令客奉其頭,從使者馳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晉潘嶽《西征賦》:“豈虛名之可立,良緻霸其有以。”唐白居易《黑龍飲渭賦》:“或隐或見,時行時止,順冬夏而無乖,應昏明而有以。”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武林》:“武林山出武林水,靈隐後山毋乃是此山,亦複用此名,細考其來真有以。”

2.猶有為。有所作為。《老子》:“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王弼注:“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3.猶有何。有什麼。《孟子·梁惠王上》:“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4.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孫子·九變》:“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宋葉适《安集兩淮申省狀》:“自古立國,未嘗不有以處之也;無以處之,則地為棄地而國誰與共守!”嚴複《原強》:“彼西洋者,無法與法并用而皆有以勝我者也。”

6.文言文中帶有“和”字,“或”字的句子有哪些

一、或

1有時,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或長煙一空

2有的,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釋為"或者",解釋為"有的(人或物)"

解釋:

1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叙述句裡,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二、和

1音樂和諧;協調。《察傳》:“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又】協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2和好;交好。《屈原列傳》:“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議和。”

3溫和;暖和。《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4和悅;謙和。《信陵君竊符求趙》:“微察公子,公子顔色愈和。”

5連帶;連同。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和根煮。”

6與;跟。《陳州粜米》:“和那害民的賊徒折證。”

7與;和。嶽飛《滿江紅》:“八千裡路雲和月。”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釋為"或者",解釋為"有的(人或物)"

1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叙述句裡,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稍微:不可~緩.不可~忽.不可~缺.

7.“從”字文言文解釋,含例句

cóng①跟随;跟從。

《垓下之戰》:“有美人名虞,常幸從。”《荷蓧丈人》:“子路從而後。”

《廉頗蔺相如列傳》:“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又】使……跟從;讓……跟随。

《鴻門宴》:“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

《左忠毅公逸事》:“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又】追趕;追随。

《孫子兵法·軍争》:“佯北勿從。”《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②順從;聽從。《論語·十則》:“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③參與。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

《琵琶行》:“弟走從軍阿姨死。”④依傍;緊靠着。

《鴻門宴》:“樊哙從良坐。”⑤副,與“正”相對。

《魏書·官氏志》:“前世職次皆無從品,魏氏始置之。”⑥行;做;處理。

《教戰守策》:“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群英會蔣幹中計》:“汝既為水軍都督,可以便宜從事。”

⑦任;任憑。《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⑧由;自。《鴻門宴》:“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裡耳。”

《鄒忌諷齊王納谏》:“旦日,客從外來。”《木蘭詩。

魏氏始置之;跟從,與“正”相對!@3)(,則秦畏而六國強:“子路從而後!#@#銳,微行入古寺:“前世職次皆無從品。《教戰守策》。”

《廉頗蔺相如列傳》:“多聞,被釋放或贖身為平民叫“從良”。”⑧<;緊靠着;動>:“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3)(。

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南北方向;跟。”《項脊軒志》.辦事。

《鴻門宴》。)②<;三秦稱橫。”

zòng①通“縱”。”【從容】不慌不忙:“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扣問,則茫然不知其方……。

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1@#精。

《史記·張儀傳》,則又以軍法從事。”《狼》:“新太守至,故臣願先從于易:“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佯北勿從,莫若從以孤秦。”

④<。《垓下之戰》。”

②<。”2.官職名。

戰國時六國聯合反對秦國的聯盟;動>,虛左,客從外來。後指一女不事二夫。”

2:“故為王至計,則遣從以一少牢告廟;介>:“從餘問古事,擇其善者而從之,不逾矩。”《木蘭詩》。

《漢書·王吉傳》;任。《鴻門宴》。

《戰國策·楚策一》;順從。”《荷蓧丈人》.①

【從親】合縱相親.舊指***脫離樂籍而嫁人:“而行之既久;放縱。”【從一而終】《周易·恒》。

《魏書·官氏志》;名>,不過二十裡耳。”《信陵君竊符救趙》:東西方向:“侍臣緩步歸青瑣;做;由。

《送東陽馬生序》。《論語·為政》;參與;任憑,夫死不得再嫁!#)(:“及使之從政:“有美人名虞,從也。

《鴻門宴》。”《琵琶行》。

張鷟《朝野佥載三·韋桃符》,可以便宜從事:“今王地小民貧;行:“婦人貞吉:“弟走從軍阿姨死,自迎夷門後生!@#。”③<。

1,從此替爺征。《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京兆韋衮有奴曰桃符……衮至左衛中郎。”

⑨<:“公子從車騎;處理事務,常幸從:“旦日;聽從,一狼仍從,營妓陳狀。”【從事】1!@#教。”

《群英會蔣幹中計》。《詩經·齊風·南山》cóng①<,則秦強而天下弱;副:“樊哙從良坐,退食從出每遲。

王充《論衡·答佞》:“願為市鞍馬;特指合縱;讓……跟随;動>!#:“隋開皇中。王辟之《渑水燕談錄》卷十,以桃符久從驅使:“衡從其畝;依傍;動>!@#育,止。”

【從良】1;動使動>。”⑥<:“其後複放從自若;處理;動>。

《論語·十則》:“從此道至吾軍。《孫子兵法·軍争》。”

【又】追趕。”(衡;介>。”

2。”《鄒忌諷齊王納谏》。”

本指用情始終如一;自.封建社會奴婢皆有籍,乃放從;形>動>。”⑤<:“一狼得骨:“其後用兵:“汝既為水軍都督;動>:“六國約從:“從數騎出!#)望采納:“七十而從心所欲。”

【又】<。

含有文言文虛詞的句子

1.實詞虛詞典型句子給我20個句子,要求有實詞和虛詞成分,最好一個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别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虛詞:沒有完整的詞彙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漢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象聲詞虛詞是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詞,有連接或附着各類實詞的語法意義.你指語文還是英語.。

2.有“何則”為虛詞的文言句子

為什麼。多用于自問自答。

《左傳·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諺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

《新唐書·沉既濟傳》:“所以黎人重困,杼軸空虛。何則?四方形勢,兵未可去,資費雖廣,不獲已為之。”

宋曾鞏《撫州顔魯公祠堂記》:“故公之能處其死,不足以觀公之大。何則?及至于勢窮,義有不得不死,雖中人可勉焉,況公之自信也欤?”

縣解《駁法律新聞之論清廷立憲》:“然而使世之志士論客安其心之一事,則其關系非尠小也。何則?彼革命家懼憲政之成立,深如北京停車場之炸彈,不嘗雲出于彼輩之手耶?”

3.有關文言文虛詞的名言,要求解釋虛詞和名言

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誠,不足以動。

(明)徐祯稷——自身行為不端正,不足以使人信服;言談不真誠,不足以使人感動;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亂也,(孔子)——自己對别人沒有恩德,卻希望别人對自己有恩德,這是不可能的;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善良的人不會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不是善良的人;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鮑溶)——知己之情比山河還重;人心惡假貴重真(白居易)——人心厭惡虛僞,而貴重真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忠誠的話,不一定詞藻華麗;悅耳的話,往往不是肺腑之言;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荀子)——能勤學苦練,不恥下問,永遠愛惜人材,這樣的人必然收獲很大;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胡居仁)___隻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為實現自己的志向奮鬥不懈;有智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許仲琳)——有智慧的人不在年紀大,沒有謀略就是活到百歲,也沒用。

4.文言文虛詞例句

一、夫、唯、其語氣詞“夫”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尾。

用于句首,表示将要發表議論,引出議論的内容。如果是用在複句的最後一個分句的句首,則常常表示對上文的結語或推論。

例如:①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晉靈公不君》)②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這己憂。

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許行》)③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

(《荀子•議兵》)前三例都是引出議論的内容,後一例是對上文的總結。“夫”用于句尾,表示感歎語氣,有進也表示疑問測度語氣,可譯“啊”、“吧”或“嗎”。

例如: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②吾歌,可夫?(《史記•孔子世家》)“唯”(惟、維)作語氣詞,可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引出主語或強調時間,一般可以不譯出。

例如:①《周書》曰:“惟命不于常”,有德之謂。(《左傳•成公十六年》)②衮職有阙,惟仲山甫補之。

(《晉靈公不君》)③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王勃《滕王閣序》)“唯”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祈求、希望,可譯為“希望”、“請”等。

例如:①阙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②唯天王秉利芳義焉!(《諸稽郢行成于吳》)③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

(《上書谏吳王》)句中的“唯”(惟、維)往往用來幫助加強判斷,有的可譯為“是”。例如:①晉楚唯天所授,保患焉!(《左傳•成公十六年》)②黍稷非聲,明德惟馨。

(《左傳•僖公五年》)③是惟子厚之室,既固且安。(《柳子厚墓志銘》)語氣詞“其”往往用于句首或謂語前,表示多種語氣。

其一是表示估計、推測。往往用來表示自己的意見不一定正确,隻是一種推測、估計。

或者表示雖有一定看法,但為了謙虛或客氣,而使用“其”使自己的意見、看法表述得委婉、曲折些。這種用法的“其”可譯為“大概”、“也許”、“或許”、“恐怕”等。

例如:①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謂矣!”(《晉靈公不君》)②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左傳•僖公五年》)③孟子去齊,三宿而後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厚也。

(蘇轼《賈誼論》)其二是表示反問,相當于“豈”,可譯為“難道”。例如:①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諸稽郢行成于吳》)②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城濮之哉》)其三是用于祈使句中,表示勸告、祈使、命令。

這種用法的“其”,仍然是要使勸告、祈使、命令的語氣變得委婉、含蓄些。一般可以不譯。

例如:①子其勉也,吾不複見子矣。(《左傳•成公十六年》)②君幼,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同上)④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

叔詹谏曰:“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諸?君其禮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二、常見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胡”、“曷”、“奚”、“安”、“惡”、“焉”等。

這些疑問代詞有的稱代人,有的稱代事物,有的稱代處年,有的具有兩種或三種稱代作用。“誰”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誰”的用法和現代漢語完全一樣,隻是作賓語時要放在動詞前面。

例如:①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左傳•闵公二年》)②吾誰欺?欺天乎?(《論事•子罕》)“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選擇問句中。例如:①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醜上》)②雖使子厚得所願,為将相于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柳子厚墓志名》)“孰”用來指人時,也有不表選擇的,這就和“誰”的用法相同了。例如:①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公羊傳•隐公元年》)②孰可以代之?(《左傳•襄公三年》)③孰為夫子?(《論語•微子》)“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什麼”。“何”使用最廣泛,可以充當賓語、定語、謂語;有時也充當主語、狀語。

義當狀語時相當于“怎麼”、“為什麼”。例如:①舉以敗國,将何賀焉?(《城濮之戰》)②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許行》)③是何言也?(《夫子加齊之卿相》)④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許行》)⑤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記•魏公子列傳》)⑥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左傳•昭公三年》)——公:齊景公;子:指晏嬰。

例①“何”充當動詞謂語的賓語;例②“何”充當介詞的賓語;例③“何”充當定語。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譯成“什麼”。

例④“何”充當謂語,可譯成“什麼原因”。例⑤“何”充當狀語,可譯為“什麼”。

例⑥“何”充當主語,可譯成“什麼東西”。“何”充當主語的情況比較少見。

“胡”、“曷”、“奚”的使用範圍比“何”小,主要用作狀語,表示“為什麼”、“怎麼”的意思。例如:①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詩•魏風•伐檀》)。

5.古文中常見的18個虛詞的用法(含例句)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作《師說》以贻之。

(《師說》,代人,作賓語。)郕使之然也。

(《勸學》,代物,作兼語。)阙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燭之武退秦師》,代指阙秦以利晉這個事件)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滅吳》,代詞,他們)與坐談,問之客曰。

(《鄒忌諷齊王納谏》,代詞,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複指性定語。

如:均之二策。(《廉頗蔺相如列傳》)二、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标志。

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

(《赤壁之戰》)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滕王閣序》)(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标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禅山記》)(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四)結構助詞。

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悍吏之來吾鄉,叫嚣乎東西。(《捕蛇者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隆中對》)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五)音節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隻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頃之,煙炎張天。

(《赤壁之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君之所知也。

(《燭之武退秦師》)其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

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蔺相如列傳》)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谏太宗十思疏》,他的。)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踐滅吳》,她的。)(二)第三人稱代詞。

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壁。

(《廉頗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師說》,"其聞道"作主語。)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賓語。)(三)活用為第一人稱。

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赤壁之戰》)而餘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禅山記》)(四)指示代詞,表遠指。

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則或咎其欲出者。

(《遊褒禅山記》)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入二三裡,得其尤絕者家焉。

(《愚溪詩序》)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詩序》)(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如: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二、用作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遊褒禅山記》,表反诘。)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難道。)

三、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

例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吾其還也。

(《燭之武退秦師》)而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滕王閣序》)(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今媪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觸龍說趙太後》)(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着",或不譯。

如: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燭之武退秦。

6.文言文中虛詞的具體用法

文言文虛詞的積累方法有兩個.一、總結規律,分類整理文言文虛詞理解是文言文閱讀中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的對象有:之、其、以、而、于、乃、為、則、然、乎、也、焉等.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一詞多義和一詞多用.要能夠高效地掌握文言文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我們首先要抓它們的特點,總結規律,分類整理,化繁蕪為簡單,化零散為集中,化艱難為容易,加強理解和記憶,突破文言文虛詞理解這個難點.為了便于理解和記憶,我們按照文言文虛詞的作用把它們分為四組.一是起指代作用的:之其、何、焉、然、斯、安、者、所;二是起連接和組合作用的:以、為、于、因、;三是起關聯作用的:而、則、且、雖、乃、則;四是起加強語氣作用的:也、哉、矣、乎、焉.下面提供兩種分類整理文言文虛詞的基本思路. 1、以單個虛詞為線索進行歸類整理.(1)收集常用的文言文虛詞.(2)整理它們的各種意義用法.(3)為它的每一種意義和用法配以經典的例句,以備作資料用.(4)熟讀并且掌握這些虛詞的基本知識. 2、以單篇課文為線索進行比較理解.(1)讀一個文言文段落,找出裡面可能會考查到的文言文虛詞,嘗試分析并理解其意義和用法.(2)理解這些虛詞的常見用法和意義.(3)集齊含有這些虛詞的其它語句,豐富用例.(4)将這些虛詞的用法歸為一類,不同的歸為另外一類或多類.(5)以語段為單位将這些虛詞整理在一起,以作複習之用.二、融入語境,判斷用法其實,常見的文言文虛詞數量有限,每一個虛詞的意義卻十分豐富多彩.要想把它們全部掌握好,而不至于忘記,完全靠死記硬背肯定不可靠.這就有賴我們掌握并熟練運用一些可靠有效的方法.下面列舉幾種以供參考: 1、語境推斷法.虛詞大都有多種用法,要确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要結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語境來解詞.如“之”的稱代對象,就必須得聯系具體的上下文才能對它指代的對象進行明确确定. 2、整體關照法.判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識,許多虛詞的意義并不實在,在句子中主要起語法作用或加強語氣的作用,因此隻有依據對全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準确地把握住它的意義和用法.如語氣助詞“也、矣、焉、哉”等,在疑問句末就是疑問語氣詞,在感歎号末就是感歎語氣詞,它們始終與整個句子“息息相關”. 3、句位分析法.一些語氣助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也”,在句末就是陳述、疑問、感歎等語氣助詞;在句中,則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助詞,在句中,動詞後一般是代詞,名詞後一般就是語氣副詞. 4、語法分析法.對于一般用法有規律的虛詞,可以根據語法作用來分析其用法.比如“以”字的用法,就有一定的規律,“以”的後邊如果是名詞,“以”則為介詞,可譯為“把、拿、将、用、憑、憑借”等;“以”後邊如果是動詞,“以”則可能是連詞,可譯為“來、用來”等,如果單獨支配名詞帶賓語,那它則可能是動詞,當“認為”解了. 5、代入檢驗法.就是将該虛詞放入句子,若結合上下文一氣讀來感覺語意流暢,那麼便可以說明理解是準确的,反之,則足可以說明你的理解有問題.。

7.含或的古文句子

(1)(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囗(象城形),從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衛國.本義:國家.用本義時讀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或,有也.——《小爾雅·廣言》或躍在淵.——《易·乾》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或群或友.——《詩·小雅·吉日》庶或饷之.——《禮記·祭義》或賜二小人酒.——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或說處殺虎斬蛟.——《世說新語·自新》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飲或博.(2)又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3)用作虛詞或盡粟一石.——唐·韓愈《雜說》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或異二者之為.——宋·範仲淹《嶽陽樓記》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又如:跌下懸崖或峭壁(4)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5)“或”門:所有輸入為低時,才會有低的輸出.輸入輸出。

8.《傷仲永》文中帶有虛詞的句子

虛詞

1.矣:了 2.之:的 3.通:通達 4.悟:聰慧 5.受:承受 6.之:它,代通悟 7.天:先天 8.之:它,代天資 9.賢:勝過;超過 10.于:比 11.材:同“才”,才能 12.遠:差距大 13.卒:最終 14.之:語氣助詞,可不譯 15.為:成為 16.則:就是 17.其:他,代仲永 18.于:被 19.者:不譯 20.至:達到 21.彼其:他(彼:他;其:他;同意複合詞) 22.如:像 23.此:這樣 24.其:不譯 25.賢:才智 26.之:它,代後天教育 27.且:尚且 28.今:現在 29.夫:不譯(那些) 30.固:本來 31.得:能夠 32.已:停止 33.耶:表示反問,相當于“嗎”、“呢” 34.明道:宋仁宗(趙祯)的年号(1032-1033) 35.先人:這裡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36.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 37.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有利可圖的 38.賓客其父:用賓客的禮節款待他的父親

來不及整理按詞語自己看下吧。

9.高中文言文的虛詞實詞和詞類活用用背嗎

文言文占據高考語文閱讀部分的半壁江山,與現代文閱讀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課改的全面推廣和不斷深入,對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會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閱讀較之現代文有一定難度,也是同學們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學之間也容易拉開差距,因此,許多高中同學在文言文複習方面存在困惑.對此,建議大家要熟悉考點.《考試說明》對文言文的考察是這樣表述的:“能解釋常見的文言詞語,識别常見的文言句式,能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句子;能默寫一定數量的文言名篇、名句.”解釋常見文言詞語所謂常見的文言詞語,就是在我們課文中常出現的文言詞語,所謂“解釋常見的文言詞語”,主要是指實詞.現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種版本,但不管哪種版本,傳統經典的篇目總在必選之列,常見的文言實詞就存在于傳統經典的篇目中.所以我們同學一定要熟透課文,做到遷移,所謂高考試卷中的解釋文言實詞,無非是經典課文中的常見文言實詞搬個家.據統計,常見的文言實詞有以下120個: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誠、除、辭、次、從、殆、當、道、得、度、非、複、負、蓋、故、固、顧、歸、國、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憐、彌、莫、内、期、奇、遷、請、窮、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使、是、适、書、孰、屬、數、率、說、私、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要、宜、遺、贻、易、陰、右、再、造、知、緻、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另外還有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也屬于考察範圍.文言虛詞較之實詞比較複雜,靈活多樣,難以區分和把握.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8個,即:之、其、而、則、以、乃、于、者、因、也、乎、焉、與、何、為、若、且、所.識别常見文言句式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考察的機率比較高.同學們可以根據各種句式特點,以課文中的句子為依據進行歸類整理,這樣既熟透了課文(所謂拉網式複習),又識别和掌握了常見的文言句式.用漢語翻譯文言句這實際上是對考生綜合運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對實詞的考察,也有對虛詞的考察;既有對詞類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對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時也考察考生運用現代漢語組織語言的能力.翻譯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數的設置,判斷幾個給分點,一般一個給分點是1分,然後判斷哪幾個重點實詞必須解釋出來,該句子含有哪幾個特殊語法現象,必須通過翻譯體現出來,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無數,亂翻一氣,是沒有多少勝數的.能默寫文言名篇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選其中四句,4分.課内課外兼顧.散文、詩詞兼顧.課内,要注意三種版本交叉背誦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種版本交叉背誦的篇目為:《師說》、《飲酒》、《琵琶行》(第二段)、《夢遊天姥吟留别》、《項脊軒志》(第一段)、《六國論》.課外,主要還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現多字、漏字、改字的現象,一定不能出現錯别字,要知道有一個字錯了,整個1分就沒有了,前功盡棄.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寫,主要是考察我們同學紮實積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