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未解之謎有哪些(海洋未解之謎大全)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海底世界有哪些未解之迷
  2. 大陸漂移與闆塊學說中的未解之謎有哪些
  3. 海洋有哪些未解之謎 世界海洋十大未解之謎 探索海洋的奧秘

海底世界有哪些未解之迷

海底世界的未解之迷

地球有71%的表面是海洋,遼闊的海洋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海洋是水循環的起始點,又是歸宿點,它對于調節氣候有巨大的作用;海洋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生物、礦産資源和廉價的運輸,是人類的一個巨大的能源寶庫。随着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海洋的了解正日益深入,但神秘的海洋總以其博大幽深,吸引着人們對它的思索。在此,僅就海底地貌及其地質活動,談談幾個未解之謎。

太平洋洋脊偏側之謎從全球海底地貌圖中可以看到,海底地貌最顯著的特點是連綿不斷的洋脊縱橫貫通四大洋。根據海底擴張假說,洋脊兩側的擴張應是平衡的,大洋洋脊應位于大洋中央,但太平洋洋脊亦不在太平洋中央,而偏側于太平洋的東南部,并在加利福尼亞半島伸入了北美大陸西側。顯然,從加利福尼亞半島至阿拉斯加這一段的火山、地震、山系等,難以用海底擴張假說解釋其成因。那麼,太平洋洋脊為什麼偏側一方?北美西部沿岸的山系、火山、地震等又是怎樣形成的?這是有待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西太平洋洋底地貌複雜之謎由于太平洋洋脊偏側于東南方,在太平洋東部形成了擴張性的海底地殼:東太平洋海隆。但在太平洋中西部廣闊的洋底,地貌複雜,存在着一系列的島弧、海溝、洋底火山山脈和被洋底山脈、島弧分隔成的較小的洋盆等,看來并不完全像是由海底擴張所産生的洋底地貌,而更像是古泛大洋洋底的一部分。因為海底擴張所形成的地貌,除了海溝、島弧、沿岸山脈外,大部分應是較為平坦的、從洋脊到海溝一定傾斜的海隆地貌。雖然有人試圖對此作出解釋,但未有較公認、一緻的看法。

北冰洋的海底擴張是否仍在繼續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最小的,又存在廣闊的大陸架,有人把它看成是大西洋的一部分,即大西洋北部的一個巨大的“地中海”。雖然北冰洋也存在大洋中脊:北冰洋中脊(南森海嶺),但在整個北冰洋地區,火山、地震活動是很微弱的。本人曾作過統計:從1900~1980年間,北緯70°以北隻發生了40次6級以上的地震,一般認為是北極厚厚的冰蓋阻止了地震的發生,本人認為至少還有一個原因不能忽視,地球自轉産生的偏向赤道的離心力會使地球内部的能量向中、低緯度轉移,從而削弱了兩極地區的活動。而在南緯70°以南的地區,從1900~1980年也隻記錄到一次6級以上的地震。一般地說,任何快速自轉的天體,其兩極地區的活動均會受到削弱,太陽黑子活動主要發生在南北緯35°之間,亦可能與其快速自轉有關。地球作為一個快速自轉的天體,北冰洋的地震和海底擴張活動就不能不受到影響,從其地震、面積、無深海溝等情況判斷,北冰洋的海底擴張即使沒有停止,也是非常微弱的。

阿留申島弧之謎阿留申島弧是地震頻繁的地區之一,令人感興趣的是:阿留申島弧向南彎曲,這種形狀似乎顯示有一種自北向南的力推動形成的,如史前冰川的推動等,另外,阿留申島孤南側的深海溝表明,太平洋的海底擴張對其它的作用是向北推進的,但從太平洋洋脊位置來看,太平洋洋脊伸入到北美大陸,南北向偏東分布,其擴張方向應是向西偏北,而不應向北,那麼,阿留申海溝是如何形成的呢?

無震海嶺與大陸平靜山系的形成一般認為大洋中脊是大洋地殼的誕生處,大陸邊緣的山脈是海底擴張運動的結果,它們的成因可得到較完美的解釋。但在各大洋中,還存在着許多無震海嶺,它們與大陸内部的一些平靜、古老的山系一樣,仍未得到較為公認的解釋。美國有人提出所謂“熱點說”,試圖解釋無震海嶺的形成,他們認為熱點處火山活動的源地固定于闆塊之下的地慢深處,當闆塊移過熱點上面時,随着熱點處岩漿不斷噴發形成火山,就可以形成一列沿着闆塊運動方向的火山脊或火山鍊,即無震海嶺。

南北半球地震不均衡本人曾對南北半球發生在1900年至1980年間6級及6級以上共7936次的地震作過統計,結果發現南北半球發生地震的次數是不均衡的:北半球共發生了4634次,南半球隻發生了3277次,赤道發生了25次,北半球比南半球多四成以上。縱觀世界火山、溫泉分布圖,亦可發現,北半球要比南半球多,這是什麼原因?由于南北半球海陸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海陸分布情況可能影響到地球内能的釋放。我們知道,溫泉、火山、地震都是地球釋放内能的方式,來自地熱流的研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地熱流是地球内能釋放的最基本的形式,地球的内能通過地熱流連續不斷地經由地殼釋放出來,地殼是地球内能釋放的最主要障礙,由地殼均衡假說可知,大陸地殼遠厚于大洋地殼,又據有關資料顯示,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為35千米,海洋地殼厚度僅為6千米。不難想象,地球的内能通過大陸地殼要比通過海洋地殼困難得多。由于北半球大陸闆塊面積比南半球要大,而南半球的大洋闆塊面積比北半球的要大,因此,北半球的内能更多地受阻于大陸闆塊,通過地熱流釋放出來的内能就要比南半球少一些,這些受阻的内能在大陸闆塊下面積聚,并在地球自轉的作用下向中低緯轉移,當這些能量積聚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沖破地殼,在一些地殼較薄弱的地帶(如闆塊邊緣)以火山、地震等形式釋放出來。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内,南北半球各自釋放的總内能應趨于均衡,即北半球通過地熱流、溫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釋放出來的内能近似等于南半球通過地熱流、溫泉、火山、地震等形式釋放出來的内能。由于北半球通過地熱流釋放的内能要比南半球少,其累積的能量就通過火山、地震、地熱活動釋放出來。這就是北半球為什麼比南半球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我把這個推論稱為南北半球内能釋放均衡假說

大陸漂移與闆塊學說中的未解之謎有哪些

新學說在國際地學界引起了極大震動,各國學者召開了數不清的研讨會。在有關的國際學術研讨會上,闆塊構造成了最活躍的話題。闆塊構造的基本論點及其在地球科學有關領域的發展和應用,在20世紀70年代前半期大多已提出來了。可以認為,以闆塊構造理論崛起為标志的這場地球科學革命至20世紀70年代後期業已完成。闆塊構造已經成為理論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的指導思想和核心。當然,這一新學說仍存在一些值得進一步探索的課題,比如闆塊内部構造、大陸岩石的成因和演化史、闆塊邊緣的活動、具體作用過程及伴随的物理化學作用、闆塊的驅動機制,等等。

但是,人們也發現了許多用大陸漂移學說無法解釋的現象。

古植物學的研究結果與古動物化石一起證實了二疊紀時印度半島、喜馬拉雅山與阿拉伯、西藏等地一起構成了一個統一的古地理區。印度當時即為南亞的一部分,而不是像“大陸漂移”學說認為的那樣位于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晚三疊世植物群和白垩紀植物群同樣證實印度次大陸與遼闊的亞洲密切相連。

人們發現,著名的支持“大陸漂移”學說的中龍并不隻是一種小型的淡水爬行動物,它也是一種海生動物——其化石與典型的海洋生物放射蟲共存。生态學家還詳細地調查了南美洲以西800千米之遙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大型爬行動物鬣蜥,它們的體型與在南極洲等地發現的支持“大陸漂移”的水龍獸大小相似。這種動物可以在海洋中随波逐流地“流浪”到很遠的地方。據史書記載,人們曾多次在蘇格蘭海岸捕捉到來自熱帶海域的海龜,直到現代,還有大批海龜在灣流的裹挾下長途跋涉8000千米定期到達英倫群島。

二疊—三疊紀岡瓦納的冰川與舌羊齒的分布

昆蟲學家也證實,許多昆蟲具有飛越大西洋的能力!頭足動物中的菊石種屬的分布表明,中生代的洋流與現代的一樣——大陸的位置未曾改變過。

植物學家重新研究了曾分布在“幾塊大陸”上的舌羊齒植物群。結果發現,這類植物群的許多代表分子的種子是帶翼的,而且種子上的翼還相當大,足以“随風而動”,由印度洋季風從非洲大陸帶到印度。許多植物學家認為,植物群的證據有力地表明,大陸和大洋盆地至少在4.5億年中是保持穩定的。

最為重要的一點在于,以前所提出的用來支持大陸漂移假說的古生物化石與同時期、同地點産出的化石動、植物群相比都是極少數,而且往往沒有什麼代表意義。僅以個别種為依據卻看不到全體動植物群,這就是大陸漂移說的緻命弱點之所在。

闆塊學說遇到的另一個難題就是它難以“登陸”,也就是說,它目前仍不能解釋大陸的構造發展。用闆塊學說來解釋大陸内形成的油氣田的觀點也不盡如人意。

地層中常見的孢子花粉化石,它們可以随風、水流漂到很遠的地方1—卷柏屬;2—雲杉屬;3—石竹科;4—傘形科;5—衛矛科;6—菊科;7—蒿屬(除卷柏屬為孢子外,其餘均為花粉,放大約600倍)

蛇綠岩被認為是古大洋“封閉”時的特征産物。最出名的是我國雅魯藏布江——印度河的蛇綠岩帶,那是一種在地殼深部形成的混雜岩石,顔色十分鮮豔,像蛇皮的顔色,故名。許多地質學家認為那曾經是古地中海的一條俯沖帶。但是,更新的研究表明,這種所謂的俯沖帶的蛇綠岩與大陸殼的斷裂帶中見到的蛇綠岩幾乎完全一樣。一些學者認為,雅魯藏布江蛇綠岩是前寒武紀至今15億年以來裂谷作用全盛時期的産物,與擴張帶沒有任何關系。在長期的地質曆史時期中,這種裂谷作用是反複發生的。

從石油地質學的角度來看,石油與天然氣的形成究竟是因大量有機質被“推”到大洋邊緣的,還是大陸架處極為豐沛的有機質為油氣的形成提供了基礎物質?根據目前的石油與天然氣勘探結果,顯然是後一種作用的貢獻更大。

闆塊學說受到的挑戰,說明在目前的研究階段,人們還根本不可能創立闡述地球發展的有充分科學依據的統一理論,一切假說都應不斷地補充、修正,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态度。

海洋有哪些未解之謎 世界海洋十大未解之謎 探索海洋的奧秘

探索海洋的奧秘,一直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目标。海洋占據了地球表面積的71%,它深邃而神秘,隐藏着無數未解之謎。海底的黑暗世界中,存在着未知的生物群落,它們适應極端環境,展現出獨特的生存策略。科學家們在深海中發現了奇特的生物,這些生物具有超乎想象的生理結構和生存能力。例如,深海熱液噴口周圍,生活着能夠耐受高溫和高壓的微生物,它們利用化學合成而非光合作用來獲取能量。這些發現揭示了生命的多樣性和适應性,同時也挑戰了我們對生命的理解。

海洋中還存在着大量未解之謎,其中之一便是深海的“黑暗森林”現象。科學家們發現,深海區域存在大量未被觀測到的生物活動,這表明深海可能擁有比我們想象中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然而,由于技術限制,我們對深海的了解仍然有限。另一個未解之謎是深海的“死亡地帶”。這些區域的氧氣含量極低,導緻許多生物難以生存。科學家們試圖揭開這些區域形成的原因,但至今尚未找到确切的答案。

此外,海洋中還存在着一些未解之謎,如“巨石陣”的海底版本——海底巨石。這些巨石的排列和形狀令人着迷,它們的存在引發了關于古代文明的猜測。另一個未解之謎是海底的“藍色洞穴”。這些洞穴内部充滿神秘的藍色光芒,吸引着探險家們前往探索。然而,由于這些洞穴内部充滿了複雜的地形和危險,探索工作面臨着巨大的挑戰。科學家們正試圖通過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揭開這些藍色洞穴的奧秘。

海洋中的未解之謎不僅激發了人們的探索欲望,也促進了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究深海環境,以尋找新的能源和資源。深海熱液噴口的發現,不僅揭示了生命的奇迹,也為人類尋找新的能源提供了線索。未來,随着技術的進步,人類将能夠揭開更多海洋的奧秘,探索這片神秘的藍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