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紫砂壺包漿、挂水是什麼意思壺适不适宜放在手中把玩
一、紫砂壺“包漿”,其實就是“光澤”,但不是普通的光澤,而是特殊的光澤,專指器物表面的一層光澤。大凡器物經過長年久月之後,才會在表面上形成這樣一層自然的光澤,即所謂的“包漿”。
包漿既然承托歲月,年代越久的東西,包漿越厚。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新買來的竹席,不論打磨得多少光滑,都不算有包漿,但老祖母睡了五十年的竹席,包漿紅亮不待言說。新鋤頭的把柄沒有包漿,老農民的鋤頭柄,無不包漿厚實。
二、開水倒在紫砂壺表面,會形成一種水膜,這種現象被稱為“挂水”。
“挂水”現象的形成,與紫砂壺的特殊性質有關。紫砂擁有雙氣孔結構,決定了透氣不透水的功效,也讓紫砂壺具備了保溫的功能。
将熱水淋到紫砂壺的表面上時,水汽的蒸發(倒開水時的水汽就是水蒸發的表現)與紫砂壺持溫作用同時發生,加上淋水量大,水份不會被瞬間完全蒸發,需要有一定的時間過程。
多重作用發生下,正好與器型不同的壺相應的表面張力相互作用,就會形成短暫水膜停留的“挂水”現象。仔細觀察,會看到水膜最終會均勻和緩的消退。
三、紫砂把件可以把玩,經常拿在手裡把玩還會使你的紫砂壺更加的有光澤。紫砂壺的好處之一,是能“裹住香氣,散發熱氣”,久用能吸引茶香,更能散發油潤光澤。用得久愈值錢。
用完後的紫砂壺必須保持壺内幹爽,勿積存濕氣。文玩經過長時間的把玩後,表面會形成溫潤的玉質感,讓人愛不釋手。
擴展資料:
對于使用中的紫砂壺保養:
一)泡茶時,先用沸水澆壺身外壁,然後再往壺裡沖水,也就是常說的“潤壺”。
二)常用棉布擦拭壺身,不要将茶湯留在壺面,否則久而久之壺面上會堆滿茶垢,影響紫砂壺的品相。
三)壺内勿常常浸着水,應到要泡茶時才沖水。
四)每次用完後用布吸幹壺外面的水份,使用後的紫砂壺必須保持壺内幹爽。
五)勿放近多油煙或多塵埃的地方。
六)最好多備幾個好的紫砂壺,喝某一種茶葉時隻用指定的一個壺,不可喝什麼茶葉都用同一個茶壺,應加識别,以免混亂。
七)切勿用洗潔精或任何化學物劑浸洗紫砂壺,否則會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包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紫砂壺
紫砂壺的“包漿”究竟是什麼
紫砂壺的魅力,除了其獨特的“泥、形、工、款、功”外,還在于其表面展現出的自然質感和材質色澤。許多壺友收藏紫砂壺,其核心追求便是這一份材質的色澤之美。
經年累月的使用後,紫砂壺會形成一種神秘的“包漿”現象,這種包漿是材質色澤美的具體體現。"包漿"是指壺體在長時間使用後,表面顔色逐漸加深,形成一種獨特的亞光質感,且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種亞光會越發光亮。這種亞光即使經過高溫高壓的沖洗,也無法輕易去除,反而增添了壺的高雅韻味。
紫砂壺的“包漿”主要分為三種:首先,是由于泥料自身的風化和衰變自然形成的;其次,是長期泡茶,茶湯滲透壺體,沉積在表面;最後,是手把玩時,手汗與摩擦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種“包漿”是物體與空氣接觸産生的氧化層,而紫砂壺的特殊之處在于,泡茶時雖然壺身不透水,但能透氣。茶氣的滲透和揮發,使得泥料中的某些元素逐漸外移,形成獨特的“包漿”。因此,老壺的“包漿”因其時間積累和泥料特性,顯得格外誘人。
專家提醒,老壺的“包漿”是不可逆的過程,一旦形成,就不能再通過下水重煮或硬物去除後重新養護。因為這層“包漿”包含了不可再得的元素,一旦去除,就無法恢複原有的狀态。因此,紫砂壺的“包漿”不僅是歲月的痕迹,更是其内在價值的體現,需要時間的耐心呵護和自然的饋贈。
紫砂壺如何養出包漿
以下是一些養紫砂壺包漿的方法:
1.使用:使用紫砂壺時,應該隻用清水沖洗(不要使用肥皂或洗潔精等),并在使用前預熱,以避免溫度差異導緻冷熱裂。
2.養壺:為了養出紅色包漿,最好使用水煮或清水泡制20分鐘左右,反複多次,然後将紫砂壺直接放入沙鍋中,煮30-40分鐘,這樣可以讓壺身變得柔軟并且表面包漿會更容易養出來。每次水煮完後,要将水和粘土一起倒掉,并用清水沖洗幹淨。
3.養助:除了使用水煮外,還可以在水中加入一些酒精或醋等酸性物質,可以加快包漿的養成。養壺時要避免刮傷壺身,最好使用幹淨的布或軟刷輕輕擦拭,隻要經過時間的累積,就可以養出美麗的包漿。
4.應用:包漿成型後,要注意保護和使用,特别是使用時要小心。裝茶時不要過滿,掌握好溫度和時間,不要加入過多的砂糖等甜味物質。
需要注意的是,養壺的時間可能需要數年或數十年的時間,過程并不一定快速。而且,不同的紫砂壺、不同的養壺方法,包漿效果也會有所不同。
紫砂壺怎麼養包漿
紫砂壺養包漿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時間,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方法:
1.浸泡法:将新買的紫砂壺連同水一起浸泡12小時左右,使壺中泥料吸水膨脹,用手蘸珍珠米按壓壺面3-5遍,再用軟毛刷刷洗。然後用清水清洗幹淨,在晾幹後,壺面就會自然成包漿。
2.煮法:将新買的紫砂壺放入沸水中煮30分鐘左右,讓泥料吸水膨脹,然後用清水沖洗幹淨,用軟刷擦拭幹淨,放在通風處透氣晾幹,再在壺面塗上一層糯米漿,大約4-5個小時後用濕海綿擦拭。
3.燒法:将新買的紫砂壺放入火爐内燃燒1-2小時,使其内部泥質吸水膨脹,在晾幹後用軟刷擦拭幹淨,再塗上一層糯米漿,4-5個小時後用濕海綿擦拭幹淨。
需要注意的是,盡量避免使用肥皂、清潔劑等化學物質清洗壺面,以免破壞包漿。同時,包漿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不斷使用、保養,逐漸形成自然的包漿效果。
紫砂壺包漿是什麼原理呢
包漿是古玩行業的一個術語,它是一個物件經過長年累月風化後表層形成了一層透明晶體,也可以說是一層氧化膜,使人感覺到這個物件有種滄桑感。不單紫砂壺,瓷器銅器錫器等等都會有包漿。所以呢,紫砂壺的包漿不是養出來的,和瓷器花瓶、銅器等等物件一樣把它們做為擺件放着自然風化,時間長久了就會有包漿。相反紫砂壺一直正常泡茶使用,使用的時間再長都不會有包漿出現。在這裡順便說一下,很多壺商總說他們的紫砂壺泥料非常好,養兩個月就可以見到包漿。都是忽悠人的。
下面我發一把紫砂壺的圖片大家看看,民國初一個叫袁義和的藝人的作品“三足壺”:
這把壺從1990年傳到我手上二十多年了都在泡茶使用,所以它非常潤澤、陳而不舊。但壺的表層還是有薄薄一層包漿。那是因為解放後一直到1983年這把壺放在我姑奶奶家,30多年沒使用。我爺爺是解放前國民黨一個小吏,即便是潮汕淪陷那幾年,我爺爺帶着家小跑到揭西國統區,也還帶着這把壺一直使用着。解放後爺爺不在了,我奶奶不敢把它放在家裡,把它藏在我姑奶奶那一直到83年才拿回來。
感覺就比較滄桑,因為是大品,不适合我泡工夫茶,也就是剛買的那兩個月有泡茶使用,之後二十多年幾乎沒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