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荊州是怎麼來的(關羽荊州是哪裡)

biang 中華百科 631

本文目錄

  1. 劉備是怎麼取的荊州
  2. 關羽是怎麼死的
  3. 三國中關羽鎮守的荊州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劉備是怎麼取的荊州

劉備是從孫權那裡“借”來的荊州。

史書上,在赤壁之戰前,劉備和曹操,孫權都是不能比的,他的地盤最小,人口勢力也最少,但是他看準了曹操南下會失敗,帶着自己跌兩萬兵馬和孫權組成了聯軍一同抗曹。

赤壁之戰勝利以後,孫權把荊州的一小塊地方給了劉備,劉備才和荊州沾上了邊,但是劉備嫌地方太小,像孫權借了荊州底下的好幾個郡縣。

在劉琦死後,劉備接任荊州牧一職,孫權把妹妹嫁給了劉備,基本上也就是承認了劉備荊州牧的職位。

劉備當了荊州牧以後,又生出野心,想統領整個荊州,于是不顧危險,自己到東吳的國度面見孫權,要求整個荊州都要歸他。此事遭到了周瑜的強烈反對,周瑜作為有名的智者,他一眼就看出了劉備此人志不在小,不可允之。

當時周瑜還預謀将計就計,把劉備扣在東吳,但是孫權認為最大的危險還是來自于曹操,劉備此人還有些用處,就沒有同意,并且此事魯肅站了出來,他勸孫權同意将荊州借給劉備,也反對扣押劉備,最後孫權沒有同意把荊州給劉備,但是也沒有扣押他。

在周瑜死後,周瑜生前奮戰兩年先是赤壁幹赢了曹操,後來又是江陵鬥曹仁,千辛萬苦才虎口奪食搶來的南郡,就被孫權借給了劉備,劉備在荊州的勢力進一步的擴大了。

所以說劉備的荊州是向孫權“借來”的,他也沒有借到荊州全郡,而是占領了精華地方,以此為據點,進入益州,建立蜀漢。

最後在孫劉聯盟已經破裂之後,孫權還以劉備不歸還荊州的理由,發兵攻打了好幾次荊州,最後還殺了關羽,所以說劉備這個荊州得來也不易。

關羽是怎麼死的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發生在關羽兵敗樊城回援荊州之際,相關人物分别為關羽、丁奉、周泰。原文如下:

忽然喊聲大震,一彪軍攔住,為首大将,乃蔣欽也,勒馬挺槍大叫曰:“雲長何不早降!”關公罵曰:“吾乃漢将,豈降賊乎!”拍馬舞刀,直取蔣欽。不三合,欽敗走。關公提刀追殺二十餘裡,喊聲忽起,左邊山谷中韓當領軍沖出,右邊山谷中周泰引軍沖出,蔣欽回馬複戰,三路夾攻。關公急撒軍回走。行無數裡,隻見南山岡上人煙聚集,一面白旗招飐,上寫“荊州土人”四字,衆人都叫本處人速速投降。關公大怒,欲上岡殺之。

山崦内又有兩軍撞出:左邊丁奉,右邊徐盛;并合蔣欽等三路軍馬,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将關公困在核心。手下将士,漸漸消疏。比及殺到黃昏,關公遙望四山之上,皆是荊州土兵,呼兄喚弟,覓子尋爺,喊聲不住。軍心盡變,皆應聲而去。關公止喝不住,部從止有三百餘人。殺至三更,正東上喊聲連天,乃是關平、廖化分兩路兵殺入重圍,救出關公。關平告曰:“軍心亂矣,必得城池暫屯,以待援兵。麥城雖小,足可屯紮。”關公從之,催促殘軍前至麥城,分兵緊守四門。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關羽在樊城前線得知呂蒙偷襲荊州得手,率部回援,企圖奪回荊州。但關羽南下不久,便遭到東吳大軍的圍攻。此時,關羽手下的将士也得到了荊州失陷的确切消息,鬥志全無,很快被東吳大軍擊敗。無奈之下,關羽隻得逃到麥城堅守,并派遣廖化前往上庸求救。但鎮守上庸的孟達和劉封拒絕出兵,關羽孤立無援,不久後在突圍途中被俘,最終被東吳殺害。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東吳大軍圍攻關羽時的場景,叫做“鼓角喧天”,意為鼓聲和号角聲響徹天際。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描述的這一段關羽敗走麥城的情節,與真實的曆史是有一定差異的。按照小說的說法,關羽确認呂蒙占領了荊州後,勃然大怒,揮軍南下,東吳大軍則在關羽返回荊州的沿途展開圍攻,使得關羽不得不退守麥城。不過,在真實的曆史中卻并非如此。據《三國志?呂蒙傳》載:“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辄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緻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衆皆委羽而降。”這說明了兩個事實,一是此時呂蒙并未開始對關羽展開圍攻,而是關羽來到麥城并未是因為遭到東吳軍隊的攻擊,而是暫時栖身麥城的。

直到此時,東吳才開始對關羽展開包圍,但首先采取的并非是武力進攻的方式。《三國志?吳主傳》載:“權使誘之。羽僞降,立幡旗為象人于城上。”《三國志?吳範傳》也說:“後羽在麥城,使使請降。”這也就是說孫權首先采用的是勸降的方式,而關羽也答應投降。不過,關羽的投降并非是真降,而是詐降,想以此麻痹孫權,趁機逃回益州。不過,孫權對于關羽的投降深感懷疑,便去詢問術士吳範。吳範僅回答了八個字:“彼有走氣,言降詐耳。”話說得玄乎,但意思卻很明确:關羽是詐降。于是,孫權命朱然和潘璋切斷了關羽逃回益州的道路。此後潘璋便在漳鄉生擒關羽。

這裡附帶再探讨一個問題:關羽南撤後是否真的沒有活路呢?其實是有的,隻可惜關羽犯了兩個緻命的錯誤。首先是《三國志?呂蒙傳》中所記載的“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雖說關羽此舉是為了了解江陵及公安的真實情況,但同時也暴露了自己的行蹤,讓呂蒙可以輕而易舉地了解自己的的動向,從而迅速制訂圍殲方案。從後來的發展來看,呂蒙得以迅速殲滅關羽,就是因為對關羽的動向了如指掌所緻。

關羽所犯的第二個錯誤在于《三國志?呂蒙傳》中所提到的“乃走麥城,西至漳鄉”。此刻他最正确的方向應該是趕往宜都從而經此地撤回益州,但他卻錯誤地選擇了麥城和漳鄉一帶。究其原因還是想尋機奪回荊州。這一錯誤決策也給了東吳大軍合圍關羽的機會。《三國志?陸遜傳》載:“遜徑進,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将軍,封華亭侯。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陸遜此舉等于切斷了關羽經水路逃回益州的通道。而《三國志?潘璋傳》又稱:“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潘璋的這個舉動,又切斷了關羽經西北撤往上庸的通道。如此一來,關羽所有的退路都被吳軍封死,已是在劫難逃,被俘遇害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三國中關羽鎮守的荊州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這個問題曆史滄瀾來回答,古代的荊州并不是一個城市,而是很大的區域。東漢時,荊州差不多包括現在的湖北省、湖南省,以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貴州東部、重慶東部、河南南部。一般來說,荊州包括七郡,如南郡(江陵)、江夏、南陽、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不包括後來增加的郡)。關羽隻是鎮守荊州的一部分,分别是現在的湖南永州和常德,加上湖北的荊州。這三個郡在當時分别叫零陵郡,武陵、南郡。

一、荊州重要的地理位置

三國時期的荊州首府便是襄陽,經過赤壁之戰後荊州就被三家分割了。屬于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漢末三國時期的荊州地區,處在十三州的中間位置。往東是東吳控制的揚州,往西是西川(益州),往南是嶺南(交州),往北是曹操控制的中原。荊州地處兩湖平原,即湖北的江漢平原和湖南的洞庭湖平原。北有漢水、大洪山,南有五嶺,西有巫山,東有大别山、九嶺山、羅霄山等,形成了天然屏障。可以說,荊州是三家都十分重要的門戶和咽喉,誰得荊州,誰就可高枕無憂。

二,荊州重要的經濟優勢

荊州,除了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經濟上的意義也非常重大。當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荒野千裡。荊州地處兩湖平原,具有便利的農業生産條件,農業的産量相對很高,再加上在劉表治理期間,幾乎沒有受到戰火波及,農業發展非常迅速。荊州能夠在稅收和人丁上,為戰時提供不可或缺的貢獻,對于三國中勢力弱小的蜀國來說尤為重要。因為當時的荊州經濟優勢明顯,發展較快,所以魏蜀吳三個勢力都是想要争奪它的。

三、赤壁之戰後三方對荊州的瓜分情況

赤壁之戰後,曹操占據荊州的北三郡南陽、襄陽、南鄉(二郡為曹操于公元208年設),孫權先後得到東三郡江夏、桂陽、長沙(吳蜀分荊州之後),而劉備則控制西三郡武陵、零陵、南郡。荊州可以說三國魏蜀吳的門戶,為魏之南門戶,為蜀之東門戶,為吳之西門戶。三家分荊,任何一方失去對荊州的控制,都會陷入巨大的戰略被動。而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對本就弱小的蜀國,負面打擊是十分巨大的。

關羽死後,劉備傾舉國之力進攻東吳。除了和關羽的私人感情之外,最大的原因,也是因為荊州對蜀漢的統一大業實在太重要。可惜在夷陵之戰中,遇到了年經的東吳将領陸遜,蜀漢慘敗,徹底斷絕了控制荊州的希望。蜀漢失去荊州,已無可能直接出兵中原,隻能走秦嶺,山高路遠,糧運不濟,極大地影響了蜀漢北伐的效率。諸葛亮幾次北伐,大部分是因為後方供應不足,糧草不濟。

總結:綜上所述,我們大概知道了古荊州的重要地位。關羽鎮守的荊州,分别是現在的湖南永州、常德,湖北的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