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有幾些描寫中國的詞語,多一點
大好河山,禮儀之邦,萬裡江山,繁榮富強,與日俱進。
1、大好河山
讀音:dà hǎo hé shān
解釋:河山:國土。無限美好的祖國大地。
出處: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舉其防家賊、媚異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
白話釋義:那是舉其防家賊、媚不同族的手段,送我大好山河。
2、禮儀之邦
讀音: lǐ yí zhī bāng
解釋:禮儀:禮節和儀式;邦:國家。指講究禮節和儀式的國家。
出處:《禮記》:“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白話釋義:隻要是人,被稱為人的原因,是因為有禮義。
3、萬裡江山
讀音:wàn lǐ jiāng shān
解釋:形容國家領土幅員廣闊。
出處:宋·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白話釋義:布被秋天夜裡夢中醒來,眼前萬裡江山。
4、繁榮富強
讀音:fán róng fù qiáng
解釋:形容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日益富足強大。
出處:峻青《壯志錄》:“……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5、與日俱進
讀音:yǔ rì jù jìn
解釋:與:跟,和。随着時間一天天地進步。形容不斷進步或提高。
出處: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五十八:“二子位既成立,夫人因得冥心齋靜,累感真靈,修真之益,與日俱進。”
白話釋義:二子位已成立,夫人就得到冥心齋靜,累感真靈,修行的好處,與日俱進。
表示贊美中國的詞語有哪些
稱贊、贊譽、贊頌、贊許、贊揚、稱揚、稱頌、表揚、贊賞、頌贊、稱譽、誇贊、誇獎等等。
一、稱贊[ chēng zàn ]
用言語表達對人或事物的優點的喜愛:他做了好事,受到老師的稱贊。
引證解釋:巴金《楊林同志》:我聽他們贊他做‘好事情,給大家帶來方便。
二、贊譽[ zàn yù ]
稱贊:交口贊譽。
引證解釋:郭小川《痛悼敬愛的周總理》詩:“在漫長的曆史中,日益獲得偉大政治家的聲名和舉世的贊譽”。
三、贊頌[ zàn sòng ]
稱贊頌揚:贊頌祖國的大好河山。
引證解釋: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人們編成許多詩歌來贊頌這珍奇的友誼。”
四、贊許[ zàn xǔ ]
認為好而加以稱贊:他的見義勇為行動受到人們的贊許。
引證解釋:葉聖陶《倪煥之》十八:“他們有的是錢,商品得到官廳的贊許當然不算一回事。”
五、贊揚[ zàn yáng ]
稱贊表揚:贊揚好人好事。孩子們愛護公共财物的事迹受到了人們的~
引證解釋:陳學昭《工作着是美麗的》上卷二八:“她在親戚朋友之前那麼地贊揚曉平,現在拿什麼理由來說明自己的出走呢?”
六、稱揚[ chēng yáng ]
稱贊;贊揚:交口稱揚。
引證解釋:冰心《我們太太的客廳》:“當時當地的畫家女詩人,當然不止袁小姐一個,而被我們的太太所賞識而極口稱揚的卻隻有她一人。”
代表中國意思的四字詞語
1、混沌開天
鴻蒙未辟,宇宙洪荒。億萬斯年,四極不張。盤古開天,濁沉清揚。天高地厚,乾坤朗朗。日月經天,星宿列張。江河行地,浩浩湯湯。女娲補天,日月重光。誇父逐日,血氣贲張。精衛填海,蕩氣回腸。後羿射日,功德無量。神話故事,意味深長。民族精神,積厚流光。
2、人猿揖别
浩瀚宇宙,銀河蒼茫。地球生命,雨露陽光。鬥轉星移,天行有常。大陸漂移,七洲四洋。四時更替,寒來暑往。雲行雨施,萬物生長。大千世界,包羅萬象。自然造化,大塊文章。千岩萬壑,層巒疊嶂。電閃雷鳴,狂濤巨浪。雲合霧集,千态萬狀。長林豐草,傲雪淩霜。飛禽走獸,虎視鷹揚。适者生存,不主故常。人猿揖别,挺起脊梁。勞動造人,曆盡滄桑。幕天席地,飲露餐霜。栉風沐雨,晝行夜藏。茹毛飲血,食果為糧。穴居野處,襲葉為裳。鑽木取火,文明之光。物競天擇,萬物靈長。
3、人文初祖
赤縣神州,地老天荒。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物華天寶,燦爛輝煌。人傑地靈,萬世其昌。三皇五帝,視民如傷。經始大業,萬古流芳。神農教耕,沐雨經霜。遍嘗百草,救死扶傷。軒轅黃帝,始垂衣裳。成命百物,律呂調陽。結繩記事,不得其詳。倉颉造字,天雨粟糧。刀耕火種,馴牛牧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植谷采桑。日落而息,處順安常。堯天舜日,鼓腹擊壤。天下為公,堯舜禅讓。大禹治水,深孚衆望。過門不入,千古傳唱。
6、百家争鳴
諸子百家,應運而生。百花競放,百家争鳴。各抒己見,異彩紛呈。暢所欲言,衆說紛纭。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著書立說,各顯其能。儒家學說,以仁為本。中庸之道,修齊治平。克己複禮,天下歸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文章,曆久彌新。春風化雨,澤被蒼生。老莊之道,有無相生。深藏若虛,獨善其身。絕聖棄智,和光同塵。遺世獨立,小國寡民。清心寡欲,與世無争。順其自然,返樸歸真。墨家巨子,重厚少文。克勤克儉,身體力行。非攻兼愛,排難解紛。摩頂放踵,舍己為人。法家治國,政出一門。君主專權,以刑去刑。令行禁止,富國強兵。嚴刑峻法,民不堪命。名家善辯,領異标新。白馬非馬,鈎深索隐。蘇秦張儀,合縱連橫。朝秦暮楚,鬥角勾心。巧舌如簧,娴于辭令。高談雄辯,綿裡藏針。孫子兵法,奇正相生。出神入化,莫測高深。兵不厭詐,出奇制勝。誘敵深入,排兵布陣。攻心為上,兵不血刃。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我知道有好多可以代指中國的詞語至少寫九個
九州、華夏、中華、神州、赤縣、震旦、函夏、中夏、禹迹、禹甸。
一、九州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
漢族先民自古就将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與雍州,故而周代沒有徐州和梁州。
二、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将“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别稱,始帶有民族概念。
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複,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到現代,将中國以及中華民族統稱為華夏。
三、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别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随着曆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于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于華胥氏(位于華山之西,今西安市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四、神州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别稱。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個州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國,因為中國是位于一塊被大海所包圍的大陸的東南方。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漢代在先秦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
漢代以後的華夏之域與九州之域的地理範圍等同,其範圍相當於漢地,又有“東夏”、“南夏”、“西夏”等詞稱呼漢地内的局部地區。
五、赤縣
赤縣,指華夏、漢地、中國、中土。天下共有九大洲,神州為九大洲中的一個洲,名為赤縣,赤縣又分為九個州。赤縣之九州即禹之序九州。
赤縣即炎帝統領之地。相傳古代炎帝統轄的土地稱赤縣,黃帝統轄的土地稱神州,後來統一起來稱為“神州赤縣”或者“赤縣神州”,位於大陸的東南部,面積達360萬平方公裡。
六、震旦
古代印度人稱中國(1900年前後日本也有這樣稱呼的)
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羅生門》:内功聽人講震旦的事,說是蜀漢的劉玄德耳大超長,不禁喟歎:長的若是鼻子,自己不知多寬心呢。
七、函夏
函夏,古漢語詞彙。《荀子》解釋即為“中原”。
八、中夏
釋義:1、指華夏;中國。2、指中原地區。3、夏季之中,指農曆五月。後亦指盛夏。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五月。
《文選·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呂向注:“中夏,中國。”
九、禹迹
相傳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後因稱中國的疆城為禹迹。語出《書.立政》:"其克诘爾戎兵,以陟禹之迹。"孔傳:"以升禹治水之舊迹。"
十、禹甸
本謂禹所墾辟之地。後因稱中國之地為禹甸。
禹甸(英The ruling field of the emperor Grant Yu),"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毛傳:"甸,治也。"朱熹集傳:"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墾辟,而我得田之。"本謂禹所墾辟之地。後因稱中國之地為禹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九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華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神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赤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震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函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禹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禹甸
描寫中國的四字詞語
【赤縣神州】:中國的别稱。
【楚河漢界】:楚(項羽)、漢(劉邦)相争時,雙方對峙的河界。後來中國象棋盤的雙方分界處寫有“楚河漢界”。也比喻一般戰争的前線。也作“楚界漢河”。
【大白于天下】:大白:徹底明白,完全清楚;天下:舊指全中國。全國的人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東方聖人】:古代對中國德才最高的人的稱呼。在不同時代不同情況下所指對象不一樣。
【蓋棺定谥】:谥:谥号。中國帝制時代為死去的帝王或臣僚按其生前表現給予的稱号。指人死後才能對他的功過做結論。
【海内無雙】:海内:四海之内,舊指中國,現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内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