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頭币是哪個國家的(豬頭币收購價格)

biang 中華百科 948

本文目錄

  1. 錢是哪個國家先發明的
  2. 紙币是哪個朝代開始流通的
  3. 歐洲哪個國家最強

錢是哪個國家先發明的

錢不是發明的,是演變而來的。早期的是以物換物,在後來是由金屬換物。在後來才出先的錢。

要說錢是哪個國家發明的,這個可能還沒有人研究過吧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币較早的國家。根據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證,我國貨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曆史,從原始貝币到布币、刀币、圜錢、蟻鼻錢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流行的方孔錢,中國貨币文化的發展可謂源遠而流長。到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币——“交子”。

紙币是哪個朝代開始流通的

是宋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币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币的曆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币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曆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币向人工貨币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币,商朝以貝作為貨币。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随着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币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制海貝。銅币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币史上由自然貨币向人工貨币的一次重大演變。随着人工鑄币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币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币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币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币,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内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币。以趙國的鏟币、齊國的刀币、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規定在全國範圍内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币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币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态,是我國古代貨币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确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币向中央鑄币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于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币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币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币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铢錢,五铢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币。從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币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币史上由地方鑄币向中央鑄币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曆代鑄币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币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币,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确标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铢”等等(二十四铢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币制,廢輕重不一的曆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币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标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币向紙币“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随着交換的發達,貨币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币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于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币史上由金屬貨币向紙币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币。

春秋戰國時期,随着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币逐步不适應,而被金屬鑄币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币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确立布币,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币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脫胎于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币形制大緻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币形狀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于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币。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币,其形制取象于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币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态。

4、南方楚國鑄币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币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币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币,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币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币體系分别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産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币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産物。随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應促進币制出現統一與标準化趨勢。

三、曆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币。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币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币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币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曆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曆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币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铢錢”為主幹铢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币出現年号,寶文體系有别于前铢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币與銀本位體系,下分叙。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曆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币。規定以“黃金”為上币,以镒(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币,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于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制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币。

鑒别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币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币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币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禦書錢。中國古錢币與西方貨币的區别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币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币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别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铢半兩,四铢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铢,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币,引起币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币制。

(二)漢“五铢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铢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内興功利”急需開辟财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币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财政。于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币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币。設“上林三官”即鐘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範),組成中央鑄币機構負責鑄造五铢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铢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币混亂現象,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曆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長期為曆朝法定貨币。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铢”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币單位仍稱“铢”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币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隻及西漢五铢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铢錢用。意味着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铢錢财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于是民間仍用五铢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铢錢者将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币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铢錢。如此大額錢币必有人冒死僞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币。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歎息。

東漢恢複西漢以來的五铢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铢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币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铢”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争頻繁,政局動蕩,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铢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铢,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币界把這一時期五铢錢統稱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铢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将“五铢”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間五铢錢也有個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铢”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铢錢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铢錢”五铢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兇”字。于是有人說是隋的兇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铢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借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铢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号、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币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号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铢兩定名的錢币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号,寶文體系銅鑄币。“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铢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铢”。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曆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币。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财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于政權林立,貨币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币混亂時期。币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币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複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币方孔圓錢從铢兩體系轉變為年号,寶文體系為貨币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币外,還産生了紙币與銀本體系為貨币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号錢”、“禦書币”與“紙币”

兩宋的銅鑄币以采用年号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号首創于漢武帝,而“年号錢”始于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号錢為袁世凱複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随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号錢”因鑄有年号,标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币年代時可一目了然,這在錢币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曆朝年号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曆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着、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币币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禦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曆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鐘,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鈎,别具一功。宋朝書法币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号禦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闆,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币銅鐵錢并行,因銅器比銅币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随經濟重心南移,貨币流通擴大,兩宋産生的紙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币。這紙币是一種象征性貨币,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币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财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币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币。

2、元代币制以紙币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币主要流通紙币。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币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隻好靠濫發紙币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币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币政策轉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币在貨币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曆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币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币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并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準備金,很快就導緻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雇工工資,富豪積家産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标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号為号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币和機制币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鹹豐錢最為複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币,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将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闆”。機制銀币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币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币品種複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币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回答者:gxy017-榜眼十二級 8-17 21:02

評價已經被關閉目前有 0個人評價

50%(0)不好

50%(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非常感謝

評論者: Levis冬-魔法學徒一級

其他回答共 1條

錢币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瑰寶。下據有關專題學習,參考上海曆史博物館傅為群先生所著《圖說中國錢币》和周祥先生授課等,整合資料成文。試由貨币史文化解讀中國古代經濟,政治與社會風貌,以豐富曆史學習内涵。此文初涉錢币學,僅供參閱,不周之處供指正。

一、古錢币的淵源與由來

貨币是商品交換的産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币是實物貨币。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币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谷、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币。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颚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币财富的職能。但衆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币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币,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币。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于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币。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财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财、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币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币。至西周晚期除貝币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渣、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币,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币形态是實物貨币,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币、鑄币,屬貨币萌芽與形成時期。

二、先秦貨币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随着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币逐步不适應,而被金屬鑄币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币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确立布币,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币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脫胎于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币形制大緻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币形狀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于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币。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币,其形制取象于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币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态。

4、南方楚國鑄币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币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币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币,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币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币體系分别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産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币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産物。随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應促進币制出現統一與标準化趨勢。

三、曆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币。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币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币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币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曆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曆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币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铢錢”為主幹铢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币出現年号,寶文體系有别于前铢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币與銀本位體系,下分叙。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曆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币。規定以“黃金”為上币,以镒(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币,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于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制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币。

鑒别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币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币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币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禦書錢。中國古錢币與西方貨币的區别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币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币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别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铢半兩,四铢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铢,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币,引起币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币制。

(二)漢“五铢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铢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内興功利”急需開辟财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币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财政。于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币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币。設“上林三官”即鐘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範),組成中央鑄币機構負責鑄造五铢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铢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币混亂現象,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曆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長期為曆朝法定貨币。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铢”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币單位仍稱“铢”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币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隻及西漢五铢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铢錢用。意味着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铢錢财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于是民間仍用五铢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铢錢者将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币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铢錢。如此大額錢币必有人冒死僞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币。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歎息。

東漢恢複西漢以來的五铢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铢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币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铢”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争頻繁,政局動蕩,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铢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铢,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币界把這一時期五铢錢統稱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铢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将“五铢”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間五铢錢也有個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

歐洲哪個國家最強

德國

近代曆史 1864年對丹麥戰争後,普魯士(德國)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争中,奧地利敗北,于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争中擊敗法國.

現代曆史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慘敗但是在二戰戰中以一國之力把英國(沒有英吉利海峽就沒英國)法國(二戰亡國)蘇聯(冬天寒冷的天氣擊敗了德國)打得像豬頭

目前德國是世界的第四大經濟體。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

有人說從前德國用戰争沒有一統歐洲然而卻用歐元(馬克是歐元的前身)一統了歐洲貨币與經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自己想歐洲到底姓什麼除此之外有人說中國是世界工廠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制造這個世界工廠的正是德國中國工廠裡關鍵機器絕大多數都是德國制造

最可怕的現在人們不是熱議日本失去的十年嗎但是20世紀90年代德國也面對着同樣的情況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日本隻是當時德國政府通過采取包括緊縮貨币優化産業結構的方式成功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