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中央五套打一生肖
1.中央五套打一生肖的謎底是牛。
2.肖牛的人一生運勢通常會一帆風順,他們不會抱有僥幸心理,而是腳踏實地地工作,不冒險也不取巧。
3.他們的堅忍和勇往直前使得他們在年輕時就能建立起穩固的事業基礎,到了中年則會更加順利。
4.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此時生的人都具有規劃生活的能力,并且能夠節儉持家。
5.女性更是溫馴的主婦,她們不追求虛華,是理想中的女性形象。
包公是什麼生肖
問題一:包公代表什麼生肖狗
在人類曆史上,人與動物就有着一種特殊的關系。從原始社會開始,我們的祖先就認為與動物有着血緣關系,因此,對它們的崇拜,勝過了對人自己。自古至今,人們對動物形象的描繪與刻畫,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十二生肖系列的裝飾圖形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傳統美術史上一顆燦爛的明星,也反映出曆代民間藝人熱情、飽滿的創作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時有一種十二時盤,盤四周圍以十二生肖圖案。宋代陶谷《清異錄~器具》記:唐庫有一盤,色正黃,圓三尺,四周有物象。元和中,偶用之,覺逐時物象變更。且如辰時,花草間皆戲龍,轉巳則為蛇,轉午則成馬矣,因号'十二時盤'。此盤的十二種生肖圖形,随時辰的變化而變換圖案,轉到巳時出現蛇圖案,轉到午時則出現馬的圖案。
1971年,湖南湘陰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套生肖陶俑,均為獸首人身造型,通高為20至22厘米,形象為身着寬袖袍,兩手向胸前作拱狀,中間留有一個可以插物的長形小孔。這十二件生肖俑,分别置放于墓壁四周的小型壁龛内,是用來表示方位的。
十二生肖郵票
十二生肖郵票
唐代的銅鏡,它所飾紋的式樣也就各不相同,北方的銅鏡樸素簡略,南方則制作精巧纖細,飾紋繁雜和華麗。
納西族關于十二生肖的巴格經圖中,巴格中央青蛙的頭、尾、四肢和肚代表着世界,因為世界的東西南北中像青蛙般是個有機整體。在一幅叫十二生肖挂簾的陝西民間剪紙中,圖的中央也有這樣一隻青蛙紋樣,形象極為相似。可見利用十二生肖這一題材作為裝飾藝術,早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普遍内容。
民間的十二生肖剪紙,很多是代代傳承,變化不大。在構圖形式上有全家福式的,有單幅的,也有兩種生肖雙雙入圖的,最常見的是《蛇盤兔》,蛇首兔頭相對,蛇軀環繞兔身。因為在民間有蛇盤兔,必定富的說法。另外,還有生肖與人物共同構圖的,大都是獸面人身,逐一排列。
問題二:包公是什麼生肖包公――龍,包龍圖,龍圖閣大學士。
問題三:包公猜一生肖?包公(包黑子)(黑狗)所以是狗
采納哦
問題四:十二生肖今期生肖找包公的是哪個生肖你好,答案是馬
屬馬人們精力充沛,但急躁魯莽。屬馬人們最大優點是自信心強,待人和氣,有代理能力和理财能力。不墨守成規的屬馬人穿着入時,好顯示,遇有活動或聚會時,一般挑選淺顔色,款式奇特、華麗又俗氣的穿戴。屬馬的人愛好智力鍛煉及體育活動,人們可以從屬馬人們靈巧的舉動,優美的身姿和急急的說話速度上看到這一點。屬馬人們反應迅速,能當機立斷,屬馬人們動搖、少耐性的弱點常被靈活、開朗的性格所彌補。馬在地支排列次序中,是喜好玩樂、貪圖享受的*和嬌嬌小姐的代名詞。屬馬人喜歡湊熱鬧,對人慷慨,是個十足的樂天派。屬馬人做事靈活,如同屬馬人的愛情觀一樣,并機敏靈巧,總能支配身邊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建議提問的朋友遇到正确答案時,能夠及時将最快回答正确的答案采納,免得其他朋友以為前面還沒正确的答案而費盡腦筋。
采納他人的答案,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肯定,對答題者也是一種鼓勵,且提問者和答題者雙方都能獲得财富值,正所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未徹底解決你的問題或有其它疑難,盡可向我發起追問,亦可求助于我的團隊。
問題五:包青天代表什麼生肖敬請尚賞:
包公特點:鐵面無私,為民造福,斷案力求公平,不放過一個壞人,也盡可能不冤枉一位好人,深得宋仁宗的賞識,官位大,在開封府名氣響,何況明月額頭挂,記号永存在,所以就是青天了。
答:我想他的官運亨通,那麼大,應該是老虎。
問題六:包青天屬于什麼生肖犬狗
問題七:包公屬相是什麼生肖包拯(999-1062),公元999年2月25日,對應農曆:己亥年二月初七,好像是豬年
問題八:包拯是什麼生肖包拯生于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屬豬,卒于嘉佑七年(公元1062),享年64歲,谥号孝肅
問題九:今期生肖找包公是什麼生肖你好,答案是猴屬猴的人一般都有管理财務的精明才幹,富于實踐精神。屬猴人常采取薄利多銷的策略,達到事業上的興旺。屬猴人在同别人的交易中斤斤計較,不象屬虎人那麼爽快,也不象屬龍人那樣硬碰硬,屬猴人隻是依靠小賺頭的不斷積累。這些微小利潤乍看起來不起眼,但當别人計算出每一部分小利潤積累的結果時,再去看看屬猴人不斷地發展,别人就一定要吃驚了。工業、政治、經濟等領域中如果沒有這樣一些人參與是會受些損失的。“猴”的機智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出了名的。但一定要注意,别人若與屬猴人一起共事,必須使屬猴人百分之百地站在别人一邊,别人才能成功。總而言之,屬猴人熱情、自信、責任心強。屬猴人随時會從事艱苦的工作,但必須得到相應的報酬,否則,則會連連抱怨,不願再做。我建議,在與屬猴人共事時,不要耍弄屬猴人,不要說話不算數,而失信于屬猴人。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問題十:包公是什麼生肖豬
包公是包拯,生于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
而公元999年是豬年
望采納,謝謝!~
中央五套代表什麼生肖
中央五套通常是指中國的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它并不代表任何生肖。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是中國的一個電視頻道,主要轉播體育賽事和其他體育相關節目。如果你是在尋找與生肖相關的信息,那麼中央五套并不符合這個條件。如果你有其他關于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或者生肖的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是什麼生肖
生肖也稱屬相,是中國和東亞地區的一些民族用來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種動物。生肖的一輪周期為12年。每一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個動物作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是中國民間計算年齡的方法,也是一種古老的紀年法,亦稱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獸曆)廣泛流行于亞洲諸民族及東歐和北非的某些國家之中。
【釋義】(名)代表十二地支而用來記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種動物,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如子年生的人屬鼠,醜年生的人屬牛等。也叫屬相。生肖
十二生肖也被稱為十二年獸。在中國的曆法上有十二隻年獸依次輪流當值,所以我們的中國年就有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和豬應用在曆法上。即常說的: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隐含意義
1、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奮。智慧和勤奮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奮,那就變成小聰明;而光是勤奮,不動腦筋,那就變成愚蠢。這兩者一定要結合。這是祖先對我們第一組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組。 2、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謹慎。勇猛和謹慎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才能作到膽大心細。如果勇猛離開了謹慎,就變成了魯莽,而沒了勇猛,就變成了膽怯。這生肖
一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位置上。 3、龍和蛇龍代表猛,蛇代表柔韌。所謂剛者易折,太剛了容易折斷,但是,如果隻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見,所以剛柔并濟是我們的祖訓。 4、馬和羊馬代表勇往直前,羊代表和順。如果一個人隻顧自己直奔目标,不顧及周圍環境,必然會和周圍不斷磕碰,最後不見得能達到目标。但是,一個人光顧及和順,他可能連方向都沒有了。所以勇往直前的秉性,一定要和和順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是祖先對我們的第四組期望。 5、猴子和雞猴子代表靈活,雞定時打鳴。代表恒定,靈活和恒定一定要緊緊結合在一起。如果你光靈活,沒有恒定,再好的政策也得不到收獲。一方面具有穩定性,保持整體和諧和秩序,另一方面有能在變通中前進,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6、狗和豬狗代表忠誠,豬代表随和。如果一個人太忠誠,不懂得随和,就會排斥他人。反過來,一個人太随和,沒有忠誠,這個人就失去原則。無論是對一個民族的忠誠,還是對自己理想的忠誠,一定要與随和緊緊結合在一起,這樣才容易保持内心深處的平衡。
生肖故事
鼠
曆史上曾有過老鼠嫁女節。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當晚家家戶戶都不點燈,全家人坐在堂屋炕頭,一聲不響,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聲音是為了給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給來年帶來隐患。台灣居民認為祿三為小年,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日,民間剪紙中的“老鼠娶親”就是這種信仰的反映,所以深夜不點燈,在地上撒米、鹽,人要早晨上床,不影響老鼠的喜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篇寓言,寫一個子年出生的人,“鼠,子神也,因愛鼠”。另有一則與柳宗元寓言中人物相類的例子,見《清稗類抄》:“鹽城有何姓才是其家主人自以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貓,見鼠,辄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舊時上海一帶有避老鼠落空的習俗。老鼠外出覓食,失足落地,稱為“老鼠落空”,據說見者多為不吉利,非病即滅,必須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讨白米,謂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飯,食後便可化解。湖北江漢平原一帶将小初夜看作老鼠嫁女日,俗稱“鼠添箱”。那一天,家家要将插上花的面餅放在暗處,禁止舂米、磨面,大人小孩不準喧嘩,如果驚動了老鼠,來年就會搗亂。在青海的一些地區有“蒸瞎老鼠”的風俗。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隻老鼠,不捏眼睛,然後用蒸籠蒸熟,待元宵節時擺上供桌,并點上燈燒香,乞求老鼠隻食草根,勿傷莊稼,以保本年豐收。農曆正月第一個子日,朝鮮族在這一天要進行熏鼠火民俗活動。農家的孩子們在田埂上撒下稻草并點燃,以達到燒除雜草并驅趕田鼠的目的。這一項民俗活動,有利于滅鼠、滅蟲,草木灰還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屬鼠,在這一天燃一把熏鼠火,其象征性使用權人們得到了心理上滿足。
牛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争土蓋春蠶。”先“鞭”而後“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語的兩部曲。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康熙《濟南府志·歲時》:“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裡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彩為春樓,而市衢小兒,着彩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傩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缙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搖籃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後将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内。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内可以促進牛的繁殖。我國少數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曆四月初八為牛賀歲。是日,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并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糍粑,分挂在牛角上,然後将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并在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表示為牛洗耳恭聽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喪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禮俗中,是一個比較隆重的項目,其儀式是轉戛,而轉戛儀式中的一個重要内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這樣的記載:“親死,選牛一頭或數頭,親戚朋友攜雞來祭,即繞牛而奠之(相傳前親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畢,屠牛分食而散。”流行于雲南中部、麗江山區的納西族在喪葬時有跳耗牛的風俗。老人死後,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内燃起火堆,來客圍在四周,跳喪葬舞,領舞者唱着挽歌。歌舞畢,衆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随後牽來一頭牛,提起牛耳,将一碗牛奶灌進去。若耗牛揚蹄蹦跳,即為好兆;若不跳,再灌一碗,則認為亡靈不要此牛,就要另換一頭再灌,然後捆住牛的四蹄,請父母雙全的健壯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剝皮分肉,将牛心、牛肉獻于骨灰袋前,稱“生祭”。肉煮熟後再祭一次,稱為“熟祭”,祭畢埋骨入土。在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牛财親”一說,流行于湖南一帶。在當地,一頭牛幾戶其用的稱為結牛财親,并視作親戚,牛的所有權一旦換成别人,其“親戚”關系也到此結束流行于陝西留壩縣等地的“牛王會”,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有功于人,并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以表示尊敬。苗族有搶牛牛尾的婚姻風俗,流行貴州西北一帶。男女訂婚後,女方要喂養一頭黃牛,待婚禮那天将牛牽到現場,度用兩根z繩索絆信牛腿。然後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會立刻上去搶奪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來之前奪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則婚姻告吹。
虎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詞·紅苗》詩:“織就班絲不贈人,調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注:紅苗惟銅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絲,女紅以此為務。擊銅鼓以鼓舞,名曰調鼓。每歲五月寅日,夫婦别寝,不敢相語,以為犯有虎傷。)寅為虎,誰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會傷害他們。是一些地方民間流傳的避寅習俗。白虎神是中國古代道教的守護神,原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文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文,按五行配五色,故稱。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禮記·曲禮上》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時,掌壇師要用殺豬刀将自己的頭砍出血來,滴在紙錢上後,懸挂焚燒。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風病時,往往認為是白虎所緻必須請巫師驅趕“白虎”。驅趕時,要在戶外放一把椅子,綁上帶枝葉的竹子,上捆一隻白公雞,由巫師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雞啼叫,白虎就算趕跑了。陝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兒風俗。小孩滿月時,舅家要送去黃布做的老虎一隻,進大門時,将虎尾折斷一節扔到門外。送布老虎是祝願孩子長大後像老虎那樣有力;折斷虎尾,則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災免難。山西各地則流行送老虎枕頭的育兒風俗。每逢小孩過生日,當舅舅的要送外甥一隻或一對老虎枕頭,既可當枕頭,又可當玩具,還表示祝福。陝西華縣一帶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風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對老虎馍,用紅繩拴在一豐收,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頸上,進門後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兩人同約會。值得一提的是,此馍還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頭上有一個“王”字,表示男子要當家為王;母老虎馍的額中有一對飛鳥,表示妻随夫飛。每個老虎脖子前還有一隻小老虎,表示祝願新人早生貴子。
兔
宋代陶谷《清異錄·馔馐》:“犯羹,純兔。”兔為生肖,屬犯,古人稱兔肉湯為犯羹。在漢族有生育忌兔肉的習俗,因為兔子豁嘴,所以孕婦妊娠時禁食兔肉,以免孩子出生時豁嘴。另外還有贈兔畫的育兒風俗。畫中有六個小孩圍着一張桌子,桌上站一手持兔子吉祥圖的人,祝受贈的孩子将來生活安甯,步步高升。古代漢族有“挂兔頭”的歲時習俗,流行于全國許多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人們用面兔頭或面蛇,以竹筒盛雪水,與年幡面具同挂門額上,以示鎮邪禳災。
龍
中國的民俗節日中,有不少是與龍有關的。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有關南宋龍燈的記述:“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蜿如雙龍之狀。”吳氏所說的是靜止觀賞的龍燈。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有“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詩名,說的是由人舞動的龍燈。明清兩代,舞龍燈之風更盛。據清道光年間《滬城歲事》載:“遊手環竹箔作籠狀,蒙以繪,繪龍鱗于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導師為燈牌,必書‘五谷豐登,官清民樂’。”清喜慶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亦載:“今圓明園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煙火,轉龍燈。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橫一竿,狀如丁字。橫竿兩頭,系兩紅燈,按隊盤旋,參差高下,如龍之宛轉。少傾則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舞龍燈并非燈節才有,春節、中秋以至各種廟會均有此項活動。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龍是吉祥瑞獸,人們用燈模拟龍的形象,無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含義。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晚其畫介石墓中室東壁上的樂舞百戲石刻,為我們提供了漢代魚龍之戲的形象資料。其龍雙角、鱗身、雙翼、長尾,背上負一大圓口雙耳瓶;瓶上立着一個扮演羽人的小孩,雙手持一帶羽葆的長幢耍弄。龍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龍搖動的人;龍後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鼗鼓舉掐的人氣氛熱烈。此龍的造型,極像馬的形體。農曆二月二為漢族的“龍擡頭節”。此時正值尺蟄、春分時節,民俗認為蟄伏一冬的龍在這一天正擡頭活動,以後的雨水也就多起來了。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有關于“二月引龍,熏百蟲”的記載:“宛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擡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由于中國北方多旱少雨,将引入家中,圖的是風調雨順,于是也冰産生了“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這一天,人們吃龍須面、龍鱗烙餅、龍耳餅子等等。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按地支推算,“五”為“午”,聞一多先生曾将端午節稱為“龍的節日”。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内容,古時皇家龍舟的制作極為奢華,如南宋畫院待诏李嵩所畫《中天戲水岫》中的大龍舟,頭、尾、鱗皆雕镂金飾,舟上建層樓台觀,檻曲安設禦座,兩舷各三槳,氣勢雄偉,金碧輝煌。古代帝王服飾中有龍袍。《清朝通志·器服略》中記載:“皇帝龍袍,色用明黃,棉袷紗裘,惟其時,領袖具石青片金綠,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筆型色去。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衣襟處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在清代一般繡九龍,但從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條龍,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稱号。袍的下端排列着許多“水腳”,水上繡水浪,俗稱“海水江涯”。包含着一統江山及延綿不斷等寓意。分布于中南地區的壯族、瑤族和西南地區的哈尼族均有“祭龍節”。壯族的祭龍節在農曆二月間,祭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祀用的雞、豬等祭品。認為殺豬祭龍,可保人畜平安。瑤族的祭龍節在農曆三月初三,活動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盤古、祭玉皇、祭神農等。祭品是全寨人出錢購買的豬,祭畢由全寨人分食,婦女不得參加儀式。廣西侗族流行耍龍燈。用竹片制成一條三四十厘米長的龍,龍須下有一包,以便點蠟燭,元宵節晚上玩耍。玩時,擺一張八仙桌,兩面三刀人圍繞桌子舞動,跳躍嬉戲,互相追逐,然後配以有節奏的樂器演奏,有聲有色,十分有趣。
蛇
逢巳年出生的人屬蛇,北方大都說屬小龍的,也有說屬長蟲兒的。人們不說屬蛇而說屬小龍,大概是因為對蛇厭惡,而對龍情有獨鐘,因龍為神物,也有點“攀龍附鳳”的味道。漢族民間有“蛇脫皮”的說法,認為隻要看見蛇脫皮,是不吉利的征兆。民諺說:“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尤其是在春季更為大忌。在青海地區,若家中發現蛇,最忌殺死。認為若殺死蛇或蛇沒有被子打死,蛇就會采取報複行動,于家門不利。所以若在家中發現蛇,就将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長杆上,然後送到山谷中,并求其躲進山洞,别再回到人家中。福建閩南一帶由于氣候溫和濕潤,适宜各類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發現蛇,是不能打死的,人們認為蛇是祖先派來巡視平安的,進了誰家,就預示誰家平安。要是在路邊發現幾條蛇盤在一起,就要趕緊揪掉身上的某一顆紐扣丢去表示忏悔,然後走開,當作沒有看見。據說這是蛇交配,觀者為大逆不道。每年驚蟄,貴州一帶民俗忌雷鳴聲,否則當年會蛇蟲成災。民諺雲:“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群。”
馬
華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是天驷,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漢族民間信仰馬王爺,農家于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隻。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分别騎着馬并帶着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後準備節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分别入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載着餘興紛紛散去。佤族過春節時要喂馬吃糯米飯,并觀察馬在廄中的姿态以占吉兇,以為頭朝東方為幸運年,朝向西方是不吉利的兆頭。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自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限,人們就開始馴化馬。許多古籍中有“相土作馬乘馬”的記載,作乘馬就是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的工具。在湖北,傳說新娘出嫁時,本家曆代亡靈都會跟從前往,途中可能會撞着各種煞神附身,會給男家帶來不利。所以,迎親的這一天,男方會請方士一人,在門外設一香案祭告天地和車馬神,并殺雞以驅鬼。祭畢,抓米撒在新娘的彩轎上,表示打掉煞神。新郎也同時向花轎四周行禮,禮畢方可入内。在東北地區,有漢、滿族踏馬杌的婚俗,新娘下車後,足踏馬杌,腳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擾。貴州苗族有“背馬刀提親”的婚俗。青年男女相愛,經男女雙方家中議婚三次之後,就要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
羊
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原始居民,就已開始選擇水草豐茂的沿河沿湖地帶牧羊狩獵。漢代許慎釋字義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明末清初屈大均套許慎的模式,在《廣東新語》中說:“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魚’、‘羊’為‘鮮’。”“羊”、“祥”通假。西漢大儒董仲舒有雲:“羊,祥也,故吉禮用之。”《漢書·南越志》記:“尉佗之時,有五色羊,以為瑞。”廣州号稱羊城,源于美好的傳說:周夷王時,五個仙人騎着口銜六串谷穗的五隻羊降臨楚庭(廣州古名),将谷穗贈給人們,祝這裡永無饑荒。仙人言畢隐去,羊化為石。《廣州記》則記:“戰國時,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穗于楚庭,故廣州廳室、梁上畫五羊像,又作五谷囊。”如今,廣州市越秀山公園有五羊冊,其上矗立着一座高11米的五新星石雕,成為聞名海内外的城标雕塑。哈薩克、蒙古、塔吉克等民族流行“叼羊”的馬上遊戲。在喜慶的日子裡,人們在幾百米外放一隻羊,騎手們分成幾隊準備沖上閃搶奪。也有一青年騎手持羊從馬隊中沖出來,後面的人緊緊追随,其中有人配合争奪羊,也有人保護羊,以叼羊到終點者為勝,取得勝利的人,當場把羊燒熟,然後大家一起享。舊時漢族民間有“送羊”的歲時風俗,流行于河北南部。每年農曆六月或七月間,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羊,原先是送活羊,後來改送面羊。傳說此俗與沉香劈山救母有關。沉香劈開華山救出生母後,要殺死虐待其母的舅舅楊二郎,楊二郎為重修兄妹之好,每年給沉香送一對活羊(羊與楊諧音),從而留下了送羊之風俗。另外,民間以每月初六、初九為羊日,青海藏民此日禁止抓羊。山東、湖北、江西則有諺語:“六月六日陰,牛羊貴如金。”又以為屬馬、狗、鼠者忌羊日,屬羊者忌鼠、牛、馬、狗日。錫伯族民間有“搶羊骨頭”的婚俗,流行于今新疆地區。婚禮之後,迎親爹娘在新郎新娘的炕沿上放上一塊羊大腿骨,雙方姐妹兄弟聚于新房,迎親娘将拴有紅線的兩個酒杯放在盤裡,迎親娘則迅速将兩隻酒杯換來換去,從而使兩位新人分不清哪是水,哪是酒,然後讓他們任選一杯,喝到酒的為大吉,接着要連飲三杯。之後,雙方兄弟姐妹開始搶羊骨頭。男方家人搶到羊骨頭認為是新娘勤勞能幹,能養妻子,家庭美滿幸福;女方家人搶到羊骨頭,則認為新娘會持家,不會愛氣,家庭和睦興旺。新疆哈薩克放流行“羊頭敬客”的交際風俗。新友到來,宰羊招待。吃钣時,先端上熟羊頭,羊臉朝向客人的位置,然後主人請客用刀割羊肋肉獻給在坐的長者,後割一塊羊耳給在座的幼者,再随意割一塊給自己,然後将羊頭盤捧還給主人。另外,全羊是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傳統佳肴。上席時,将大塊羊肉放入托盤裝頭獻客。
猴
《搜神記》載:“楚王遊于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數發,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撫弓,猿即抱木而号。”這隻白猿能夠将射來的箭一一打掉,而且還在笑。當神箭手拿起弓時,白猿自知不妙,抱樹而号。在這裡猿被人格化,正如進化論告訴人們,人類是由類人猿轉變而來的。漢族普遍認為猴為吉祥物。由于猴與侯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隻猴子爬在楓樹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一隻猴子騎在馬背上,取“馬上封侯”之意;兩隻猴子坐在一棵松樹上,或一隻猴子騎在另一隻猴的背上,取“輩輩封侯”之意。
雞
古代計時器尚未發明,早晨的雞鳴一聲,向人們報告新一天開始,它不僅是莊戶人家的時鐘,也是公共生活的時鐘。戰國時代,著名的函谷關,開關時間就以雞鳴為準。落魄而逃的孟嘗君,面對大門緊閉的關口,擔心後面追兵到,食客中有會口技者,學雞鳴,一啼而群雞盡鳴,騙開關門。這個故事被司馬遷寫入《史記》,傳為熟典。古代漢族有“殺雞”的歲時風俗,流行浙江金華、武義等地。每年七月初七,當地民間必殺雄雞,因為當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便能永不分開。
狗
宋代朱弁《曲湖舊聞》記錄了一則因皇帝屬狗而禁屠狗的故事:“崇甯初,範緻虛上言:‘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可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因降指揮,禁天下養狗,賞錢至二萬。太學生初聞之,有宣言于衆曰:‘朝遷事事紹述熙、豐、神宗生戌子,而當年未聞禁畜貓也。’其間有善議論者,密相語曰:‘狗在五行,其取類息有所在,今以忌器谀言,使之貴重若此,審如《洪範》所雲,則其憂不可勝言者矣。’”舊時漢族民間有“趕毛狗”的節日風俗。“毛狗”即狐妖,相傳妖于正月十五日群出拜月,擾害生靈。人們在這一天晚上搭毛狗棚,并放火燒掉,同時鳴鑼擊鼓放鞭炮,以送瘟驅邪。
豬
豬又名“烏金”、“黑面郎”及“黑爺”。《朝野佥載》說,唐代洪州人養豬緻富,稱豬為“烏金”。唐代《雲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圖形與現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