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有哪些書法家(鎮江市有哪些書法家協會)

biang 中華百科 829

本文目錄

  1. 鎮江有哪些旅遊景點
  2. 細數鎮江曆史名人有哪些
  3. 清朝書法家有哪些

鎮江有哪些旅遊景點

北固山、金山、焦山、茅山、寶華山、南山、西津古渡

·金山AAAA級風景區·焦山AAAA級風景名勝區

·北固山國家重點風景..·南山國家森林公園

·茅山AAAA級風景區·寶華山AAAA級風景名勝

·西津渡古街·賽珍珠故居

·雲台山風景區和伯先..·南朝陵墓石刻及梁南簡王..

·瓦屋山風景·寶塔山公園

·圌山風景區·五柳堂

·張雲鵬故居·冷禦秋故居

·潤揚長江公路大橋·鎮江革命曆史博物館

·韋崗伏擊戰紀念館·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

·沈括故居夢溪園·宗澤墓

·三國名勝鐵甕城·延陵季子墓碑

金山--水漫金山。在古代原是鎮江與揚州之間長江中的一座小島,因地殼運動,金山已經與鎮江陸地連成一體。自古便是佛教聖地,因白蛇傳而揚名天下。

書法碑林之山

焦山--浮玉山,在長江江中心。現仍在長江中。佛教聖地,江南第一大碑林寶墨軒中最璀璨奪目的無價之寶是《瘗鶴銘》,被譽為碑中之王,曆代書法家稱之為“大字之祖”、“書家冠冕”。鴉片戰争期間,清政府修建焦山炮台。

兵家必争之山

北固山--北臨揚子江,三面懸崖,地勢險峻。劉備招親之地,現存劉備、孫權同坐過的“狠石”。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登此亭時,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了名篇:“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修身養性之山

南山--城市山林,梁代昭明太子隐居于此編纂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選集《昭明文選》,北宋大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居此四十年,創“米氏雲山”。

蘇東坡在鶴林寺留下“蘇公竹院”,哲學家、文學家周敦頤的“茂叔蓮池”

道教聖地之山

茅山--東南道教中心,相傳西漢景帝年間渭城茅氏兄弟來此修道成仙而得名。茅山道院始建于西漢,素以“宮觀甲天下”著稱,被列為道教“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港台電影中茅山道士念咒畫符全是騙人的,但道教文化在這裡是真的。

秦始皇怕瑞王氣之山

圌山--傳說圌山原名瑞山位于鎮江東郊,一山飛峙大江邊,形勢險峻,北臨長江,秦始皇南巡至鎮江,見山勢象龍,唯恐圌山瑞氣出帝王,和他争奪江山。立即傳旨将瑞字左邊的“王”去掉,用“囗”将餘下的瑞氣圍住。

律宗第一山

寶華山原名花山(古字華同花),因盛夏時節黃花滿山而得名。

寶華山隆昌寺原有殿宇号稱999間半。此寺專弘戎律,冠以“律宗第一山”,山門原來朝南,國内唯一大門朝北的寺.因皇上登此山乃由北而至,故改山門面北。乾隆皇帝6次登臨寶華山。

江南第一渡

西津渡由于地殼運動變渡口成西津渡街:位于鎮江市區雲台山腳下,全長1000餘米,三國時諸葛亮與孫權在此定下“火燒赤壁”的計謀。古代西津渡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資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唐宋著名詩人李白、孟浩然、蘇轼、陸遊等都曾在此候船、登岸,并留下為世傳誦的篇章。元代馬可波羅當年從此登岸遊曆江南。現如今,被稱為“江南第一渡”、“中國古渡博物館”的西津渡古街,已榮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優秀獎

·天下奇觀——沸井湧泉·唐鐘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總前委舊址紀念館

細數鎮江曆史名人有哪些

曆史名人的英雄事迹都流傳到至今。他們都為國家做過很多的貢獻。細數甯波曆史名人還真是數不完,每個地方都有做出貢獻的曆史名人。細數鎮江的曆史名人還真是數不勝數,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鎮江文化的曆史名人吧。

趙聲

在鎮江,提起趙伯先,很少有人不知道。因為鎮江有條馬路叫伯先路,又有一個公園叫伯先公園。1881年生于圌山腳下的大港鎮。青少年時期,就慨歎清的腐敗黑暗,有拯民救世的大志。他精詩文,擅武事,體貌魁梧,性情豪爽,疾惡如仇,稱譽鄉裡。1902年在江南陸師學堂畢業。次年,東遊日本,結識黃興,革命之志益堅。歸國以後,在家鄉大港舉辦閱書報社,宣傳救國主張,喚醒國民覺悟。不久去南京,任兩江師範學堂教員,創作七字唱本《歌保國》,秘密散發,宣傳革命。1905年任新軍三十三标标統。1906年加入同盟會。

李竟成

李竟成1881年生于圌山腳下的許弄村小橋頭。父漆工,曾任太平軍旗官。李少年時,因家貧一度辍學務農,後得大港名儒趙蓉曾先生賞識,免費收讀,與其子趙聲同窗,志趣相投。清光緒三十一年,應征入新軍三十三标,曆任排長、隊官,加入同盟會,繼又考入南洋陸師學堂。廣州起義前,李竟成奉趙聲召喚赴粵,潛往香港,被派策動新軍反戈,奔走于省港之間。起義失敗後,李潛回上海,參加同盟會上海地區的革命活動。武昌起義後,在滬與同盟會同志共商光複鎮江、南京大計,銜命至常州、無錫等地,召集有志革命的退伍兵目,組織敢死隊,暗藏武器,分批潛入鎮江待機。

茅以升

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紀30年代,他主持設計并組織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在我國橋梁建設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主持我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創啟發式教育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緻力教育改革,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長期擔任學會領導工作,是我國工程學術團體的創建人之一。

王文治

中國清代書法家。字禹卿,号夢樓,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少負奇志,詩歌和書法聞名于當時。25歲遊京師,曾出使琉球。乾隆三十五年(1770)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三年後大考第一,擢侍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因事镌級,乞病歸,即遊食江湖,不再出仕。乾隆南巡,在錢塘僧寺,見到王文治書寫的碑石,大為賞愛,招之出,亦不答應。著有《夢樓詩集》和《快雨堂題跋》。王文治對王羲之、王獻之的書迹有很深的研究,行書效法《聖教序》和《蘭亭序》,而專重風神趣味。他喜用柔毫或長毫,講求姿态,清峻绮麗。

清朝書法家有哪些

1,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别名,漢族,山西太原人。傅山的詩文思想性、現實性極強,寫作不拘成法,任性直率,古奧老拙,慷慨蒼涼,奇思逸趣,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書法草楷篆隸,無不精工,豪邁不羁,獨辟蹊徑,名滿天下,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書出顔真卿,并總結出“甯拙毋巧,甯醜毋媚,甯支離毋輕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經驗。

2,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五十三歲後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幹筆作花卉小品,尤工畫梅。

最能反映金農書法藝術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書的筆法、隸書的筆勢、篆書的筆意融進行草,自成一體,别具一格。其點畫似隸似楷,亦行亦草,長橫和豎鈎都呈隸書筆形,而撇捺的筆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蒼勁、靈秀。傳世書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贊》,絹本漆書。

3,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甯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遊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其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後學《禅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彜器款識、漢碑額等。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辟了一個新天地。

4,蒲華(1832—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雲,浙江嘉興人。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種竹道人,齋名九琴十硯齋、九琴十研樓、芙蓉庵,夫蓉盦、劍膽琴心室等。晚清著名書畫家,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海派四傑”。

5,鄭闆橋(1693-1765),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原名鄭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闆橋,人稱闆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闆橋書法,用隸體摻人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人稱“闆橋體”。其畫,多以蘭草竹石為主,蘭竹幾成其心靈的鄭闆橋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