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鄭闆橋的代表作品
鄭闆橋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畫家,他的作品流傳至今,仍被廣泛贊譽。以下是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1.《墨竹圖》:在這幅畫作中,鄭闆橋巧妙地描繪了高低錯落有緻的竹子,竹葉随風翻動,呈現出清幽、高潔、雅緻的氛圍。竹子緊緊紮根土地,顯得生動而有生命力,展現出一種傲氣風骨的俊逸之感。細節之處,層層竹節與片片竹葉相映成趣,仿佛蘊含生機勃勃的神韻。
2.《竹石圖石塊無多》:這幅作品中的竹子與石頭相互映襯,形成一個和諧的畫面。畫面中的石塊并不多,使得竹子成為畫面的焦點,突顯了竹子的纖細與優美。竹子象征着堅韌和高潔,而石頭則代表堅實和沉穩。整個畫面展現了一種純樸、清高的意境,反映出鄭闆橋的個性和品格。
3.《竹石圖南山獻壽》:這幅畫作富有層次感,竹子和石頭相互映襯,營造出和諧的整體效果。此外,畫家還巧妙地融入了南山獻壽的題材,體現了對生命和長壽的美好祝願。竹子寓意着堅韌和高潔,石頭象徵着堅實和沉穩。畫面整體展現了一種純樸、清高的意境。
在技法上,鄭闆橋的國畫有以下特點:
1.毛筆運用:毛筆是國畫的主要工具,鄭闆橋能夠根據需要調整筆觸的粗細和濕度,運用不同的筆觸和墨色表現出細膩、濃淡、幹濕等效果。
2.墨的運用:墨在國畫中至關重要,鄭闆橋通過靈動的墨色表現出線條的粗細、輕重和變化,使畫作更加豐富和立體。
3.色彩運用:雖然國畫以水墨為主,但鄭闆橋也善于運用彩色顔料。他在使用彩色時注重搭配與調和,追求自然、和諧的色彩效果。
4.線條表現:線條在國畫中占據重要地位,鄭闆橋通過線條的粗細、流動與停頓、虛實與變化來塑造物象的形态和結構。他注重練習線條的筆法和力度,使線條生動有力,富有節奏感。
鄭闆橋的代表作有哪些
鄭闆橋,名燮,字克柔。闆橋是他的别号。他生于一六九三年,卒于一七六五年,祖籍江蘇揚州興化縣人。他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他工詩詞、擅文章、精于書法、繪畫,尤其擅長畫竹,他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清代時期乾隆年間著名書畫家和詩人。他的“三絕”詩、書、畫中,怪異之作俯拾即是,甚至連他的創作論亦頗奇談怪論。他時時好發寄語,稱自己的作品是“掀天揭地之文,震雷驚電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原不在尋常眼孔中也。”故此,他又被人們稱之為“揚州八怪”之一。
“揚州八怪”(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鳝、鄭闆橋、李方膺、羅聘),在當時這八位藝術家在政治态度、生活作風、書畫創作等方面都不同于社會流俗,他們的為人有明顯個性,他們的作品,有獨創風格,他們的書畫就形成了“揚州畫派”、“揚州八怪”,而鄭闆橋更是“八怪”之中的佼佼者。
鄭闆橋的一生,經曆了三個帝王。在科舉道路上,曆經了三個階段: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他四十三歲那年,也就是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考中進士,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他五十歲時出任範縣知縣,後調任濰縣任知縣。後因赈災事觸忤上司而辭官,寓居揚州,後以賣畫為生。
“難得糊塗”是鄭闆橋的立身名言。闆橋的“難得糊塗”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典故呢。相傳,清乾隆十六(1751年),鄭闆橋在山東濰縣(今濰坊市)做縣令已曆年,當時濰縣歸萊州管轄。他早就聽說萊州郊外的文峰山上有一通《鄭文公碑》,此碑在我國書法由隸轉楷的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公務繁忙,他一直無暇去看。是年9月19日,鄭闆橋到萊州辦完公事,天色尚早,經人指點,他爬上山,找到了這塊通碑。他如獲至寶,就聚精會神地欣賞研究起來,直到夜幕降臨,碑上的字迹再也看不清才隻好作罷。當他回過神來,舉目四望漆黑一片,才感到為難了,下山的路不熟悉,無法下山。可在這荒山野嶺怎麼過夜呢?尋思好久,忽然發現山上有一處燈光。于是,他便摸黑朝燈光方向走去。到了跟前,見是一所宅院,他叫開門,房主人是一位老者。他通報了自己的姓名和來意,看來,房主人對他早有所聞,熱情歡迎。吃過晚飯,二人便叙談起來。從國事到民事,談得很投機。最後,房主人提出,他有一方石硯,尚無硯名,請鄭闆橋留下墨寶。他欣然應允。房主人拿出一方長方形巨硯,并備好筆墨紙張。當鄭闆橋思考硯銘内容時,才對房主人說:“你看,我隻顧和您說話了,到現在還不知道您的尊姓大名呢。”房主人說“我哪裡還談得上什麼尊姓大名,隻不過是糊塗老人罷了。”鄭闆于是寫下了“難得糊塗”四個大字。主人看過,心靈有所觸動,于是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原來,他在乾隆朝中為官數年,後來因不滿争權奪利、爾虞我詐等腐敗行為,自己又無回天之力,于是便辭官歸隐山林,頤養天年。鄭闆橋聽完,感到意猶未盡,見四字下尚有空白,于是又寫下了:“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難得糊塗”四個字它是一種憤激之詞,這就是說,一個清醒的決看不慣當時世俗的黑暗,隻有使自己變得糊塗,才能免生閑氣。但正直的人又總是糊塗不起來,故而糊塗就更難得了。
鄭闆橋想糊塗又糊塗不了,原因在于他又是極聰明之人,什麼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他無法糊塗。
本來,不糊塗卻要裝糊塗,這就很難。尤其是什麼時候該糊塗,什麼時候該清醒,這個方寸就不易把握。所以闆橋慨歎“難得糊塗”!這“難得糊塗”四個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多少歎息,多少沉重,多少憂傷,又有多少不滿,多少牢騷在其中。
故爾,“難得糊塗”的智慧,實際上包含着一種韬光養晦的世故,或者叫作應世技術。當人處在某種險惡的形勢下,而又對這種形勢無可奈何時,“糊塗”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種應付時局,擺脫困厄的作用。也能寄寓于許多哀痛與沉重。
鄭闆橋的“難得糊塗”正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哲理睿智的啟迪。其實,“難得糊塗”是哲人面對芸芸衆生的執迷而發的機言智語。它猶如禅宗的偈語,是需要用心體悟的。闆橋想讓人們從中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太深于世故,太精于鑽營,不要一味去争,不能功名利祿總是放不下。“糊塗”一點,能讓人得到一種安甯,一種輕松,一種坦蕩,一種悠然,一種自在。
鄭闆橋的“難得糊塗”此言一出,就成了珍品,故此當時許多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鴻儒巨商,都恭恭敬敬的把“難得糊塗”書為條幅,懸挂于廳堂之上,奉為格言警句,頂禮膜拜。
清官為民不染塵,是鄭闆橋做官的準則,他在五十歲時,出任山東範縣知縣,後調任濰縣知縣(今山東濰坊市)知縣七年。他在任職期間,為政清廉,關心民間疾苦,斷案公正,為當地老百姓做過一些好事。比如,遇到荒災之年,他日夜勘察民情,為保全百姓性命,他來不及向上級申報,就果斷地打開糧倉赈濟災民。再如,他還曾“捐廉代輸”,用自己的俸祿替貧苦百姓交納賦稅。為此他作過很多詩詞,如:《逃荒行》、《還家行》、《孤兒行》等,都是憂國憂民之佳作。
鄭闆橋居官謹慎,唯恐不了解民情而辦錯事,他做官一心有功于國,有德于民,關懷人民,同情百姓,這些思想在他的題畫詩《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有所表露。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他居住在縣衙裡,夜間無眠,聽到風吹修竹發出了蕭蕭的聲音,由此産生聯想,想到民間的疾苦;并且感慨深沉地表示,自己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縣官,無力解民這倒懸,可是百姓的種種苦難卻是沉重地萦系在自己的心頭的。
鄭闆橋在任濰縣知縣時,為幫助災民度過荒年,他大興工役,修城鑿池,以工代赈,招來饑民就食赴工;以盡封當地豪坤糧倉,并令邑中大戶開廠煮粥輪流供應,就這樣救活災民無數。這些政績在鄭闆橋的行書代表作《修城記》中詳細記述。
《修城記》的碑文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天地有春必有秋,國家有治必有亂。”闆橋用辯證的觀點分析了自然界和社會發展規律。第二部分:“濰縣地界海濱,号稱殷富,一旦有事,凡張牙利吻之徒欲狼吞而虎噬者,濰其首也。”對濰縣的公正評價和講了修城的重要意義。第三部分:“本縣先為之倡。首修城工六拾尺,計錢三百六十千。”闆橋以身示範,帶頭捐資修城。第四部分:“其餘各任各段,各修各工,本縣一錢一物概不經手。”闆橋用了“承包責任制”的辦法,分段包幹修城,而自己則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修城記》通篇僅用了200多字,就全面闡述了修城的宗旨和修城的重要意義。時至今日,這篇《修城記》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
辭官隐居畫清竹,是鄭闆橋的最終歸宿。鄭闆橋在知縣任上,因替百姓訴訟,辦赈濟,如實上報災情,減免農民一切賦稅,開國庫放糧救災。但由于其他地方官員為了邀功而隐瞞災情,鄭闆橋是正直的官員,不肯為虎作伥,終因他為赈災之事遭到了“大吏”的指責和大戶的反對。他也深感自己“無回天之力”了,隻好“放一著,退一步”了。于是,便在乾隆十八年(1753)憤然辭去縣令,回到老家揚州,當年他已六十一歲了。當他去官之日,濰縣百姓傾城而出,含淚相送,使他倍受感動,闆橋對濰縣父老惜别依依,曾畫竹題詩留别道:“烏紗擲去不為官,囊藁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作為地方官,闆橋離開範縣時一塵不染,告别濰縣時又兩袖清風,這堅貞高潔的情操确實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在他走後的許多年裡,濰縣的百姓家裡都供設他的畫像,以表達敬慕之情。
鄭闆橋回到家鄉江蘇省興化縣(今興化市)後,小住一段時間,便到揚州寓居,以賣畫為生。
鄭闆橋精于繪畫,尤其擅長畫竹。畫出了得意的畫幅,他又喜歡題上一首詩,或是寫上幾句話,把自己的感受,體會說出來,也往往記述有關的事情,或者引發一些議論來。他的題畫詩極富特色。與畫相配,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語言清新、質樸,用句生動、傳神;詩中常見哲理警句,如珠似玉,瑩瑩生輝。或寫蘭、竹,或寫菊、石,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滲透着畫家濃厚的情感意識,讀之令人回味悠長。
鄭闆橋為什麼願意畫竹?這是因為竹子有很多可愛之處。它具有青翠挺秀的形貌,可供觀賞;它的筍芽可供食用,枝幹可制器物,葉子可作藥材,有着多種實用價值。此外它還具有好多可以用來比喻人品的特質:枝幹中空,這叫做“虛心”;節段挺直,這叫做“勁節”;經霜不凋、迎風傲雪,有耐寒的操守;沒有穢氣,不招蟲蟻,有潔淨的品行;如此等等。于是,竹子便成為人們理想的品德的象征和寄托,被稱作“君子”,被視為“良友”,故而文人畫竹,蔚為風氣。
鄭闆橋畫竹,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既不同于宋人文同的茂密,又不同于元人吳稹的豐腴,而是簡淨疏朗,挺拔剛勁。他多用簡筆能在一枝一葉、三竿兩竿之中傳神寫意,顯示性靈,氣韻,也顯示他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筆墨越簡,越要求準确、精煉,越要求高度的概括集中和适當的誇張突出,必須匠心獨運,慘淡經營,才能收到“一以當十”的藝術效果。鄭闆橋努力去追求這種境界,他有一首《題竹》詩,曰:“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灑夜間思。冗繁删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他一面創作,一面思考,删除隻表現形貌的繁枝冗梢,保護能傳達神韻的勁節秀葉,筆下不斷地出現新意,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待到往往因為新穎而感到生疏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成熟,道出了畫家自己“四十年畫竹枝”的藝術經驗,概括了藝術發展的規律。
鄭闆橋有什麼代表作品
鄭闆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其代表作品有:
1.《水墨花卉》:這是鄭闆橋的代表作之一,為銅版畫,畫中花卉細膩流暢,色調純美,是中國畫花鳥畫的經典之作。
2.《秋蟬圖》:這幅畫是鄭闆橋的代表作,所繪的蟬幼小而逼真,落筆有力,枯木幹澀的質地寫得十分出色,表現出秋季的蕭瑟。
3.《題壁》:這是鄭闆橋的代表作之一,用行書寫成,字體樸素而有力,氣韻流暢。
4.《山水遊園圖》:這幅畫是鄭闆橋的代表作之一,體現了其畫功的深厚和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獨到見解,畫中山水自然流暢,人物栩栩如生。
5.《丹青圖》:這是鄭闆橋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幅多幅圖案組成的屏風,其中包括較大的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傳世至今,被譽為“丹青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