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秦篆字帖有哪些
秦篆字帖包括:《峄山碑》、《會稽刻石》。
《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書,高218厘米,寬84厘米。又稱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鄒縣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緻敬門内,1973年移入啟聖殿内保存,現存于鄒城市博物館。
《會稽刻石》:秦始皇巡遊會稽(今浙江紹興)時命令丞相李斯撰文刻石紀功,故稱《會稽刻石》。傳為李斯所書。
秦篆字帖
指用秦朝時期的篆書字體書寫的字帖,它是中國書法曆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秦篆字體優美、典雅,筆劃流暢,富有表現力,是學習書法和了解古代文字的重要工具。
秦篆字帖有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的是《峄山碑》、《會稽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陽陵刻石》等。這些字帖曆史悠久,字體典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曆史意義。
在現代,秦篆字帖仍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和學習。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會臨摹這些字帖,以提升自己的書法水平和了解古代文化。同時,一些出版社也會出版這些經典字帖,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和欣賞秦篆的魅力。
寫大篆需要臨習哪幾種字帖
①選擇容易購買的拓片或影印産品。有銘文的銅器數量繁多,但青銅器銘文的拓片往往難得,因為這些文物是不能随意椎拓的,且即使有拓片照片,往往也隻收在圖錄中,能當做字帖臨習者甚少。現出版較好的大篆字帖,有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西周金文六種》與上海書畫出版社的《金文名品》。《金文名品》收錄圖錄較多,有譯文與注釋,基本為整拓照片影印,但惜在字迹較小,不方便臨習。《西周金文六種》為放大本,臨寫方便,初學者可同時選購。
②字迹清晰,文字成熟者往往适合臨寫創作。現有大篆銘文的青銅器中,文字時期橫跨商周兩朝,很多早期文字難以識讀,偏于圖案化,不适合臨寫創作,相對而言,西周時期的大篆銘文更加适合臨寫。
③字數較多的銘文更适合臨寫。青銅器銘文往往一器一書風,且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文字,在字法上也有明顯差距,不能混用,這也是導緻為什麼大篆作品多為集字創作的原因。因為大篆書法愛好者往往沒有古文字學基礎,曆史學基礎,更談不上考古學基礎了,所以存字較多的大篆銘文,自然成了我們學習的重點,至少能偶爾通過集字的方法,得到幾份完整的内容。
我們臨寫大篆到底學習什麼
很多人會說,用大篆創作作品。不過我認為我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沒有這個能力。因為古文字的識讀到現在在學界都有很多的“未解之謎”,雖然西周文字的識讀要比甲骨文好的多,但仍有較大的争議,所以連篇累牍的創作,我認為并不現實,偶爾書寫一個吉語或是書房聯,倒是可以實現,清末的大篆書法家,往往都是金石學家,而我們今日以大篆為名的書法家,往往連小篆的識讀都有點困難。
那我們學習大篆還有意義麼?當然有!首先我們要承認大篆書法的藝術性,由于其特殊的文字載體與特定的書寫面,導緻其筆畫的質感與章法結字與後期的書法作品有明顯區别,學習大篆書法不但能訓練線條的豐富性,更對書法小品的創作有莫大的好處,因為大篆銘文拓片往往都是以小品的形式出現。
初學大篆以哪些帖為宜
大篆銘文種類繁多,作為書法初學者經常能接觸到的,大抵有這樣幾種:《大盂鼎》、《牆盤》、《曶鼎》、《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
其中最适合初學者的碑帖,我推薦《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三種。下面,先說說為什麼不選《牆盤》、《曶鼎》、《散氏盤》。
①《牆盤》容易寫弱
《牆盤》相對其它幾個名帖來說,單字字形較小,筆畫看起來較細,臨寫時容易寫得小氣,且《牆盤》的長線條較少,對筆力的鍛煉不如其他名帖。
②《曶鼎》拓片難見佳品
現流行市面的《曶鼎》拓片影印字帖中,極少見椎拓精良者,筆畫多不清晰,初學者極易照貓畫虎,産生較為嚴重的文字錯誤。
③《散氏盤》難度較高
《散氏盤》在大篆中的地位,相當于隸書中的《石門頌》,魏碑當中的《石門銘》,它的線條有的非常不規律,初學者很難把握。《散氏盤》結字也并非工穩一路,一派自然天機,需要有一定造型理解能力的同學來學習。
④厚重古樸的《大盂鼎》适合筆力弱的同學
如果老師總說你筆力太弱,那《大盂鼎》絕對适合你,市面較為清晰的《大盂鼎》印刷品數量不少,易得,故适合大部分初學者購買。《大盂鼎》結字工穩中帶有靈動,在廟堂與寫意之間,十分适合對于造型不太拿手的初學者。
⑤工穩的《毛公鼎》适合中鋒欠佳的同學
相對《大盂鼎》,《毛公鼎》的用筆更加簡潔,基本筆筆中鋒,圓起圓收。而《大盂鼎》中有明顯的方尖筆畫,更适合用筆技巧豐富的同學。
⑥“群星散天”的《虢季子白盤》,更适合“章法盲”
《虢季子白盤》的最大價值在于章法排布,幾乎每個字都有一定角度,但整體卻很和諧,整體章法呈現一定的規律性,用“群星散天”來形容,再貼切不過。常寫工穩書體的同學們如果對《虢季子白盤》進行通臨練習,那麼你的章法一定會有很大進步。
缪篆 小篆有哪些名帖
[miù zhuàn]
缪篆,(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
所謂缪篆(miu zhuan),是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叙》記新莽六書稱:“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曲纏繞。具綢缪之義,故名。清代桂馥《缪篆分韻)則将漢魏印采用的多體篆文統稱為“缪篆”。亦稱“摹印篆”。
秦初使用八種文字: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其中的摹印就是缪篆。漢承秦制,漢朝主要使用隸書和缪篆(也稱漢篆)。漢朝的篆書(即漢篆)就是缪篆。著名缪篆
碑帖有《開母廟石阙銘》,《嵩山少室石阙銘》。
小篆名帖:
秦.李斯“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
唐.李陽冰“城隍廟記”“謙卦”
清.鄧石如“千字文”“心經”
“廬山草堂記”
楊沂孫“清楊沂孫篆書”
吳讓之“吳均與朱元思書”
“崔子玉座右銘”
徐三庚“徐三庚篆書冊”
小篆名帖
1:秦.李斯“峄山刻石”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的十餘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先後五次遠途巡視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東齊魯故地登陶縣的峄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後世。”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勒石于峄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從《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翔靈動之勢。書法造詣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
刻石呈豎長方形,水成岩石質,四面刻字。碑高1.9米,寬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側面刊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書。小篆體,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讨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诏,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号,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于繹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争理。功戰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複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号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禦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诏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該碑刻文今已泐毀37字,尚存185字。
2:秦.李斯“泰山刻石”
又名“封泰山碑”: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後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
刻石四面廣狹不等。兩刻辭均為李斯所書。書法嚴謹渾厚,平穩端甯;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結構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泰山刻石】《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峄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迹,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産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于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内外,靡不清淨,施于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诏,永承重戒。
3:唐.李陽冰“城隍廟記”、“三墳記碑”
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名世,精工小篆,圓淳瘦勁,為秦篆一大變革,被譽為李斯後小篆第一人,對後世頗有影響。自秦李斯創制小篆,曆兩漢、魏、晉至隋、唐,逾千載,學書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學中廢。李陽冰以篆書為己任,始學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筆法,然在體勢上變其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顯得婀娜多姿。
《金壺記》稱“陽冰尤精書學,豪駿墨勁,當時人謂曰筆虎。”張旭的筆法也曾得到李陽冰的傳授。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自稱:“斯翁(李斯)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其為:“以瘦勁取勝,若《謙卦銘》,益形怯薄,破壞古法極矣。”
當時顔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也稱,篆自秦漢而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4:清.鄧石如“千字文”
鄧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創始人,安徽懷甯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遊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尤長于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後學《禅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彜器款識、漢碑額等。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他的篆書縱橫捭阖,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
鄧石如又是篆刻家,開創皖派中的鄧派。他以小篆入印,強調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書法篆刻相輔相成。鄧石如的印章有着“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