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古人喝酒的神器酒具有哪些呢
中國曆史上,酒與茶一直中國人最喜歡的飲料。尤其是用傳統方法,通過制作酒曲釀成的酒,更是風格别具,美不勝收。
當時,庶民百姓飲酒大緻有兩種:一是具有悠久傳統的黃酒。另一種則是從宋代開始慢慢普及開來的蒸餾酒。期間也有比重并不很大的葡萄等水果釀制的果汁酒。至于現在我們經常喝到啤酒則是上世紀初出現的事物了。
酒類的不同,決定飲法的不同,因而飲酒的器具也便不同。
商周時,人們普遍使用的酒器很多,不過“尊”(又稱作“樽”)和“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酒器。
“尊”是一種大口、貯酒而備斟的酒器。材質多為青銅,頸微縮,鼓腹,平底。大多為方形或圓形,形制很多,其上常常裝飾有動物形象,有名的有“犧尊”、“象尊”、“龍虎尊”、“四羊方尊”等。《晏子春秋》裡說:“夫不出于樽俎之間,而知千裡之外”,言外之意,宴會上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之間,便能決勝千裡之外,用謀略折服敵人。這裡“俎”是一種盛肉的器皿。
而“爵”則是另一種酒器,需要着重說說。這種酒器,經常看點古代電視連續劇的人們都會有印象。它也是由青銅制作,其形狀為深腹,前邊有流酒的槽,稱作:“流”,槽與口相連處有“柱”,底部有三足,可以放在火上溫酒。
《詩經·小雅》中有:“酌彼康爵,以奏爾時。”康爵即空爵,這兩句是說往喝幹了“爵”中注酒,向你此時心中所尊敬的人敬獻。至于爵位之爵,也是從酒爵之義引申出來的。《禮記·中庸》:“宗廟之禮,所以序昭幕(被祭者所排的位次)也,序爵,所以辯貴賤也。”成語“加官進爵”就是從此而來。
“爵”的形狀非常奇特而且不自然,為中國所獨有,似乎不見于其他的文化之中。
器物的成形,一般會受到其制作材料、或者特定使用目的的影響。“爵”的形狀不規則,應該不是模仿用轉輪成形的日常陶器形。換句話說,“爵”的創意極可能是基于某種要先塑造模型的特别需要。“爵”的成形與鑄造,要較“尊或者“觚”等規則圓筒形的酒器困難的多。“尊”或者“觚”的外範隻要三塊就可以成形。沒有柱的“爵”,則需要八九塊,有柱的“爵”還要再多加兩片範。從鑄造的技術層次來看,“爵”是一種複雜的器型,要求的技術非常高。
嚴格的說,這應該是酒器發展過程中較晚出現發展的器型,但是根據目前出土發掘的成果,“爵”可以說幾乎就是在能夠制造立體酒器之後,馬上就被鑄造的東西。
“爵”的外形作為酒器,有很多地方其實沒有多少實用的需求。它被鑄造成有長尾的樣子,顯然是為了與其長流取的平衡,不易傾倒。但是注酒的流,也沒有多少必要造的的那麼寬且長,甚至是可以不需要的。譬如“觚”、“觯”等酒器都沒有流。“爵”的流上有兩個立柱,好像也沒有考慮多少實際需求,但是卻會增加很多鑄造的麻煩和費用。立柱是在有了“爵”之後,就立刻出現的形式。這應該不是簡單的裝飾,它可能是當時人們基于某種圖騰信仰,特意鑄造出來這種不見于其他文化的異常形狀。“爵”的另一個意義是“雀鳥”。
雖然可以解釋為了起于同音上的假借,但是“爵”的形象,确實像極了許慎《說文解字》所解釋的像“雀鳥”的外形。商朝時有一種神話傳說,說其始祖為吞玄鳥的卵而生的故事,鳥圖騰是東方氏族的共同信仰,商也是發源于東方的氏族,二者之間應該有某種聯系。
現在出土的不少“爵”腹部都有煙炙的痕迹,應該可以推知“爵”是一種溫酒器。“爵”溫酒受熱後,不便用手把它從火上移開,因此鑄造成流上有兩立柱,以便用“木梜”或者布将其提起,也未可知。當然這都是猜測,真正的原因,恐怕永遠是個難以解釋的謎了。
“爵”的容量,漢代的注釋裡說可以容納一升,即不到今天的五分之一的公升,我們可以理解那隻是舉個整數而已,至少從發掘出土的“爵”來看,商代的“爵”都不是很大,容量也很有限。小的恐怕還裝不了一百毫升,大的也不過是二百來毫升。商代的酒,酒精度一般很低,“爵”所裝的酒隻能喝一兩口而已。它不但不足以溫酒,甚至也不便作為酒杯使用。因此,“爵”很可能隻是禮儀的需要,商代貴族們舉行宴會時,拿出“爵”來,隻溫少量的酒,以供行禮時作個樣子,如果真要盡情的飲酒,恐怕“爵”就難以勝任了。
“斝”,是盛行于商朝和西周初期另一種盛酒的酒器。大多是青銅器,形制與“爵”相似,但是形體較大,有三足、兩柱、一鋬(用手提的部分),圓口,平底,無流,無尾。有的是方體四角圓,下面有四足,帶蓋,也有的是腹部分檔,形狀像鬲。“斝”的容量非常大,有的竟然能夠盛七八升的酒。用這種酒器來暢飲,應該遠比“爵”來的痛快。
現在人們經常用一個成語形容酒宴熱鬧,稱之為:“觥籌交錯”,其中“觥”便是一種流行于商代到西周中期的酒器。它的形制不一,大多是青銅所制。鼓腹,有流和鋬,上有蓋,底部有圓座。《詩經·豳風·七月》中有:“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兕觥”以犀牛角雕刻而成,《詩經》中經常出現,後代詩文中提到的“觥”則已經是飲酒器的代稱了。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更将這一酒器傳播的人人皆知。
“觯”也是西周早期的一種酒器。它口大,外形似“尊”,但是比“尊”小。有圓體、橢扁體兩類。圓體形狀的一般是侈口,腹部深而且鼓,頸部微微束,下面有圓腳,下腹部有一隻耳。橢扁體則口寬而侈,腹部深而鼓,束頸或者寬徑,圓足,大多有蓋子。《禮記·禮器》中有:“宗廟之祭,尊者舉觯,卑者舉角”。可見這種酒器也是上等人才能夠使用。
中國古代的酒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相關資料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類似的酒具了。有普通酒具類型,還有以動物為區分酒具。
農業的興起,人們不僅有了賴以生存的糧食,還有了以谷物作為釀酒的原材料。土器的出現使得人們有了杯具,從那個時候開始又分化出了專門的裝酒工具。遠古時期,酒具主要是陶具琢磨制成,早在公元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各樣裝酒的陶具。
酒具的好壞往往形成了一個飲酒者身份的象征,專門的酒具制作者也應運而生,在山東發現了一個古墓穴,當中就出現了大量的酒具。據考古人員分析或者墓主人可能是一個專門制作酒具的人。
到了商代,釀酒業的技術更加發達。青銅器的酒具比例也逐漸提高,中國酒具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可以分為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四大部,其中酒具細分的話占24類。
到了漢代,陶瓷逐漸興起。人們飲酒都是席地而坐,酒樽擺入中間位置。裡面放置舀酒的勺子,飲酒器具也置于地上,形體較胖。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漆制酒具。飲酒器具中,漆制耳杯是最為常見的。
瓷器的酒具大概出現在東漢前後,與陶具相比,不管是釀造酒具還是飲酒的器皿,都更加卓越。唐代的酒杯的形狀比過去要小的很多,因為唐代出現了蒸餾酒。到了宋代陶瓷生産的鼎盛時期,更出現了不少精美的酒具。
古代盛酒器種類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酒器還充滿着寓意,有追求圖騰式的神秘與莊嚴,有追求吉樣的寓意,也有迫求一種身份的象征。盛酒器的發展與當時的生産力水平的發展相一緻,随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手上藝制作的水平和材質的變化最能體現盛酒器的發展。其外形、風格也帶有不同曆史時期的烙印。古代盛酒器種類繁多,主要有尊、獻、擊、鹵、壺、彜、察、甕、瓶等,一般以尊、壺比較常見。在商代,由于釀酒業的發達,青銅器制作技術提高,中國的酒器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所以商周乃至秦國的盛酒器書要以青銅器為主。之後,青銅酒器逐漸衰落,秦漢之際,在中國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為兩漢、魏晉時期的主要類型。漢代,人們飲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器也置于地上,故盛酒器形體較矮胖魏晉時期開始流行坐床,盛酒器變得較為瘦長。瓷器大緻出現于東漢前後。與陶器相比,不管是釀造酒具還是盛酒或飲酒器其,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出現了桌子,也出現了一典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稱為“偏提”,其形狀似今天的酒壺,有詠,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搏、勺。宋代是陶瓷生産鼎盛時期,有不少精美的酒器。宋代人喜歡将黃酒溫熱後飲之,故發明了注子和注碗配套組合。使用時,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人熱水,叮以溫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品酒器以青花、鬥彩、祭紅酒器最有特色.清代瓷制酒器具有清代特色的有琺琅彩、素三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種仿古瓷。不同的材質,不同的造型表達了不同的寓意和飲酒者身份的高低,比如在戰國、秦朝時期青銅材質酒器主要為貴族所用,而陶質酒器在平民中使用廣泛。因此,酒具質量的好壞,往往成為飲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