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禮贊排比句有哪些(白楊禮贊排比的作用)

biang 中華百科 887

本文目錄

  1. 白楊禮贊說課稿
  2. 白楊禮贊教案
  3. 白楊禮贊排比句是什麼

白楊禮贊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白楊禮贊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白楊禮贊說課稿篇1

一、教材的處理

《白楊禮贊》是省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與議論的特點及其作用,初步學會應用這兩種表達方式,提高寫作能力。這一單元要求是第三冊“散文中的記叙與描寫”的深化。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現代文除“能領會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與作用,理解思想内容與文章思路”外,還應“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白楊禮贊》這篇散文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抒情線索,運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同時嚴厲斥責了一些賤視民衆的頑固分子。愛憎分明,感情熾烈,有着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它那質樸的語言,新穎巧妙的構思,成功地運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贊歎。

我的教學設想是,把本文的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通過朗讀訓練,品析語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課時以讨論與對比閱讀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與議論的特點及作用。本說案隻說明第一課時。

據此,我把第一節課的教學目标确定為:第一,引導學生進入散文的意境,領會文章所抒發的強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華兒女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與意志。

這篇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蘊深遠。因此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是初中生還是第一次遇到運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标與重、難點,我準備采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列甯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與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内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如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壯的畫面,播放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雄姿,配樂朗讀,運用直觀形象的闆書等等,以此促進學生的理解,使之進入情境。

當然,“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感情而終于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讀這篇文章,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白楊禮贊》一文構思巧妙,感情濃郁,要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抒發的贊美之情,光靠讀還不夠,還要引導學生品析語言,品析文中反複句從“那”到“這”的變化,品析排比句、反問句逐層擴展的象征意蘊(可以用替換的方法,換成陳述句加以體會)。還要品析“撲入”、“主宰”等傳神的詞語。

三、說學法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内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确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才會有準确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朗讀訓練。

1、把握基調

把握基調對理解作者的思想與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讀出文章的内蘊情感,必須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引導學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熱情贊美的感情基調。

2、讀出感受

本文的朗讀基調确定以後,還要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獲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讀,通過有聲語言表現出自己的感受來,便會進一步增強對文章的理解。

3、讀出節奏

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與重音的體現等,通過節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三個反複句,一組排比反問句,則先讓學生讨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感情。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首先,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北高原單調而無邊無垠的畫面,再接着播放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雄姿。選用富于節奏變化的、雄健的鋼琴曲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産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

第二步,配樂朗讀,激發興趣。通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課堂提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設置的`問題是: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贊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說一句話嗎?例如,“作者贊美了力争上遊的白楊樹。”……學生會很快找出并說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楊樹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追問: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贊美白楊樹的?學生讨論後可以知道,是從生長環境、外部形象,内部氣質等方面。

第四步,指導朗讀。重點指導第二節,學生自己揣摩3~5節。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活動、獨立思考的機會。

然後要求朗讀描寫白楊樹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學讀第一層,要讀得清脆、柔美;男同學讀第二層,要讀得豪爽、有陽剛之氣。在哪裡分層,同學們自己去商量,怎樣才能讀出白楊樹的美,請大家自己體會。因為這裡的層次很清晰,學生完成應該沒問題。之後再追問一下劃分的依據,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再上升一個層次。

第五步,齊讀第7節,揣摩讀法。讨論一組排比反問句的讀法。先要求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然後去朗讀,看效果怎樣。再讓學生思考,四個問句能否調換順序。讓學生明白,這組排比反問句的意思是逐層深入的。之後再追問:文章的題目是《白楊禮贊》,這裡卻寫了其他内容,是不是離題了。通過讨論,讓學生明白這是托物言志的寫法。這裡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師簡要介紹什麼是象征,象征與比喻的區别。再提問:文章第5節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特征與象征意義有無聯系?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礎。并進一步追問這外形的具體象征意義,形成闆書。

第六步,品析語言,深化理解。引導學生品析“撲入”、“主宰”以及反複句出現的“那”、“這”等詞的傳神之處,以及反複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換一換”等方法加以體會。

第七步,深情朗讀,課堂小結。為了檢驗全體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況,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然後教師提出朗讀要求,全體學生深情朗讀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完成練習一,以及練習五。

五、說闆書設計

白楊禮贊

茅盾

(雄壯、偉大)生長環境農民(質樸、嚴肅、堅強)

(力争上遊)外部形象白楊樹———(象征)———人哨兵(傲然挺立)

(倔強挺立)内部氣質(托物)(言志)精神和意志(團結、上進)

本課闆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統一。設計的原則是:求實、求新、求精。

(我的說課内容可能有許多不妥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白楊禮贊說課稿篇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白楊禮贊》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題是“詠物抒懷”,是一組描寫大自然動植物的文章。與第二單元“道德修養”、第五單元“人生體驗”、第六單元“精彩演講”共同組成了人文色彩濃郁的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本單元可以說是進行學生人文熏陶的基礎,在本單元學習結束時,學生對“借物抒情”這種表現手法要能做到靈活運用。蘇教版語文課本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人文性強,語文工具性的強調相對較少,所以要求我們在教學時應靈活一些,也不可忽視語文的工具性。

2、教學内容:《白楊禮贊》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寫于1941年3?月,當時抗日戰争正進入最艱苦的時期,北方人民在共産黨的領導下堅強不屈,團結抗戰,建立了強大的抗日根據地,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茅盾以這篇散文歌頌了北方軍民團結抗戰、奮發向上的精神品質,進而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在散文中主要運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達方式上還運用了抒情和議論。

二、學情分析:

1、心理學告訴我們: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有一定的抽象思維,但以具體形象作支柱,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發展,有較強的表現欲。因此我們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各方面的認知的發展。

2、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如能主動預習課文、課後複習課文等。已經學習了比喻、拟人等修辭方法,學生對分析修辭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礎。

三、設計意圖:

本文的設計,遵循以下幾個思想原則:

1、力求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征,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

2、通過精心設計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以便學生對課文内容有整體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過朗讀、賞析,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主動感知,探索求真,展現自我。

四、教學目标的确定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标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學目标界定為以下三條:

1、自習生字,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确性,積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2、準确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在朗讀的基礎上品味課文準确、優美、富有感情的語言。

3、學習該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楊樹所象征的革命品質,感受中華兒女的奮發向上的精神。第1、2條作為能力訓練目标,第3條作為德育訓練目标。

五、教學重難點的确定:

這篇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蘊深遠。因此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還是第一次遇到運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六、教學方法的确定: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标,這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誦讀法對于初中生來說,怎樣把實際與作品内容結合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采用誦讀法,主要有錄音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2、發現點拔教學法對于形象思維,通過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練習法練習能夠及時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采用仿說練習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4、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學生對白楊樹也不了解,本課可以嘗試利用多媒體制作CAI課件,精心編輯文字、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創設一個優美的畫面,輕松活潑的學習散文的良好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七、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生在充分預習、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必須掌握以下學法:自主學習法要求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注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誦讀品味法這一篇散文語言優美,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通過反複朗讀品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誦讀和品味達到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加深對課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散文的閱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創造性學習法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的精神,學會品味、感悟、遷移、轉換,才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新的東西來,嘗到學習與創造的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由于教材規定的教學課時是一課時,所以要充分利用課前的預習和課後的練習,再進一步的緊扣教材,結合教學目标,妥善處理教學過程,完成教學目标。

(一)布置預習,課前交流:

1、利用工具書,把不認識的字詞注上音并識記字形、字義。

2、劃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為什麼。

3、收集有關茅盾的介紹和白楊樹的圖片。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二)本節課的教學内容主要由四大塊組成:

第一塊:導入新課。出示白楊樹的圖片,簡要說一說畫中白楊樹的特點,并适當展開聯想,說說應用哪些詞形容白楊樹比較适合。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之上,自然地就過渡到茅盾先生在課文第五段對白楊樹外形描寫的學習,感受白楊樹的形态美,并指導朗讀。第二塊:整體誦讀。

1、錄音範讀。根據錄音的朗讀特點,思考該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同時體會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學生自由朗讀,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對白楊樹還做了哪些描寫?然後分析問題,小組讨論。第三塊:問題點撥。

1、要求學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能否調換位置,并比較、朗讀、感受白楊樹的内在美。并歸納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教師要介紹什麼是象征,象征與比喻的區别。再提問:文章第5節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特征與象征意義有無聯系?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明确,這是象征的基礎。并進一步追問這外形的具體象征意義。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層次美和象征美。

2、請學生用上節課所學《海燕》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文章開頭對黃土高原的描寫以及最後對貴族化的楠木的描寫有何作用?并體會白楊樹的生活的環境美。

3、文章的題目是《白楊禮贊》,這裡卻寫了其他内容,是不是離題了。通過讨論,讓學生明白這是托物言志的寫法。第四塊:品讀賞析。再次自由朗讀課文,采用“删一删”、“換一換”等方法加以體會。用詞美:偉岸,正直,樸質,嚴肅;溫和;堅強不屈,挺拔。句式美:難道A;難道B;難道C;難道D。段式美:抑;揚。情感美:淺;深。象征美:物;人;神。第五塊:拓展延伸。結合課文,仿寫抒情句:

1、當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過,難道……難道……難道……難道……

2、讓那些人們去贊美的牡丹,去鄙視這的蓮花我要高聲贊美蓮花!

(三)課外作業:

1、選擇課文中喜歡的語段熟讀并背誦。

2、課外閱讀茅盾的《風景談》。

3、就生活中的某種植物,學用象征手法學寫一段話。

八、說課小結

本節課的内容較多,有些問題學生可能較難把握,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面面俱到,而是以點及面,理清學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點放在學生的品味精彩的語句和對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這篇散文的語段層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學一得。在老師的點撥之下,同時鼓勵學生去“發現”文章的特色。發現的,可以是疑問,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詞句的揣摩。“發現”既沒有限制,又沒有止境。教師隻作适當的點拔,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感悟,從而加深對主旨的認識。

白楊禮贊教案

《白楊禮贊》是中國現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歌頌了正在堅持抗日戰争的北方農民,及其所代表的我們民族的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白楊禮贊教案

一、教學目标

(一)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二)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語句,體味其中蘊涵的情感,賞析關鍵語句。

(三)學習象征的藝術手法以及排比和反問的修辭手法。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楊樹的資料片,讓學生對白楊樹有些感性認識。

2.釋題:“禮”,崇敬,題目的意思是懷着崇敬的心情贊美白楊樹。

3.了解有關寫作背景和文學常識。

閱讀課文注釋①,教師補充:

茅盾,現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鄉。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等。

寫作背景:《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3月,那時,正處于抗日戰争的相持階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學院文學院講學,1940年3月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學,後來離開延安到重慶。

這期間,他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産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緻,

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鞏固和發展了敵後的抗日根據地。

作者從抗日根據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

由于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政府統治區,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

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鬥争精神。

(二)整體感知,初步把握課文基本内容

1?教師範讀全文。

要求學生在聽讀時,聽準語音語調,掃清文字障礙。

[妙手偶得]課文中指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

語出陸遊詩《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藝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

颀,高。

[主宰]支配。

通常還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意思是(樹枝)從樹幹的旁邊斜伸出來。

逸,逃,逃跑。

2?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體會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線索。

明确: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線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楊樹的不平凡,把有關的語句一一找出來。

讨論:如何劃分本文的段落層次?

學生讨論後明确:要劃分段落層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層次劃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發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點明主題。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楊樹與楠木對比,再次贊美白楊樹。

(三)合作探究,研讀課文第一、二部分

1?學生朗讀第一、二部分。

2?思考:開頭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确:開門見山,點明文章題旨,直接抒發了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之情,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3?自由朗讀2—3段,要求找準表現以下内容的詞句:黃土高原特點,見到黃土高原的感覺,見到白楊樹時情緒的變化。

明确:特點: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無邊無垠,坦蕩如砥。

感覺:雄壯,偉大,單調。

情緒:恹恹欲睡,驚奇地叫了一聲。

4?描寫高原的目的是什麼?

明确:①交代白楊樹生長的環境,“雄壯”“偉大”的背景,正面襯托白楊樹的不平凡。

②寫高原單調,令人“恹恹欲睡”,這是從反面為白楊樹不平凡的形象作鋪墊。

(四)結束語

《白楊禮贊》是一篇“美文”,處處滲透着高尚的審美情趣。

文章開頭描繪了白楊樹生長的“環境美”,雄偉壯闊的黃土高原,宛如并肩的遠山的連峰,給人一種壯美之情。

但西北之行所見的白楊樹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樹?作者借贊美白楊樹到底要贊美什麼?讓我們下節課繼續讨論,進一步感受白楊樹的美。

(五)布置作業 1?反複朗讀課文,體會課文抒發的情感。

2?掌握“字詞積累”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課時内容,導入新課

作者在鋪陳贊頌白楊樹前先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渾、遼闊、蒼茫的畫面。

既介紹了白楊樹不平凡的生長環境,表現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種不平凡的氣氛,烘托出白楊樹那傲然聳立、堅強挺拔的美姿。

贊美高原後又說它“單調”,緊接着驟然把白楊樹一下子推送到讀者面前,使之在雄偉的高原這一背景的襯托下,顯得更加清晰、鮮明、高大。

西北之行所見的白楊樹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樹呢?

(二)學習探究,繼續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學生在聽讀時,注意畫出文中有關直接描寫白楊樹的語句。

2?思考幾個問題:

(1)文章選用了哪幾個詞語來概括白楊樹的形象特征?(2)文章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白楊樹的?

(3)作者認為白楊樹的性格特征是什麼?請引用課文中的詞語回答。

學生讨論後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遊”概括了白楊樹的形象特征。

(2)分别從幹、枝、葉、皮等四個方面描寫白楊樹的特點。

寫幹,突出了白楊樹的直;寫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緊靠;寫葉,突出了它的向上;寫皮,則主要點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強挺立”總寫了它的性格特點,并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惡劣環境下堅強不屈的鬥争性格。

(三)學習探究,繼續研讀課文第四部分

通過細緻的描繪,白楊樹筆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了。

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還在于表現白楊樹的“内在美”。

1?教師朗讀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師朗讀時,學生畫出文章中贊美白楊樹的相關詞語。

2?學生思考并讨論如下問題:

(1)在第7段中,作者運用了哪些詞語來贊美白楊樹?(2)文章是如何由樹聯想到人的?

(3)這一部分連用了四個反問句,這一組反問句的意思是怎麼逐步加深的?

學生讨論後歸納:

(1)用七個感情色彩強烈的褒義詞語——“偉岸”“正直”“樸質”“嚴肅”

“溫和”“堅強不屈”“挺拔”,熱情贊美它是“樹中的偉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對比的手法。

(2)以親切談心的語氣将讀者的視線引向“積雪初融”的高原,連用四個反問句,由樹及人,寫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3)第一句由樹及人,啟發人們深思不應該隻覺得它是樹,為下文作鋪墊。

後面三個“難道”,就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它的象征意義。

“不想到”、“不聯想到”、“不更遠一點想到”一層深一層地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第二句從白楊樹的性格出發,點明白楊樹“至少”象征着“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北方農民。

第三句從白楊樹“傲然挺立”的形象出發,把它象征為在敵後堅強不屈守衛家鄉的哨兵。

第四句從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品質出發,把它象征為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氣勢充沛,酣暢淋漓,展示了闊大而深遠的境界。

感情得到升華,文章達到高潮。

(4)學生自由朗讀第7段,體會排比和反問的表達作用。

(5)小結:第8段進一步表明:“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鬥争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深化了四個反問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繼續研讀課文第五部分

1?學生閱讀課文第五部分。

2?讨論:作者将白楊樹與楠木進行比較,目的何在?

教師補充:茅盾同志曾經說過:“貴族化的楠木象征國民政府反動派。

我寫此散文是這樣想的。

學生讨論後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寫楠木,其實是把楠木和白楊樹對比,

再次強調白楊樹的不平凡,與頑固派的觀點形成對比,表明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歌頌抗日軍民,呼應篇首。

(五)總結全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象征的手法。

白楊樹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極其平凡的特點,與作家心目中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作者把歌頌黨、歌頌抗日軍民這樣鮮明的政治觀點和熾烈的情感全部傾注在白楊樹上。

2?以白楊樹的“不平凡”為抒情線索。

第1、4、6、8段分别對白楊樹的“不平凡”盡情歌頌,句式結構相似,意義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個字反複出現,強烈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

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結合,白楊樹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們面前。

(六)布置作業以一種樹木為題,描寫它的形态特點,并賦予它象征意義。

闆書設計

白環境之美

楊不平凡形神之美

樹象征之美

白楊禮贊教案

教學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問句的表達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

教學準備

小黑闆或課件。

設計思路

《白楊禮贊》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寫作的經典篇目,因而在設計中,對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學習重點。

首先在導語中,就先将象征這一寫法初步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從理性上認識什麼是象征。

接下來在整體感知的朗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明确文章中白楊樹象征什麼。

在品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采用象征這一寫法,使學生進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學時數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人。

(播放歌曲《小白楊》。

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頌的僅僅是一棵小小的白楊樹嗎?我們的文學家也曾高聲禮贊過白楊樹,它們在手法上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今天,讓我們一起研讀散文《白楊禮贊》。

2.簡介作者。

(1)讓學生起來介紹。

白楊禮贊排比句是什麼

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麼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隻覺得它隻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後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曆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