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怎麼死的(包公之死是哪一集)

biang 中華百科 796

本文目錄

  1. 曆史上的包勉到底是怎麼死的包勉是怎麼死的
  2. 包公是怎麼死的
  3. 包拯是怎麼死的
  4. 大宋包拯是怎麼死的
  5. 包青天是怎麼死的

曆史上的包勉到底是怎麼死的包勉是怎麼死的

1、包勉是包公的侄子,由于他貪贓枉法,包公把他給鍘掉了。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案件。他的嫂子罵他禽獸不如,因為包公從小父母雙亡,是由他嫂子撫養起來的。

2、像母親那樣對待他,他與他侄兒一起考試,中舉,一個當縣令,一個當開封府尹,而現在他将其唯一的後代給幹處決了。

3、在這種情況下,包公陷入了一種道德困境。最後解決的途徑是包公跪地,直哭嫂娘,此時,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達到了頂峰。嫂子不叫嫂子,叫嫂娘,差一個字兒,然後答應給他養老送終,然後嫂子起來,原諒了他。

包公是怎麼死的

病死。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吊唁,并為其辍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将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于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擴展資料

包拯的家鄉合肥建有包公祠

包拯病逝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的開封,次年由開封護喪歸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1973年,合肥文物部門對包公及其家族墓地進行清理,從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遺骨及其墓志,同時還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們的兩個兒子、兒媳及長孫的遺骨。

1985年,開始動工修建包公墓園。墓園共有包氏家族的六個墓冢,按宋制修建。全稱叫包孝肅公墓園,整座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位于合肥城中南的一段護城河上,人們為了紀念他,這段河也叫包河。在合肥以包河為中心命名的一個區也叫包河區,還有合肥的包河大道。

在包拯的出生地合肥肥東有以包公取名的包公鎮。

包河内建有包公祠,它建于“明弘治年間。到嘉靖時,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肅公祠”。包公祠的迎面正廳是包公享堂。堂中的包拯端坐塑像,造型生動逼真,雙目炯炯,懾人魂魄。塑像旁是一副對聯:“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節到;停車肅遺像,幾人得并姓名尊。”

包河傳說是包拯小時候經常在這條河邊玩耍,人們在包河裡種藕養魚,包河裡的藕,脆嫩無絲(私);包河裡的鲫魚,背呈黑色(鐵),象征包拯一生的“鐵面無私”。

包河有一個沙洲,名“香花墩”,傳說是包拯少年時讀書的地方。位于包公祠東邊,有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内側,是一道道被井繩勒得極深的紋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包拯

包拯是怎麼死的

包拯是因病去世的。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年農曆五月二十四日(7月3日),病殁于開封。宋仁宗趙祯加封包公為東海郡開國侯,贈官禮部尚書,谥孝肅。

妻子董氏把包拯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次年歸葬合肥,墓志銘由同為樞密副使的騎都尉、濮陽縣開國子吳奎撰寫、朝奉郎、上騎都尉楊南仲書寫以及甥将仕郎、守溫州裡安縣令文勳篆蓋(現存安徽省博物館)。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将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于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擴展資料

人物貢獻:

包拯對于有才幹有政績者秉公力薦,如楊邠、王鼎、王綽三人皆為範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擔任江南東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和轉運判官,因任内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吏而有“江東三虎”之稱。後受守舊權臣的忌惡,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轉運使等“監司”官。

包拯雖由守舊派人物王拱辰薦為禦史,卻不為政派所囿,極力主張複用三人,終于使楊邠、王鼎、王綽先後又被起用為荊湖南路轉運使、河北路提點刑獄、江西路提點刑獄。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因而人們廣泛傳誦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轶聞傳說。南宋時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和戲曲,元雜劇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戲如《陳州粜米》。

包拯是以龍圖閣直學士(後世訛為大學士)職名任權知開封府,包拯世稱包龍圖。有小說《三俠五義》(評書界叫《龍圖公案》)流行,遂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包拯

大宋包拯是怎麼死的

是因病逝世的。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吊唁,并為其辍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他28歲中進士,曾先後任天長、端州、赢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知縣、知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

在财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禦使、谏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谥孝肅。他當過的大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擴展資料

人物經曆

在開封府的階段中,包拯“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據《宋史・包拯傳》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後來包拯晉級為“右谏議大夫、權禦史中丞,兼理檢使,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當時,大宋的财政部長“三司使”張方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假公濟私。有個叫劉保衡的商人開了間酒坊,因為經營不善,欠下官府的小麥,折合現錢一百多萬貫。

劉保衡拿不出錢還債,張方平便下令劉保衡變賣家産抵償欠債,張方平自己卻用極低的價格“買”下了劉保衡的家産。包拯認為張方平利用職權,巧取豪奪,罪不容恕,于是上書皇帝,參了張方平一本,張方平因此被罷了官。

不久,宋祁接替了張方平三司使的職務,但是宋祁的人品也不怎麼樣,于是包拯又繼續彈劾宋祁,導緻宋祁又被罷免。

朝廷任命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暫時兼任了财政部長的職務。那時候,歐陽修帶着懷疑說:“包拯接連告倒了張方平和宋祁,這其實是因為他自己貪戀财政部長的肥缺。“包拯并不以為然,他在财政部長的位置上,采取了很多具體措施,努力保障百姓的利益,減輕百姓的負擔。

1062年7月,包拯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包拯的一生鐵面無私、疾惡如仇、剛毅耿直,敢于打擊權貴豪門勢力。他對後代要求極嚴格,凡是包氏子孫中當官的,如有貪贓枉法,活着不得歸本家,死後也不能葬包家祖墳,“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

正因為包拯一生廉潔清正,無私,才能在百姓的心目中樹立起一座崇高的豐碑。當政治清明時,百姓懷念他;政治衰敗時,老百姓更懷念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包拯

包青天是怎麼死的

嘉祐七年(1062)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數日後,旋即因患病逝世,終年六十四歲。獲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禦史,曾建議練兵選将、充實邊備。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谏院,多次論劾權貴。

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擴展資料

包拯以其政績和品行為人愛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歎息之聲,聞于衢路”。

現藏開封博物館的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183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卻已磨去,據說這是因為人們在觀賞碑記時,由于敬仰包拯而經常用手撫摸指點其名,天長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因而人們廣泛傳誦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轶聞傳說。南宋時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和戲曲,元雜劇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戲如《陳州粜米》。

包拯是以龍圖閣直學士(後世訛為大學士)職名任權知開封府,包拯世稱包龍圖。有小說《包公案》(《龍圖公案》)流行,遂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