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重寶是哪個朝代的(元通重寶圖片)

biang 中華百科 850

本文目錄

  1. 曆史上有沒有元通重寶
  2. 元通重寶是哪個朝代的 元通重寶屬于哪個朝代
  3. 元通通寶是哪個朝代的錢币
  4. 我有一枚元通重寶。請問它現在的價值。
  5. 中國曆代年号元通錢币

曆史上有沒有元通重寶

是北宋的亡國之君宋欽宗趙恒于靖康元年(1126)所鑄。

元通重寶三等泉撫卷觀泉歎靖康,宋人懦弱諱此章。傳世有元寶、通寶、重寶三種錢。靖康元通重三種錢已有幾十個版别,其中小平及折三銅鐵、重寶錢均罕見,堪稱宋錢珍品。馬定祥先生曾說:“靖康錢不論何種,均為錢家所珍,流傳甚罕。”

元通重寶是哪個朝代的 元通重寶屬于哪個朝代

1、元通重寶是:北宋的亡國之君宋欽宗趙恒于靖康元年(1126)所鑄,宋朝的。

2、元豐通寶神宗元豐元年(1078)鑄,有銅、鐵、兩種,錢文分篆、隸、行三體,小平徑2.5厘米,重5克。折二徑2.8厘米,折三徑3-3.2厘米,版别可達百種,為宋錢中最多一種,隸書體、背穿上仰、俯月為貴。集隸書體元豐錢時須注意豐字頭,另有一種日本曲字頭元豐,最易魚目混珠。

元通通寶是哪個朝代的錢币

北宋。

簡介:

1、中國古代錢币之一。鑄造。有小平,折二錢和鐵錢。書體有篆書,行書,隸書三種,互成對錢。版别極其複雜,其中以背月小平錢,小平大字篆書,隸書比較少見,另有鐵錢,其中背“陝”者罕見。

2、另有元豐重寶為大珍,折五光背,篆書旋讀,為未發行的樣錢,僅有兩枚存世,市價100萬元以上,且有價無市。近年市面坊間頻頻傳出的所謂“意外發現的“元豐重寶”無一例外皆為赝品。另外還有一枚特别罕見的元豐通寶,俗稱“乾坤元”。

3、此元豐錢由其元字被設計成連緣接郭,象征連天接地而得名,由此見證方孔圓錢的“天圓地方說”并不是無據可依,此錢元字超出了所有字體範疇的變化,為錢币史上所未見之大膽設計,乃為元豐錢中一奇特大珍。

我有一枚元通重寶。請問它現在的價值。

價格:20000左右。

大量的珍稀錢币面世,意味着珍稀錢币的等級下降,所謂的孤品錢币将走下神壇。但伴随着新的珍稀錢币出現。中國古代錢币的存世數量。珍稀錢币的排名面臨着一次大洗牌。

古錢币具有較大收藏投資空間,升值最快的當數其中的珍品類古錢币,在市場上十分受追捧,漲幅很大。而古錢币中的珍稀品種則升值幅度更為驚人。

如在2009年11月中國秋季拍賣會錢币專場中,一枚極其罕見的崇甯重寶”以196萬元人民币的高價成交,尤其是在2010年5月中國春拍古錢專場中,存世孤品——戰國趙鑄大型“武陽”背“一兩”三孔布以100萬起拍,經過各位買家近40次激烈競價,最終以352.8萬元人民币的天價成交,創出古錢拍賣新紀錄。

古代錢币早期形态主要是貝類貨币:

在中國,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币形态是實物貨币,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币、鑄币;到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錢币的主要形式就是金屬貨币。中國金屬鑄币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每一種錢币文字的字體各有特征,不同時代的鑄币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征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币。

中國曆代年号元通錢币

使用過"元通"的有漢元通寶(後漢)\周元通寶(後周)\宋元通寶(北宋)

中國年号鑄币表

朝代帝王在位時間年号發行錢币及備注

夏商周夏朝(前2070~前1600)天然貝殼

(前2070~商朝(前1600~前1046)骨貝、銅貝、石貝

前256)周朝(前1046~前256)空首布、平首布、陶貝、玉貝

春秋戰國魏國(前403~前225)“蒲反一釿”圓跨布、安邑二釿布

齊國(前1046~前221)“齊之法化”刀币、墨刀、安陽刀

燕國(前1046~前222)“明刀”刀币

趙國(前403~前228)“晉陽半”尖足布币、邯鄲刀

楚國(前1042~前224)“郢爰”餅币、蟻鼻錢、陳爰餅

韓國(前403~前229)“平陰”方足布币

秦始皇帝(赢政)前221~前210秦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前221~206)二世皇帝(赢胡亥)前209~前207整頓半兩錢的規章制度

三世皇帝(赢子嬰)前207~前206

西漢高祖(劉邦)前206~前195三铢半兩・榆莢半兩

惠帝(劉盈)前194~前188

(前221~23)少帝恭(劉恭)(呂後攝政)前187~前184八铢半兩

少帝弘(劉弘)(呂後攝政)前183~前180五分錢

文帝(劉恒)前179~前157四铢半兩

景帝(劉啟)前156~前141

武帝(劉徹)前140~前87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三铢錢・郡國五铢

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昭帝(劉弗陵)前86~前74始元、元鳳、元平昭帝五铢

昌邑王(劉賀)前74

宣帝(劉詢)前73~前49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宣帝五铢、小五铢

元帝(劉奭)前48~前33初元、永光、建昭、竟甯四出五铢

成帝(劉骜)前32~前7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

哀帝(劉欣)前6~公元1建平、元壽

平帝(劉衎)公元1~公元6元始

孺子嬰(劉嬰)公元6~公元8居攝、初始

新王莽 9~20始建國、天鳳、地皇契刀五百・貨布・布泉·貨泉·

(8~23)國寶金匮直萬・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

更始帝(劉玄) 21-23更始更始五铢、鐵半兩五铢(公孫述)

東漢光武帝(劉秀) 23~57建武、建武中元建武五铢

明帝(劉莊) 58~75永平

(25~220)章帝(劉炟) 76~87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劉肇) 88~105永元、元興

殇帝(劉隆) 106~106延平

安帝(劉祜) 107~125永初、元初、永甯、建光、延光

少帝(劉懿) 125

順帝(劉保) 126~144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

沖帝(劉炳) 144~145永熹

質帝(劉缵) 146~146本初

桓帝(劉志) 147~167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

靈帝(劉宏) 168~189建甯、熹平、光和、中平四出五铢

廢帝(劉辯) 189減邊五铢、延環五铢

獻帝(劉協) 190~220初平、興平、建安、延康董卓五铢(無文小錢)

三國

魏文帝(曹丕) 220~226黃初沿用漢五铢

明帝(曹睿) 227~239太和、青龍、景初壓五壓金五铢

(220~265)齊王(曹芳) 240~254正始、嘉平

高貴鄉公(曹髦) 254~260正元、甘露

元帝(曹奂)(陳留王) 260~265景元、鹹熙

吳大帝(孫權) 222~252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會稽王(孫亮) 252~258建興、五鳳、太平

(222~280)景帝(孫休) 258~264永安

末帝(孫皓) 264~280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玺、天紀

蜀(漢)昭烈帝(劉備) 221~223蜀五铢・直百五铢・直百・直一·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221~363)後主(劉禅) 223~263

西晉、東晉、十六國

西晉武帝(司馬炎) 265~290泰始、鹹甯、太康、太熙、沿用舊錢

惠帝(司馬衷) 290~306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甯、太安、永安、建武、永興、光熙一類小型私鑄泉泉、貨貨、貨泉、布泉、貨布可能為當時豪強鑄造

(265~316)懷帝(司馬熾) 306~313永嘉

愍帝(司馬邺) 313~316建興

東晉元帝(司馬睿) 317~322建武、大興、永昌趙王石勒造“豐貨”

明帝(司馬紹) 322~325永昌、太甯沈充造“沈郎五铢”

(317~420)成帝(司馬衍) 325~342太甯、鹹和、鹹康成漢李壽造“漢興”錢

康帝(司馬嶽) 342~344建元

穆帝(司馬聃) 344~361永和、升平

哀帝(司馬丕) 361~365隆和、興甯

海西公(司馬奕) 365~370太和

簡文帝(司馬昱) 370~372鹹安

孝武帝(司馬曜) 372~396甯康、太元

安帝(司馬德宗) 396~418隆安、元興、義熙北涼造“涼造新泉”

恭帝(司馬德文) 418~420元熙夏造“大夏真興”

南北朝(420~581)

南朝武帝(劉裕) 420~422永初

少帝(劉義符) 422~424景平

宋文帝(劉義隆) 424~453元嘉四铢

孝武帝(劉駿) 453~464孝建、大明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前廢帝(劉子業) 465永光、景和兩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

(420~479)明帝(劉彧) 465~472泰始、泰豫

後廢帝(劉昱)(蒼梧王) 472~477元徽

順帝(劉準) 477~479升明

高帝(蕭道成) 479~482建元

武帝(蕭赜) 482~493永明劉悛在四川蒙山鑄南齊五铢

齊明帝(蕭鸾) 493~498建武、永泰

東昏侯(蕭寶卷) 498~501永元

(479~502)和帝(蕭寶融) 501~502中興

武帝(蕭衍) 502~549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天監五铢、公式女錢、背四決鐵五铢、太清豐樂

簡文帝(蕭綱) 549~551大寶

梁元帝(蕭繹) 552~554承聖

(502~557)

敬帝(蕭方智) 555~557紹泰、太平四柱五铢、兩柱五铢

武帝(陳霸先) 557~559永定

文帝(陳蒨) 560~566天嘉、天康天嘉五铢

陳廢帝(陳伯宗)(臨海王) 567~568光大

(557~589)宣帝(陳顼) 569~582太建太貨六铢

後主(陳叔寶) 583~589至德、祯明

北朝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登國、皇始、天興、天賜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永興、神瑞、泰常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423~452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太和五铢(北魏)495年

文成帝(拓跋浚) 452~465承平、興安、興光、太安、和平

(386~534)獻文帝(拓跋弘) 466~471天安、皇興

孝文帝(元宏) 471~499延興、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 500~515景明、正始、永平、延昌永平五铢

孝明帝(元诩) 516~528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

孝莊帝(元子攸) 527~530建義、永安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長廣王(元晔) 530-531建明

節闵帝(元恭) 531普泰

安定王(元朗) 531~532中興

孝武帝(元修) 532~534太昌、永興、永熙

孝靜帝(元善見) 534~550天平、元象小樣永安五铢

東魏

(534~550)

文帝(元寶炬) 535~551大統大統五铢(西魏)540年

西魏廢(元欽) 551~554——

(535~557)恭帝(拓跋廓) 554~557——

文宣帝(高洋) 549~559天保常平五铢(齊)553年

廢帝(高殷) 559~560乾明

北齊孝昭帝(高演) 560~561皇建

武成帝(高湛) 561~564太甯、河清

(550~577)後主(高緯) 564~577天統、武平、隆化

幼主(高恒) 577承光

孝闵帝(宇文覺) 557——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明帝(宇文毓) 557~560武成

北周武帝(宇文邕) 560~578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布泉(北周)561年

宣帝(宇文贇) 578~579大成

(557~581)靜帝(宇文闡) 579~581大象、大定永通萬國(北周)579年

隋文帝(楊堅) 581~604開皇、仁壽置樣五铢、五铢白錢

炀帝(楊廣) 604~617大業

(581~618)恭帝(楊侑) 617~618義甯

唐高祖(李淵) 618~626武德開元通寶

太宗(李世民) 626~649貞觀

高宗(李治) 649~683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乾封泉寶

(618~907)中宗(李顯) 684嗣聖

705~710神龍、景龍(複國号唐)

睿宗(李旦) 684~690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載初(武後執政)

710~712景雲、太極、延和

則天皇帝(改國号周) 690~705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曆、久視、大足、長安

玄宗(李隆基) 712~756先天、開元、天寶

肅宗(李亨) 756~762至德、乾元、上元乾元重寶·(史思明)得一元寶・順天元寶

代宗(李豫) 762~779寶應、廣德、永泰、大曆大曆通寶(有内地與新疆鑄兩種)

德宗(李适) 779~805建中、興元、貞元建中通寶(新疆鑄)

順宗(李誦) 805永貞尚有“大”、“中”、“元”字錢

憲宗(李純) 805~820元和

穆宗(李恒) 820~824長慶

敬宗(李湛) 824~827寶曆

文宗(李昂) 827~840寶曆、太和、開成

武宗(李炎) 840~846會昌會昌開元有背:昌、京、洛、益、藍;荊、襄、越、宣、兖;洪、潤、潭、鄂、平;興、梁、廣、梓、福;永、丹、桂共23局

宣宗(李忱) 846~859大中

懿宗(李漼) 859~873大中、鹹通

僖宗(李儇) 873~888鹹通、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昭宗(李晔) 888~904龍紀、大順、景福、乾甯、光化、天複、天佑

哀帝(李柷) 904~907天佑

五代・十國

後梁太祖(朱全忠) 907~910開平、乾化開平元寶附劉仁恭鑄: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寶當千·應天元寶·應聖元寶·鐵貨布·鐵五铢(仿隋式樣)

(907~923)末帝(朱友貞) 911~923乾化、貞明、龍德附徐知诰鑄:大齊通寶

五代・十國附前蜀鑄: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鹹康元寶·乾德元寶

後唐莊宗(李存勖) 923~926同光

(923~936)明宗(李嗣源) 926~934天成、長興天成元寶

闵帝(李從厚) 934~935應順(李從珂年号清泰,934-937)附南漢鑄:鉛開元通寶·乾亨重寶·乾亨通寶

五代・十國附後蜀鑄:廣政通寶·大蜀通寶

後晉高祖(石敬瑭) 936~944天福天福元寶

(936~946)出帝(石重貴) 944~947天福、開運附閩鑄:開元通寶背閩、福·永隆通寶·天德重寶

五代・十國附吳越鑄:鉛開元

後漢高祖(劉知遠) 947~948天福、乾佑漢元通寶

(947~950)隐帝(劉承佑) 948~951乾佑附楚鑄:開元通寶小鉛錢·乾封泉寶大鐵錢·天策府寶

五代・十國附南唐鑄:唐國通寶·大唐通寶·保大元寶·永通泉貨·南唐開元

後周太祖(郭威) 951~954顯德周元通寶

(951~960)世宗(柴榮) 954~960顯德

太祖(趙匡胤) 960~976建隆、乾德、開寶宋元通寶

北宋太宗(趙光義) 976-997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李順)應運元寶

(960~1127)真宗(趙恒) 998~1022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興鹹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僖通寶

仁宗(趙祯) 1022~1063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曆、皇佑、至和、嘉佑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佑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曆重寶·

皇佑通寶·至和元寶·至和重寶、至和通寶·嘉佑元寶·嘉佑通寶

英宗(趙曙) 1064~1067治平治平元寶·治平通寶

神宗(趙顼) 1068~1085熙甯、元豐熙甯元寶·熙甯通寶·熙甯重寶·元豐通寶·元豐重寶

哲宗(趙煦) 1086~1101元佑、紹聖、元符元佑通寶·紹聖元寶·紹聖通寶·紹聖重寶·元符通寶·元符重寶

徽宗(趙佶) 1101~1125建中靖國、崇甯、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建國通寶·聖宋元寶·聖宋通寶·崇甯通寶·崇甯重寶·崇甯元寶·大觀通寶·大觀元寶·政和通寶·政和重寶·重和同胞·宣和元寶·宣和通寶

欽宗(趙桓) 1126~?靖康靖康元寶·靖康通寶

南宋高宗(趙構) 1127~1162建炎、紹興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紹興元寶·紹興通寶

孝宗(趙昚) 1163~1190隆興、乾道、淳熙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淳熙通寶

光宗(趙敦) 1190~1194紹熙紹熙元寶·紹熙通寶

(1127~1279)甯宗(趙擴) 1195~1224慶元、嘉泰、開僖、嘉定慶元通寶·慶元通寶·嘉泰通寶·嘉泰元寶·開僖通寶·開僖元寶·嘉定通寶·嘉定元寶·嘉定雜寶

理宗(趙昀) 1225~1264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大宋元寶·大宋通寶·聖宋重寶・寶慶元寶·紹定元寶·紹定通寶

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嘉熙通寶·嘉熙重寶

淳佑元寶·淳佑通寶·皇宋通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

度宗(趙禥) 1265~1274鹹淳鹹淳元寶·臨安府錢牌--南宋後期

恭宗(趙顯) 1275德佑

端宗(趙昰) 1276~1278景炎

帝昺(趙昺) 1278~1279祥興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907~926神冊、天贊、天顯、通行泉貨·天顯通寶

太宗(耶律徳光) 926~947天顯、會同、大同會同通寶?

(907~1125)世宗(耶律阮) 947~951天祿天祿通寶

穆宗(耶律璟) 951~969應曆應曆通寶

景宗(耶律賢) 969~982寶甯、乾亨寶甯通寶

聖宗(耶律隆緒) 982~1031乾亨、統和、開泰、太平統和通寶

興宗(耶律宗真) 1031~1054景福、重熙景福通寶·重熙通寶

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清甯、鹹雍、大(太)康、大安、壽昌清甯通寶·鹹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乾統、天慶、保大乾統元寶·天慶元寶

西夏景宗(李元昊) 1032~1048顯道、廣運、大慶、天授禮法延祚

(1038~1227)毅宗(李諒祚) 1048~1067延嗣甯國、天佑垂聖、福聖承道、duo都、拱化西夏文福聖寶錢・

惠宗(李秉常) 1067~1086乾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西夏文大安寶錢·大安通寶

崇宗(李乾順) 1086~1139天儀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貞觀、雍甯、元德、正德、大德西夏文貞觀寶錢·元德通寶、重寶·大德通寶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大慶、人慶、天盛、乾佑西夏文乾佑寶錢·天盛、乾佑元寶

桓宗(李純佑) 1193~1206天慶西夏文天慶寶錢·天慶元寶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應天、皇建皇建元寶

神宗(李遵顼) 1211~1223光定光定元寶

獻宗(李徳旺) 1223~1226乾定

末主(李睍) 1226~1227寶義

金太祖(完顔阿骨打) 1115~1123收國、天輔

(1115~1234)太宗(完顔晟) 1123~1135天會僞齊劉豫:阜昌元寶、通寶、重寶

熙宗(完顔亶) 1135~1149天會、天眷、皇統

海陵王(完顔亮) 1149~1161天德、貞元、正隆天眷通寶、元寶·皇統元寶

世宗(完顔雍) 1161~1189大定大定通寶

章宗(完顔景) 1189~1208明昌、承安、泰和承安寶貨銀铤·泰和通寶、重寶

衛紹王(完顔永濟) 1208~1213大安、崇慶、至甯崇慶元寶·崇慶通寶·至甯元寶

宣宗(完顔珣) 1213~1223貞佑、興定、元光貞佑元寶、通寶

哀宗(完顔守緒) 1223~1232正大、開興、天興

末帝(完顔承麟) 1232——

太祖(鐵木真) 1206~1227——

睿宗(拖雷) 1228——

太宗(窩闊台) 1229~1241——

定宗(貴由) 1241~1246——

憲宗(蒙哥) 1251~1259——

元世祖(忽必烈) 1260~1294中統、至元大朝通寶·中統元寶·至元通寶

孛兒隻斤氏成宗(鐵穆耳) 1294~1307元貞、大德元貞元寶、通寶·大德元寶、通寶

(1279~1368)武宗(海山) 1308~1311至大至大通寶、元寶·大元通寶、國寶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1311~1320皇慶皇慶元寶

英宗(碩德八剌) 1321~1323延佑延佑元寶、通寶

泰定帝(也孫貼木兒) 1323~1328至治至治元寶、通寶·大元至治

天順帝(阿速吉八) 1328泰定泰定通寶、元寶

文宗(圖貼睦爾) 1328~1329緻和

明宗(和世La) 1329~1332天順

甯宗(懿麟質班) 1332天曆

順帝(妥歡貼睦爾) 1333~1368至順、元統、至元、至正至順元寶、通寶、至元元寶、通寶·至正通寶、之寶

大周張士誠 1353天佑通寶

大宋韓林兒 1355龍鳳通寶

天完徐壽輝 1358天啟通寶·天定通寶

漢陳友諒 1360大義通寶

吳王朱元璋大中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洪武洪武通寶

恵帝(朱允炆) 1399~1402建文

成祖(朱棣) 1403~1424永樂永樂通寶

(1368~1644)仁宗(朱高熾) 1425洪熙洪熙通寶

宣宗(朱瞻基) 1426~1435宣德宣德通寶

英宗(朱祁鎮) 1436~1449正統

景宗(朱祁钰) 1450~1457景泰

英宗(朱祁鎮) 1457~1464天順

憲宗(朱見深) 1465~1487成化

孝宗(朱佑樘) 1488~1505弘治弘治通寶

武宗(朱厚照) 1506~1521正德

世宗(朱厚熜) 1522~1567嘉靖嘉靖通寶

穆宗(朱載垕) 1567~1572隆慶隆慶通寶

神宗(朱翊鈞) 1573~1620萬曆萬曆通寶

光宗(朱常洛) 1620泰昌泰昌通寶

熹宗(朱由校) 1621~1627天啟天啟通寶

毅宗(朱由檢) 1628~1644崇祯崇祯通寶

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永昌通寶·大順通寶·西王賞功

南明 1644~1662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三藩 1673~1680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裕民通寶

清太祖(努爾哈赤) 1616~1626天命天命漢錢、天命通寶

愛新覺羅氏太宗(皇太極) 1626~1643天聰、崇德天聰漢錢

(1616~1911)世祖(福臨) 1644~1661順治順治通寶

聖祖(玄烨) 1661~1722康熙康熙通寶

世宗(胤禛) 1723~1735雍正雍正通寶

高宗(弘曆) 1736~1795乾隆乾隆通寶

仁宗(顒琰) 1796~1820嘉慶嘉慶通寶

宣宗(旻甯) 1821~1850道光道光通寶

文宗(奕詝) 1851~1861鹹豐鹹豐通寶·重寶·元寶

穆宗(載淳) 1862~1874同治同治通寶·重寶

德宗(載湉) 1875~1908光緒光緒通寶·重寶

恭宗(溥儀) 1909~1911宣統宣統通寶

太平天國天國通寶·天國聖寶·太平天國·太平聖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