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有哪些不同的含義(包袱有哪些不同的含義圖片)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包袱的含義有哪些
  2. 說一個人有包袱在不同語境中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3. 相聲中:“包袱” 的含義

包袱的含義有哪些

1、算賬:

(1)計算賬目。如:“你别打擾他,他正在算賬呢。”

(2)吃虧或失敗後與人較量。如:“好了,這回算你赢,下回我再跟你算賬!”

2、意思:

(1)語言文字等的意義。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意見;願望。大家的意思是一起去。

(3)指禮品所代表的心意。這不過是我的一點意思,你就收下吧!

(4)指表示一點心意。大家受累了,得買些東西意思一下。

(5)某種趨勢或苗頭。天有點要下雨的意思。

(6)情趣;趣味。這棵松樹長得像座寶塔,真有意思。

3、包袱:

(1)包衣服等東西的布。

(2)用布包起來的包兒。

(3)比喻某種負擔:思想包袱。不能把贍養父母看成是包袱。

(4)指相聲、快書等曲藝中的笑料。把笑料說出來叫抖包袱。

4、水分:

(1)物體内所含的水:水分充足。植物靠它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2)比喻某一情況中夾雜的不真實的成分:他說的話裡有很大水分。

5、黃色

(1)黃的顔色。如,她穿着黃色的上衣。

(2)屬性詞。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的:黃色小說。黃色錄像。

擴展資料:

辨析方法:

多義詞往往與修辭手法,如“比喻、借代、雙關”等結合考查;有時也和病句,如“表意不明”等結合考查;有時也和同義詞結合在一起考查。在古文閱讀中,設題者既考查實詞中的一詞多義,也考查虛詞中的一詞多義。辨析多義詞,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從現象辨析

例如,(1)他這個人不難求,太好說話了。

(2)他這個人太好說大話了。

不難判斷,(1)中的“好”讀上聲,是“易于、便于”的意思。(2)中的“好”讀去聲,是“喜歡、愛好”的意思。

2、從詞義辨析

例如,(1)山上到處是盛開的杜鵑。

(2)樹林裡傳來了杜鵑的叫聲。

其中,(1)中的“杜鵑”指的是“杜鵑花”,而(2)中的“杜鵑”指的是“杜鵑鳥”。

3、從詞性辨析

例如,(1)他作為學生代表參加了大會。

(2)他是代表小李來參加大會的。

顯然,(1)中的“代表”是名詞,(2)中的“代表”是動詞。

4、從語境辨析

例如,(1)把電視關上,我們要學習文件。

(2)大家注意,下午要拿學習文件來。

從語境中看出,(1)中的“學習文件”是指從事的某項活動;(2)中的“學習文件”,則是要拿的東西,而不是進行的活動。

5、從搭配辨析

例如,(1)我們要學先進,趕先進。

(2)他正在趕蒼蠅。

(3)他在百忙之中趕寫了這篇文章。

其中,(1)中的“趕”與“先進(人)”搭配,是“追”的意思;(2)中的“趕”與“蒼蠅(昆蟲)”搭配,是“驅逐”的意思;(3)中的“趕”與“文章(涉及的任務)”搭配,是“加快行動,使不誤時間”的意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多義詞

說一個人有包袱在不同語境中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當我們提到一個人有包袱,其實暗示着多種含義。首先,它源于相聲藝術中的術語,象征着那個人在語言表達中具有幽默感和喜劇效果,通過精心設計的鋪墊和轉折,使得聽者産生笑聲,這是一種贊美。

其次,包袱在日常生活中還有着行李包裹的含義。在古代,這個詞特指用布折疊成的簡單行囊,可以裝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而在現代,它通常指代背包或行李箱,能攜帶更多的物品,無論是旅行還是日常出行。

然而,"有包袱"也意味着負擔和壓力。在娛樂圈中,"偶像包袱"特指明星在鏡頭前為了保持形象而表現出的緊張感或刻意的行為。而在日常生活中,"思想包袱"則用來形容一個人承受着過多的心理壓力,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某個任務中。

總的來說,"有包袱"這個詞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解讀,既可以贊美一個人的幽默才能,也可以指代其物質或精神上的負擔。理解這些含義,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确地解讀他人的話語和行為。

相聲中:“包袱” 的含義

簡單的說:“包袱”的含義就是相聲中的笑料.

相聲中的其他術語:

1.“撲盲子”——就是沒準詞兒,表演起來有很大的随意性.馬三爺曾經說:"撲盲子"是一種手法,讓人聽着東一頭,西一頭,自個兒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好像是沒準詞兒,其實那都是演員表演出來的,不過得讓人家看不出破綻罷了.

2.“吊坎兒”——又叫春點,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術語,吊坎兒就是那些過去吃江湖飯的人的一種術語.這種術語兩個目的:一個方便,另外一個是保密.幹嗎要保密?比如說有兩位相聲演員,要跟一個老闆去講價錢,又不能明着說,兩個人用幾句吊坎兒,說幾句春點,自己明白了,那個老闆沒聽明白.三言五語呢,把這個價錢就談成了.吊坎兒非常簡練,那麼春點當中總共的詞彙也就兩百多個,這兩百多個可以說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說在生活中的語言很豐富,說吃飯不好呢叫"差勁",人長得不好看叫"醜陋",産品質量不好叫"不咋地".那麼用春點來說的話,總共兩個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這詞兒有點兒怪怪的,不過挺好記的,好記也不能用,當着相聲演員你要說誰念嘬的話,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碼兒”——指沒有師承的相聲演員或者外行。

4.“皮兒薄”——老舍曾經說:"說相聲第一要沉得住氣,放出一副冷面孔,永遠不許笑,而且要控制住觀衆的注意力,用幹淨利落的口齒,在說到緊要處,使出全副氣力,斬釘截鐵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話,則全場必定爆出一片彩聲,哄堂大笑,用句術語來說,這叫做'皮兒薄',言其一戳即破."

5.“擺知”——指拜師收徒儀式。

6.“一頭沉”——甲台詞較多,以甲的叙述,介紹,評論,講解,摹拟為主.乙聽見叙述的同時,有時與甲議論發表看法,有時提出問題請甲解釋,更多的是為甲的論點作補充.通過乙嚴絲合縫的襯托,點出問題,加深矛盾,揭示主題,抖響"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懸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強大智慧含量的東西提前告訴觀衆或者聽衆,從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8.“貫口”——就是麻利的,有節奏的語言進行表演.經典段子很多,如《報菜名》,《地理圖》,《八扇屏》,《開粥場》等.

9.“柳活兒”——分歌柳兒和戲柳兒,簡單說就是學唱。

10.“怯口活兒”——又作“切口”。傳統相聲以北京話為語言核心,運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聲的"怯口活兒",是找尋不同方言之間因誤說,誤聽而制造的誤解,從中調笑,或可從諷刺裡反省。“先挂”——與“抓哏”同。即相聲演出時,演員往往現場抓取可笑的插話題材,在節目中穿插進去,用以引起觀衆發笑。并能很好地結合節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結果。

11.“墊話”——相聲演員登場表演正式節目前的開場白,有時也是一個小節目,吸引觀衆注意或點明正式節目的内容。

12.“入活”——相聲演出時,用以将墊話引入正題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說相聲,一上場,開口就點題,稱之為“硬入活”。

14.“開門柳”——即“墊話”,舊時也起着招攬觀衆作用。

15.“葷口”——陳舊卑*庸俗的語言。

16.“發托賣像”——雙簧術語。背後的說唱,前臉的學其動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聲中柳活(學唱)的兩種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諧音産生包袱,“正唱”則靠學得逼真,唱的很象而産生“正尖”。

18.“倒口”——相聲術語,是指相聲裡模拟方言,也稱“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聲時,設在廟會、集市、街頭空地上的演出場所。演員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觀衆租賃桌、凳,供觀衆坐席。撂地”賣藝按場地分可以分為三等:上等的設有遮涼布棚和闆凳;中等的隻有一圈闆凳;下等的什麼設施都沒有。又稱:“明地兒”。

20.“畫鍋”——舊時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聲演員,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劃圈、寫字,以吸引觀衆,稱為“畫鍋”。意為畫一個飯鍋,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為舊相聲中的特有名詞,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頭,以博得觀衆一笑。

22.“鋪網”——即後來發展的“墊話”。

23.“唱哏”——即”柳活”。

24.“髒哏”——即“葷口”。舊相聲中陳舊卑*庸俗的語言。

25.“相聲雙簧”——相聲雙簧是雙簧的标準形式,雙簧附屬于相聲,正式的雙簧都是由相聲演員演出,故在雙簧之前加上相聲二字。後背不論蹲着坐着,都是相聲雙簧。相聲來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員過去都是自彈自唱。彈弦必須坐着,蹲着沒法彈。因此,兩把椅子,後背坐着的雙簧應是雙簧的原始形式。後來形式曲種獨立,後背大都不能彈弦了,所以改為蹲着,隐蔽遮臉。

26.“曲藝雙簧”——所謂曲藝雙簧,其本身是曲藝相聲,其表演則是雙簧。電視播放導航《曲苑雜談》中有電視相聲,這是将對口相聲的老唱片、錄音配像。相聲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電視劇場景拍攝,将相聲中所學的語言對口型,合成電視片。聽聲是相聲,看像是故事劇,實際是雙簧。這種雙簧後背錄音中是二人,前臉化妝扮演很多人。電視相聲就是曲藝雙簧,因為它在曲藝範疇之内,其扮演超過了相聲雙簧,其相聲台詞又不夠戲劇雙簧的條件,隻能叫曲藝雙簧。這種雙簧,遠有常寶(小蘑菇)、常連安的《相面》,近有侯寶林的《三棒鼓》、《空城計》等,再近的有馬志明的《夜來麻将聲》、《糾紛》等。侯寶林的《空城計》正好與雙簧創始人黃輔臣相反,是他兒子侯躍文前臉配像。

27.“檔”——有一些名氣的相聲演員組合搭檔,用相聲界的行話說,叫做幾個“檔”,如張壽臣一檔,常寶堃一檔,戴少甫就一檔,侯寶林一檔,我馬三立也算是一檔。

“挑籠子”——與唱戲的角兒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樣。“跟包”背着角兒的行頭靴包,拿着包頭用具的提盒子、飲場的壺碗等等,是專門侍候角兒的,後台扮戲,台上飲場,都是“跟包”的活。“挑籠子”的雖然也提一個提盒,裡面放上說相聲的道具折扇、手絹,唱太平歌詞的竹闆,還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壺碗等等,但是無須侍候扮裝及飲場。“挑籠子”的既要幹演出的一切雜活,如打掃場地、擺凳子、打水、斂錢等,還要為師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師父說累了的時侯“墊場”,說個笑話,來個單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詞。

28.“刨着使”——意思是預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觀衆能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着矛盾的發展和沖突,在叙述中反複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鮮明,而達到進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聲”——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聲,過去隻叫“三人活”。“群口相聲”、“多人相聲”都是解放後出現的名稱。從前有這樣的說法:“一個人為說,二人為逗,仨人為湊,四人為哄,五個人就亂了。”

30.“泥(ni四音)縫兒”——群口相聲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員的中間。“泥(ni)縫兒”,取其填補磚牆縫隙之意,顧名思義,來往于甲乙之間,起着連接作用。

31.“掌旋”——舊時相聲場子掌權的那種人叫“掌旋”,這是行話。跑江湖的人到處轉,叫做“旋”,北京話音念做“學”。

32.“摳溜”——即數來寶。

33.“酥年兒”——相聲說的乏味,把聽衆說走了。

34.“念年兒”——指沒有聽衆或者很少。

35.“火年兒”——指聽衆很多。

36.“門長”——相聲界裡每一輩的大師兄叫“門長”。

37.“活”——段子

38.一塊"活"——一個段子

39."使活兒的"——相聲行話,即逗哏者.

40."量活兒的"——相聲行話,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關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挂”——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碼前”——快一點

47.“碼後”——慢一點

48.“格念”——别說了

49.“杵頭”——錢

50.“抛杵”——給錢

51.“杵門子”——要錢

52.“對托”——正合适

53.“黃調”——不搭調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頭”——嗓子

57.“圓粘”——招徕觀衆

58."包袱"點——愛笑的觀衆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蠱”——發生問題

61.“抽簽”——少數觀衆退場

62.“開閘”——大批觀衆退場

63.“攢兒亮”——心裡明白

64.“對兒春”——對口相聲

65.“單春”——單口相聲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買賣”——掙錢多

69.“冊子”——台詞本子

70.“醒攢兒”——覺悟了

71.“稀溜綱”——逗趣的話

72.“疃春”——相聲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觀衆走了

76.“盤兒尖”——面孔漂亮

77.“撇蘇兒”——哭

78.“瓤”——餓

79.“念啃”——沒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