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鄭闆橋擅長畫什麼動物
所畫動物甚少,擅長畫驢。
鄭燮"燮"讀音xieˋ,字克柔,号闆橋、闆橋道人,江蘇興化大垛人,祖籍蘇州,清朝官員、學者、書法家。“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闆橋全集》。
多才多藝
1.畫竹:
自謂畫竹多于紙窗粉壁見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題道:“吾之竹清俗雅脫乎,書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有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寫竹,更将款題于竹石間,以竹之“介于否,堅多節”來表達自我孤高的情操。
2.工楷隸:
綜合草隸篆楷四體,再加入蘭竹筆意,寫來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稱“六分半書”,他以黃山谷筆緻增強作畫的氣勢,以“亂石鋪街、浪裡插篙”形容其書法的變化與立論的依據。
3.擅畫蘭竹石:
體貌書朗,風格勁峭,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蔣士铨題畫蘭詩中說:“闆橋作畫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闆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是姿緻。”這段話,将“書”與“畫”在他作品中的關系真是說得透剔極了。
4.書畫特色:
獨創寫意,着意趣味。他自謂應有“真氣、真趣、真意”
5.詩文特性:
(1)去陳舊套語。(2)白話代替古典。(3)暗喻民族志節。
李苦禅、齊白石、徐悲鴻、戴嵩、鄭闆橋擅長畫什麼
李苦禅擅畫花鳥和鷹,齊白石擅長畫蝦,徐悲鴻擅長畫馬,戴嵩擅長畫牛,鄭闆橋擅長畫竹。
1、李苦禅
出身貧寒,自幼受到家鄉傳統文化之熏陶,走上了藝術征途。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曾任杭州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擅畫花鳥和鷹,晚年常作巨幅通屏。
1899年,1月11日(農曆戊戌年十一月三十日),誕生于山東省高唐縣李奇莊的一個貧苦農家,取名英傑,字超三。1916年,入山東聊城省立二中,從國畫家孫占群習畫,首先學畫荷花。同年作中國畫《貓》《雞》和《鶴》。
1922年,考入國立北京美術學校西畫系,靠夜間拉人力車維持生計。同學林一盡眼見李苦禅的困苦,贈李苦禅“苦禅”二字。“苦”取自佛門四谛之第一字,“禅”乃李苦禅擅長之大寫意畫。李苦禅欣然接受。
2、齊白石
齊白石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于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裡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3、徐悲鴻
徐悲鴻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徐悲鴻被尊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遺願,夫人廖靜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全部捐獻給國家。
4、戴嵩
戴嵩向來以畫牛著稱。他的畫牛和韓幹的畫馬同樣著名。合稱“韓馬戴牛”。戴嵩有一幅“鬥牛圖”被宋朝的大臣馬知節所收藏。馬知節非常珍視這幅圖。有一天,天氣晴朗幹燥,馬知節把這幅“鬥牛圖”從箱底拿出來,放在大廳前曬太陽。
一個農夫前來撽租稅,看見這幅圖。他看著看著,不禁笑了出來。馬知節在旁覺得很奇怪,便問農夫:“你懂得畫嗎?這張圖有什麼可笑啊?”農夫回答說:“我隻是個種田人,并不懂得畫,但是卻很了解活生生的牛。
牛打架的時候,一定把尾巴緊緊地夾在大腿中間,力氣再大的人也沒有辦法把它拉出來。可是你看這張‘鬥牛圖’,兩隻牛氣沖沖地在打鬥,而它們的尾巴卻舉得高高的。這根本和實際情形不一樣嘛!”馬知節聽了,對這農夫的見識非常佩服。
5、鄭闆橋
鄭闆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闆橋,人稱闆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闆橋一生隻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擴展資料鄭闆橋的書法藝術
鄭闆橋書法,用隸體摻人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人稱“闆橋體”。其畫,多以蘭草竹石為主,蘭竹幾成其心靈的鄭闆橋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由他23歲寫的《小楷歐陽修《秋聲賦》和30歲寫的《小楷範質詩》推知,闆橋早年學書從歐陽詢人手。其字體工整秀勁,但略顯拘謹:這與當時書壇盛行勻整秀媚的館閣體,并以此作為科舉取士的标準字體有關。
對此,鄭闆橋曾說:“蠅頭小楷太勻停,長恐工書損性靈。”在他40歲中進士以後就很少再寫了。鄭闆橋書法最被稱道的是“六分半書”,即以“漢八分”(隸書的一種)雜人楷、行、草而獨創一格的“闆橋體”。
“六分半”書,是鄭闆橋對自己獨創性書法的一種諧谑稱謂。隸書中有一種筆畫多波磔的“八分書”,所謂“六分半”,其意大體是隸書,但摻雜了楷,行、篆、草等别的書體。《行書曹操詩》軸(如同,現藏揚州博物館)可視為“六分半”體的代表作。
此件寫曹操《觀滄海》詩,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體隸意頗濃,兼有篆和楷;形體扁長相間,宅勢以方正為主而略有擺宕。
拙樸擴悍,恰與曹詩雄偉闊大的風格相似。鄭闆橋曾在《贈潘桐岡》詩中稱道自己的書法:“吾曹筆陣淩雲煙,掃空氛翳鋪青天。一行兩行書數字,南箕北鬥排星躔。”
鄭闆橋書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長短、方圓、肥瘦、疏密錯落穿插,如“亂石鋪街”,縱放中含着規矩。看似随筆揮灑,整體觀之卻産生跳躍靈動的節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書論書》橫幅,時已七十高齡,乃晚年佳作。
大意是說蘇東坡喜用宣城諸葛氏齊鋒筆,寫起來十分如意,後來改用别的筆,就手心不相應。闆橋自己喜用泰州鄧氏羊毫筆,寫起來婉轉飛動,無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鄧氏羊毫比作宣城諸葛齊鋒,最後說:“予何敢妄拟東坡?
而用筆作書皆愛肥不愛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結字大大小小,筆劃粗粗細細,态勢欹欹斜斜,點畫、提按、使轉如樂行于耳,鳥飛于空,魚遊于水,在一種态情任意的節律中顯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紹基說他的字“間以蘭竹意緻,尤為别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苦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齊白石(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悲鴻(現代畫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戴嵩(唐代畫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闆橋
我國名畫家鄭闆橋擅長畫什麼
蘭、竹、石。
鄭闆橋是清代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世稱詩書畫三絕,不過一生隻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那擅長畫的畫也便在這三者之中了。
他的畫一般隻有幾竿竹、一塊石、幾筆蘭,構圖很簡單,但構思布局卻十分巧妙,用墨的濃淡襯出立體感。竹葉蘭葉都是一筆勾成,雖隻有黑色一種,但能讓人感到蘭竹的勃勃生氣。
擴展資料
主要成就
詩書畫三絕
1、書法藝術
鄭闆橋書法,用隸體摻人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人稱“闆橋體”。其畫,多以蘭草竹石為主,蘭竹幾成其心靈的鄭闆橋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由他23歲寫的《小楷歐陽修《秋聲賦》和30歲寫的《小楷範質詩》推知,闆橋早年學書從歐陽詢人手。
其字體工整秀勁,但略顯拘謹:這與當時書壇盛行勻整秀媚的館閣體,并以此作為科舉取士的标準字體有關。對此,鄭闆橋曾說:“蠅頭小楷太勻停,長恐工書損性靈。”
在他40歲中進士以後就很少再寫了。鄭闆橋書法最被稱道的是“六分半書”,即以“漢八分”(隸書的一種)雜人楷、行、草而獨創一格的“闆橋體”。
2、繪畫藝術
鄭闆橋的題畫詩已擺脫傳統單純的以詩就畫或以畫就詩的窠臼,他每畫必題以詩,有題必佳,達到“畫狀畫之像”“詩發難畫之意”,詩畫映照,無限拓展畫面的廣度。
鄭闆橋的題畫詩是關注現實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槍似劍的文字,針砭時弊,正如他在《蘭竹石圖》中雲:“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固不在尋常蹊徑中也。”
3、詩歌藝術
《竹石》
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譯文:緊緊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闆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