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哪些人被淩遲處死(古代哪些人被淩遲)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被淩遲處死的曆史名人有哪些
  2. 古代什麼樣的人會受到淩遲處死
  3. 中國曆史上有多少人被淩遲處死
  4. 曆史上有哪些名人是被淩遲處死的

被淩遲處死的曆史名人有哪些

劉瑾:明代宦官,傳聞磔刑淩遲三日,割三千三百刀。行刑時,北京圍觀百姓以一錢争奪其肉,下酒生食之,以洩其憤。

王杲:努爾哈赤的外祖父。反朝廷被淩遲處死。

鄭鄤:崇祯年間庶吉士,遭溫體仁誣陷,以“杖母不孝”被淩遲處死。

耿精忠:清朝康熙年間,因康熙帝撤藩,叛清失敗而被淩遲處死。

太平軍北伐将領林鳳翔、李開芳:被俘,都押解到北京淩遲示衆。

撚軍首領張洛行、賴文光兵敗被俘,也受了淩遲之刑。

石達開:太平天國翼王,領兵被困大渡河,降清以救全軍。與所屬同被淩遲。所屬不勝痛楚慘呼,石達開斥之:“何遂不能忍此須臾?當念我輩得彼,亦正如此可耳。”至死寂無聲。

袁崇煥:明末抗清名将,因崇祯皇帝懷疑其謀反,以“通虜謀叛”被淩遲處死。

符珠哩:(音譯,漢語拼音:Fúzhūli):因謀反于1905年4月10日被處刑

康小八: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被“淩遲”處死的人,是清末大鬧北京城的惡棍康小八,康小八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有一天,他在一家剃頭棚理發時,發現剃頭匠和一位顧客正在閑談,并大罵康小八不得好死。康小八理發完後問二人:“你們認識康小八嗎?”二人說:“誰認識這種混賬的東西。”康小八“嘿嘿”冷笑一聲說:“今天康八爺就叫你們倆當個明白鬼。”說着拔出手槍将二人擊斃。康小八被緝拿歸案後,在北京菜市口被“淩遲”處死。

清嘉慶八年(1803)亦有一人因“大逆”遭淩遲處死。是年二月二十日清仁宗颙琰從圓明園回宮進神武門。此時一人從神武門西側俗稱“黑老呱殿”之後沖出欲刺嘉慶。此人被捕後審不出所以然來,隻知名叫成德是一雜役。因其罪惡滔天,定淩遲處死,同時被殺的有他兩個十來歲的孩子。成德淩遲處死應在菜市口,據雲成德被淩遲過程中到後來“血盡但流黃水而已”,“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剮到一半成德對劊子手說:“快些”,劊子手回答他“上讓你多受些罪”,“遂閉目不複言”。淩遲後還要枭首陳屍示衆,以警效尤。

1542年,宮婢楊金英等人謀害世宗朱厚煾未遂,事發被捕,楊金英、楊蓮香等十六名宮女不分首謀和協從,一律淩遲處死,并且锉屍枭首。

古代什麼樣的人會受到淩遲處死

在明朝以及明以前,這種刑法主要用于處罰那些十惡不赦的犯罪,如謀反、大逆等。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淩遲刑。但後來為了鎮壓農民反抗,對于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淩遲刑,這在清朝中前期尤為突出。至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清朝在修訂《大清現行律例》時,正式取消了淩遲刑。

中國曆史上有多少人被淩遲處死

淩遲”俗稱“千刀萬剮”,是我國封建社會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淩遲”主要是針對犯了謀反、犯上作亂、“口語狂悖”等“大逆”、“逆倫”罪的人設置的。也就是說,“淩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的。“淩遲”的執行方式是将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極盡痛苦而死,讓那些聲稱“腦袋掉了不過碗大個疤”的好漢,想速求一死而不得,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據民間傳言,“淩遲”處死時,劊子手先在犯人前大肌上割一塊肉抛上天,這叫“祭天肉”;第二刀叫“遮眼罩”,劊子手把犯人頭上的肉皮割開,耷拉下來遮住眼睛,避免犯人與劊子手四目相對,防止犯人在極其痛苦時放射出異常陰冷、恐懼的目光而使劊子手心慌意亂,影響行刑。

曆史上有記載被“淩遲”處死的人,如明朝末年的大宦官劉瑾。“例該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頭一天先剮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開刀,一共剮了3天。”再如明朝天啟進士、翰林院庶吉士鄭曼,崇祯年間遭溫體仁誣陷,以“杖母不孝”被“淩遲”處死,剮了3600刀。這兩個案子都是由皇帝欽定的,依據《大明律》量刑。

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被“淩遲”處死的人,是清末大鬧北京城的惡棍康小八,康小八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有一天,他在一家剃頭棚理發時,發現剃頭匠和一位顧客正在閑談,并大罵康小八不得好死。康小八理發完後問二人:“你們認識康小八嗎?”二人說:“誰認識這種混賬的東西。”康小八“嘿嘿”冷笑一聲說:“今天康八爺就叫你們倆當個明白鬼。”說着拔出手槍将二人擊斃。康小八被緝拿歸案後,在北京菜市口被“淩遲”處死。

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罰是“斬首”,五代才開始在刑法之外增設了“淩遲”的條款,元朝開始把“淩遲”作為正式條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随着封建社會的結束,“淩遲”這種慘無人道的酷刑,也随之被廢除了。

“淩遲”一詞見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淩遲”一詞借用來作一種刑罰的名稱,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沈家本《曆代刑法分考》)淩遲刑在史籍中有支解、磔等多種名稱,雖然說法不同,但施刑的手段差不多。這一刑法始于五代。“淩遲”是死刑的一種。這種刑罰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始見于《遼史·刑法志》:“死刑有絞、斬、淩遲之屬。”沈家本先生說“淩遲之刑始見於此,古無有也。”(沈家本《曆代刑法分考》)遼代以後,宋、元、明、清的史書中均有關于淩遲刑的記載。《宋史·刑法志》介紹:“淩遲者先斷其肢體,乃抉其吭,當時之極法也。”《大明律》、《大清律》中都有明文規定:“謀反大逆: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阙,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淩遲處死。”“絞斬以外有淩遲,以處大逆不道諸罪者。”市井罵人“小挨刀的”“幹刀萬剮”的說法是有所據的。官修的史書不便把這種酷刑的手段說得太詳細。明人王明德就說得比較清楚了:“淩遲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餘脔,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髒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寸磔,就是一寸一寸地割。“相傳有八刀之說,先頭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枭首。皆劊子手師徒口授,他人不知也,京師與保定亦微有不同,似此重法,而國家未明定制度,未詳其故。”(沈家本《曆代刑法分考》)八刀淩遲不能算作寸磔,淩遲究竟割多少刀,正如沈家本先生所說法無明文,全憑劊子手具體操作。

曆史上有哪些名人是被淩遲處死的

淩遲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極刑,其殘酷性遠在斬首之上。在中國曆史上被淩遲處死的名人并不多,說到中國曆史上被淩遲處死的名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末名将袁崇煥、明朝大太監劉瑾以及清朝康熙年間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

袁崇煥是文人出身,他在萬曆末年考中進士,并且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縣的知縣。袁崇煥雖然是文官,但是他平日裡喜歡跟别人談論兵法,在軍事方面有一定的才能。天啟2年,袁崇煥奉命進京觐見明熹宗,這次進京袁崇煥受到破格提拔,被任命在兵部任職。此後數年,袁崇煥在和後金作戰中取得了幾次大捷,不過最終還是因為魏忠賢的緣故憤而辭官。

崇祯皇帝繼位後,魏忠賢遭到清算,袁崇煥得以重新任用為兵部尚書等職務。崇祯2年,袁崇煥駐守關外,當時皇太極率兵入侵明朝龍井關、大安口等地,并且直逼明朝京師。得知消息後,袁崇煥急忙率領祖大壽等将領入關來守衛京師。京師解圍後,朝中魏忠賢的餘黨卻上書彈劾袁崇煥擅殺毛文龍、與後金有密約等事項。多疑的崇祯皇帝開始懷疑袁崇煥,袁崇煥因此入獄,并且最終被崇祯帝淩遲處死。

耿精忠也是中國曆史上被皇帝淩遲處死的人之一。靖南王耿精忠原本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一,駐守福建。1673年,康熙皇帝做出撤藩的決定,同年底,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舉兵反清。南方和西部的一些漢人官員也紛紛加入了吳三桂的反清隊伍,台灣的鄭成功後人,以及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加入了反清的隊伍。

起初,康熙皇帝派人去招安耿精忠,但是耿精忠并不理會康熙皇帝,帶兵一路攻打浙江,江西等地。不過耿精忠的勢力在起兵兩年後就被清廷平定。耿精忠再次歸順清廷,并且向康熙皇帝表示願意戴罪立功。當時三藩之亂還在進行中,康熙皇帝也需要人馬來幫他平定叛亂,于是就同意了耿精忠戴罪立功的請求。後來有人上書康熙皇帝說耿精忠歸降後仍有反叛的迹象。康熙皇帝于是召見耿精忠路進京問話,并且将他囚禁在獄中。等到三藩之亂平定後,大學士明珠上書康熙皇帝羅列耿精忠的罪名,指出耿精忠負恩作亂,罪大惡極。最終,耿精忠被康熙皇帝淩遲處死。

中國曆史上被淩遲處死的名人,還有明朝時期大名鼎鼎的大太監劉瑾。劉瑾在明武宗正德年間,由于得到皇帝的厚愛,權傾朝野,胡亂幹政。後來禦史楊一清和大學士李東陽等人聯手向武宗朱厚照揭發劉瑾的罪名。朱厚照看到劉瑾的罪名後大吃一驚,親自去查抄劉瑾的家,最終證實了劉瑾的這些罪名。劉瑾最終入獄,并且被朱厚照淩遲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