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楊貴妃怎麼死的(安史之亂楊貴妃被殺于何處)

biang 中華百科 729

本文目錄

  1. 引起唐朝動亂的楊貴妃,最後是怎麼死的
  2. 楊貴妃怎麼死的
  3. 安史之亂誰殺了楊貴妃

引起唐朝動亂的楊貴妃,最後是怎麼死的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楊貴妃被迫逃出皇宮,最後自缢在馬嵬坡,一代美人香消玉殒。楊貴妃原名楊玉環,天資聰穎,容貌豔麗并且精通歌舞,在出席一次宴會時,被壽王李瑁看中,求娶為王妃,二人成婚五載恩愛異常,但貌美的楊玉環卻被唐玄宗看中,為了能夠霸占楊玉環,唐玄宗命她出家為尼,改換身份之後接入皇宮封為貴妃。

楊玉環入宮之後,得到唐玄宗的全部寵愛,後宮粉黛無顔色,三千寵愛在一身,當時楊玉環喜歡吃荔枝,但荔枝生長在遙遠的南方,運輸不便,唐玄宗為了滿足楊玉環的口腹之欲,耗費無數人力物力開辟了一條運輸荔枝的管道,每當荔枝成熟的時候,快馬加鞭送到京城,由此可見楊玉環的盛寵。

唐玄宗在初登基的時候兢兢業業,勤于政務,大唐在他的帶領下日新月異,一片繁榮景象,但随着時間推移,唐玄宗變得懈怠,況且身邊又有楊玉環這樣的美人陪伴,唐玄宗更加不思朝政,他當時極為寵信胡人安祿山,朝中政務大多交給他處理,久而久之安祿山的野心越來越大,何況他垂涎于楊貴妃的美貌多年,在經過準備之後,唐朝爆發了戰争,稱為安史之亂。

唐玄宗不得已帶着楊貴妃出逃,在來到馬嵬坡之後天降大雨,全軍在此修整,但此時軍中卻流言四起,大家将安史之亂的罪責安到楊玉環的頭上,認為如果沒有她,便不會有這常戰亂,而且現在這樣危急關頭,唐玄宗仍然将她帶在身邊百般呵護,這樣的君王不值得大家賣命,眼看士兵的情緒越來越激烈,為了防止兵變發生,唐玄宗在大臣的多番遊說下忍痛賜死楊玉環。

楊貴妃怎麼死的

關于楊貴妃的死因,曆史上有多個不同的說法。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是楊貴妃在安祿山叛變中死于馬嵬坡。

具體解釋:

《舊唐書》卷五一講,安祿山反叛,玄宗等逃離長安,途徑馬嵬坡時,賜死楊貴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後來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舊情,密令改葬。當挖開舊冢時,發現“初瘗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

因為楊國忠的錯誤決策,本該固若金湯的潼關天險被叛軍很快就攻破,長安城危在旦夕,玄宗驚慌,連夜帶着楊貴妃和皇宮禁衛軍以及一部分文武大臣逃往四川,跑到馬嵬驿的時候已經是第三天中午了,衆将士又饑又餓,心裡滿是怨氣,正好看到楊國忠和吐蕃人在一起,于是就大喊“楊國忠勾結胡人”沖上去将他亂刃分屍,參與嘩變的士兵越來越多。

傍晚的時候大批士兵包圍了玄宗和貴妃所在的驿站,龍武大将軍陳玄禮來見玄宗,對他說道“士兵們情緒激動之下殺死了宰相楊國忠,現在心中憂懼,害怕您秋後算賬,所以想請您殺死貴妃”玄宗回道“這都是我的過錯,與貴妃無關”士兵們不從,堅決要求處死楊貴妃,不然就不再跟随玄宗去四川了。眼看着一場更大規模的嘩變就要出現,玄宗無奈,隻能向将士們妥協,含淚殺死了楊貴妃。

《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緻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确實死于馬嵬坡。後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隻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擴展資料:

關于楊貴妃死因的其他說法:

1、死于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于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将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别,“遂缢死于佛室”。

《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缢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于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别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缢死貴妃于佛堂前的梨樹之下。

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缢死于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楊貴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将官看着這個過程,确認楊貴妃已死後,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過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歸隊。

2、死于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于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于一些唐詩中的描述。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缢死于馬嵬驿,因為缢死是不會見血的。

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

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馬嵬驿》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3、吞金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

這種說法僅見于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晖。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顔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

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并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裡兒中”,故而才與衆說有異。然而,陳氏并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裡兒中”才傳得此說。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将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獻,上皇視之凄惋,乃令圖其形于别殿,朝夕視之。(《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

4、逃往日本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驿被繼死的,乃是個待女。禁軍将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待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

5、貶為廉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驿,隻是被貶為廉人,并被下放于民間。

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着另一種意思。假設以“長恨”為篇名,寫到馬嵬就不寫了,何苦還要在後面假設個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從而俞先生認為,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驿。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楊玉環

光明網: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絲路芬芳

安史之亂誰殺了楊貴妃

楊貴妃因安史之亂被亂賊逼死。

安祿山以誅楊國忠、清君側為借口造反,危及京都,玄宗欲西行入蜀,行至陝西興平縣馬嵬坡,早遷咎于國忠的太子李亨一派人見國忠與吐蕃談事,以勾結蕃人謀反的罪名殺了楊國忠,又逼請玄帝處決楊貴妃。楊貴妃被缢死,年38歲。

曆史上楊貴妃不過是唐肅宗奪權的犧牲品,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由于唐玄宗的失誤,催促名将哥舒翰出潼關迎戰,最終導緻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長安門戶潼關淪陷。之後唐玄宗在禁軍的護衛下,倉皇西逃入蜀。

唐玄宗一行走到馬嵬驿時,随從的禁軍将士因一路上饑餓疲勞,心中怨恨。于是在禁軍統領陳玄禮的率領下,以“誅殺宰相楊國忠、貴妃楊玉環”為由發動兵變,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馬嵬坡兵變。

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

禁軍軍士認為楊貴妃必須殺。安史之亂究竟為什麼會發生?藩鎮割據這政治體制的不行,都是無關緊要的,但是楊國忠借用楊貴妃的名義禍亂朝綱,逼迫安祿山造反,這才是根本原因,楊貴妃是他的靠山,沒有她在宮裡禍禍皇帝,沒有她做國賊的依仗,就沒有國賊的肆意妄為。

不殺死她不足以平民憤,何況楊貴妃隻要活着,他們就不能好好活着,是他們嘩變殺了國賊,誰知道日後,她會不會吹枕頭風借皇帝的手來滅他們。所以,楊貴妃必須死,否則唐玄宗這個皇帝也就别想做了,已經到了如此地步,也不用講究那麼多了。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