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包拯是怎麼死的
包拯是因病去世的。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年農曆五月二十四日(7月3日),病殁于開封。宋仁宗趙祯加封包公為東海郡開國侯,贈官禮部尚書,谥孝肅。
妻子董氏把包拯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次年歸葬合肥,墓志銘由同為樞密副使的騎都尉、濮陽縣開國子吳奎撰寫、朝奉郎、上騎都尉楊南仲書寫以及甥将仕郎、守溫州裡安縣令文勳篆蓋(現存安徽省博物館)。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将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于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擴展資料
人物貢獻:
包拯對于有才幹有政績者秉公力薦,如楊邠、王鼎、王綽三人皆為範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擔任江南東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和轉運判官,因任内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吏而有“江東三虎”之稱。後受守舊權臣的忌惡,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轉運使等“監司”官。
包拯雖由守舊派人物王拱辰薦為禦史,卻不為政派所囿,極力主張複用三人,終于使楊邠、王鼎、王綽先後又被起用為荊湖南路轉運使、河北路提點刑獄、江西路提點刑獄。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因而人們廣泛傳誦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轶聞傳說。南宋時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和戲曲,元雜劇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戲如《陳州粜米》。
包拯是以龍圖閣直學士(後世訛為大學士)職名任權知開封府,包拯世稱包龍圖。有小說《三俠五義》(評書界叫《龍圖公案》)流行,遂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包拯
大宋包拯是怎麼死的
是因病逝世的。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吊唁,并為其辍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他28歲中進士,曾先後任天長、端州、赢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知縣、知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
在财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禦使、谏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谥孝肅。他當過的大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擴展資料
人物經曆
在開封府的階段中,包拯“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據《宋史・包拯傳》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後來包拯晉級為“右谏議大夫、權禦史中丞,兼理檢使,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當時,大宋的财政部長“三司使”張方平,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假公濟私。有個叫劉保衡的商人開了間酒坊,因為經營不善,欠下官府的小麥,折合現錢一百多萬貫。
劉保衡拿不出錢還債,張方平便下令劉保衡變賣家産抵償欠債,張方平自己卻用極低的價格“買”下了劉保衡的家産。包拯認為張方平利用職權,巧取豪奪,罪不容恕,于是上書皇帝,參了張方平一本,張方平因此被罷了官。
不久,宋祁接替了張方平三司使的職務,但是宋祁的人品也不怎麼樣,于是包拯又繼續彈劾宋祁,導緻宋祁又被罷免。
朝廷任命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暫時兼任了财政部長的職務。那時候,歐陽修帶着懷疑說:“包拯接連告倒了張方平和宋祁,這其實是因為他自己貪戀财政部長的肥缺。“包拯并不以為然,他在财政部長的位置上,采取了很多具體措施,努力保障百姓的利益,減輕百姓的負擔。
1062年7月,包拯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包拯的一生鐵面無私、疾惡如仇、剛毅耿直,敢于打擊權貴豪門勢力。他對後代要求極嚴格,凡是包氏子孫中當官的,如有貪贓枉法,活着不得歸本家,死後也不能葬包家祖墳,“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
正因為包拯一生廉潔清正,無私,才能在百姓的心目中樹立起一座崇高的豐碑。當政治清明時,百姓懷念他;政治衰敗時,老百姓更懷念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包拯
宋朝包拯(包青天)是怎麼死的
宋朝包拯(包青天)是突然得病死的。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吊唁,并為其辍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禦史,曾建議練兵選将、充實邊備。曆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谏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将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于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最後是咋死的
生病。
包拯是生病死的。1062年,包拯生病後 13天就病發身亡,死在開封府,包拯之死。史書上記載包拯死于 63歲,死之前身體健康是一個硬朗的小老頭。1062年包拯突然死于一場暴病,這讓很多專家都很懷疑。
1908年,合肥政府在修建包拯墓的時候鑒定出包拯的骨頭中有過量的砷元素,砷元素特别高這說明包拯不是自然死亡,包拯不是死于暴病就是死于謀殺。包拯是被被毒死的還是死于暴病,曆史上都無從驗證。
因為這場病來得太過突然,所以包大人生前,也沒怎麼遭受過病痛的折磨。在其死後,皇帝為其辍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而包大人去世之後,他的兒子也繼承了包大人的優良品格,成了一個正直清廉的好官,包家也是香火綿長,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後人。
包拯少年時代簡介:
少年時代的包拯,便成長于北宋的這段黃金時代當中。另外,包家也不是什麼普通人家,從包拯爺爺那一代開始,便已經入朝為官,而且官職不低。更為難得的是,包拯的爺爺和父親,都是難得的清官。少年時代的包拯,深受家族長輩的影響,所以才會成為後來那個著名的‘包青天’。
在包拯24歲那年,宋真宗去世,皇帝換成了宋仁宗。這位宋仁宗在曆史上,也是一位難得的好皇帝。而包拯接下來的大半生,也将完全追随這位宋仁宗,開創出一段君臣佳話。
曆史上包拯是怎麼死的
說起包拯,我們就會想起這樣一個畫面,額頭有新月、鐵面無私、不徇私情,頭臉烏黑,從小被父母抛棄,喝着嫂嫂的奶水長大,那麼,真實曆史上的包拯真是這樣一個人嗎?
其實,包拯有個很幸福的童年,他父母雙全,備受寵愛。在官宦世家長大的他,非常有上進心,29歲考便中進士。然而,當時為侍奉漸漸老邁的雙親,包拯拒絕出去做官,在家一呆10年,直至父母病逝、守孝完畢。包拯才正式出任做官。
包拯是進士出身,出仕後從知縣,幹到知府,再到中央官員,其中,還有最著名的官職——開封府尹。包拯一生,無論官大官小,都清正廉明、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剛直不阿,是當時官場中豐碑和标杆式的人物,因此也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都稱呼他為“包青天”。
直到1062年,在官至樞密副使(副宰相職)2年後,63歲的包拯已是風燭殘年。宋仁宗親自到了包拯家裡,探視病情。這是君臣倆的最後一面。1062年五月,包拯病逝于開封,舉國哀恸。
千年以後,我們回首包拯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仕途其實也很平淡,既沒有鍘過負心驸馬,身邊也沒有風流倜傥的七俠五義,甚至也沒有一張黑臉和一個月牙胎記。或許你會問,包拯到底幹過些什麼?
他帶人挖過井,給人免過稅;他斷過謎案,為民申冤,他關心大宋的建設,關心民生軍事外交。不過,他幹得最得心應手的,就是以事論事給宋仁宗寫報告。有時彈劾人,有時出主意,偶爾耍脾氣。更多的時候,他是個埋頭苦幹的良臣。
直至今日,包拯有沒有過那麼多的傳奇故事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包拯已經成了華夏人民心中的一尊神,一尊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神。千百年來以至千百年以後,包拯都是為官者的萬世楷模,為民者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