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埃博拉病毒是怎麼形成的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紮伊爾)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于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産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緻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内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緻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艾滋病為3級,SARS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嚴格)。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隻有5天至10天。
拓展資料
埃博拉病毒(EBoV)屬絲狀病毒科,長度為970納米,呈長絲狀體,單股負鍊RNA病毒,有18959個堿基,分子量為4.17×10⁶。
外有包膜,病毒顆粒直徑大約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較強的病毒一般長(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環形,分支形較常見。
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長的纖突,純病毒粒子由一個螺旋形核糖核殼複合體構成,含負鍊線性RNA分子和4個毒粒結構蛋白。較長的奇形怪狀的病毒粒子相關結構可呈分枝狀或盤繞狀,長達10微米。來自剛果(金)、象牙海岸和蘇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學特性不同。
“埃博拉”病毒的形狀宛如中國古代的“如意”,利用電子顯微鏡對埃博拉病毒屬成員的研究顯示,其呈現一般纖維病毒的線形結構。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現“U”字、“6”字形、纏繞、環狀或分枝形,不過實驗室純化技術也可能是造成這些形狀産生的因素之一。
在病毒粒子中心結構的核殼蛋白由螺旋狀纏繞之基因體RNA與核殼蛋白質以及蛋白質病毒蛋白VP35、VP30、L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從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納米長,另外10納米則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這層套膜來自宿主的細胞膜,在套膜與核殼蛋白之間的區域,稱為基質空間,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組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埃博拉病毒
蝙蝠有埃博拉病毒
1.蝙蝠不會患上埃博拉病毒。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物種類,蝙蝠攜帶多種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但它們自身很少受到這些病毒的感染。
2.蝙蝠體内的一個抗病毒免疫途徑,稱為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幹擾素,通常被抑制。這種抑制使得蝙蝠能夠抵禦病毒,同時不會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
埃博拉病毒
從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滿了殺手。它們肉眼難辨,從熱帶雨林破損的邊緣區域,以及被人類蠶食的熱帶稀樹大草原逸出,在人類群體中波浪式傳播。
1976年,一種不知名的病毒光顧了紮伊爾,瘋狂地虐殺埃博拉河沿岸55個村莊的百姓,有的家庭甚至無一幸免。這種病毒10天内就能完成艾滋病要花10年才能做到的事情。接着它們突然銷聲匿迹,但病毒并沒有從地球上消失,反而悄然開始了環球旅行。文明與病毒之間,隻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來自熱帶雨林的緻命殺手,寄生在宿主身上,可在24小時内乘飛機抵達地球上的任何城市,沒人知道它們可能釀成什麼災難。1989年,它悄然出現在美國華盛頓近郊,一場災難似乎不可避免了……
來自熱帶雨林的惡意
1980年1月,一名男子登上肯尼亞航空的一個航班,前往内羅畢。這架通勤小型機的額定乘員為35人,座位狹小而擁擠。飛機發動引擎,螺旋槳隆隆轟鳴,機身随之抖動搖晃——男子似乎“暈機”了。
他病恹恹地蜷縮在座位上,用暈機袋捂住嘴,從肺部深處咳嗽,向袋子裡嘔吐。他的胃早就空了,但仍吐個不停。人們發現了這名男子的異常——他雙眼通紅,面無表情,臉上的肌肉下垂,遍布瘀傷。他手裡的袋子裝滿了黑色嘔吐物,氣味仿佛屠宰場,彌漫在整個機艙裡。
此時沒人知道,黑色嘔吐物中滿載着一種極為不祥的物質,感
三文魚感染埃博拉是怎麼回事呢
埃博拉病毒的可怕那不是我們一言兩語可以說出的,當時的非洲人們因為埃博拉病毒不知道死亡了多少人,這種病毒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96,而且死亡時間很快,往往就幾天,死相也是非常地慘,全身流血而死,而最近的三文魚感染埃博拉根本就是謠言。
首先我們要知道埃博拉病毒的來源其實是蝙蝠,而非洲人那時候經常吃野生動物,其中就有蝙蝠,所以說來傳來了埃博拉病毒,而三文魚可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别說吃蝙蝠,就連蝙蝠都無法吃到它,根本沒有可能得到的埃博拉病毒傳播路徑,這一點看“三文魚感染埃博拉”根本就沒有一點可信度。
而三文魚其實真正感染的是一種魚類的病毒,也就是“傳染性三文魚貧血症”,這種傳染病其實沒有死亡率,根本連埃博拉病毒的一絲一毫都比不上,隻不過會給養殖人員帶來很多麻煩而已,僅僅隻是對于魚類有危害,但是對于人類來說壓根沒有一點傷害,所以這個“傳染性三文魚貧血症”是不會傳染給人的,也就不可能是埃博拉病毒;後面因為一些報道的誤解,說是這個“傳染性三文魚貧血症”就是三文魚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現在網絡傳播的力量大家都是知道的,一傳十,十傳百,而且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就知道網上有說三文魚患上埃博拉病毒的說法了。
當然在文章中提到了這是魚類的病原,但是文章的說法太過于帶壞讀者,所以就導緻很多都認為是三文魚患上埃博拉病毒,而忘記了文章中提到的魚類病原,而且三文魚現在都還有很多國家的人食用,根本不可能說是患上埃博拉病毒,隻是當時的報道的誤解導緻。
為什麼蝙蝠不會感染埃博拉病毒
蝙蝠白天的體溫一般在36攝氏度,而到了晚上卻可以達到40度左右,過高的體溫能夠抵擋病毒的侵害。
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翼手目動物是僅次于齧齒目動物的第2大類群。蝙蝠是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蝙蝠分布很廣,除了南北兩極以外幾乎遍布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的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在白天休息,晚上覓食。
蝙蝠白天和晚上的體溫差别比其他動物大,這種特性使得對溫度敏感的病毒難以存活在蝙蝠的身上。蝙蝠是唯一一個能夠飛行的哺乳動物,蝙蝠在飛行中會産生很多的熱量供身體利用,所以體溫會升到41度。過高的溫度使病毒不能夠複制,從而影響病毒的繁殖。體溫過高也會使免疫系統工作,讓機體産生免疫反應,防止病毒傷害自己。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蝙蝠體内的病毒已經适應了這種反複無常的體溫。所以當病毒從蝙蝠身上傳播到其他動物身上,也能夠輕松抵抗免疫系統造成的高溫,所以人類一旦感染這種病毒很難治療。
蝙蝠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10種病毒。蝙蝠攜帶很多種人畜共患病,但是自身幾乎不受感染,主要就是因為它過高的體溫。
蝙蝠傳播病毒的方式也是各種各樣,有些是通過腺體分泌物和排洩物傳播給人類。也有少數吸血蝙蝠會直接攻擊人類,引起人類感染。但是其實蝙蝠很少将病毒直接傳給人類,都是通過其他動物進行傳播。所以我們一定不要吃野生動物,它們有可能就是這些緻病病毒的中間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