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埃及是怎麼滅亡的啊
編輯本段古埃及曆史年表
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
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從納特裡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于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從斯内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法老。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爾夫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法老。最著名的是薩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在第五王朝,“太陽崇拜意識”迅速發展,在沙卡拉的烏尼斯金字塔牆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銘文。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年。從泰蒂(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裡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
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全曆史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内亂。
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181~1991年)
第七王朝:隻統治了七十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凱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
蒙圖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統一全國,從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統治了整個埃及。這雖然使他們的故鄉底比斯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底比斯的統治者适時尚須來回旅行,并在十二王朝時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處修建了行宮,和諸如伊蒂—塔維的小城。王朝在不放棄底比斯的同時向北轉移權力中心,顯示出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逐漸恢複。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91~1786年)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裡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内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曆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86~1567年)
第十三到第十四王朝:公元前1786~1674年。約有四十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隻不過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
第十五到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西索克”王朝,隻存于三角洲東部。“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十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西索克的封臣。最後三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鬥争。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王國(公元前1567~1085年)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年。從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共有十四位君主,其中有四位圖特摩斯,四位阿門諾菲斯。王後阿謝普蘇、阿肯納吞(Akhenaton)和圖坦卡蒙,都屬于本王朝。
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蒂一世、二世。
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1085年。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
第三過渡時期(公元前1085~715年)
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945年。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賽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裡霍斯(Herihor)和皮納傑姆。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曆史。
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托,将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曆山大征服止的埃及曆史分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現在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将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2686年)
2、早王朝時期(約前2686-2181年)
3、古王朝時期(約前2181-2040年)
4、第一中間期(約前2040-1786年)
5、中王朝時期(約前1786-1567年)
6、第二中間期;(約前1786-1567年)
7、新王朝時期(約前1567-1085年)
8、後王朝時期(約前1085-332年)
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9時期是埃及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統治下的時期。
編輯本段注解
專家們實際探讨古埃及文化的時間範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曆山大占領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亦即通常所說的曆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一、埃及文明的發生
自然環境和居民
埃及位于東北非洲。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埃塞俄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從地理上看,埃及的東西兩面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隻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較大的孤立性。
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于蘇丹的青尼羅河彙合而成。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了兩岸幹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随流而下,也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自遠古時代起,埃及在地理上就分為狹窄的河谷地區(上埃及)和地勢較為開闊、平坦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下埃及)。埃及的河谷地區幾乎常年不雨,氣候十分幹燥,生産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羅河供給。隻有北部三角洲地區受地中海季候風影響才降雨。
從古代埃及留下來的大量雕刻和繪畫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征是:高身材,黑頭發,低額頭,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寬臉型,闊肩膀,黑皮膚,體魄健壯。他們的體形、外貌與古代的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不同,也與古代的亞細亞人不同,而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
文明的發生
埃及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它經曆了自己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邊緣的梅裡姆達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薩-巴達裡文化等)都是農牧業混合型的文化。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于何時何地尚有争論,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農業文化已相當發達,并已使用銅器,這為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其後的埃及前王朝Ⅰ時期,即涅伽達文化Ⅰ時期(又稱阿姆拉特時期,約公元前4000—3500年),埃及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關系的萌芽。在屬于這個時期的一些墓穴裡發現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号;各個墓中都有其自己的統一符号,這大概是其私有權的記号。在這個時期之末,涅伽達地方1610号墓中的一個黑頂陶罐上,發現了作為王權标志之一的紅冠形象(以眼鏡蛇作為其标志)。在屬于涅伽達文化I時期與涅伽達文化Ⅱ時期之交的一個墓中(涅伽達1540号墓)發現的一塊陶片上,畫着一個象征王銜符号的荷魯斯鷹神的形象(這也是王權的标志之一)。這說明王權也已萌芽。在狄奧斯波裡�6�1帕爾弗,還發現一段城牆的模型,這表明了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增長,甚至戰争的存在。
古埃及是怎麼滅亡的,是被誰滅的
古埃及是被馬其頓滅亡的。公元前 332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滅波斯王朝,結束了延續3000年之久的法老時代。
擴展資料:
在波斯的統治下,埃及與塞浦路斯、腓尼基被一同劃入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下的第六總督區。波斯第一次統治時期也被稱為第二十七王朝,結束于公元前402年。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43年,最後的本土王朝、第三十王朝統治埃及,結束于奈科坦尼布二世(Nectanebo II)。
公元前343年,波斯人短暫地恢複了對埃及的統治,也被稱為第三十一王朝。但不久後,在公元前332年,波斯統治者Mazaces将埃及拱手讓給了亞曆山大大帝。
參考資料:古埃及-百度百科
古埃及是怎麼滅亡的曆史
古埃及文明,約始于公元前32世紀,終于公元前343年波斯人的征服,是尼羅河流域的輝煌成果。該文明以其高度發展的農業、政治體系以及獨特的宗教信仰而聞名。古埃及被視為一個水力帝國,其興衰與尼羅河的周期性洪水緊密相關。
古埃及的曆史可劃分為幾個主要時期,下面是部分重要條目的概述:
1.早王朝時期(約公元前3200年-2850年)
标志着美尼斯至卡的法老統治。
2.第一中間期(約公元前2850年-2686年)
霍特普司克摩伊至卡斯克摩的統治。
3.古王國時期或孟斐斯帝國(約公元前2686年-2181年)
納特裡克特—吉塞至胡尼的統治,這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伊姆荷泰普成為早期著名人物。
4.第二中間期(約公元前2181年-1991年)
包括第七王朝(統治70天)和第八至第十王朝。
5.中王國時期或底比斯第一帝國(約公元前1991年-1786年)
蒙圖荷泰普二世統一全國,底比斯君主開始統治埃及。
6.第二中間期(約公元前1786年-1567年)
包括第十三至第十六王朝,西克索人的統治。
7.新王國時期或底比斯第二帝國(約公元前1567年-1085年)
阿赫莫西斯至霍朗赫布的統治,其中包含圖特摩斯、阿門諾菲斯、阿謝普蘇、阿肯納吞和圖坦卡蒙等著名法老。
8.第三中間期(約公元前1085年-715年)
包括第二十一王朝,斯門代斯至皮納傑姆的統治。
古埃及的衰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内部政治腐敗、社會經濟問題以及外來入侵等因素。最終,波斯人在公元前343年結束了古埃及的獨立,但這并不意味着古埃及文明的徹底終結,其文化影響和曆史遺産延續至今。
古希臘文明怎麼滅亡的
1.希臘的覆滅源于政權的腐朽和人們思想的堕落。
2.希波戰争後,雅典成為希臘的霸主,其民主制在伯利克裡時期達到黃金時代。
3.希波戰争期間,希臘城邦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戰後逐漸成為雅典實現霸權的工具。
4.伯羅奔尼撒同盟不滿雅典的霸權,雙方多次發生摩擦,最終引發伯羅奔尼撒戰争。
5.雅典和斯巴達在戰争中互有勝負,但都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最終于公元前421年締結和約。
6.和約未能維持長久,雅典對西西裡島的遠征以失敗告終,導緻雅典元氣大傷。
7.公元前405年,雅典海軍被全殲,次年向斯巴達投降,斯巴達成為希臘的新霸主。
8.斯巴達的霸權也未能長久,希臘城邦陷入混戰之中,希臘的衰亡不可避免。
9.政權的腐朽和人們思想的堕落是希臘滅亡的根本原因。
10.希臘的北部鄰國馬其頓逐漸成為希臘文明的重要國家,并在亞曆山大的領導下成為軍事強國。
11.亞曆山大即位後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并開始東征。
12.亞曆山大在東征中擊敗了波斯帝國,奪取了叙利亞和埃及,并最終攻下巴比倫。
13.亞曆山大死後,他的帝國分裂,古希臘曆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
埃及古代怎麼滅亡的
公元前 332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滅波斯王朝,結束了延續3000年之久的法老時代。
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曆史上把波斯的統治稱為“第二十七王朝”,但實際這時埃及是作為波斯帝國的一個省,由總督統治的。
到了公元前404年,第二十六王朝的後裔曾短暫複國,建立了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和第三十王朝,這三個王朝共曆時60年,公元前343年再次被波斯帝國征服,第三十王朝滅亡。
波斯帝國第二次征服埃及之後十年,公元前332年,新的征服者希臘人亞曆山大大帝驅逐了波斯人,埃及進入希臘化時期。古埃及的最後一個王朝托勒密王朝消亡。
擴展資料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3150年,從那爾邁國王統一了上下埃及開始共經曆了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後期埃及時期7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參見“年表概述”一節)。
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有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分利比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
古埃及有自己的象形文字系統,完善的政治體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統,其統治者稱為法老,因此又稱為法老時代或法老埃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古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