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誰知道18羅漢具體的名字
十八羅漢
--------------------------------------------------------------------------------
時間: 2005-11-28 16:49:10
十六羅漢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
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十八”這個數是一個吉數,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數量表達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藝”、“十八學士”等。佛教中也有許多“十八”,,如“《十八部論》、“十八界;、“十八變”;“十八層地獄”等,“十六羅漢”變為“十八羅漢”顯然與這種“十八”情結有關。
十八羅漢是在十六羅漢的基礎上加上另兩位而形成的。
最早記錄這件事的是宋代蘇轼,他在《自南海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禅月所畫十八大羅漢》;文中一一列舉出十八羅漢的姓名,前十六位羅漢即《法住記》中列的十六羅漢名,新增補的兩位羅漢,第十七位是“慶友尊者”,即《法住記》的作者;第十八位是“賓頭盧尊者”。這與第一位其實是同一位,隻不過一個用全稱,一個用尊稱。後來,宋代志磐在《佛祖統計》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見解,認為第十七位應是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是君徒缽歎尊者,也就是“四大羅漢”中不在“十六羅漢”中的那兩位。
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為第十七位羅漢應是降龍羅漢即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是伏虎羅漢,即彌勒尊者。皇帝欽定,自此十八羅漢就以禦封為準了。
藏傳佛教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彌勒。
十八羅漢取代十六羅漢後,影響越來越大,十八羅漢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廟中則比較常見,一般塑在大雄寶殿中,作為釋佛或“豎三世佛”的環衛存在。
回答者:哈迷VS玉米-魔法學徒一級 12-6 14:54
回答者:yinlong2004-舉人四級 12-6 15:03
1、因竭陀尊者 Arhat Angaja
按乾隆時期章嘉國師所編《三百佛像集》所定十八尊者次第,因竭陀尊者應為第一。相傳他有出生于火中的不凡身世。長大後非常富有,他将自己的全部财産施舍與四方衆人成為比丘,後來獲阿羅漢果位。
因竭陀尊者雙手合掌于胸前,持住拂子和吊起的香爐,一印度信徒跪拜于前,尊者身旁根雕供桌上,供有經書和無量壽佛。上界為無著。
2、阿氐多尊者
Arhat Aiita
阿氐多尊者,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由于從不去追求财物,其善德使他成為具有廣博智慧和成就之人,并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阿氐多的意思是“不可擊敗的
人”。
阿氐多尊者頭戴披巾,雙手結禅定印,結跏趺坐于石上靜修。身旁侍者持幢而立,前方一白鹿翹首緩步而米。上界為薩迦五祖貢嘎甯布和其修行本尊大千摧破佛母。
3、伐那婆斯尊者
Arhat Vanavasin
伐那婆斯尊者垂足坐于山石上,面帶微笑地注視着前方的風鳥,他右手結期克印,可以降克各種火害和妖魔;左手持拂子,信徒受到拂子的涼風可以避免“三惡業”。樹葉間為無著弟子世親,正在辯繹說法;紅色光環圍繞的是白度母。尊者下藏文之意為:“居住在森林中的人”。
4、迦裡迦尊者
arhat Kalika
迦裡迦尊者,出生于古印度一富豪之家,出生時身上散發出甜蜜的豆蔻花香氣,因此得名,後皈依佛法獲阿羅漢果位。
迦裡迦尊者身着綠紅兩色漢式僧裝,雙手持握金臂钏,結跏趺坐于松下石上,弟子手持香甜聽其說法。上界為光明佛母,龍樹之再傳弟子阿仁德瓦坐于蒼松之間。
5、伐阇羅佛多尊者
Arllat Vajriputra
伐阇羅佛多尊者,父親為古印度一國王,母叫多吉姆(金剛女),伐阇羅佛多,
藏語意譯即為“金剛女之子”。在聖者引導下,他舍棄王位繼承權出家為僧,後
獲阿羅漢果位。伐阇羅佛多尊者左手持拂子,右手結期克印,食指尖射出一束光芒,照亮一片祥雲,雲中坐尊勝佛母,薩迦五祖之第五祖巴思巴結跏趺坐于松枝間
6、迦諾迦伐蹉尊者
Arhat kanakavatsa
迦諾迦伐蹉尊者,意為“金象仔”,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時一母象也産下一隻能屙金的象仔,遂得此名,後騎金象出家為僧,并獲得阿漢果位。
迦諾迦伐蹉尊者手持袈裟背繩,半跏趺坐于岩石上,與手托袱系法缽的侍者一同向下注視着前來獻寶的龍王。上界有智行佛母化現樹叫,及六莊嚴之一的釋迦光。
7、跋陀羅尊者
Arhat Bhadra
跋陀羅尊者之父饒桑,曾為釋迦牟尼之父淨飯王的馬車禦手。跋陀羅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後出家為僧,系統鑽研佛法,獲得阿羅漢果位。
跋陀羅尊者右手持經書,左手結印,半跏趺坐于一巨大山石上。側旁立舞獅侍者,前有仙鶴振翅起舞。岩石上置鮮桃及袱系法缽。上界為觀音菩薩坐于光環和祥雲之中,印度祖師乘浮雲而至,山腰間建有佛塔。
8、迦諾迦跋黎堕阇尊者
Arhat kanankabharadhvaja
迦諾迦跋黎堕閻尊者,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據說出生時掌中握一枚金币,每當拿走一枚又新生一枚,奇妙之極,故取名“具金”。長大後他常将财富施舍衆人,後出家被釋迦牟尼收為弟子,獲阿羅漢果位。
迦諾迦跋黎堕阇尊者雙手結禅定印,結跏趺坐于岩石上。法稱大師坐于樹問,绶帶鳥落于大師身旁,祥雲之上為随求佛母。
9、巴古拉尊者
Arhat Bakula
巴古拉尊者,于釋迦牟尼出生前七十年出生,出家為苦行僧人後,隻用樹皮作衣
衫,潛心研究佛法,終獲阿羅漢果位,“巴古拉”是一種樹的名稱。
巴古拉尊者于捧口吐各色市珠的鼬鼠,含義是凡觸摸或看見過尊者手中鼬鼠的信徒都将獲得“五欲”的快樂。身旁設有行供桌,擺放着經書、蠟燭、法缽和香爐。身後寺心、佛塔隐約山間,瀑布層層垂落。祥雲托出彌勒佛,樹間顯現龍樹大
10、羅喉羅尊者
Arhart Rahula
羅喉羅尊者,十六羅漢中釋迦牟尼之子,因遍學小乘和大乘渚教法,獲得阿羅漢果位,“羅喉”意為能引起日月食的魔。
羅喉羅尊者垂足坐于胡椅中,腳踏蓮花,手捧金冠,那是他到三十三天化緣時所
得贈物,具有去除内心欲念之法力。侍者手捧經書及如意寶缽。上界為蓮花生大師和燃燈佛
11、注荼半托迦尊者
Arhat Chudapanthaka
注荼半托迦尊者者生性愚鈍,常因背不下經而遭嘲笑,但他卻堅定不移地修持佛
法,終成阿羅漢果。釋迦牟尼将他說成是改變他人觀念的比丘中最傑出的一位。
注荼半托迦尊者雙手作禅定印,結跏趺坐于山石蔔,神情專注。座前是懷抱小獅戲耍雄獅的侍者。樹間化現金剛手菩薩和阿底峽大師。
12、賓度羅跋羅堕尊者
Arhat Pindola Bharadhvaja
賓度羅跋羅堕尊者舒式坐于松樹下,左手托缽,右手持筆翻挑石桌上經書,書旁香爐青煙袅袅。侍者持羽扇而立。祥雲托文殊菩薩,松枝間為喇嘛丹巴·索南堅贊。
13、半托迦尊者
Arhat Panthaka
半托迦尊者手托經書,結跏趺坐于岩石上。祥雲問有着印度僧裝的尊者攜眷屬前往上方三十三天傳播佛法,那裡有天神送給尊者的禮物——被稱作“花蕊”的美麗岩宮。上界有大孔雀佛母和薩迦五祖之第二祖索南孜摩。
14、那迦犀尊者
Arhat Nagasena
那迦犀尊者,原為北印度色瑪一王子,長大後放棄王位繼承權出家為僧,獲阿羅漢果位,釋迦牟尼稱贊他為斷絕塵緣弟子中最好的一位。
那迦犀尊者左手持禅杖,右手持插有鮮花的寶瓶,半跏趺坐于樹下。兩隻小猴摘下鮮桃獻與尊者,氣氛生動活潑。樹梢問化現綠度母,山石間有薩迦五祖之第三祖紮巴堅贊坐于蓮花座上。
15、戒博迦尊者
Arhat Gopaka
戒博迦尊者出生于古印度洛瑪巾,因出生後全身瘡疤,常用布纏,因此得名,意為“隐者”。長大後聽釋迦牟尼講法,心生敬意,出家為僧,後獲阿羅漢果位。
戒博迦尊者雙手捧經書端于胸前,半跏趺坐于石上,侍者持禅杖立于其後,腳下伏卧一隻猛虎。松間為薩迦五祖之第四祖薩迦班智達,上界為其修行本尊。
16、阿秘特尊者
Arhat Abheda
阿秘特尊者,出生于印度王舍城一富有的婆羅門家庭,生來十分漂亮,因此得名,意為“無比的”,釋迦牟尼稱贊他是弟子中慈悲心最大的。
阿秘特尊者雙手持菩提佛塔,據說是尊者到須彌山北面的羅刹居地去時,為幫助他禳除羅刹魔力,由釋迦牟尼贈與他的。山石供桌上擺有經書、香爐和寶瓶等供物,前面有西藏的祥瑞動物嬉戲追逐,身後為湍急的河水自天邊而落。上界有金剛手菩薩化現山間,大乘法王居于古松枝間。
17、達摩多羅尊者
Dharmatala
達摩多羅尊者右手持禅杖,左手持拂子,身背經箧,頭罩華蓋,奔走途中,身旁猛虎相随。前方可見無量光佛坐于塔中,另有粉色祥雲前托佛塔,延綿而下至世間,這種畫法來自漢地明代羅漢畫像。上界有光芒四射的白度母化現。
18、布袋和尚
Havashang
上界為薩迦五祖之一的八思巴。
十八羅漢是那些,都叫什麼名字
十八羅漢是後人湊的數字,實際當時的印度隻有十六羅漢,中國的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加上兩位羅漢,乾隆所欽定的十八羅漢。有兩種說法。分别是:
一、賓度羅跋啰惰阇(Pindolabharadvaja)
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
迦諾迦跋厘惰阇(Kanaka-bharadvaja)
蘇頻陀(Suvinda)
諾距羅(Nakula)
跋陀羅(Bhadra)
迦理迦(Karika)
伐阇羅弗多羅(Va-jraputra)
戍博迦(Svaka)
半托迦(Panthaka)
羅怙羅(Rahula)
那伽犀那(Nagaena)
因揭陀(lngata)
伐那婆斯(Vanav-asin)
阿氏多(Ajita)
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
嘎沙鴉巴尊者(迦葉尊者)
納答密答喇尊者(彌勒尊者)
二、另有一種說法: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坐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隻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沉思羅漢:羅怙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
歡喜羅漢: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于心中。
托塔羅漢:蘇頻陀,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曆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
十八羅漢,系自十六羅漢演變而來。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羅漢像,為五代·張玄及貫休所繪。其後,宋·蘇東坡分别為此二畫題十八首贊,并于貫休所作标出羅漢名稱。此外,杭州飛來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羅漢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擴展資料:
羅漢,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最早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意譯上有三層解釋: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三說可以幫人不再受輪回之苦。即殺賊、應供、無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
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盤(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于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随緣教化度衆。
相傳羅漢本為佛教小乘追求的終極目标,但是在佛祖釋迦牟尼的規勸和鼓勵下,所有羅漢們紛紛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幫助維護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裡羅漢們也有了他們新的地位和作為。
參考資料:十八羅漢百度百科
十八羅漢的座騎分别是什麼!
十八羅漢不是人人都有坐騎的,隻有三位羅漢有,分别是:
1、賓度羅跋羅堕閣尊者——坐鹿羅漢,其坐騎是鹿。尊者曾經騎鹿去王宮為優陀延王說法,并度化其出家修行,故名“坐鹿羅漢”。
2、迦理迦尊者——騎象羅漢,其坐騎是大象。迦理迦本是一位馴象師,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騎象羅漢”。
3、伐阇羅弗多羅尊者——笑獅羅漢,其坐騎是獅子。尊者經常将小獅子帶在身邊,故名“笑獅羅漢”。
另外十五位羅漢是:
迦諾迦代蹉尊者——歡喜羅漢
諾迦跋哩陀尊者——舉缽羅漢
蘇頻陀尊者——托塔羅漢
諾距羅尊者——靜坐羅漢
跋陀羅尊者——過江羅漢
戍博迦尊者——開心羅漢
半托迦尊者——探手羅漢
羅怙羅尊者——沉思羅漢
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羅漢
因揭陀尊者——布袋羅漢
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羅漢
阿氏多尊者——長眉羅漢
注茶半托迦尊者——看門羅漢
迦葉尊者——降龍羅漢
彌勒尊者——伏虎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