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麼偷情(古代偷小孩怎麼處理)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中國古代偷情違法嗎
  2. 古代是怎麼處理通奸的
  3. 古代太監是如何偷情的
  4. 解密:古代女人偷情為何都喜歡帶上枕頭

中國古代偷情違法嗎

在中國古代,偷情被視為違法行為。若有人被抓到偷情,不必等到正式的官府審判,地方鄉紳和親屬便可施行私刑。典型的懲罰是将男女雙方捆綁,放入特制的籠子中,然後浸入水中,這種做法被稱為“浸豬籠”。這種極端的懲罰手段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婚姻忠誠的嚴格要求和對偷情行為的深惡痛絕。

古代是怎麼處理通奸的

在中國古代

1.木驢

2.刑舂【chōng】

3.拶【zā】刑

4.杖刑

5.宮刑針對女人的宮刑叫“幽閉”,開始于秦漢。

6、封陰一種針對“偷情女”的私刑。

在古代世界其他國家

古朝鮮,臉部烙印

在歐洲,過去曾有在臉上或衣物上寫有表示xx的紅色大寫字母A的做法,字母A有“tongjian”的含義。

在馬紹爾群島,曾有以吞便來懲罰shizhen的習俗。

在古印度,懲罰tongjian又往往和維護階級統治聯系在一起。如果是同一階段的男女tongjian,要被砍掉兩個手指,或是課以罰金。如是低階級的男子與高階級的女子tongjian,陰jing要被燒除,而且要躺在燒得通紅的鐵床上,施以火刑;而這高階級的女子,則也要被人用鐵制之物将陰dao灼壞。

如坦桑尼亞人對xx婦女要處以殘刑或死刑,即将xx女子弄殘或弄死。

阿拉伯國家要将xx的女子用亂石擊死。在法國有用火刑懲治xx女子的做法。

此外,世界上還有許多慘不忍睹的懲x方法,如活埋、扒皮、沉潭、鞭打至死、油煎、碎屍、釘闆、割陰、燒臀、刺乳、剖腹、切臂等等。懲

古代太監是如何偷情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對食,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私定終身,雖說這個時候太監已經是一個不完整的人了,但是他畢竟也是人也有着七情六欲,并且在深宮裡面呆得太久了,他自身也會有那種寂寞無聊的時候,反觀那些宮女也是一樣,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會偷偷的進行對食。

并且在一些電視劇上面也有拍過這種對食的事例,就比如說在甄嬛傳這部劇上面,皇帝身邊的大公公和甄嬛身邊的丫鬟就私定了終身,并且他們兩個還結為了夫婦。

此外他們對食也是有着自己的方法的,就比如說在結束了一天的忙碌之後,并且趁着身邊的人都睡覺之後,然後私自地跑到一個隐蔽的地方和對方來一次約會。

不僅如此當他們給皇帝以及皇後辦事情的時候,這也是他們對食的好時機,他們可以打着辦事的旗号偷偷的約一個地方,然後在這裡進行對食,就算被别人發現了以後,他們也有借口。

如果當時的皇帝管的比較松的話,再加上宮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那麼他們的行事風格就會變得非常的大膽,他們會固定的劃一個地方來作為他們對食的場所,在這個地方隻有這些私定終身的男太監和宮女才能夠進來,像其他人是不知道的,當然也不用怕别人舉報他們。當然也有那種情況,就是對食被皇帝發現,最後被處死的情況發生,并且這種事例也不少。

解密:古代女人偷情為何都喜歡帶上枕頭

古代女人們與情郎偷情幽會通奸時,是一定要帶上枕頭的。作者理由十足、言之鑿鑿,似乎不容置疑。那麼,曆史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先且看看作者在文章裡是怎麼說的。

他先是提到了《西廂記》中崔莺莺夜裡幽會張生的場景。崔莺莺當時就帶着一個叫“鴛鴦枕”的枕頭,每到天黑就讓紅娘掌燈陪着她去西廂張生的住處。還有一首曲詞:“鴛鴦枕,翡翠衾,羞搭搭不肯把頭擡,弓鞋鳳頭窄,雲鬓墜金钗。”作者進而總結道,類似的古代小說、詩詞中,也總是出現這樣的描寫,女子與情郎偷情,都要帶上自己的枕頭。即便是大家閨秀,甚至是皇室公主,與情人幽會偷情時自帶枕頭的描寫,也常常見諸史料。

此外還有曹植與甄氏。作者寫道,曹植七步成詩,可謂獨步天下,但是他與自己嫂嫂甄氏互相愛慕,情投意合,恨不能日夜相守。然而甄氏乃其兄長曹丕妃子,這種感情既悖倫違理也礙于魏文帝權勢,因此二人終未敢越雷池半步。其結果,甄氏相思成疾,抑郁而終,死後化為洛水之神。活着不能相依,死後也要相會,于是這兩個多情的男女便在夢中相會了。明眸善睐,淩波微步,羅襪生塵,若飛若揚。兩人曲盡纏綿之歡後,甄氏把自己帶來的“玲珑枕”留給了曹植。沒有人的時候,曹植就拿出玉镂金帶枕撫摩着,見枕如見人,那精緻的鴛鴦刺繡可是甄氏一針一線嘔心瀝血之作!雖然人神殊途,但是枕上留香,可算是古代愛情史中最浪漫的千古佳話了。香港作家董千裡的曆史小說《金帶玉縷枕》說的就是這段故事。

還有高陽與辯機。作者認為,要說最倒黴的,則是與大唐王朝高陽公主偷情的玄奘高徒辯機和尚。高陽為唐太宗最寵愛的女兒,嫁與當朝宰相房玄齡之子、散騎常侍房遺愛為妻,卻與曾因撰寫《大唐西域記》而享有盛名的玄奘高徒、人稱神童的辯機相愛,交往了8年,生下一兒一女。在他們互相交往期間,高陽贈給辯機的定情信物無數,其中就包括一隻皇室專用的“金寶神枕”。他們在偷情約會後,萬萬沒想到這隻神枕竟被一個無名小偷盜了去,後來在銷贓時被官府抓獲。恰恰是這隻神枕,使得高陽與辯機的不倫之戀大白于天下。辯機被叛于西市場大柳樹下處以腰斬極刑,侍奉高陽的十餘名侍女也以知情不報罪悉被賜死。這隻神枕給辯機招來了殺身之禍。辯機的所有遺物,都被玄奘收藏于大慈恩寺特辟的僧房中,以便他的靈魂可以繼續參予譯經工作。同門為僧的和尚們說,月明星稀時,常常會聽到辯機的哭聲。但不知,那是他在歎悔自己與高陽曠世絕倫的戀情,還是在抱憾未完待譯的經書?

一隻小小的枕頭,演繹出無數風流轶事,不禁令人感慨萬千。作者還分析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可能有以下幾種主要原因。

首先鴛鴦枕也許是古代男女尋歡作樂的實用之物。由孔子所說的“屈肱而枕”可以看出,古人睡覺一般是不用枕頭的。可是,當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比如在***的時候,當采用雙方側卧或平卧十字交叉法時,發現随意取一塊石頭或木頭枕着腦袋,彼此會更适意更能得到快樂和滿足。于是枕頭便成了快樂的工具,甚至于把枕頭等同于快樂了。于是人們在不***時也用枕頭睡覺了。久而久之用枕頭睡覺就成了一種習慣,連剛生來的嬰兒也要給他枕上一個枕頭;如果說不給他一個枕頭,他就不會快樂,似乎被虐待了。可見枕頭對于偷情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張生與崔莺莺。

也可能是玲珑枕上留體香,古代風流才子佳人的互送浪漫。如果古人習慣了枕着枕頭睡覺,上邊勢必留有自己的體香。雙方送手帕,在公開場合使用會被發現;送内衣,在封建社會顯得過于猥瑣。而枕頭這種東西在房間使用就比較私密,且日日枕上頭,夜夜聞體香,豈不是天下最浪漫的事?比如曹植與甄氏。

亦或是金寶神枕贈神童,古代女子饋送如意郎君的情愛信物。古代女子因愛之深切,便會将自己的心愛之物饋送給如意郎君,作為情愛信物。但是,這種見之于形的情愛信物,有時也容易給偷情的男女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甚至慘遭殺身之禍。因而,枕上春秋記載的不僅是你侬我侬、卿卿我我,更還有恩怨情仇、血腥殺戮。比如高陽與辯機。

第四,不論是鴛鴦枕上易得好夢也好,還是枕上留香、留下愛情見證亦罷,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古代男女幽會偷情都必須要有芙蓉帳、鴛鴦枕、桃花等等必備的用品,而枕頭是其中最便于攜帶的。

該作者所舉的三個古代名人例子是正确的,後面的四點分析也很不錯,但在我看來,古代女人偷情攜帶枕頭隻是部分現象,并非普遍規律。一則,我們在曆代典籍、野史和文藝作品中見到的類似記載并不多;二則,去偷情還帶枕頭,難道不是種累贅?難道情郎房裡就沒有枕頭?難道送情郎禮物一定要送枕頭?

相關實例

高陽公主偷情帶枕頭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高陽公主和辯機的故事,一個唐朝公主與和尚的愛情故事。這樣的感情自然不能被世俗接受,因為他倆犯了兩重罪——婚内女近男色,佛門人近女色。所以事發後,辯機毫無例外地被腰斬,高陽因着貴族的身份雖然免于受刑,但心灰意冷,而後謀反,被處死,這是後話。

我是個“明白混賬人”,曉得這樣的“***”很危險,做不得,但仍想着總有辦法做得“天衣無縫”,遮住世人眼。

新近閱讀,看到了高陽和辯機事發的原因,真是陰溝裡翻船。原來當時的公安局抓了一個賊,發現其贓物裡有皇宮用品,一個金鑲玉的枕頭,為高陽公主所有。賊供出,此物從辯機處偷得。順藤摸瓜,真相很快大白。這一個枕頭不但讓皇室顔面掃盡,還損了辯機的命,斷了高陽的情。(之所以把皇室顔面放在第一位說,是因為我相信,在當時,它比後兩者重要得多)

看到這裡,我不禁要怪高陽不懂事了,她擁有那麼多天時地利的偷情條件,怎麼就斷送在一個枕頭上?要知道,高陽的确具備了很多女子無法企及的偷情條件。

首先,她出身高貴。身為當朝最受寵愛的公主,高陽從小在思想和行為上少受禮教約束,這才能培養自由的思想,萌發偷情的願望,才讓她敢把愛交給一個和尚。

其次,她有個“賢惠”的丈夫。房遺愛不但不管她偷情,還處處幫助她,偷情最大的障礙變成了最好的“同盟”。

再次,同樣因為出身高貴,卻沒有尋常女子的種種義務,不需生養,不用洗手做羹湯,這才有偷情的時間和精力。

另外,高***有相當的才情和容貌。辯機的情,不是人人都偷得的。身為當時最有才華的男子之一,辯機不但容貌清秀、氣質脫俗,而且因了和尚的身份,更是不入塵世,不同于一般的纨绔子弟。如果男人也可以是尤物,我相信辯機是當得起“尤物”一詞的。由此可以推理,讓辯機愛上,不是,或者說不僅僅是因為高陽公主這個身份,她本人,也是有才有色的可人兒。

還有,高陽的特殊身份讓她可以調動更多的“資源”,做好“偷情”保密工作。

但是,還是敗露了。因為一個枕頭,一個公主的枕頭,一個透露身份的枕頭。高陽把辯機當成一個男人來愛,不記得他是個和尚;辯機把高陽當做一個女人來愛,忘記她是公主。但是,高陽沒有忘了自己是公主,或者說,她不習慣自己不是公主。有的時候,身份像皮膚一樣,緊緊貼着自己,不撕去的時候,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身份是一種習慣,如同她習慣枕着自己的金鑲玉枕頭睡覺。這讓我想起《西廂記》裡的崔莺莺,她“送貨上門”到張生房裡的時候,仿佛也是帶着自己的枕頭被子的。

我真想走進曆史,問問兩位美女,難道如意郎君的被窩還是不如你們原有的,偷?的樂趣還不能讓你們忽略這些“小資”的細節?我猜想,女人就是這樣,不管西瓜多麼大,芝麻也是不能不撿的。

我還有一個疑問,辯機如此聰慧之人,且與高陽相處多時,怎麼就不提醒她,不要帶着那個昂貴的枕頭來偷情?好像張生也沒有告訴崔莺莺,偷情來人就好,不用帶被枕。所以我又猜想,這兩個男人愛這兩個女人時,并沒有忘卻她們高貴的身份,更有可能,這身份是一種特殊的***,讓感情發揮得更加濃烈。

崔莺莺偷情帶枕頭

《西廂記》裡,紅娘抱着枕頭送崔莺莺相就張生,鴛鴦枕,翡翠衾,羞搭搭不肯把頭擡,弓鞋鳳頭窄,雲鬓墜金钗。是不是很讓人想往?

隻是,「鴛鴦枕」是什麼樣的枕頭呢?是不是說枕套上繡着一對鴛鴦,還是繡着鴛鴦的一對枕頭,或者,是那種很長的雙人枕?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鴛鴦枕"就是給鴛鴦枕着的,要兩個人同時用。一個人枕,那叫作孤枕難眠。

不過,看古代的小說角本,不知道為什麼,那些小姐閨秀們,甚至神仙妃子,偷情時都喜歡帶着自己的枕頭前往,莫不是有潔癖,嫌人家的枕頭不幹淨?又或者像是新近港片《戀上你的床》那樣,離了熟悉的枕頭,便睡不着覺?

崔莺莺是這樣,傳說裡的洛神甄妃也是這樣。

七步成詩的曹子建,愛上了自己的嫂嫂──漢獻帝曹丕之妃甄氏,情投意和,然而悖倫違理。甄氏因此相思成疾,抑郁而終,死後化為洛水之神,于夢中意會曹植,「明眸善睐,淩波微步,羅襪生塵,若飛若揚」,曲盡纏綿之歡,并且留下玲珑枕一具,雖人神殊途,而枕上留香。可算文史中最浪漫的留枕了。

而最殘酷的留枕,則要屬唐高陽公主。高陽為唐太宗最寵愛的女兒,嫁與當朝宰相房玄齡之子、散騎常侍房遺愛為妻,卻與曾因撰寫《大唐西域記》而享有盛名的玄奘高徒辯機相愛。一個是九五之尊的大唐公主,一個是學富五車的佛門子弟,他們的愛情注定要遭天譴的,然而兩人瞞天過海,硬是在禮教和禁規之間尋找縫隙,整整交往八年,還生下了一兒一女。這其間,高陽贈送辯機定情信物無數,其中便包括一隻皇室專用的金寶神枕。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有小偷潛進弘福寺,盜走了玉枕,卻在銷贓時被官府逮獲,公主與沙門的不倫之戀也就此大白于天下。辯機被叛于西市場大柳樹下處以腰斬極刑,侍奉公主的十餘名奴婢也以知情不報罪悉被勒死。

那隻枕,給辯機招來了殺身之禍。再香豔的物事染了血,也難免腥氣。枕上的春秋,記載的不僅是你侬我侬,更還有恩怨情仇。

辯機的所有遺物,都被唐僧玄奘收藏于大慈恩寺特辟的僧房中,以便他的靈魂可以繼續參予譯經工作。同門為僧的和尚們說,月明星稀時,常常會聽到辯機的哭聲,但不知,那是在歎悔自己與高陽曠世絕倫的戀情,還是在抱憾未完待譯的經書?

每次經過大雁塔,想起這段豔史,都不禁怅憾于高陽的有緣無份,辯機的有才無命。常常想,如果不是那隻枕,如果那枕沒有被小偷盜走,如果銷贓時沒被官府拿獲,如果拿獲的玉枕不是皇家禦物,或許辯機便不會慘死了。

偷情不是罪,罪過的是不該留下證據。高陽的金寶神枕就和萊溫斯基的藍裙子一樣,是恩愛的痕迹,卻是災難的因由。後宮的風雲,左右着前廷的戰事,而多少玄機,都是在枕邊進行。

都說人生如一枕黃梁,米已熟,夢醒否?

枕頭引發的洛神賦

故事出于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選》後的注解講的這麼一個故事: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結果卻是曹丕搶了先,曹植卻一直念念不忘。在甄妃死後,曹植入朝去見曹丕,曹丕拿出甄妃曾用過的金縷玉帶枕給他看,曹植睹物思人,大哭一場。到了晚上,甄後之子曹睿擺宴請自己叔叔,幹脆把這個枕頭送給他。曹植揣着枕頭返回封城,途經洛水時夢見甄妃前來與之幽會,有感而發,寫成了千古名賦《洛神賦》。

《昭明文選》卷十九《洛神賦》之《紀》:“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寝忘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後玉镂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甄後已為郭後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飲,仍以枕赍植。植還,少許時,将息洛水上,思甄後,忽見女來。自雲: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将,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歡情交集,豈常情能具。為郭後以糠塞口,今被發,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迄,遂不複見所在。遣人獻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義名篇。

洛神賦圖

《洛神賦》原名《感甄賦》,一般認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賦》,“甄”通“鄄”(juàn)。唐代李善則認為其為甄皇後所作,此說亦博得後世多人的認同。

附:《洛神賦并序》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阙,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臯,秣驷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末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岩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内鮮,明眸善睐,靥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态,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绡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怅猶豫而狐疑。收和顔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将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衆靈雜遢,命俦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飛凫,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顔。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娲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鸾以偕逝。六龍俨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鲸鲵踴而夾毂,水禽翔而為衛。

于是越北沚。過南岡,纡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雖潛處于太陽,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複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将歸乎東路。攬騑辔以抗策,怅盤桓而不能去。

相關評論

《宓妃留枕》是發生在甄妃與曹植之間的事情,本就是現實中的夢,追逐的結果定然是被撕裂,隻有在神界才能達到自由,圓滿,極緻,華麗的愛情如願迸發,也讓觀衆欣賞到藝術世界的巅峰之美。

發生在嫂子與小叔子之間的這點事,莫管曆史上有還是無,則被炒作得十分文藝唯美,最可靠的憑證就是《洛神賦》了。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一千多字的娓娓描述,字字珠玑,暗香飄渺。曆史記載,《洛神賦》的原型宓妃即甄妃。甄妃父親甄逸是上蔡縣令,她雖然三歲喪父,但家境優裕。及笄後嫁與袁紹之子,袁紹也是一方諸侯。

甄妃為三國時期傾國美女,通文能詩,曹操父子三人皆為曆史上之蓋世雄才、詩人,随便哪個都可與她匹配唱和,況三人對她均愛慕有加,還有人說曹操打袁紹的那場戰役就是為了甄妃。當兒子曹丕向他請示,想帶走袁紹兒媳甄氏時,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擁有帝王胸襟的曹操,唯有慷慨允諾,但也心懷缱绻。

曹丕與父親曹操一樣,鞍馬間為文,橫槊賦詩,是位具有文韬武略的帝王。雖說甄妃是作為戰利品擄掠而來,可面對這樣一個人傑,甄妃也會為之心動吧,何況曹丕對她是真心愛戀。但曹丕終究不是案前書生,為了他的統一大業,經常出外征戰,隻能将愛妃留在後方。小曹丕五歲的曹植便有機會陪伴這位風華絕代的嫂嫂。生性自由浪漫,厭惡戰争的曹植,與同樣痛恨血腥戰亂,有切身之痛的甄妃漸漸心有靈犀,聲息相通,李商隐曾寫下“宓妃留枕魏王才”,是真是假,已入了義山詩人的詩句。

愛情從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當曹植在曹丕的劍鋒下用血淚詠出那首句句如同驚雷的《七步詩》,兄弟之情戰勝了殺戮之心,但也開始了曹植被貶流放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