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吃醋出自什麼典故
男女相戀時有第三者介入,往往發生争風吃醋現象。到底什麼是“吃醋”呢?原來,唐太宗李世民當年賜給房玄齡幾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是房的夫人是個悍婦,不肯答應。于是唐太宗派太監持一壺“毒酒”傳旨房夫人,如不接受這幾名美妾,即賜飲毒酒。夫人面無懼色,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結果并未喪命,原來壺中裝的是醋,皇帝以此來考驗她,開了一個玩笑。于是“吃醋”的故事傳為千古趣談。現代生活中,有些人見别人受到表揚或獎勵,心存嫉妒,眼紅别人,也被戲稱為“吃醋”。戲稱為“吃醋”。
據傳,這個典故出自唐朝的宮庭裡,唐太宗為了籠絡人心,要為當朝宰相房玄齡納妾,大臣之妻出于嫉妒,橫加幹涉,就是不讓。太宗無奈,隻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納小妾之中選擇其一。沒想到房夫人确有幾分剛烈,甯願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頭。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飲而盡。當房夫人含淚喝完後,才發現林中不是毒酒,而是帶有甜酸香味的濃醋。從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來,“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語。
本來這個典故也隻是傳說,并沒有多少文字記載,可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曹雪芹先生在《紅樓夢》的第三十一回中又把“妒嫉”與“醋意”聯在了一起。原文是這樣寫的:“襲人聽了這話…,少不得自己忍了性子道:‘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們的不是。’晴斐聽她說‘我們’,自然是她和寶玉了,不覺又添了醋意……。”經曹先生這麼一寫,《辭海》中對醋的含義又加上一條:“因嫉妒而感到心酸。”“吃醋”被引申為“嫉妒’也由此而來。明代傳奇《燕子箋》也有“他二位隻管撚酸吃醋,不成個模樣”的記載。衆所周知,在男女兩性關系方面如果産生嫉妒的情緒,甚至出現争吵、打架的現象,俗稱“吃醋”或“撚(撚)酸吃醋”。那麼為什麼把嫉妒和食醋聯系在一起呢?尋根溯源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稱為“獅吼說”。近代的一些典籍持此說。其主要依據是《在閣知新錄》關于“世以妬(同妒)婦比獅子。《續文獻通考》載:‘獅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說本此。”
明代博學家李日華[1565~1635]在《紫桃軒又綴》中說過“正德中(公元1506~1521年),獅子房二号日食活羊一隻、白糖四兩、羊乳二瓶、醋二瓶……”說明獅子确有食醋的習慣,那麼獅子食醋又與妒婦有什麼關系呢?原來還有一個關于“河東獅吼”的典故。佛教經典稱“獅子吼則百獸伏”,所以佛家用“獅子吼”來比喻佛祖講經聲震寰宇的威嚴。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一個朋友叫陳季常,他妻子柳氏是一個嫉妒心很強的女子,每當陳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時,柳氏就用木棍敲打牆壁,把客人罵走。平時陳季常很喜歡談論佛事,事後蘇東坡借用獅吼戲喻其悍妻的怒罵聲,作了一首題為《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的長詩,其中有這麼幾句:“東坡先生無一錢……隻有雙鬓無由玄。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詩中的龍丘居士指陳季常;河東是借用唐代詩聖杜甫關于“河東女兒身姓柳”的詩句暗喻陳妻柳氏,另外柳氏也是河東郡(今山西省)的顯貴姓氏。這首詩極為生動地記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兇悍以及季常無奈的景況。後來人們便把“河東獅吼”作為妒妻悍婦的代稱。有人還把怕老婆的現象戲稱為有“季q薄薄D敲闖源椎摹笆ê鹚怠痹蛟從谒未�?
第二種稱為“壞醋說”。清代有人認為吃醋之說源于一種成見。某些南方地區,人們認為在一個家庭中不宜同時釀造兩缸醋,否則必有一缸會壞掉。因此,在一個家庭中不應同時有兩缸醋共存。借以暗喻:一家人中隻應保持一夫一妻,否則妻妾之間難免會産生嫉妒。早在南北朝時《齊民要術》已多次提到“壞醋”現象,可見釀制的難度。然而家釀兩缸,必壞一缸的說法較為牽強,但卻反映了民間對一夫一妻婚制的希冀。
第三種稱為“酸味說”。清代章回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有這麼一段話:“切切莫被那賣甜醬、高醋的過逾賺了你的錢去,你受一個嫉妒的病兒,博一個‘醋娘子’的美号。”看來小說的作者文康的這段話是從買醋、食醋的實踐活動中有感而發的。食醋在我國古代是主要的酸味調味料,它可以引申為酸、酸味;酸又有痛苦意,所以人們才把撚酸吃醋與嫉妒聯系起來以喻心酸。有時也稱醋意、醋勁兒。如《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晴雯聽他(指襲人)說‘我們’兩字,自然是他和寶玉了,不覺得又添了醋意……”吃醋的近義詞還有潑醋、撚酸吃醋和争風吃醋。明末話本小說《清夜鐘》第二回有“石匠樊八……怕陳氏吃醋……又怕陳氏撚酸怪他”;清代小說《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也有關于“淩家這兩個婆娘彼此疑惑……争風吃醋,打吵起來”的相關情節。人們又把愛流露出醋意的人稱為醋缸、醋甕、醋缽兒、醋罐子、醋壇子或醋瓶子。有時還把沒來由的嫉妒稱為吃寡醋,如戲劇《百花亭》就有“我幾曾調他來,皆是他心上自愛上我,你吃這等寡醋做甚麼?”
有人著書說,唐人的《朝野佥載》記載房玄齡的夫人好嫉妒,李世民曾給他一壺醋。“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經核查,《朝野佥載》記的是關于兵部尚書任瓌的轶事:唐太宗李世民賜給任瓌宮女,聽說宮女受到任妻的迫害,李世民一怒之下令人送去“飲之立死”的酒以示震懾,任妻一飲而盡。但是酒中并未下毒。而唐代的劉餗在《隋唐嘉話》一書中則記載了有關中書令房玄齡的類似故事:唐朝初年房玄齡因輔佐有功,唐太宗幾次想把美女賞賜給他,但都被婉言拒絕了。後來聽說房家有妒妻,皇後又親自出馬給房妻盧氏做工作,也沒成功。李世民生氣了,說如果他堅持錯誤那就隻有死路一條,盧氏仍不屈服并表示甯願因妒而死。唐太宗叫人打了一壺酒,說:“要是這樣,就飲此毒酒!”盧氏拿起來一飲而盡。其實那壺酒并沒有下毒。後來李世民說:“朕尚怕見她,何況房玄齡呢!”另據《新唐書·列女傳》稱,房玄齡夫妻倆十分恩愛。早年房得過重病,說,“我怕是好不了了,你還年輕,以後另組家庭吧!”盧氏哭着一咬牙把一隻眼弄瞎,借以表達從一而終的決心。房玄齡不久病卻好了,最終兩人白頭偕老。看來這兩宗關于妒妻的典故都與吃醋不相幹。
随着釀造業的普及和發展,食醋不但逐步進入社會生活領域,也進而融入人們的心理活動以及道德關系之中,所以在唐代的文學著作中應該有着相關的反映。經過大量的鈎沉工作,在敦煌鳴沙山石窟的文獻寶庫中終于發現了珍貴的線索。在《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中已有關于“醋氣時聞,每念糟糠之婦;荒淫不擇,豈思枕席之姬”的語句。文中的“醋氣”原指食醋的氣味;“糟糠”原喻粗劣的食物,後因東漢時宋弘說過“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話,人們就以糟糠作為妻子的代稱;“枕席”本為卧具,可以借指為睡眠。通觀全句的内容,食醋與嫉妒兩者之間的關系躍然紙上。而這篇名賦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之弟白行簡,因此可以認定“吃醋”與“嫉妒”的“聯姻”應該追溯到唐代。
綜上所述,“撚酸吃醋”之說應該源于唐代,宋代的“獅吼說”是其支流,而清代的“壞醋說”則隻能是一種附會。
“一白遮三醜”裡的“三”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在中國古文裡,在多數情況下“三”代表的是一個虛數,指數目很多,并不是特指确定的某三種醜。“一白遮三醜”的意思是:皮膚白,就可以把其它許多的臉部缺點都遮蓋了。
古代文言文常謙詞
1.文言文中常用謙詞
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朕(我,我的,從秦始皇開始專座皇帝自稱)、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女子自稱妾;對别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犬子、犬女:稱自己的兒女;笨鳥先飛: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後,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磚引玉:謙稱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沒有才智的)、不肖(沒有出息的),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等.【愚】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内.【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别人.如敢問:用于問對方問題;敢請:用于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于麻煩對方做某事.【拙】用于對别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拙荊、賤内、内人:稱自己的妻子.【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小可:多見于早期白話,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齒;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家”是對别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等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老】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用于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臉: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老和尚自稱老衲;老官員自稱老臣.【貧】僧道、尼姑自謙之稱.如:貧僧、貧道、貧尼.。
2.古代常用謙詞與敬辭一.謙辭
1.“家”字族:對别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有:家父(家嚴、家君、家尊)家母(家慈)家叔、家兄、家姐。
2.“舍”字族:對别人稱自己的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屬。(有人歸納為“家大舍小令外人”。“令”字族放在“敬辭”專項中講述)有:舍弟、舍妹、舍侄、舍親(謙稱自己的親戚)、舍間/舍下(謙稱自己的家)。
3.“小”字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謙稱自己),小兒(自己兒子),小女(自己女兒),小人、小可(地位低的人謙稱自己),小生(青年讀書人自稱),小店(自己的商店),小老兒(老年人自稱)。
4.“老”字族:用于老年人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主要有:老朽(老年男子謙稱自己),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老衲(老和尚謙稱自己,如言“老叫花子”“老要飯的”),老尼(老年尼姑謙稱自己),老臉(老年人指自己的面子),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
5.“愚”字族:用于自己的謙辭。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
6.“拙”字族:拙作、拙著(謙稱自己的文章、著作),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書畫),拙見(同“愚見”),拙荊(謙稱自己的妻子)。
二.敬辭
1.“令”字族:用于對方的親屬或與對方有關系的人。如:令尊、令堂、令郎、令愛、
令兄、令弟、令姊、令妹、令侄、令坦(尊稱别人女婿)、令親。
2.“拜”字族:用于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如:拜望(探望對方),拜辭(告辭對方),拜訪(訪問對方),拜讀(閱讀對方的文章),拜托(托對方辦事),拜識(結識對方),拜賀(祝賀對方),拜服(佩服對方)。
3.“奉”字族:用法同上。常見的有:奉告(告訴),奉勸(勸告),奉還(歸還),奉陪(陪伴),奉送(贈送),奉托(拜托),奉達(告訴),奉複(回複)。後二者多用于書信。
4.“恭”字族:表恭敬地對待對方。常用的有:恭賀(恭敬地祝賀),恭請(恭敬地邀請),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賀對方的喜事)。
5.“貴”字族: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幹(問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貴姓(問人姓氏),貴恙(婉稱對方的病),貴子(稱對方薩迪兒子),貴國(對方國家),貴校(對方學校)。
6.“高”字族:稱别人的事物。有:高見(高明的見解),高壽(問老人年齡),高堂(指父母),高足(别人的學生),高論(别人的議論),高齡(六十歲以上老人的年齡),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認較高的職位,也用以探問别人就職的單位)。
7.“大”字族:尊稱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大伯、大爺、大娘、大媽、大哥、大姐、大人(書信中稱長輩)、大師傅(尊稱和尚)、大駕(稱對方)、大名、大作、大劄(對方的書信)、大慶(老年人的壽辰)。
3.高中文言文常用的謙辭敬辭,注意是文言文的1.用“鄙”字:在與别人說話時,說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往往在某些詞前加上一個“鄙”,以表達說話人的謙虛。
如:鄙人(稱自己)、鄙意(稱自己的意見)、鄙見(稱自己的見解)。 2.用“敝”字:在與别人說話時,稱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有時在某些詞前加上一個“敝”字,以示謙虛。
如:敝人(在别人面前稱自己)、敝姓(稱自己的姓)、敝校(稱自己的學校)、敝處(稱自己所處的地方或自己的家)。 3.用“薄”字:與人交往時,謙稱自己相關的事物,有時可以在某些詞加一“薄”字。
如:薄酒(稱自己待客的酒)、薄技(稱自己的技藝)、薄禮(稱自己送的禮物)、薄面(為人求情時,稱自己的情面)。 4.用“敢”字:在向他人有所請求時,在某些行為動詞前加上一個“敢”字,表示自己是冒昧地。
如:敢問(冒昧地詢問)、敢請(冒昧地請求)、敢煩(冒昧地麻煩你)。 5.用“賤”字:同别人說話時,謙稱自己的事物,有時在某些表事物的詞前加上“賤”字。
如:賤姓(說自己的姓)、賤内(“内”是指内人,即自己的妻子,在早期的白話中,有人在别人面前是這樣謙稱自己的妻子)、賤事(古人稱自己的私事)。 6.用“忝”字:與同行或他人說話時,在某些動詞前加“忝”字,表示自己的行為可能是辱沒了他人,自己覺得有愧。
如:忝列(自己有愧被列入或處在其中)、忝在(有愧處在其中)、忝任(有愧地擔任)。 7.用“小”字:與他人說話時,有時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常用一些帶有“小”字的詞。
如:小弟(男姓在朋友面前謙稱自己)、小兒(稱自己的兒子)、小女(稱自己的女兒)、小可(過去白話中常用于稱自己)、小人(稱自己)、小生(青年讀書人稱自己)、小店(對别人稱自己的店子)、小照(說自己的照片)。 8.用“拙”字:有時說自己的書或文章等,在某一名詞前加上這個“拙”字,以示說話的謙虛。
如:拙著(稱自己的著作)、拙作(稱自己的作品)、拙筆(稱自己的文章或書畫)、拙見(稱自己的見解)、拙荊(古人稱自己的妻子)。 9.用“愚”字:這個字常于說自己,表示在别人前說話的謙虛。
如:愚兄(在比自己小的人前謙稱自己)、愚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愚以為(謙說自己認為)。
10.用“家”字:在他人面前謙稱自己家中輩份高的或年紀比較大的親人。如:家父、家君、家嚴、家尊(稱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稱自己的哥哥),家姐(稱自己的姐姐)。
11.用“舍”字:在他人面前謙稱自己家中輩份低的或年紀小的親人。如:舍弟(稱自己的弟弟)、舍妹(稱自己的妹妹)、舍侄(稱自己的侄子) 12.用“老”字:用于謙稱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東西。
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文化)、老朽(老年人謙稱自己)、老臉(年紀大的人在别人面前說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婦女稱自己)。二、敬詞類說 13.用“拜”字:用于自己的動作。
表示對對方的敬重。如:拜讀(閱讀結方的文章)、拜訪(訪問對方)、拜見(求見對方)、拜識(結識對方)、拜托(托對方辦事)、拜會(會見對方)、拜謝(感謝對方)、拜望(探望對方)、拜辭(告辭對方)、拜賀(祝賀對方)、拜服(佩服對方)。
14.用“垂”字:用于别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表示對對方的敬重。如:垂愛(在書信中說對方對自己的愛護)、垂青(說别人對自己的重視)、垂問(說别人對自己的詢問,又說“垂詢”)、垂念(說别人對自己的思念)。
15.用“大”字:稱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大伯(敬稱年長的男人)、大哥(敬稱年紀與自己相仿的男人)、大姐(敬稱女姓朋友或熟人)、大媽(尊稱年長的婦女)、大爺(尊稱年長的男子)、大人(在書信中稱長輩)、大駕(敬稱對方)、大名(稱對方的名字)、大慶(稱老年人的壽辰)、大作(稱對方的作品)、大劄(稱對方的的書信)。
16.用“芳”字:用于對方或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芳齡(稱對方的年齡,對方應是年輕女子)、芳鄰(稱對方的鄰居)、芳名(稱對方的名字,對方應是年輕的女子)。
17.用“奉”字:用于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如:奉達(告訴、表達)、奉複(回複)、奉告(告訴)奉還(歸還)、奉陪(陪伴)、奉勸(勸告)、奉送、奉贈(贈送)、奉迎(迎接)奉托(托對方辦事) 18.用“俯”字:在公文書信中用來稱對方對自己的行動。
如:俯察(稱對方或上級對自己的理解)、俯就(用于請對方同意擔任某職務)、俯念(稱對方或上級的體念)、俯允(稱對方或上級的允許)。 19.用“高”字:稱對方相關的事物。
如:高見(稱對方的見解)、高就(稱對方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高齡(稱老人的年齡)、高壽(多用于問老人的年齡)、高足(稱别人的學生)、高論(稱别人的議論)。 20.用“光”字:用于說對方的來臨。
如:光顧(多是商家說顧客的來到)、光臨(稱客人的到來)。 21.用“貴”字:稱對方有關的事物。
如:貴幹(問對方要做什麼)、貴庚(問對方的年齡)、貴姓(問對方的姓氏)、貴恙(稱對方的病)、貴子(稱對方的兒子)、貴國(稱對方的國家。
4.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及其意思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系在一起。
謙辭是表示謙虛的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常用詞有令、拜、奉、惠、恭、垂、貴、高、大、敬、請、屈等。一、令“令”字一族,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
如:令尊:稱對方的父親;令堂:稱對方的母親;令郎:稱對方的兒子;令愛、令嫒:尊稱對方的女兒;令兄、令弟、令侄等。二、拜“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
如:拜讀:指閱讀對方的文章;拜訪:指訪問對方;拜服:指佩服對方;拜賀:指祝賀對方;拜托:指托對方辦事情;拜望:指探望對方。三、奉“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
如奉告:告訴;奉還:歸還;奉陪:陪伴;奉勸:勸告;奉送、奉贈:贈送。四、惠“惠”字一族,用于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裡來;惠顧(多用于商店對顧客):來臨;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惠贈:指對方贈送(财物等)。五、恭“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
如恭賀、恭候、恭請、恭迎、恭喜等。最常見的如“恭喜發财”、“恭賀新禧”。
擴展資料:常用詞語: 1、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号 2、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财物) 3、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4、家父:謙辭,對别人稱自己的父親 5、家母:謙辭,對别人稱自己的母親 6、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7、見教:謙辭,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8、見諒:謙辭,表示請人諒解 9、借光:謙辭,用于請别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10、借重:謙辭,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敬辭。
5.文言文對自己的謙稱有那些詞我想知道,古人在對方面前稱自己時,【謙稱】(1)表示謙遜的态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内.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别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别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6.古代常用謙詞與敬辭一.謙辭1.“家”字族:對别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屬。
有:家父(家嚴、家君、家尊)家母(家慈)家叔、家兄、家姐。2.“舍”字族:對别人稱自己的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屬。
(有人歸納為“家大舍小令外人”。“令”字族放在“敬辭”專項中講述)有:舍弟、舍妹、舍侄、舍親(謙稱自己的親戚)、舍間/舍下(謙稱自己的家)。
3.“小”字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謙稱自己),小兒(自己兒子),小女(自己女兒),小人、小可(地位低的人謙稱自己),小生(青年讀書人自稱),小店(自己的商店),小老兒(老年人自稱)。
4.“老”字族:用于老年人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主要有:老朽(老年男子謙稱自己),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老衲(老和尚謙稱自己,如言“老叫花子”“老要飯的”),老尼(老年尼姑謙稱自己),老臉(老年人指自己的面子),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
5.“愚”字族:用于自己的謙辭。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
6.“拙”字族:拙作、拙著(謙稱自己的文章、著作),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書畫),拙見(同“愚見”),拙荊(謙稱自己的妻子)。二.敬辭1.“令”字族:用于對方的親屬或與對方有關系的人。
如:令尊、令堂、令郎、令愛、令兄、令弟、令姊、令妹、令侄、令坦(尊稱别人女婿)、令親。2.“拜”字族:用于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
如:拜望(探望對方),拜辭(告辭對方),拜訪(訪問對方),拜讀(閱讀對方的文章),拜托(托對方辦事),拜識(結識對方),拜賀(祝賀對方),拜服(佩服對方)。3.“奉”字族:用法同上。
常見的有:奉告(告訴),奉勸(勸告),奉還(歸還),奉陪(陪伴),奉送(贈送),奉托(拜托),奉達(告訴),奉複(回複)。後二者多用于書信。
4.“恭”字族:表恭敬地對待對方。常用的有:恭賀(恭敬地祝賀),恭請(恭敬地邀請),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賀對方的喜事)。
5.“貴”字族: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幹(問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貴姓(問人姓氏),貴恙(婉稱對方的病),貴子(稱對方薩迪兒子),貴國(對方國家),貴校(對方學校)。
6.“高”字族:稱别人的事物。有:高見(高明的見解),高壽(問老人年齡),高堂(指父母),高足(别人的學生),高論(别人的議論),高齡(六十歲以上老人的年齡),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認較高的職位,也用以探問别人就職的單位)。
7.“大”字族:尊稱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大伯、大爺、大娘、大媽、大哥、大姐、大人(書信中稱長輩)、大師傅(尊稱和尚)、大駕(稱對方)、大名、大作、大劄(對方的書信)、大慶(老年人的壽辰)。
7.翻譯一段古文,張居正大傳中的張居正《與王繼津論君臣之義》【原文】唐虞之世,九官十二牧,師師濟濟,各效其能,豈必人為禹稷,位皆百揆,而後惬于心哉?誠欣于時世之遇也。
方今堯舜在上,屬任忠賢,仆躬履貫魚之行,寤寐孜孜,用天下賢者,效之于上。士生于今,義無所逃,以其時則可矣。
公乃獨傲然遠引,慨慕巢由,嘲哂禹契,欲自越乎不可逃之分,而背乎不易得之時,此愚蒙之所未譬也。雖然,人各有志,何可相強?聊為道其區區如此,惟高明裁之。
【譯文】唐堯和虞舜的時代,(天下)設有九個中央大官十二個州的官員,人才濟濟,(大家)各自(為國家)效力,豈能人人一定都稱為大禹、後稷,職位都在宰相,而後才能心裡痛快呢?實在是為遇上這樣美好的時代而高興啊。如今像堯舜一樣的聖君在上,任用忠心賢明之人,我親身履行向皇帝推薦賢才的職責,日夜勤勉,任命天下的賢才,為皇上效力。
士人生在當今的時代,在道義上無所逃避,根據時勢來做就可以了。您卻高傲地遠遊,慨歎仰慕巢父、許由那樣的隐士,嘲笑夏禹和契那樣的賢才,自己想逃過不可逃避的本分,而背棄不易遇到的美好時代,這是愚昧不明的心還沒有通明啊。
雖然這樣,但是人各有志,怎麼能夠勉強您呢?暫且為您說一說我如此的心意,隻希望高明的人來裁斷是非吧。【注釋】1、唐虞:唐堯與虞舜的并稱。
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論語·泰伯》:“唐虞之際,于斯為盛。”
《史記·汲鄭列傳》:“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宋劉過《沁園春·壽》詞:“平章處,看人如伊呂,世似唐虞。”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詩:“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時代以前。”
2、九官:古傳舜設置的九個大臣。《漢書·劉向傳》:“臣聞舜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
顔師古注:“《尚書》:禹作司空,棄後稷,契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益朕虞,伯夷秩宗,夔典樂,龍納言,凡九官也。”唐杜牧《上李太尉論***書》:“雖九官事舜,十人佐周,校于太尉,未可為比。”
後泛指九卿六部的中央官員。《南齊書·樂志》:“六典聯事,九官列序。”
宋葉适《紀綱一》:“自堯舜已來,外有嶽牧,内有九官,一以制度,頒以文告。”3、十二牧:傳說中舜時十二州的長官。
《書·舜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柔遠能迩,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
蔡沉集傳:“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明唐順之《廷試策》:“雖哲如堯舜,而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内則九官、十六相以為嶽牧之倡,外則四嶽、十二牧以任總領之責。”
清侯方域《朋黨論下》:“昔者聖明之世,元恺之賢,必與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後泛指古代地方長官。
清魏源《〈聖武記〉叙》:“嘗觀周、漢、唐、宋、金、元、明之中葉矣……人見其材雲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于灌莽也。”4、師師:衆多貌。
宋蘇轼《紫宸殿正旦教坊詞》:“欲識太平全盛事,師師鵷鹭滿雲台。”章炳麟《肅政箴》:“師師群吏,布在九共。”
5、濟濟:衆多貌。《詩·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濟濟。”
毛傳:“濟濟,衆多也。”唐盧綸《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詩:“濟濟延多士,跹跹舞百蠻。”
鄭觀應《盛世危言·西學》:“數年之後有不人才濟濟者,吾不信也。”李劼人《***》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廣場,已是人衆濟濟。”
6、百揆(kuí):總理國政之官。《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叙。”
蔡沉集傳:“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惟唐虞有之,猶周之冢宰也。”《舊唐書·代宗紀》:“唐虞之際,内有百揆,庶政惟和。”
宋王安石《夔說》:“将有治于天下,則可以無相乎,故命禹以宅百揆也。”明張居正《贈畢石庵宰朝邑叙》:“昔者帝舜起匹夫,攝百揆。
及為天子,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好問,好察迩言。”7、惬心:快心,滿意。
《後漢書·楊彪傳》:“司隸校尉陽球因此奏誅甫,天下莫不惬心。”唐元結《遊潓泉雲泉上學者》詩:“惬心則自适,喜尚人或殊。”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常有一詞作成,自己亦既惬心,似乎不必再改。”8、屬任:委任,任用。
《史記·蕭相國世家》:“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項王喑嗚叱咤,千人皆靡,然不能屬任賢将,特匹夫之勇耳。”
宋蘇轍《論張颉不可用劄子》:“臣屢以為言,而朝廷屬任義問之意不衰。”清徐乾學《通議大夫納蘭君墓志銘》:“于此亦足以知上所以屬任之者非一日矣。”
9、仆:用于自稱的謙詞,我。10、躬履:親身履行。
《孔叢子·嘉言》:“(仲尼)言稱先王,躬履謙讓。”《漢書·宣帝紀》:“孝武皇帝躬履仁義。”
《北史·裴俠傳》:“俠躬履儉素,愛人如子,所食唯菽麥鹽菜而已。”11、貫魚:《易·剝》:“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王弼注:“貫魚,謂此衆陰也,骈頭相次,似貫魚也。”高亨注:“貫,穿也。
貫魚者個個相次,不得相越,以喻人有排定之順序……爻辭言:統治者如貫魚之排定順序,用宮人而寵愛之,輪流當夕,則宮人不緻争寵吃醋,相妒相軋,乃無不利。”後因指以次進禦,不偏愛。
《後漢書·文苑傳上·。
我吃醋了文言文怎麼說
1.形容“吃醋”的文言文語句有哪些
1、卓文君的白頭吟。
白頭吟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問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鬥酒會,明日溝水頭,躞碟禦溝上,溝水東西流,凄凄複凄凄。蝶戀花。
2、歐陽修。
幾日行雲何處去,忘了歸來,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裡無尋處。
吃醋是妒忌的同義詞和比喻語。
據傳這個典故出自唐朝的宮庭裡,唐太宗為了籠絡人心,要為當朝宰相房玄齡納妾,大臣之妻出于嫉妒,橫加幹涉,就是不讓。太宗無奈,隻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納小妾之中選擇其一。沒想到房夫人确有幾分剛烈,甯願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頭。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飲而盡。當房夫人含淚喝完後,才發現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帶有甜酸香味的濃醋。從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來,“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語。
2.作文吃醋的樣子文言文詩歌類字數不限你好!
這是給你的一些提示,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吃醋的樣子這篇作文,應該首先抓住“吃醋”這個關節詞,所以你可以從吃醋的原因,吃醋的導火線等從而引用具體的事例,當然“吃醋”也是一種感情的流露,可能是悲傷,也可能是煩惱,因此應該在“吃醋”時,抓住人物的具體形象,動作,神态,語言等進行豐富的描寫,把當時“吃醋”時的樣子描寫的生動,形象,這篇作文是一篇叙事文,通過發生的事件,地址,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等進行詳細的描述,以及最後自己得到的結論來畫龍點睛,這樣一篇優秀的作文就成功了!
這是一篇範文
我們嘗到的美食都是那麼回味無窮,可那天我吃的“醋”也讓我嘗到了一些說不出的滋味。
“佳佳,今天帥帥要來喽!你快把作業寫好,然後陪他玩。”奶奶又在催我了。帥帥是我的堂弟,原本他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可讓我吃了不少醋。吃晚餐了,奶奶把剛滿六個月的帥帥抱在身上,一邊吃飯。發了燒的我一點兒力氣也沒,媽媽便來幫我剝蝦,可小堂弟被抱在身上一點兒也不滿意,奶奶便讓媽媽管管他。媽媽爽快地抱起帥帥,蝦隻剝了三隻,還沒剝完呢,我便氣憤地對媽媽嚷嚷:“快幫我剝蝦,還沒完呀!”“哎呀,都十歲了,還要我弄,說出去丢臉的呀,一點點生病又怎麼了?”
我一聽,哼,這…不吃就不吃!我氣呼呼地跑回了自己的小房間,又生氣又怪媽媽偏心。便趴在床上大哭起來。
我一邊哭一邊想:這媽媽怎麼這樣,别人生病了還不管我,明明就是…
怒氣一股兒湧了上來,我就這樣吧自己關在了小房間裡。同樣,我也覺得小堂弟太“壞”了。盡管奶奶不時地叫我來吃飯,我都照樣不去理她。聽着奶奶和媽媽一句句地說我怎麼樣,太愛發脾氣了,我就感覺那聲音那麼刺耳,好像跟針似得插在了我心裡…
這次我經曆的“吃醋”令我十分傷心、難過,難道她們就不該想想我的感受?不過,現在長大了,也應該學會自立,也應該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這樣才會成為大家心中的好孩子。
教師評語:吃醋也可以讓你長大哦!
望采納,謝謝!
3.我很生氣用古文怎麼說我很生氣用古文:吾怫然怒。
作品出處:《戰國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
編者:劉向;
朝代:先秦;
但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原文是秦王怫然怒,是指秦王非常生氣。我的古文說法是吾,借鑒此句在我很生氣這句話上面就是吾怫然怒。
擴展資料:
《唐雎不辱使命》中有關怫然怒片段:
作品出處:《戰國策》
編者:劉向
朝代:先秦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譯文: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倒下的屍體有百萬具,血流千裡。”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光着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就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現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于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于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