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人說髒話嗎一般會怎麼說呢
說到古人罵髒話,不禁想起了《三國演義》中那個最經典的“罵戰”片段了!
“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隻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顔無恥之人!”
不過說起古人罵髒話,存在當然是毫無疑問的,但像影視劇中所表現得那麼直白的,也是很少的。古人罵髒話整體而言還是比較含蓄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古代的那些經典“髒話”語錄吧!
豎子
《史記·項羽本記》:“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豎子(譯為:小子)在古代是對人鄙視的一種稱呼,當年範增也是讓項羽給氣昏頭了,怒氣沖沖的說道:“你丫小子智商捉急啊,以後叫劉邦得了天下,我們都得玩完!”
《戰國策·燕策》:“荊轲怒,叱燕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這裡的“豎子”貌似用現代話直譯為“孫子”更為貼切,“我要是沒怎樣,我就是你孫子!”
母婢
《戰國策·趙策》:“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這個“母婢”是什麼意思呢?用現代話說就是“你這個小婦(小三)養的!”
齄奴
這個詞記載于《南史·宋本紀》,上面寫道劉子業罵孝武帝為“齄奴。”,這算是古代出現的比較直白的一個罵人語錄吧!
役夫
“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殺汝而立職也。”,這句話出自《左傳》,是楚成王妹江芈罵楚穆王的話。杜預做注:“役夫,賤者稱。”,這個“役夫”,用現代話怎麼來理解呢?這就好比現代有一些自視身份比較高的人看不起身份比自己低的人所說的那些話,像什麼“鄉裡的”,“你個民工”等等這種充滿鄙夷的話。
還有一種常見,罵人——尤其是女人品行不端,男的戴綠帽,女的偷漢子,公公泡媳婦兒。比如楊顯之《酷寒亭》二折:“我罵你這歪剌骨,我罵你這潑東西。”歪剌骨是指女性品行不端。再比如《紅樓夢》裡焦大那一段,扒灰的扒灰,大家都懂。
古代文人是怎麼罵人的揭秘古代10大罵人金句
擁有幾千年文化底蘊的中,在語言文化上自然是沒得說,那是相當高明的。古代的那些文人不僅僅隻是會作詩寫詞,在罵人方面也是罵出了一種境界的。什麼叫做不帶髒字的罵人?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古代10大罵人的金句,看看故人都是怎麼罵人的。
1、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其實大家都誤會了,孔子這句話真的不是在罵女人。而且小人一詞也沒有貶義,隻是普通老百姓的意思。過去将君子或官員成稱大人,尋常老百姓都自稱小人,當時并無貶義。
文言文中,女通汝。女子即汝子,你們幾個。孔子是責怪自己的幾個弟子,說你們幾個呀,跟尋常老百姓一樣不好教養。
所以這句話其實隻是責怪和失望之意,并不算罵人。
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讀傳,快速的)死?——《詩經.相鼠》
意思是說看那老鼠都有皮,做人怎能不講自尊,不知道寡廉鮮恥呢?如果做人可以不講自尊,不知道寡廉鮮恥,那還不如死了呢!
詩經到底是詩經,罵個人都文绉绉的。
3、朽木不可雕也
宰予晝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讀污,抹牆)也!于予(宰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一天孔子講課,發現宰予沒有來聽課,派弟子尋找後才得知宰予在睡覺。孔子便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糞土的牆不能夠粉刷),對這種人還說他什麼好?”“起初對他,聽其言而信其行;而現在對他隻能聽其言而觀其行了。宰予讓我改變了看法”。
可想而知,孔子當時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肯定飽含着對愛徒的失望和憤怒之情,恨鐵不成鋼,莫過于此。
4、老而不死是為賊
“原壤(孔子故友)夷(像個野蠻人)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胫。”——《論語·憲問》
通常說的老不死的,就是從這句話來的。但很多人都用錯了地方,随意地用這句話套用在老人身上是不對的。
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呢?
孔子有一天去看望自己的故友原壤,結果發現他竟然是叉開了雙腿在等孔子。
不要以為叉開雙腿無傷大雅,要知道,在先秦時期,人們穿的褲子和我們現在可不一樣。那時人們穿的是一種和裙子差不多的衣物,叫做裳。當然類似褲子的東西還是有的,不過隻有兩隻褲腿,無腰無裆。
穿着這種褲子如果要是叉開腿,那是何等光景?所以那時候把叉開雙腿看作是極其無禮的行為。可想而知,這對于孔子這樣極為重視禮數的人來說,是何等的不堪入目。所以,孔子說了,那些為老不尊,不能給後輩做出榜樣的人,到老了還苟活着不如直接去死算了。
5、爾墓之木拱矣
“爾何知?中壽(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莊子·盜跖),爾墓之木拱矣。——《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這句話是秦欲遠攻鄭,穆公問蹇叔時得到出師必敗的勸告後對蹇叔說的。意思是你知道什麼?你如果在中壽的年齡死去,你墓上的樹葉也該長到兩手合抱那麼粗了。”
6、人頭畜鳴
“始皇既殁,胡亥(即秦二世)極愚,郦山未畢,複作阿房,以遂前策。雲‘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胡亥)誅斯(李斯),(馮)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史記·秦始皇本記》
人頭畜鳴,指雖然是人,但象畜類一樣愚蠢。
7、三姓家奴
“傍邊一将,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瓒,便戰張飛。”——《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大罵呂布為“三姓家奴”:呂布本身姓呂,父親早逝,認并州刺史丁原為義父;後殺了丁原,投降董卓,拜為義父;之後為了貂蟬,又不惜與義父反目,殺了董卓;一個生父,兩個義父,呂布曆經三姓,是以稱“三姓”,古代講究從一而終,講究“忠”、“孝”,像呂布這樣的行為很為人不齒,家奴是比較低賤的,是以被張飛罵為“三姓家奴”。(注:曆史中的呂布并未有三姓家奴之稱,曆史中呂布與丁原并非父子)
8、直娘賊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水浒傳》
直:通‘值’,是“賣”的意思。如: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宋代鄉村裡一種不設座位的小酒肆,叫“直賣店”,所以”直娘賊”的“直”取了“直賣”之意,意思是“不知廉恥,把娘都賣了的狗賊”。
9、沐猴而冠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集解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史記·項羽本紀》
過了幾日,項羽帶領人馬,沖入城内,大肆屠殺,并且殺了秦降王子嬰,放火焚燒秦宮,大火一連燒了幾個月都沒有熄滅。
項羽還搜括了許多金銀财物,擄掠了一批年輕婦女,準備回到東方去。
當時有人勸項羽仍在鹹陽建都,因為“這裡關中地區,有險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毀,殘破不堪,同時又懷念故鄉,一心想回東方,便說:“人富貴了,應歸故鄉,富貴不歸故鄉,好比錦衣夜行,誰看得見?”。
勸說者說:“都說楚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現在想來果然如此。”項羽聽說了,烹殺了那個遊說的人。(注:勸說他的人是韓生)
10、娼婦處子
“魯國有娼婦,别無長物,唯一身人肉耳。今賣此人,此人不要。明賣彼人,彼人亦不要。賣來賣去,人老珠黃,卻依舊處子之身,未嘗個中滋味。于是倚門曠怨,每見美貌少婦過街,便惡言穢語相加,以洩心頭積怨。此謂娼婦處子之怨毒也。”
粗話文言文怎麼說
1.罵人用文言文怎麼說
诋詈——毀謗詈罵。晉葛洪《抱樸子·酒誡》:“謂清談為诋詈,以忠告為侵己。於是白刃抽而忘思難之慮,棒杖奮而罔顧乎前後。”
噍罵——責罵。噍,通“谯”。明唐順之《施推官墓志銘》:“公磊荦魁岸,負氣少所屈下……或有過,雖親故必剖露無所隐;或不可其意,雖貴勢必衆中噍罵之。”
惱罵——生氣謾罵。《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那陳定男人家心性……遂緻巢氏不堪,日逐惱罵。”
謗詈——責罵。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人或謗詈,無嗔怒心。”
2.【翻譯古文(選自何陋軒記)1)夷之人乃不能此,其好言惡詈,直情(1)夷地的人們卻不這樣,他們好罵人,說粗話,但性情率真,淳樸(2)于是到我軒中的人,好像來到了四通八達的都市,而我也忘記了我是住在遠夷之地.于是給軒取名為“何陋軒”,來伸張孔子的話.(3)表示感歎的語氣詞,通常都獨立置於一句之前.(4)現在夷地的風俗,崇尚巫術,敬奉鬼神,輕慢禮儀,放任情感(5)然而這對他們渾樸的本質并沒有損害.全文翻:當初,孔子要住在九夷(邊遠之地)别人都認為那裡簡陋落後.孔子說:“君子居住在那裡,有什麼簡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貶龍場,龍場在夷蔡(今河南南部)之外,如今也屬于邊遠地區,還沿襲着過去的風俗習慣.人們都以為我來自京城,一定會嫌棄這裡簡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長一段時間,卻很安樂,并沒有見到他們所說的簡陋和落後.這裡的人們,結發于額頭,說話似鳥語,穿着奇特的衣服.沒有華麗的車子,沒有高大的房子,也沒有繁密的禮節,有着一種質樸、淳厚的古代遺風.這是因為古時候,法制沒有完備,人們不受禮法約束,就都這個樣子,不能認為是落後啊.那些當面說愛,背後說恨的,颠倒黑白,狡猾奸詐的人,外表忠厚,而内心像毒蟲刺人,中原華夏地區的人們大都不能免;如果是外表文質彬彬,穿戴着禮儀之邦宋國的禮帽,魯國的大袖之衣,遵守規矩法度,就不鄙陋落後了嗎?夷地的人們卻不這樣,他們好罵人,說粗話,但性情率真,淳樸,那就有了.世人隻是因為他們說話低微,就認為他們落後,我不這樣認為.我剛來的時候,沒有房子居住.住在叢棘之中,則非常阻滞;遷到東峰,就着石洞住下,卻又陰暗潮濕.龍場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來看望我,他們很高興,不輕視我,漸漸親近我.我曾在叢棘的右邊開園種菜,人們認為我喜歡那個地方,紛紛砍伐木材,就着那塊地搭建起一座軒房讓我居住.我于是種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藥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階,置辦好室内的房間,(擺上)琴書和圖冊史書,講學誦書遊樂之道大略具備了,來交往的文人學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軒中的人,好像來到了四通八達的都市,而我也忘記了我是住在遠夷之地.于是給軒取名為“何陋軒”,來伸張孔子的話.哎,華夏興盛,那些典章禮樂,經過聖賢的修訂而流傳下來,夷地不能擁有,那麼因此稱之為“陋”固然可以;此後(中原華夏)輕賤道德而專注于法令,搜羅延攬的辦法用盡了,可是人們狡猾奸詐,無所不為,渾樸的品質消失殆盡!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沒有雕琢的璞玉,沒有經過墨線量直和加工的原木,雖然粗樸固執,可是還有待于錘子斧頭的加工完善啊,怎麼能夠認為他們鄙陋無知呢?這正是孔子想要遷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嗎?(意即孔子欲對渾樸的夷民施以禮樂教化)雖然這樣,但是典章文化怎麼可以不加以宣講呢?現在夷地的風俗,崇尚巫術,敬奉鬼神,輕慢禮儀,放任情感,偏離正道,不合禮節,所以最終不免于簡陋的名聲,自然也就沒有宣講這些了.然而這對他們渾樸的本質并沒有損害.果真有君子住到這裡來,開導教化他們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種能擔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寫下這篇“記”,用以等待将來的人.。
3.“滾犢子”用文言文怎麼說叱嗟,而母婢也(滾蛋,你個小婦養的!)
《戰國策·趙策》中《秦圍趙之邯鄲》一文。“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于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爾母婢也!’卒為天下笑。”這段話的意思是:已經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不自量力,對後去吊唁的齊威烈王抖威風,而齊威烈王卻不把周烈王放在眼裡,以“爾母婢也”叱之。
“爾母婢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媽是**”或“你媽是下等人”的意思。在封建社會裡,罵王室成員的母親是下等人,當然是不能容忍的。而在民間,一般人的母親大都是下等人,所以這句話在民間并不算罵人。因此,當這句罵人的話由宮庭傳至民間時,便有人借漢字異字同音的方便對其進行了技術改造,“爾母婢也”變成了“爾母X也”。其語法結構由原來的“你媽是。。”變成了“***。。”。這樣一改,罵起人來顯然比原來殺傷力大得多了。後來在使用中不斷簡練,把最後面的名詞省略,再由第二人稱改為第三人稱,就成了我們今天常聽到的“國罵”了。魯迅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題曰:“論‘他媽的’”。文中魯迅先生便将這“他媽的”稱作中國的國罵。
4.請問罵人騷還有賤用文言文怎麼說汝彼娘之大去老妪,
若非吾之留去操之在汝,
今日言吾之阖眼小憩,
定當頂不少於兩三句.
憤也,小憩者,非止吾也,
何也點而言之?
況乎餘尚未失神,其冤枉也.
汝有何能?
若真有能,
何也伏於案上之學子者多於半者?
厭汝者十者多有六,
汝良乎?
其數可見也.
前事不咎,
今日之事則可惡也,
而令吾所氣憤.
母之,誠彼娘之非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