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麼安葬死人(古代人怎麼下葬)

biang 中華百科 865

本文目錄

  1. 在古代,埋葬人是怎麼埋的
  2. 城市安葬死人的地方叫什麼名字
  3. 骨灰安葬常識

在古代,埋葬人是怎麼埋的

李璇 Moira的日志

土葬

最古老、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在我國,已知最早的土葬是舊石器時代的北京山頂洞人。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已有大量發現。當時人們實行土葬主要是為了防止死者被野獸吃掉,同時也是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初期的土葬不用棺材,隻是将死者用樹皮等物稍加包裹,埋入地下,不起墳墓。以後為了便于辨認和紀念,逐步起墳修墓。土葬方式一般通行仰身直肢式,手放在兩胯旁,不像西方人那樣兩手交叉于胸前。仰身代表睡眠的姿勢,表示死者得到了安息。雲南拉祜族人認為,如果把死者仰身葬就會使更多的人死亡,所有讓死者俯首側身而卧,兩手交叉胸前。

由于巫術和宗教的影響,古人普遍承認陰間的存在。為了使死者在陰間有個安定的歸宿,常要給死者穿上幹淨的新衣,為了讓死者在陰間有房子住,棺材和墓室也就應運而生,地上的墓丘也越修越大。豪奢之家墳墓内外皆華貴精美,豪富之家為了使死者在陰間用度不缺乏,還要在棺柩和墓穴之中放入陪葬品,帝王之家甚至以人做陪葬,帝王的墓穴稱為地宮。除了放置棺材之外,還有陪葬品、長明燈、牆壁上有壁畫等,地宮分為幾室,主室放棺材,附室放陪葬品,他們死後仍要享受榮華富貴。

在上古時期,氏族成員死後,都實行氏族叢葬,葬入公共墓地。後來公共墓地往往成為下層社會人民的埋葬地,稱為“義冢”,因為墳墓大小不一,墓與墓間的距離也沒有定制,比較混亂,所以又稱為“亂葬岡”。統治者的墓地又演變為家族墓地。古代的家族墓地是維護社會倫理道德的一種方式。

初期的墳墓沒有墓碑,立碑的目的隻是為了便于識别墳墓,在墓碑上題刻文字,始于漢代。墓碑銘記載死者的姓名、籍貫、家世、生平事迹,宣揚死者的功德,或文章著作、逝世時間、葬地,最後是銘文。石碑可以留存千百年之久,既可以使死者流芳千古,同時也能起到勸化世人的功用。

火葬

火葬也是古老而普遍的喪葬方式之一。在我國已有大約4000——5000年的曆史,在甘肅臨洮出土的陶器中發現有骨灰,說明火葬在原始社會已經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火葬最早見之于先秦時期的文獻,《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記述。如《荀子》“大略篇”說:氐羌的俘虜,不擔憂其被捆綁系累,而擔憂死後不被焚燒。當時,火葬是西北地區遊牧民族的習俗。

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僧人和信徒都實行火葬,逐漸影響到全國。唐、五代、宋、元時期,民間火葬比較普遍,尤其風行于江南各省。瘟疫流行之後死人太多,或貧賤之家無錢又無地埋葬時往往如此。《水浒傳》中就有關于武大郎被火葬的描寫。但是,儒家文化排斥火葬,宋、元、明、清時期,政府都曾明令禁止過火葬。現代社會文明開放,移風易俗,國家大力提倡火葬。

火化後的骨灰,處理方式各民族有所不同。遊牧民族有掘坑掩埋和撒入江河的習慣。佛教僧人及信徒,多裝于陶罐之中,再放入墓塔,或埋于墓地。漢族人吸收了他們的方式或将骨灰撒向山河大地;或留以紀念,祭供于靈堂;或裝于陶罐、石匣、木棺之中埋入墓地。作為死者的象征,骨灰的處理是一件莊重的事情。

漢人的喪葬方式一般以土葬和火葬為主,少數民族地區除了土葬和火葬外,葬法還有多種

天葬

這是西藏及臨近地區十分盛行的一種葬法。大約始于十世紀,藏人死後,一般用牛馱到天葬場,将屍體仰面平放,由喇嘛念經超度,燃燒樹枝使靈魂随輕煙升天,同時引來蒼鷹和烏鴉,喇嘛用刀在死者身上劃開皮肉,然後由天葬師将屍體分解,以屍肉飼喂蒼鷹和烏鴉,待蒼鷹和烏鴉吃完屍肉,又将死者的骨架和顱骨打碎,拌上血水糌耙,讓蒼鷹和烏鴉把屍首吃得一點不剩最好,證明死者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如果不曾吃完,則說明死者罪孽深重,将堕入地獄。天葬時喇嘛不停地念經,家人跪在一旁,向天禱告,祈求亡人靈魂升天。甘肅地區的天葬,略有不同,死者的屍體放在一塊大石頭上,由親人把屍體的衣服脫去,喇嘛念經後即離去,過幾天再來看,如果屍體已經被蒼鷹和烏鴉吃光,就證明死者已經升天,然後就地堆石壘墳。

水葬

靠近江河湖海的地區還流行一種水葬法。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漢人對患麻風病而死的人,實行水葬。藏族對患傳染病而死的人,用牛将屍體馱至江邊,先由喇嘛念經敲鼓,超度亡靈。然後把屍體投入江中水葬。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有實行水葬的。水葬有全屍與分屍之别,有的把屍體捆成一團,裝入木盆等物中抛入大江,有的把屍體碎裂,扔到江裡。

風葬

藏族、東北、内蒙古等地流行的一種風葬法。藏人的葬法是将屍體焚化,再有親人帶到高山頂上順風揚撒。藏人認為,骨灰被風刮到哪裡,哪裡就是他的轉世之地。鄂倫春人和鄂溫克人的葬法是将屍體裝入柞木鑽成的棺材或用獸皮裹屍,放在野外并架在樹上任其風幹,然後再撿骨埋葬。

崖葬

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一種古老的葬法,包括懸棺葬和崖洞葬。人們将棺材放在鑿出的山崖平台上;或在峭壁上鑿孔再打入木楔,木楔上放置棺材;或将棺材放入天然岩洞之中,岩壁上雕刻各種圖案,銘文等等。我國目前已發現有殷商、戰國、兩漢、南北朝、唐、宋、元時期的懸棺。以四川地區為多,蜀地人以為死人的靈魂升天可為仙,入地則成鬼,故以崖葬為高尚。北方人和漢人有少數地區使用崖葬。比如,漢代中山靖王與山東曲阜魯王的墓葬方式就是崖葬,衆多的崖穴是由人工開鑿而成,規模宏大,俨然地下宮殿。

塔葬

是藏族最高貴的一種葬式,又稱靈塔葬。隻有極少數大活佛死後才能實行這種葬禮。先把屍體脫水,再用各種藥物和香料處理後藏入塔内,永久保存。在布達拉宮内有這類靈塔。

高棺葬

美國印第安人特林基特族的頭領去世以後,屍體裝入一個雕刻的象大鲸魚似的棺材裡,然後把棺材用木杆高高托起,矗立在半空中,棺材成為部落的紀念碑。

其他葬

原始社會仰韶文化中,人們把夭折的兒童放入甕中,實行甕棺葬,甕棺埋在住屋附近。甕底有孔,以便于死者的靈魂出入。

近現代赫哲族人把夭折的兒童用桦樹皮困吊于樹枝上,是為了使死者的靈魂轉生。他們認為,孩子的屍體埋在地下,幼小的靈魂無力從地下鑽出來轉生,其母可能會因此喪失生育能力。

在一些瑤族地區,人們把夭折的嬰兒用草席包裹後埋在屋旁的山崗之上,或父母親的床下,或放在籃子、笸箕等容器中,吊挂在樹林中,希望死者的靈魂早日轉生。

古代傈傈族人把死嬰的心髒和骨頭砸碎扔到山谷裡,以防靈魂來讨債。古人認為,孩子來到這個家中或是來報恩,或是來讨債。罵不聽話的孩子常常稱為“讨債鬼”。孩子夭折也被視為讨債鬼。

古代少數民族有坐棺和立棺的埋葬方式。如:僚人用豎棺埋葬死者。

苗族有扭頭葬,即将死者的頭扭向背後,表示死去的老人正在扭頭看着後人的成長,可以保佑後人。高車人掘地為坎,将死者坐放其中。

一些高山族人安葬死者的方式,是讓死者以蹲踞的姿勢豎埋在死者生前的床下,這是高山族人吃飯的姿勢,表示死者仍然與家人生活在一起。

安葬觀念

各民族對葬法有不同的看法。這些觀念往往與原始宗教和巫術有關。各民族文化普遍都承認有人間、陰間、天堂、地府。靈魂不死是喪葬觀念的核心,安放屍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安放靈魂。不過,各民族對靈魂不死的認識有所不同,導緻了人們對喪葬方式的态度不同。漢族人一般以土葬為榮耀,墓地的風水關系到家族的興旺乃至國運的長久,所以盡量厚葬,帝王更是大興土木。其中也含有忠孝的觀念,與封建意識形态緊密相關,且十分複雜,這裡不做贅述。

西藏人普遍相信有來世,重視天葬,以求轉生,視土葬為懲罰,是犯人和瘟疫病人死後的葬法。雲南普米族人認為,火葬可以把死者的靈魂送到天上,土葬是将死者的靈魂連同屍體一起埋入了地下,是為了防止“惡死”者的靈魂再投胎托生為人。

布依族對正常死亡的人實行土葬,而對于非正常死亡和客死他鄉的人則實行火葬,認為這種人的靈魂不潔,祖宗不會接納。

我國大多數民族都是以土葬為主,認為死人“入土為安”。

職業殡葬

我國最早的職業殡葬服務始于西周,是國家一級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他們隻為國家官吏提供殡葬服務,該行業也具有壟斷性,而且世代世襲。

以後逐步商業化,據北魏時期楊之炫的《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市北有慈孝、奉終二裡,裡内之人以賣棺椁為業,喪車為事,有唱挽歌的等等。反映了當時殡葬服務社會化的情況。

唐代挽歌郎

職業的挽歌郎是專門為喪事提供唱挽歌服務的。

唐代長安城裡已有了很多的兇肆。唐代傳奇小說《李娃傳》中的荥陽生,淪落到“兇肆”,即當時出售喪葬用品并承辦喪事的場所,當了一名唱挽歌手。他被“東肆“的人請去,與另一“兇肆”--“西肆”的挽歌手比歌,場面十份的熱鬧。

殡葬儀式的娛樂化

原始時代的殡葬儀式已有了娛樂的風俗。文獻記載,在春秋時期,南方祭神時有“作歌樂”并“鼓舞”的習俗,仍保留着遠古的遺俗。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士人故意在喪期作一些歌舞(及飲酒食肉)等怪誕舉動。是出于對禮法的鄙視。喪事的娛樂性是蒙元人喪葬儀式的特點。明朝初年(1368年),禦史高元侃上書請求廢止這一習俗。我們在《紅樓夢》中賈府給秦可卿辦喪事的描述看,其中也具有相當的娛樂性質。說明民間喪事的娛樂性是難以禁絕的,它在生活内容單調而刻闆的中國古代農村無形中成了娛樂的補充形式,并可沖淡殡葬的悲哀和恐怖氣氛。

城市安葬死人的地方叫什麼名字

叫公墓。

公墓是規劃出來供埋葬死者之用的土地。公墓反映地理條件、宗教信仰、社會觀念以及美學和衛生上的考慮,有時因陋就簡,有時富麗堂皇,甚至超過生者的居住區。公墓也可能被奉為「聖地」或禁區。在日本、墨西哥等國,公墓是在某種場合為紀念死者進行參拜之處。在另外一些國家以及其他宗教團體,公墓荒涼簡陋,鮮有人迹。

主要分類

公墓主要是指人去世後,将遺體或骨灰式遺物統一集中到一個統一的地點。這是人類發展曆史上的文明各種公墓(8張)和進步。其大緻分如下類型:

1.古代諸侯王的公墓:有些也可稱為皇陵,這是由權力而形成的。

2.宗族墓地:指安葬同一信仰或思想人員地方。

3.家族墓地:指安葬自己家庭有關人員的地方。

4.特色墓地:指因為某個特定事件或戰争等因素造成,而設立的安葬有關人員的墓地。

5.公共墓地:指是安葬社會各界人士去世後的地方,一般來說沒有什麼特殊要求。

詳細參考:百度百科。

骨灰安葬常識

1.骨灰下葬準備什麼

我查看了一些資料,沒有記載安葬的程序(習俗),我這有一個美國的儀式,看看對你是否有用,我覺得不錯,可以借鑒:美國設有專門負責發放死亡證書、安排葬禮儀式的機構,公墓也有專職安排喪事的人員。

公墓裡往往蓋有教堂式的建築,但裡面并無神像,宗教儀式和非宗教儀式的葬禮都可以在這裡舉行。宗教儀式的葬禮程序,通常包括禱告、唱贊美詩和牧師緻頌辭。

葬禮畢,人們便向遺體告别,然後用靈車将死者送往墓地安葬。靈車為黑色:車窗遮有黑紗。

靈車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面,後面緊跟着死者的親屬。送葬人一律身着黑色或藍色衣服,男子打黑色領帶。

送葬行列非常莊嚴,行人不得打亂送葬隊伍。行至墓地,還有一個短小的入葬儀式。

公墓一般繞穴安置幾排座椅,以備死者家屬舉哀之用。送葬親屬以同死者關系的遠近為序一一為墓穴掩土,這隻是象征性的。

随後工人侵駕駛推土機,迅速把墓穴填平,并用電夯把土壓實,再鋪上碧綠的草皮。美國葬禮的特點是:人們隻是靜靜地在靈柩旁沉思默禱,而不捶胸頓足、嚎陶痛哭;并且從始至終都保持着莊嚴肅穆的氣氛,不設宴。

2.骨灰下葬有什麼講究嗎

1、骨灰盒從殡儀館拿出來的時候需要什麼儀式嗎?骨灰從殡儀館拿出來,知道下葬,蓋上墓上的石闆之前,是不能見光的,在骨灰盒上方要用大塊的布遮擋陽光,需要至少兩個人舉着布。

最好應該是用挽帳。2、五谷罐是擺在墓裡面嗎?什麼質地的不容易風化或降解?這個我家一般不用,容易腐蝕的東西最好擺在墓的外面,怕偷的話最好用膠牢牢固定。

東山的管理辦公有賣那種方形的塑料密封儲存箱的,用來儲存骨灰盒,一方骨灰盒泡水,蟲蛀什麼的。但是我覺得那裡面還是最好不要放你說的那個五谷罐為好。

3、七勺星怎麼擺?是在“鋪金”的上面、塑料盒子的下面嗎?這個我不太清楚,你在問問别人吧。 4、下葬就沒必要一大堆人去了吧?我覺得5、6個人足夠了?下葬的話,主要是逝者的小輩去,配偶一般避免過于傷心難過,是不去的,如果小輩及其配偶人數較少,可以找與小輩關系很好的朋友幫忙,一般隻要人數夠,忙的過來就行,需要算算,長子要抱骨灰盒,至少要有兩個人拿挽帳擋陽光,大概五個人左右比較合适,最好其中要有個主心骨式的人,來有條理的指揮進行。

5、香爐買什麼樣質地的?因為要擺在墓外面一般都是買瓷的,便宜又實用,在墓地那裡有很多人在回收那些東西拿回再賣的。

所以最好是瓷的,用白水泥上面的牢牢的固定在緊靠墓前的水泥地上,不要破壞墓的表面。

這樣的話,即使香爐被破壞的話,損失也不大。要是用金屬的,比較貴的香爐,更容易讓那些人偷走。

6、老爸是因為病死的,不算是喜喪,程序上要注意點什麼?就是排場不要太大,不要放鞭炮什麼的,保持低調吧。

7、請長輩高人或專業人士列出具體的下葬時的程序。

我應該不算長輩,也不是專業人士,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因為家裡親戚不多,我親身參與了我爺爺、奶奶、外公、還有媽媽從去世到葬禮,到下葬的全過程。但是由于我家裡可能不是很講究這些,辦的也相對比較簡單,所以更詳細的還是麻煩你問一下更有經驗的人吧。

3.骨灰安葬有什麼講究

看你安葬在哪裡的,如果是土葬,就是在自家的墳地的,那可以随意安放陪葬品。

如果是安葬在公墓裡,要依據公墓的相關規定,有些公墓是不允許客戶向墓穴裡安放陪葬品的,如果沒有要求,那建議你安放一些如塑料的元寶之類的,北方地區流行放4個元寶7個銅錢到墓穴裡,元寶又分二金二銀,擺放于墓穴四個角,寓意四角壓财,7個銅錢以北鬥七星錢擺放于骨灰盒底部!或擺放一些很少的石獅或玉器制品,這類物品是不會變質的!建議不要放金屬類制品,一來這類東西有輻射,對親人靈骨不好,二來這類物品遇潮容易氧化,導緻生鏽發黑等情況!墓穴内放的東西不宜過多,選擇有兩三樣有代表性的則可。

4.如何安葬骨灰

經過了初喪、哭喪、做七、送葬等儀式之後,最後的環節就是下葬了。這

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由于各個民族所處的

生存環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風俗儀式。這種下葬的儀式反映

了人們對靈魂的崇拜。漢族主要是實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終歸宿,所以墓

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

出生氣凝結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

這種下葬儀式是非常講究和煩瑣的。擡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

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

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

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後打個木樁,

然後讓孝子在打木樁的範圍内用鋤頭挖三下。接着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後

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這種墓穴,是把靈柩推進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鋪墊着兩

根竹子或者剝了皮的光滑潤澤的小杉樹。放的時候,把靈柩的上首擱在上面,

再用撬棍往裡面推,推進去之後再抽掉墊底,最後鏟一些草皮把洞口砌嚴封好。

靈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後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婦要在靈前

作揖拜禮,然後捧把黃土,在懷裡包着,跑回家裡把黃土撒到豬欄雞籠和床下,

據說這樣就可以得到亡靈的保佑。要是媳婦多的,就要争取第一個吉祥,甚至有

脫掉鞋子抄水路捷徑回家的。撒完黃土之後,媳婦要忙忙地跑到廚房裡吃幾

口飯菜,這叫做"進寶",是為了圖個吉利。

在舊時,祭祀墓穴是人們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時候把一隻公雞殺死,用它的

血來祭奠。公雞不會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裡反複撲騰,按照舊時的說法,公

雞死在墓穴裡的哪個部位,哪個部位的子孫就會興旺發達。公雞撲騰下來的雞毛

叫做"鳳凰毛",必須要揀掉。下葬之前還要由死着的兒子把用五谷雜糧編成的五

谷囤放在墓穴裡。囤口上面蓋着一張小烙餅。在墓穴裡還要放一個陶瓷罐,罐子

上面放一盞豆油燈,叫做長明燈。有的地方還在墓室上嵌一面銅鏡,象征太陽。

在古代的時候,有錢的人家要遠離墳墓,射三支箭,然後馬上後退。這樣不敢靠

近靈柩是因為擔心壓不住鬼邪,自己會遭殃。在靈柩放進墓穴的時候都必須放炮,

說是為死者餞行去陰間。

按照舊時的規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

落土的時候"八仙"拽着棕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之後,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

靈柩上,這叫做"添土"。靈柩下去之後,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裡掃出來的

土撒在上面,之後要放上一隻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後遷墳的時候

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民間的習俗認為,人死後的靈魂随時可能從墳墓裡跑出來,跟着活人回家。

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

靈魂在陰間的蹤迹,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節哀的措施。不然的

話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舍得離開,是很難勸說的。

埋葬之後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後再也不死人,

用來驅除晦氣。接着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後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

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後,隻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

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

世之後,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準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

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随意

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裡

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後長又壽。

5.骨灰安葬和遺體安葬,有什麼不同

骨灰安葬和遺體安葬,骨灰安葬:力量小了,沒有遺體安葬的效果強大,具體可以看看下邊的文章。

葬書《葬書》有雲:“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

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内,以蔭所生之法也。就是:埋葬要選擇有生氣的地方,即所謂風水寶地,有生氣才有萬物。

人是氣的産物,人體骨格就是氣凝結而成。人死了,氣也散了,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機的屍骨。

如果屍骨埋葬在有生氣的地方,就會枯骨逢春,靈魂得到升華。是人都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樹,父母是“本”是樹幹,子孫則是父母在世間的“樹枝”。

父母的屍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氣,“本”就會生機盎然,與“本”一脈相連的“枝”也會大大受益,枝繁葉茂,福澤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