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有不知道怎麼洞房(古人如何進行洞房)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古代結婚為什麼有“洞房”一說
  2. 古代洞房到底有哪些習俗
  3. 古代人怎麼圓房

古代結婚為什麼有“洞房”一說

“洞房”的來曆

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闼,洞房結阿閣。”北周瘐信有“三和詠舞詩”詩曰:“洞房花燭明,舞馀雙燕輕。”唐朝詩人宋慶馀在《近試張水部》詩中寫道:“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宋人洪邁在《容齋随筆》裡更有“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句。

可見,“洞房”美稱的由來己很久。但何時何謂将新房稱作“洞房”呢?

相傳,遠古時期,陶唐氏堯稱王不久。非常關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親臨牧區問苦,忽然傳來一般幽香,遠處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執火種飄然而來,。堯王驚呆了,問牧民才知是鹿仙女,從此堯王食不甘味,一心惦着仙女,決計下山尋仙。

堯王帶領四個大臣訪仙于晉南“仙洞溝”,久覓不得。忽見一俏麗梅花鹿悠然從姑射仙洞走來,堯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見時,一條大蟒突然竄出,直逼堯王,堯王措手不及。隻見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頓時顫抖不己,倉惶而逃。

堯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麗動人,兩人一見鐘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話佳緣從此喜結成了。

他們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時祥雲缭繞,百鳥和鳴。到了傍晚,結鸾之時,一簇神火突然于洞頂,耀眼奪目,光彩照人。從此,世間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的習俗了。

入洞房的來曆

中華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們把結婚仍然稱為“入洞房”,盡管人類從洞穴式居住過渡到今天的高樓大廈,但入洞房這一名詞至今仍未改變。

傳說,這是我們祖先軒轅黃帝規定下來的。

黃帝戰敗蚩尤,平息了戰争,建立起部落聯盟,對剛剛統一了的部落聯盟來說,群婚制度存在着極不利于團結的因素,經常發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新聯盟的部落之間,經常為搶婚發生打架鬥毆。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

後來相處一個辦法,即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結婚時,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來祝賀,舉行儀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後,吃酒慶賀,載歌載舞,宣告兩人已經正式結婚。

然後,再将夫妻二人送進事前準備好的洞穴(房)裡,周圍壘起高牆,出入隻留一個門,吃飯喝水由男女雙方家裡親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裡建立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學會怎麼過日子。

凡是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别已婚與未婚,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發挽個結。人們一看,知道這女人已結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則就犯了部落法規。

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人們都争着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壘高牆,凡兒女們一婚配,舉行儀式後,就把他們送入洞房。群婚這一惡習就這樣逐漸消失了。

鬧洞房的來曆

鬧房習俗看似簡單,卻有着悠久的曆史和強大的影響力。從影響的範圍來說,可謂遍及全國各地;從存在的時間來看,則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直到近現代仍流行。由于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

鬧房習俗始于漢代先秦時期,婚禮淳樸、肅穆。

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的嫁娶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反映了先秦婚禮的淳樸習尚,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

入漢以後,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古闆而沉悶的舊式婚禮,不再固守“三日不舉樂”的古訓,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蒙上世俗的喜慶色彩。近人楊樹達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一書中考證:“而為之賓客者,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近世鬧新房之所為者,漢時即已有之。”

楊氏引漢末仲長統的《昌言》中的記載:“今嫁娶之會,捶杖以督之戲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廣衆之中,顯陰私于新族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斷之也。”從中可知,鬧房從其出現伊始,就被視為一種陋俗惡習。

關于鬧房習俗的來曆,一說源于驅邪避災。

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于是就跟蹤到新郎家,隻見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進洞房。

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着門不讓進,說裡面藏着魔鬼。衆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衆,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于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裡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于逃走了。

可見,鬧房一開始即被蒙上了驅邪避災的色彩。

鬧洞房驅邪的風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長江中下遊地區,新郎前一晚就須睡在洞房,事先請兩名女童手執紅燭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則請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後,驅房内邪氣依然十分重要。

諸如在東漲,新郎進屋後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執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笑看麒麟送子來。”更普遍的習俗是在新房内置長明燈。

所謂“洞房花燭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學者研究說,“聽房”習俗,實質上也是防鬼怪進入洞房的一種保護措施。

關于鬧房來曆的另一種觀點認為,鬧房首先在北方出現,而且開始時主要是新郎,這大概與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他們以狩獵和遊牧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時忍受棒打可以證明一個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後的民族以自殘和被虐來表明男人資格,甚至拿獵取到的人頭作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義。鬧房在古代保留了這一原始習俗。

古代洞房到底有哪些習俗

皇後與皇帝結婚時也要進“洞房”,但與民間洞房的習俗不一樣,皇後與皇帝結婚的洞房并不在皇帝自己原來的寝宮内,也沒有固定的洞房,一般都把舉行儀式的地方當作大婚之夜的洞房。

明清兩朝皇帝結婚一般在坤甯宮舉行。坤甯宮是皇宮中後三宮的第三宮,在明朝是皇後的寝宮,清朝時将東面兩間設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西面五間則改為祭祀薩滿教的神堂。清朝皇帝大婚迎娶皇後的禮儀相當隆重,也極為講究。新皇後要從大清門被擡進來,經天安門、午門,直至後宮。而一般妃嫔進宮,隻能走紫禁城後門神武門。

皇後與皇帝的洞房比尋常百姓家的要高檔豪華多了,但也不能免貼紅雙喜、喜慶對聯的習俗。洞房的主題也是大紅色,形成紅光映輝,喜氣盈盈的氣氛。床前會挂“百子帳”,鋪上會放“百子被”,就是繡了一百個神态各異小孩子的帳子和被子;床頭懸挂大紅緞繡龍鳳雙喜的床幔,帝王之家也希望“多子多福”。隋唐時,皇宮大内的洞房不僅要鋪設地毯,而且要設置多重屏障,龍鳳大喜床的四周有布幔,可見,當時皇宮洞房的私密性很好。皇後與皇帝的大婚自然沒有鬧洞房的規矩,但禮節是少不了的。那皇後與皇帝入洞房後,首先要做什麼?皇後與皇帝可不行,得把全套的活動進行完畢才能共度春宵。

而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所謂的“合卺禮”,即民間所謂的“喝交杯酒”。行合卺禮後,下面該上床了。但是皇帝當新郎官,那床可不能随随便便就上的,要分先後順序的。唐朝皇帝納皇後入洞房是這樣上床的:尚儀北面跪,奏稱:“禮畢,興。”帝、後俱興。尚宮引皇帝入東房,釋冕服,禦常服;尚宮引皇後入幄,脫服。尚宮引皇帝入。尚食徹馔,設于東房,如初。皇後從者馂皇帝之馔,皇帝侍者馂皇後之馔。

而在清朝,皇後入洞房不久,皇帝亦身穿龍袍吉服,由近支親王從乾清宮伴送至坤甯宮。揭去皇後頭上蓋巾後,皇帝與皇後同坐龍鳳喜床上,内務府女官在床上放置銅盆,以圓盒盛“子孫饽饽”恭獻。這“子孫饽饽”是一種面食,就是一種特制的小水餃。然後設坐褥和宴桌,公主、女官恭請帝、後相對而坐,由福晉四人恭侍合卺宴。合卺宴上,帝、後對飲交杯酒。這時殿外窗前,有結發侍衛夫婦用滿語唱《交祝歌》。合卺禮成,然後坐帳。晚上,内務府女官、福晉等侍候帝、後吃長壽面。面吃完了,皇後按規矩先脫光衣服上床,然後皇帝再脫衣上床,這樣皇後與皇帝才能開始享受男女的魚水之歡。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早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大樂事也。但對皇後而言,大婚往往是一種政治婚姻,有時很痛苦,也很無奈,難以體會到洞房花燭之夜的魚水之歡。

古代人怎麼圓房

有的地方新郎進屋後必須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執單刀朝每個角落虛砍一刀,并歌唱:“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壞腦袋,四砍喪神快離開,笑看麒麟送子來。”更普遍的習俗是在新房内置長明燈。所謂“洞房花燭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再就是男女雙方不熟悉,為了方便成交,女方穿開裆褲,因為古代大多是父母指婚,新郎新娘在洞房前一般都沒有見過對方,所以第一次見面時就要脫光衣服實在有些尴尬。

女方父母以此開裆褲作為嫁妝,讓女兒在第一次房事時穿上,既可以減少心理障礙,又可以讓男方在第一次時,不會因為女方脫光衣服感到太興奮而早洩,或者因為害羞而難以正常發揮。真是費了苦心,也盡顯了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