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代人是怎麼盜墓的
古代人的盜墓技巧其實一點不比現代差,反而現代人參考了古代人的方法,洛陽鏟就是,具體方法有:
⒈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工具操作,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探測專用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為對象一去不複返。盜墓者利用特制的鐵錐,向地面無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據錐上帶上來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⒉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北方特别是洛陽、關中地處黃土塬區,水深土厚,“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
盜墓工具
長柄,把此鏟每向地下鑽插一下,就可以進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圓口内的地土原封不動地帶上來。
⒊盜墓覓寶之事古即有之,于今尤烈,其方法、技術、工具演變成更趨現代化、智能化、集團化,探測用軍用羅盤、探測儀,開挖用雷管、炸藥、電鋸,運輸通訊用汽車、摩托車、手機,因而打擊盜掘古墓、販賣走私文物的鬥争更為複雜艱巨,任重道遠!
墳墓都那麼危險,盜墓賊是怎麼進入墳墓的呢
首先不是所有的墳墓都是有危險的,應該說不打粉底額墳墓都是沒有危險的,不過盜墓在賊關顧的墳墓一定是那種大富大貴之人的墳墓,所以有危險的幾率還是比較大的。但是盜墓賊也不是随随便便一個人就能當的,他們肯定具備常人沒有的本領,擁有我們沒有的格外警惕小心的心理,這是一個盜墓賊能夠一直成功,不翻船的要訣。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大人物下葬的時候,要有很多的陪葬品,這些陪葬品正式盜墓人的目标。而那些人死之前也必然想到要保護自己死後的墳墓不受别人的打擾,所以才會邀請能工巧匠來設置一些機關陷阱,等待着那些該死的盜墓賊。所以古代名人的墓是盜墓賊盜墓的主要目标,所謂富貴險中求,沒有什麼是可以輕易收獲的,想要去盜那些驚天大墓,就得承擔風險。
那盜墓賊究竟有什麼本事能夠進入到這個墓中。一般來說都是師傅領進門,修行是在個人。誰也不是天生的厲害,都是後天學習的。新手小白去了那些危險的墓穴就是送死,所以進入這一行肯定要擺一個厲害的師傅。師傅交給徒弟的是進入墓穴的技巧;躲避陷阱的能力;還有對于危險的判斷...要學的東西很多,涉及到自己的生命誰也不敢馬虎。
現在的厲害的盜墓賊不僅有着豐富的經驗,還可以依靠一些高科技。哪一行都不是墨守陳規的,不随着時代的前行隻會退出曆史舞台。所以對那些古代的墓穴,他們依靠着自己的謹慎,依靠着越來越有利的工具,攫取着巨大的财富。
古代人是如何盜墓的
盜墓賊古今有之,東漢末年,曹操為籌集軍饷特設“發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官職,一度給這個“土裡的手藝”鍍上了一層官方的色彩。“尋龍點穴”、“奇門遁甲”等文學作品又讓其蒙上了一層浪漫和英雄主義色彩。
其實哪有什麼神秘和浪漫,不過是求财的勾當,有人暴富,有人喪命,更加危險和刺激倒是真。
這次,給各位看官說一件古代盜墓賊的故事。
土山漢墓,徐州博物館的組成部分
秦末,劉邦、項羽等起義軍群雄逐鹿時,劉邦陣營人才濟濟,反觀“霸王”項羽陣營,出名的謀士就其亞父範增。
《史記·高祖本紀》:“……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範增七十反秦,在鴻門宴裡差點“報銷”劉邦,劉邦甚為忌憚,終于用陳平離間計,使得範增被項羽猜忌,落得個辭官歸裡,途中病死的下場。
範增的墓葬位置說法不一,其中之一是在彭城(徐州古稱)。
《魏書·地形志》、《水經注》及地方志等記載徐州土山為亞父冢、範增墓,當地也有“拘土城山”的民間故事(範增深得士民愛戴,其死後,民衆自發拘土、背土掩埋他,以至成為了山丘)。
相關古籍對範增墓和土山關聯的介紹
元代資深盜墓賊賈胡也是這麼想的。
根據記載、傳說以及個人多年經驗,他判斷土山下面肯定有寶藏,于是開始行動。
這家夥先在土山上蓋了一個房子用來掩護,然後開始……
挖!
當時盜墓可沒有什麼機器、炸藥,隻能用人力,工具僅限鐵鍬、簸箕,而土山是高等級墓葬上的封土,質地十分堅硬……
挖過了封土,又鑿透了石闆……
這一挖就是整整二十年!!!
終于找到了棺椁,賈胡喜極而泣!
想想自己吃過的苦,提心吊膽不說,白天做工賺錢,晚上還得加班挖土,熬夜熬的頭發掉了一大把。
用錐子開棺怎麼能發洩心中的狂怒和氣憤,當然是直接上斧子,墓主人屍身,出來吧您呐!被拉出來丢棄在荒野。
賈胡一夜暴富,據史料記載:棺内有寶劍與漢代男子随身佩劍,墓内的金玉混雜。
不料,好日子沒過幾天,得意之下,估計嘴裡也沒把門,竟讓官府知道了,辛辛苦苦二十年,享受了幾天被抓進了大牢,真是樂極生悲!
範增墓實為東漢彭城王墓葬,至今仍在發掘
1969年,當地民衆在土山取土時重新發現土山漢墓,至今過去了半個世紀了,土山漢墓仍在發掘中……
目前,上千塊蓋闆石已全部運出、修複,按計劃對主墓室進行發掘。
這裡要說一下原因:主要是考古發掘是分階段進行的、封土中發現了大量其它文物,石材的黃腸題湊(柏木不夠,石頭來湊,也稱黃腸石)很重且需研究其規制、墓室規模很大,最重要的是,土山漢墓是徐州博物館的一部分,不擔心有什麼意外。
從出土的文物(玉衣、至少兩位被埋葬者)和墓室結構來看,肯定墓主人是諸侯王身份,推測是東漢楚王劉英,或者是東漢第二代彭城考王劉道,最終的結論也許還要等到發掘結束。
盜墓賊是怎麼盜墓的真的有傳的那麼玄乎嗎
盜墓的通常流程就是先打洞,然後探路,最後偷了東西逃出來,并不玄乎,但是因為盜墓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所以很多盜墓賊擔心鬼魂上身會點蠟燭。一般來說,盜墓賊也會看風水的,風水好的地方他們才會盜墓,而且為了不引鬼上身,很多盜墓賊還會舉行一些祭奠儀式,好讓墓主安息,不要找自己的麻煩。盜墓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一塊好地方,然後打洞進入墓穴。很多有陵墓的地方土質就不一樣,因此比較容易辨認。很多墓地的地方可能會被盜墓賊認為邪門,因此這種陵墓他們不會盜,其他風水寶地的就是必盜不可了。找到陵墓的入口後,盜墓賊就要打一個很深的洞,方便自己進入陵墓,打洞也是要有技巧的,技術高超的盜墓賊能夠直接把洞打到墓室裡面去。進入墓室後,就要開始探路,避免有機關。很多皇室貴族的陵墓機關重重,為了避免被機關傷到,盜墓賊需要仔細探路,不放過任何一處細節,一個不仔細很可能在裡面喪命。古代有的皇帝陵墓機關重重,墓室裡會出現很多白骨,那就是死在裡面的盜墓賊的骨頭。最後,檢查完墓室機關後,就開始偷東西了。由于洞口不是很大,因此一次不能帶太多東西,有時候需要分批次運輸,但是古代陵墓裡都是金銀财寶,因此即便是拖着大袋子也不可能一次偷走大量财寶的,需要多次來回運輸才能搬完。良心比較好的盜墓賊會注意不毀壞屍體和墓室,而有的心壞透了的盜墓賊不僅不會管屍體如何,還會防火燒掉,消除自己盜墓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