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宮女怎麼挑選(古代宮女是如何選拔的)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古代皇宮當中有很多宮女,這些宮女都是怎麼選拔的
  2. 古代宮女是如何一步步挑選出來的,這個流程真是變态
  3. 揭秘:曆朝曆代是怎麼選拔宮女的

古代皇宮當中有很多宮女,這些宮女都是怎麼選拔的

宮女,皇宮裡被奴役的婦女,實際上,宮女來自奴隸、戰俘、俘虜等。但是随着經濟的不斷發展,皇帝的需求不斷增加,皇宮需要的侍從也越來越多,但是宮女的原始來源并不夠,所以皇宮開始從民間挑選。雖然挑選侍從也有同樣的要求,宮女學生還是要一層一層挑選,最後趁機入宮。古代宮女選擇規則和出宮條件揭示了古代宮女

曆代都規定宮女取自一個好的家庭,即非醫生、非女巫、非商人、百工,這些家庭中的婦女稱為好家庭。宮女的數量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增加。其實西漢初期,宮女隻有十幾個人。到漢武帝的時候,宮女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00,晉武帝的司馬燕已經超過了10000。唐天寶在位期間,後宮數量已經達到4萬多。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也知道窮人的苦衷,所以規定了宮女的數量為9000。清代程明制度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宮女制度,但在選拔的範圍和方式上有很大的變化,可以說更加嚴格。主要原因是把選秀女分為兩類,一類是女修,另一類是宮女。古代宮女選擇規則和出宮條件揭示了古代宮女

事實上,清朝的等級制度非常嚴格。在選秀制度中,宮女女修是八旗官員的女兒,她們可以成為皇子的妃子或女人,而宮女是從上三旗成員中選出的,原則上隻由朝廷服務。

宮女的選擇每年在指定的時間進行。到了年齡就把資料交給内務府統計,等到選拔開始的前一天,就進宮選拔了。參加選拔的女性除了年齡要求外,還需要掌握女工的技能等。當然,如果有同樣更高的技能,更容易得到上面的賞識,被賞識的可以成為宮女的女官員。表現一般的宮女分配到各個地方。首先,他們和老姐妹一起學習。如果學習好,可以不需要很長時間就能上崗領月薪,稍微笨一點的隻能接受更長時間的培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吃了不少苦頭,老姐妹們脾氣也不會好。古代宮女選擇規則和出宮條件揭示了古代宮女

這些宮女十幾歲入宮的時候,總是要等到二十五歲以上,甚至三十歲以上才有機會出宮。他們想中途離開宮殿,或者真的很蠢。他們總是被主人嫌棄,遇到他們脾氣又好,可以被主人嫌棄,提交給内務處。批準後,他們可以離開宮殿,但這太難了。所以一般二三十歲就要出宮,到了這個年紀出宮,有哪些地方可去?即使是最基本的方式,他們也很難結婚,所以宮女更多的選擇了終身制。古代宮女選擇規則和出宮條件揭示了古代宮女

他們15、16歲進宮,進入空氣被擠壓的宮殿。有多少人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不僅要為别人服務,還要擔心後宮鬥争的殘酷。如果他們不小心,他們可能會成為鬥争失敗的受害者。宮女其實也不比太監輕松。他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殘酷産物。

古代宮女是如何一步步挑選出來的,這個流程真是變态

宮女的挑選工作一般都由皇帝信任的太監負責,太監們先将宮女分成幾十個組。然後分三天進行考察:

第一天由太監進行外貌的審查,隻要身材不勻稱的,稍高、稍矮、稍肥、稍瘦的全部都要被淘汰;第二天再選,太監會檢查少女的耳、目、口、鼻、發、膚、肩、背,其中如果發現任何不周正的地方,也會直接淘汰。

檢查完這些之後,少女要自己說出籍貫、姓名、年歲,同時太監會聽她們的說話,如果說話聲音稍有雄厚、粗劣、難聽、渾濁、口吃的都淘汰;第三天,太監拿尺量女子的手足,然後讓他們行走數十步,觀其“豐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和舉止稍輕躁者。

太監的這三項考核下來,最後能夠留下進入皇宮的人數,不會超過1000人,也就是說還不到五分之一的錄取率。宮女在入宮之後,還會被帶入密室,進行最後私密的檢查,這項工作一般由老宮女完成,她們會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合格者會被推選成小頭目。

明朝宮女們一經選入宮内,便失去自由,大都是衣食菲薄,住所簡陋,終身苦役,不能與父母相見。繁瑣的禮節,森嚴的等級,不時的淩辱,使她們幾乎無出頭之日。宮女入宮之後,身份十分低下,要伺候主人吃喝拉撒,而人身根本得不到尊重。明清兩代後宮規定,如宮女沒有被皇帝選中臨幸,那麼生病了都不會有人管,隻能自生自滅。

揭秘:曆朝曆代是怎麼選拔宮女的

宮女的選拔:大緻可分為漢朝以前、漢朝至明朝、清朝時期三個階段

古代的宮女數量,從先秦時期到隋唐時期基本呈持續增長态勢,而從唐中期以後則逐漸趨于穩定。而由于宮女數量的增長,宮女的選拔方式也在随之改變。

1、漢朝以前:主要源于戰俘。漢朝以前,君王宮殿規模普遍偏小,因而宮女的數量其實并不多,即使在西漢初年,宮女也僅有十幾個人而已。西周以前,在奴隸制度下,社會底層的奴隸便主要由戰争中的戰俘組成,而其中一些女俘便被挑選出來進攻王宮,擔負起服侍帝王的工作。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奴隸制開始廢除,但由于長期戰亂中仍然具有大量戰俘,因此宮女的來源仍然以戰俘為主,不過與之前悲慘的奴隸不同的是,此時運氣較好的宮女已經有可能逆襲為妃子。

2、漢朝至明朝:民間選拔“良家女”。随着漢朝皇宮規模的擴大和制度的完善,宮女規模開始擴大,到漢武帝時突破千人,到漢桓帝時則達到五六千人,晉武帝司馬炎時期則突破萬人,到唐開元、天寶年間時甚至躍升至四萬,但此後數量又開始減少,到明朝時數量開始被維持在萬人上下。

由于數量的激增,再加上奴隸制徹底退出舞台,戰俘已經不能滿足皇宮的日常需要,為了維持宮廷運轉,朝廷便開始從百姓家中挑選年齡在13歲至20歲的“良家子”。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良”不是指犯罪與否,而是指“良民、賤民”之分,即從軍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醫、巫、商賈、百工的子女。

不過,早期的選拔的相對較為簡單粗暴,隻要滿足核心條件“良家子”,便很容易被選入宮中。例如《晉書·武帝紀》中便記載,司馬炎在泰始十年(274年)下诏選拔宮女,而且一次性便選了五千女子進入宮中,一時間“母子号哭于宮中,聲聞于外”。

而随着時代的發展,“選秀”過程也開始規範和标準化,到明朝時期已經相對較為完善。例如紀昀在《明懿安皇後外傳》便明确記載,明代天啟元年,明熹宗曾下令選拔天下淑女13至16歲五千人,集于京師,将她們分為幾十個組。首先由内監察視挑選,第一天将稍高、稍矮、稍肥、稍瘦的淘汰;第二天則檢查耳、目、口、鼻、發、膚、領、肩、背,将不周正者淘汰,并聽其聲音,稍有雄厚、粗劣、難聽、混濁、口吃的都淘汰;第三天則量其手足,再讓她們走數十步,觀其“豐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舉止稍輕躁者,去者複千人。

經過三天的選拔之後,剩下的一千多名宮女将被充入宮中作為宮女。然而這還不算完,皇帝又令宮中穩婆将她們分别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再選出三百人為宮女頭目。在宮中生活一個多月後,又根據她們的性情、言行以及帝王的喜好,選出五十人為妃嫔。

3、清朝時期:主要源自于旗人女子。清朝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宮女制度,但在選拔方式和選拔範圍上卻有着明顯不同。清朝時期,所有在旗女子都要經過選秀,而不在旗的女子想要參加選秀卻也根本毫無可能。按照固定,所有在旗的十四歲至十六歲女子都必須參加三年一次的選秀,如果因故沒能參加,下次也得補上,且規定沒有經過選秀的嚴禁私自聘嫁。

選秀時,先由各旗根據戶部行文将選秀女子資料報至戶部,再由皇帝決定選秀日期,之後戶部行文各旗,參選女子按期将秀女送至紫禁城神武門,依次排列,由戶部交内監引閱。之後由太監進行初選,被淘汰者可返家自行聘嫁,而通過篩選被記名的,則還要再次進行挑選。通過初選的秀女會由太監引入宮中,在禦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由皇帝或太後選閱,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複選,複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撂牌子。而通過層層篩選者,要麼被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要麼便被留在皇宮之中成為宮女(個别會成為後妃)。

宮女的生活:規律且嚴格

宮女的生活其實和後鞏固宮女數量密切相關,在宮女數量相對較少的漢朝,宮女的待遇還普遍較高,例如漢朝最低一級的女官保林,其一年的俸祿高達192斛,根據換算相當于現代的5184斤,按照人均一天一斤糧食來算,一個保林一年便可養活14口人。而且,由于當時的後宮規模相對較小,且宮殿規模也不大,因而工作也相對較為輕松。

而随着宮女規模的擴大,管理制度也開始相對完善,宮女們根據職司分屬各個部門,例如隋文帝時期的六尚、六司、六典,隋炀帝時期的六尚局轄二十四司等等。宮女們便根據各自的職司,在各個部門女官的管理下完成日常工作。

總體來說,宮女們的日常工作其實并不繁重,但身處大内皇宮,管理卻是極為嚴重,限制同樣極多。與此同時,由于宮女規模的擴大,宮女的待遇也在持續降低,大都是衣食菲薄,住所簡陋,隻有女官待遇稍好。

與待遇低下比起來,更難以接受的是,宮女一旦被選入宮,便就此失去了自由,不僅終身困于皇宮之中,不能與父母相見,更不用說結婚生子了。直到清朝時期,才規定宮女可以在二十五歲可被釋放出宮。

以明朝為例,明朝的宮女日常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外,還要在女官的教習下讀《女訓》、《女孝經》等書。稍有違規者,便會被處以“墩鎖”、“提鈴”和“闆著”等處罰。“提鈴”就是受罰宮女每夜自明宮乾清宮門到日精門、月華門,然後回到乾清宮前,徐行正步,風雨無阻,高唱天下太平,聲緩而長,與***相應。“闆著”就是受罰宮女面向北方立定,彎腰伸出雙臂來,用手扳住兩腳,不許身體彎曲,一直要持續一個時辰,即兩個小時左右,一般情況是受罰宮女頭暈目眩,僵仆卧地,甚有嘔吐成疾,乃至殒命的。

而且,宮女生病也很難得到及時治療,隻能自生自滅。《明宮史》有載:在金鳌玉橋西、棂星門迤北羊房夾道(今名養蜂夾道),内有安樂堂,宮人得了病,或是年老了,要和有罪的人一樣,發到這裡,靠自己的生命力延續時日,或者等死。

生前待遇如此,即使死後也沒有葬所,通常是在火燒後屍灰填入枯井。直到到嘉靖年間,有一個貴嫔捐錢買了幾畝民地,宮女不願其屍灰入井的,則埋此地中,至此才有了埋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