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在古代宮廷中,皇上的妃子分為哪些等次
商朝:中宮皇後東宮皇妃西宮貴妃四妃:德妃,淑妃,惠妃,莊妃九嫔其餘的全統稱為美人.
西漢: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武帝時加婕妤、婧娥、容華、充衣。元帝加昭儀、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
東漢:皇後、貴人、美人、彩女、宮人。
魏:皇後、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文帝加貴嫔、淑媛、修容、順成、良人。明帝加淑妃、昭華、修儀。
晉:皇後、三夫人(貴嫔、夫人、貴人)、九嫔(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魏:皇後、左右昭儀、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婦、禦女。
南朝:皇後、三夫人(貴妃、貴嫔、貴姬)、九嫔(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五職(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三職(美人、才人、良人)。
隋:皇後、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九嫔(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婕妤、美人、才人、寶林、禦女、采女,共120人。
唐:皇後、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九嫔(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寶林、二十七禦女、二十七采女。開元改四夫人為三夫人(惠妃、華妃、麗妃)、六儀、四美人、七才人。
宋:皇後、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婕妤、美人、才人、國夫人、郡君(南宋郡君改夫人)、紅霞帔、侍禦。
元:皇後(皇後人數不止一個,一般三人,多可達五人)、妃
明: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嫔
清:皇太極仿元制設五宮後妃:清甯宮皇後、關雎宮宸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永福宮莊妃(即孝莊文皇後)。以後各朝設皇後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此十四人稱為“主位”,得以在東西十二宮主一宮;貴人、常在、答應無定額,得以在某宮占據一室。
在民間傳說中,談到皇帝的家庭生活時,經常說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嫔妃,或者說三千粉黛。總之,皇帝是妻妾衆多。這些說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皇帝是封建社會中的最高統治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權威表現在各個方面,對異性随心所欲的大量占有,就是這種權威的一種表現。為了滿足皇帝無止境的私欲,同時也為了子嗣衆多,便于挑選皇位的繼承者,于是,一套有利于封建統治的後妃制度就逐漸确立和健全起來。
據《禮記》記載,周朝的制度是,天子立一後、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這說明早在周朝時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嫔、世婦、禦妻等名号,妻妾的數量相當驚人,為後代帝王開創了惡例。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相繼稱王,他們都以天子自居,在後妃制度上自然也要仿效天子。事實上,他們擁有異性的數量早已超過了周天子。孟子說,當時大人“侍妾數百”,管子說“齊襄公陳妾數千”。秦漢以後,除皇後僅一人外(某個朝代的并後現象除外),總的趨勢是妃嫔的級别增多,宮女的數量增大。秦統一六國以後,改天子為皇帝,盡收六國宮女充實後宮,正妻稱為皇後。除皇後以外,秦始皇把他的妃嫔分為七個級别,即: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此外還有上千的宮女。
漢初因劉邦起自民間,對于皇家的禮儀體制,并不十分重視,後宮也沒有一定的制度。至武帝時,他好大喜功,追求聲色之樂,除皇後一人外,妃嫔增至十四級。依次為:昭儀、婕妤、蛾子、容華、充衣、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第十四級名号較多,如舞渭、娛靈、保林等。另外還有所謂“家人子”、“待诏掖庭”之類的侍妾宮人,數量幾千人。她們地位低下,要随時為皇帝淫樂縱欲,獻出自己的身體。如生有子女,地位可以上升,如有幸而受到皇帝寵愛,還可以升為正式妃嫔。她們很有些像“紅樓夢”中的平兒。說她是丫頭吧,她又有妾的名分,說她是正式的妾吧,她又不同于趙姨娘之類的人。王莽改制,規定貴妾之類為一百二十人。其後曆代即以此為妃嫔的常數。光武中興,後宮稱号隻有皇後、貴人、美人三等。簡化了前代後宮品級太多之弊。後漢的後妃比較知禮遵法,很少失德敗行。
三國時魏國在皇後之下,分妃嫔為五級,到太和元年(公元二七七年一,增至十二級。晉武帝滅吳以後,把孫皓後宮數千人,掖庭數萬人,全部納為已有。
北魏道武帝開始設立中官,其餘妃嫔稱夫人,沒有定數。孝文改革,恢複古代一百二十人編制。以後直至隋唐都無大變化。當然,無論北魏還是隋唐,這隻是名義上的規定,其實際數字則遠不止此。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他統一全國以後,因為懼怕其妻獨孤皇後,不敢招納新歡,成為封建帝王中唯一保持一夫一妻而沒有妃嫔的帝王。獨孤皇後逝去以後,他才敢稍事增華,納其所愛。其子炀帝則一反乃父之風,追求淫樂,擴充後宮,生活糜爛,其荒淫縱欲,絕不遜于普武帝。唐初兩次遣散隋後宮美女六千人,即可想像炀帝荒淫到何等程度。
唐朝,皇後以下,以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嫔。下面還有婕妤、美人、才人、寶林、禦女、采女等名号,共一百○八人。總計一二一人。玄宗時宮女增至三千。白居易詩句“後宮佳麗三千人”并非虛誇。肅宗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放宮人三千,也足證确屬事實。
宋與唐相仿,妃的稱号,除貴、淑、德、賢外,又加一宸妃。遼代妃号更多,金代妃号達十二種。
到了明朝,朱元璋監于曆代後宮宮女太多,秩序混亂,幹預政事,後患無窮,曾進行過整饬。規定了六宮定制和出入制度。但這也無濟于事,嘉靖皇帝,一次選入宮中的有名号的妃嫔就有九人,其他無名号的就更多了。明朝的妃号有賢、淑、敬、惠、順、康、甯、昭等。諸妃中以皇貴妃位次最高,僅次于皇後,貴妃為第三。宮人名号有宮人、選侍、才人、淑女等。到了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敗,宮廷中的宮女竟多至九千。
清朝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号位定制嚴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後,居中宮,主内治。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嫔六人,分居東西十二官,協助皇後主内治。嫔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均無定額,随居東西各宮,勤修内職。不過,縱觀清朝曆史,除皇貴妃、貴妃之外,也還有其他妃号,如莊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規定盡管十分嚴格,但各皇帝妃嫔數目的多少出入較大。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過規定,而同治、光緒等又遠沒有那麼多的妃嫔。清朝宮女人數比明朝減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實際上也不止此數。
曆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後妃來源,清代皇帝與曆代不同,它創立了具有自己特點的“選秀女制度”。
古代選妃的流程是什麼怎麼驗身
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在古代能夠得到皇帝的寵愛可以說是非常的難得,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妃子了。不過話說回來,在古代給皇帝選妃的這個流程是怎麼樣的呢?什麼樣的人才能當上妃子呢?畢竟可是要給皇上找的。還有就是古代選妃的話,怎麼去驗身呢?這些想必大家應該都非常好奇把?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古代選妃的流程
第一步,全國範圍删選
身為一國之君,要放眼全國,天下漂亮的女子都要在朕的懷中。選妃時要昭告天下,皇帝要選妃子了,然後下面各地開始物色美女,逐一上報。各地美女們來到皇宮們,先有太監審查,大緻看看長相、身材,如果連太監的眼都入不了,不要意思,從哪來的回哪去。
第二步,看身材
能進二審,說明長相不差,這時候就要看身材了。太監們會拿着尺子量身材,腰圍、胸圍、手、腿,符合标準的,才能進入下一輪。
第三步,看貞潔
第三步是最重要,古代最看重的就是貞操,想要成為皇帝的妃子,必須是處女。會有老宮女把備選的美女帶到密閉的房子,脫光衣服,檢查全身,看看是不是處子,身上是不是有斑或者痔。
第四步,練禮儀
能走到這一步的,基本上算是入選了,個個都是大美女,宮裡會派專門的老師對她們進行培訓宮廷禮儀,同時考核人品素質。
最後,皇後會親自作為主考官,考察下身世、學問,如果能通過,那麼恭喜你,正式成為了皇帝的女人,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房中之術,取悅皇帝,然後就在後宮裡慢慢的玩心計吧。
2、古代選妃怎麼驗身
明代的話,一般皇帝要選妃了,就下诏天下停止婚娶,然後從各地選取美女舉起京城,她們千裡迢迢而來,許多人沒有看到紫禁城到底兒是個啥樣子,在初選中就被淘汰出局。剩下的,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齡大小排隊,順序入宮,參加精選。肩負着重任的太監,遠看看,近瞧瞧,把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都扒拉出來,送回原籍。留下來的,再按年齡大小編組,進入一審。
太監以極為挑剔的目光,審視着每一位姑娘,觀察她們的容貌,辨聽她們的嗓音,發、耳、額、眉、目、鼻、口、颔、肩、背、腿、腳、音,隻要有一處看着不順眼,聽着不順耳,當場退貨。
二審時,太監拿着尺子,量姑娘的手、臂、腰、腿、腳,再令姑娘活動活動。凡是一處尺寸不符合要求、各部分零件不搭配,以及風度、儀态不佳者,一律打發回老家。
三審由女官和年老宮女把關。姑娘單獨進入一間秘室,脫得一絲不挂,女官和宮女摸其乳,探其秘,聞其味,察其膚……合格者在宮中接受一個月左右的培訓。在她們熟悉宮中規矩,學習禮儀規範的過程中,負責培訓的女官,考察她們的智力、性格作風之優劣;當然,睡覺時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說夢話撒癔症的,絕對不能容留,将來驚了駕,那可不是鬧着玩的!
終審一般由皇太後負責,有時皇上親自出馬。他們按擺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單,逐一将精英傳進。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關姓名、家庭狀況、學問方面的問題。考官們審形辨音,從中篩選出一後一妃或數妃。其餘的,賜給親王、郡王、皇子、皇孫,或留在宮中當女官、宮女。明代内廷有六個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設四個司,女官在百人以上;她們都是皇上後妃的後備軍。
3、古代選妃的标準
自古以來,無論是在什麼時候都不會有男人不愛美女,這些身份尊貴的皇帝選的妃子,自然是要有着美麗的容貌才可以。雖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傳承後代,但是也要有一定的顔值,這才可以有資格成為妃子。皇帝也是普通的男人,與醜女相比自然會更加喜歡美人一些,這也代表着整個皇室的形象。長得漂不漂亮,這也會直接影響後代的顔值,因此對于顔值方面要求非常嚴。
其次就是要求女子都必須有非常高的才情才可以,顧名思義就是要智力超人,生下來的孩子才會比較聰明,會更有能力勝任管理國家的重任。與顔值相比,皇帝似乎更加在乎這一點,畢竟再好的臉蛋看慣了也會有一些視覺疲勞,但如果有着超強的智力,這就會直接影響自己之後的孩子會是哪方面的人才,古代的女子普遍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即使這樣也不一定有資格可以進去,因為往往有很多比你更優秀的女子,光是這一點現在女子就很難達到,但凡掌握一樣,都已經非常了不起。
最後一個條件就是女子的家庭背景也有嚴格的要求,古代婚姻也非常講究門當戶對。尤其是對于皇帝來說,根本就不可能去真正迎娶農民的子女,雖然沒有家族能比皇家高貴,但同樣也不能太差,古代的這些妃子幾乎都是各個王公貴族的子女,因為皇帝也需要平衡各個政治勢力,這樣才可以達到更好地鞏固自己的皇權,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政治聯姻。古代想要進入到皇宮是非常難的,就好比現在的女性想嫁入豪門,絕對不是簡單的事情。
古代皇帝是怎麼選妃子的
漢唐代主要是從功臣勳戚家選,民間女子入選也有,但一般都是要麼皇帝自己偶然看上的(比如漢武帝的衛皇後、李夫人),要麼是由地方官員進獻(漢景帝王皇後),先入選作宮女,再由宮女升上來的也有。
宋代開始有大規模的選妃,可惜宋代的資料沒有查到
明代的話,一般皇帝要選妃了,就下诏天下停止婚娶,然後從各地選取美女舉起京城,她們千裡迢迢而來,許多人沒有看到紫禁城到底兒是個啥樣子,在初選中就被淘汰出局。剩下的,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齡大小排隊,順序入宮,參加“精選”。肩負着重任的太監,遠看看,近瞧瞧,把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都扒拉出來,送回原籍。留下來的,再按年齡大小編組,進入“一審”。
太監以極為挑剔的目光,審視着每一位姑娘,觀察她們的容貌,辨聽她們的嗓音,發、耳、額、眉、目、鼻、口、颔、肩、背、腿、腳、音,隻要有一處看着不順眼,聽着不順耳,當場“退貨”。
“二審”時,太監拿着尺子,量姑娘的手、臂、腰、腿、腳,再令姑娘“活動活動”。凡是一處尺寸不符合要求、各部分“零件”不搭配,以及風度、儀态不佳者,一律打發回老家。
“三審”由女官和年老宮女把關。姑娘單獨進入一間秘室,脫得一絲不挂,女官和宮女摸其乳,探其秘,聞其味,察其膚……合格者在宮中接受一個月左右的培訓。在她們熟悉宮中規矩,學習禮儀規範的過程中,負責培訓的女官,考察她們的智力、性格作風之優劣;當然,睡覺時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說夢話撒癔症的,絕對不能容留,将來驚了駕,那可不是鬧着玩的!
“終審”一般由皇太後負責,有時皇上親自出馬。他們按擺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單,逐一将精英傳進。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關姓名、家庭狀況、學問方面的問題。“考官”們審形辨音,從中篩選出一後一妃或數妃。其餘的,賜給親王、郡王、皇子、皇孫,或留在宮中當“女官”、宮女。明代内廷有“六個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設“四個司”,女官在百人以上;她們都是皇上後妃的“後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