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古代君王納妃,妃子們都要做哪些讓人難為情的檢查
首先需要裸檢,裸檢對于現代女性都是很讓人難為情的,脫光了衣服讓别人觸摸、觀看,這就很難為情了。裸檢主要是看看女子身上有沒有缺陷,有沒有胎記,黃斑,有沒有黑痣。
最重要的是要檢查是否是處子之身。處子之身檢查的方法很多,但是每個都讓人很難為情。
例如:噴嚏風,聽名字就知道是跟打噴嚏有關。用細細幹草灰鋪放入木桶中,叫女子褪去下裙坐在桶上,用棉紙條插入鼻中,要她打噴嚏。若是破身的,上氣洩,下氣亦洩,幹灰必然被吹飛起來,若是處子之身,幹灰就不會飛起來。
還有氣味檢查,嬷嬷還會聞妃子身上的味道,一個人在你身上問來問去肯定難受了,而且還是女子被别的人在身上問,肯定尴尬的不得了,但是選妃子時這個必不可少,畢竟給皇上的女人,身子可以不香但是不能有臭味,異味吧。
還有手感。嬷嬷會捏妃子的肌膚,看有沒有什麼硬塊,手感怎麼樣,肩是不是有一高一低的狀态側腰上有沒有贅肉,胸的形狀與大小看胸是否挺立,還有臀部的大小與軟硬。記得以前看過一個電影,裡面在選妃,好多女子拿饅頭來充當自己的胸嬷嬷直接用手捏,在現代一個人捏一個女子的胸就很難為情而且還不認識就算是個女的捏也很難為情吧。
還有一項難為情的檢查,要檢查女子陰道的形狀、陰毛的濃淡、腋毛的多少,肛門是否有痔瘡,也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古代男人認為,腋下無毛或少毛的女孩是上品。
這些檢查就算在現代都讓人很難接受吧!
真實的古代後宮妃子們,真的有電視劇的那麼漂亮嗎
曆史環境不同,會造就不同的審美标準。各朝各代的标準,有時會大相徑庭……
在古代,當皇帝可說是一個男人最“幸福”的事,為了當皇帝可說是伴随着“血雨腥風”。除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最高權力外,“三宮六院七十嫔妃”、“三千佳麗”也會帶給皇帝莫大的“性福”,那麼,皇帝是如何挑選妃子的?是否象《還珠格格”、《甄嬛傳》等電視劇中那樣的劇情?其實,很多事實被編劇和導演們誤導了。
古代美女
各朝各代皇帝的審美标準不同
人們都把美女形容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現代的美女标準,其實與古代是不相同的。電視裡面的妖豔的美女形象,并不見得适合所有朝代。因為曆史環境不同,會造就不同的審美标準。各朝各代的标準,有時會大相徑庭。雖然沒有太多的資料證實五千年中國帝王的審美标準,但一些成語或故事,可見預測當時的審美情況。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先秦時代的國君以自然之美為美,濃妝豔抹的不受待見;“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君以細腰為美,現代的“小蠻腰”型身材,大概就是從那時候流傳下來的。膀大腰圓的女子,面容多麼嬌美,在楚王這也得淘汰,“杏臉桃腮,峨眉鳳眼,體若春柳,步出蓮花”是戰國時期七雄們的标準,和現代的審美差不太多;“環肥燕瘦”,說的是唐朝以豐腴為美,楊貴妃就是個典型,漢朝以瘦小苗條為美,趙飛燕和趙合德就是典範;五代十國時期,陳後主李煜最愛好的是“三寸金蓮”,所以女人們争相裹小腳,那些大腳女人第一關就會慘遭淘汰;“漢瘦小嬌,唐百胖妖,元高達騷”,元朝的皇帝愛好身材高大者,那些玲珑江南女子,就過不了元皇帝這一關。
在古代的典籍中,描述不同朝代的女子,會用不同的審美詞彙,這些詞彙其實就是那個時代的“潮流”、“時尚”。秦漢“端莊颀碩”、魏晉“逸雅絕倫”,明朝“德才兼備”,清朝“門第出身”,各有各的時代特點。值得注意的是,皇帝的選美标準,會大大的影響當時的時尚潮流。
當皇妃的“過五關斬六将”
皇帝的眼光很挑剔,從一個民間的普通女子當選皇妃,用“過五關斬六将”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史籍記載了漢桓帝曾派女官吳姁到大将軍梁商家為其女兒梁瑩“裸檢”的情況,從身材、走路姿态、是否有痣、是否處女,是否有痔瘡乃至肚臍眼、陰部、肛門等隐秘之處都做了全面檢查,經證實沒有瑕疵後才被選為皇後。當然漢桓帝是個昏君,但從這一記載可推測當時皇宮選妃的嚴苛。
古代美女形象
年齡對于秀女也是個硬性要求。各朝各代也不盡相同,東漢十三歲至二十歲,三國十五六歲,北齊十四歲至20歲,明朝朱元璋要求十五歲至二十歲以下,其他皇帝又有更改,最小的可到十一歲。典籍對明朝和清朝選妃情況記載得比較詳細。
明朝天啟年間,皇後張嫣是一名普通的河南籍秀女,當時參加“選舉”的秀女有五千人,年齡在十三歲至十六歲之間,張嫣十五歲。第一關由太監甄選外表,一千人淘汰;第二關五官,太監甄選,刷去兩千;第三關身體比例,一千人淘汰;第四關裸檢,女官甄選,七百人淘汰;第五關性情,五十人當選嫔妃……從初選、複選、終選,張嫣竟然連過了“八關”,最後以“颀秀豐整,面如觀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櫻,鼻如懸膽,皓牙細潔”的美貌擊敗所有對手,當選朱由校的皇後。
清朝的選妃更為嚴格。除了和明朝一樣執行最嚴格的選美标準外,清朝人注重血統,滿蒙血統優先,漢人女子不行。不但外貌、身材、聲音、膚色等有要求,還要”試以繡錦、執帚一切技藝,并觀其儀行當否”,加上了“德”的考察。既要長得美,性格好,還要兼備品德高尚,可謂“完人”。可見當個皇妃真不容易。不過,這麼嚴格的選拔制度也有走眼的時候,慈禧太後不就是千裡挑一選出來的皇妃嗎?
皇帝一見鐘情,可破一切規矩
當然,制度歸制度,皇帝還是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的。皇帝看上的,一見鐘情,既便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也可一錘定音,将他相中的女子定為嫔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況王土上的女人?
古風美女形象
所以我們在曆史上看到過許多特例,是不用這麼麻煩的甄選的。商纣王的寵妃妲己,就是帝辛征伐有蘇氏部落時帶回的戰利品,屬于一見鐘情搶回來的;而吳王夫差的寵妃西施,是越王勾踐送給吳王的禮物,也不用參加選拔;唐玄宗李隆基,看中了兒子壽王李瑁的媳婦,不顧人倫,強搶兒媳婦入宮,她就是楊貴妃;曹操與兒子曹丕,看中了一個女人,最後曹丕得手,氣得曹操夠伧。元朝時的蒙古民族,搶婚更是常态,皇帝看中的女子,搶來就是妃子,不須選拔。古代父子搶妻、兄弟為一個女人大打出手的比比皆是,可見權力的效力之大。情人眼裡出西施,隻要一眼看中,所有的規矩便不是規矩。
妃子們或許并不那麼美
在我們心目中,經過這麼嚴格的篩選,妃子們一定都美得不得了。但事實上也并不如此。尤其是清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王朝,有一些畫像和相片留世,這些千挑萬選出來的妃子,按我們現代的眼光,一點也不漂亮,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或許真正的事實,會颠覆我們的觀念。清朝除了注重血統以外,還注重以“德”選妃,選妃時還必須着旗裝,嚴禁時裝。所以我們看到選出的一些妃子,容貌卻是一般。或許還有因為條相太過妖豔而慘遭淘汰者。要是像電視劇中打扮這麼妖豔的女子,在清朝不見得吃香,會被看做“紅顔禍水”型被淘汰下去,而長相普通卻知情達理、血統高貴的女子就會上位。
清朝皇帝同治帝,守着後宮三千,卻甯願通過暗道出去泡青樓女子,乃至最後喪命,到底是什麼原因?很有可能原因之一就是選中的妃子他一個也看不上眼,還不如外面的青樓女子長得甜美漂亮呢。
所謂的“德行”,是清朝的标準。守着一個規規矩矩的呆闆女子,提不起同治帝的興趣,隻能偷偷出去找樂子去了。另外一個例子是北宋的風流皇帝宋徽宗,守着三宮六院不去“泡”,偏偏去偷偷會李師師,乃至最後亡了國。宋朝時選的妃子什麼樣子,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不能吸引宋徽宗,因而反被李師師這樣的煙花女子奪了皇帝之愛。
看起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即便是皇家,也有皇帝的苦衷,隻是不為外人所知罷了。
古代選秀怎麼檢查身體
主要進行生理檢查,看其是否是處女,生理上是否有缺陷,挑出最最漂亮的女孩供皇帝禦幸。
古代男人認為,腋下無毛或少毛的女孩是上品,這樣的女孩最受寵。而如果生有痔瘡,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體檢時,每一道程序都十分仔細。容貌嬌好,身材秀長,生理上更容不得有半點瑕疵,即便皮膚上長了一顆小黑痣,都會被淘汰掉。對采選進宮的女子,首先在年齡上有明确的要求。
東漢時要求,13歲以上,20歲以下。南北朝時北齊要求年14歲以上,20歲以下;明太祖朱元璋時則要求15歲以上,20歲以下,最小不能低于13歲。一般說來,13歲以上是女孩子月經初潮前後,正是花季年齡,這個年齡段的女孩符合皇帝的心态。
采選時對女孩的年齡要求,僅是最基本的條件,但不是主要條件。容貌和人品才是評判的兩個主要尺度。容貌指的是生理條件,而人品則是主觀的東西。通常情況下,皇帝對妃子的生理條件特别在意。
擴展資料:
清朝把選宮女叫做選秀女,每三年選一次,入選者都是八旗少女,漢女則不入選,這是為了保持滿洲血統,但是也有利于廣大漢民的安居樂業。
清朝的宮女隻有一兩百人,有百人左右能夠和皇帝接近。清朝規定,宮女未被皇帝看中的,二十四五歲或三十歲時送出宮,另行擇配。被選為宮女不是一件幸事。
清宮中有地位的女性的親屬加恩免選,比如太後、皇後之姐妹,嫡親兄弟之女、嫡親姐妹之女免選,妃嫔以上的親姐妹免選,乳媽的親生女也可免選。
明朝的一位太後深感于宮女的不幸,她對嘉靖皇帝說:“女子入宮,無生人樂。飲食起居,皆不得自如,如幽系然。以後選女入宮,無下江南,此我留大恩于江南女子者也。”于是,當時江南的女子就免于宮女的選拔了。
入送的宮女中有一些是十歲左右或更小的女童,這是為了确保其處女之身,太後、皇後也喜歡年齡小一些的侍女。明朝的萬貴妃四歲入宮,宋仁宗的馮貴妃九歲入宮,有名的陳後主寵妃張麗華,入宮時僅十歲。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古代皇帝選妃“裸檢”秘聞(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揭秘古代選宮女:為确保其處女身采取何措施?(圖)
古代麼麼用鉗子驗身驗哪裡
1、驗血

這裡的驗血和大家想象中驗血不太一樣,古代有一種很獨特的方式來檢驗貞操,讓女子的血液滴到水裡,看看血液的變化,假如血液凝固就是非處子,假如血液散開則處子,不過這種辦法沒什麼科學依據也不準。
2、朱砂痣

還有一種辦法比較可信,那就是用朱砂去喂雌性壁虎,喂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後,壁虎變紅了就将它搗碎塗抹在女子手筆上。假如手筆上有朱砂痣說明她還是處子,假如沒有說明不是。
3、落紅

在古代很多人新婚之夜都喜歡墊上喜帕,這樣接住女子的落紅,這對于女子來說很是重要,不過并不太準。有人女性天生就是沒有落紅的,有的可以用生理期去進行蒙騙。
4、走路的姿勢

有的人可以通過走路的姿勢看出來,他們認為走路不端正的人就不是處子,隻有比較端正的才是,其實這也不可信,畢竟有人可能天生走路比較大搖大擺說明不了什麼。
5、打噴嚏

宮裡的嬷嬷會讓秀女們将衣服脫了然後在身下放一個灰盆,然後想辦法讓她們把噴嚏,假如說灰沒變化就說明是處女,假如有變化就不是。

當然現在都21世紀了,大家都講究男女平等,對于這方面似乎沒有太多的講究,這種事情也是講究你情我願的,并不存在說女性低人一頭,假如還拿這些去要求女性的話就不太正常也要受到一定譴責的。
古代宮女入宮都要進行裸檢,都會檢查什麼
這個檢查的項目就有點多了,按照一般的慣例來說,宮女進行裸檢一般會檢查乳房、肛門、陰道、還有腋毛啥的。總而言之就是一定要符合帝王的審美,還不能夠有傳染病或者是痔瘡等疾病,因為萬一哪一天這個宮女突然被帝王寵幸了的話,有傳染病那就不得了了,畢竟這都是要進宮去伺候帝王的,當然得慎重再慎重了。
至于是不是處女這件事情,要進宮當宮女肯定要是處女的啊,如果被檢查的人發現不是處女是一定會被淘汰的,這是毋庸置疑的。還有就是宮女的腋毛不能太多,因為當時的女子都是以腋毛少或者是沒有腋毛為美,腋毛過多的話不管怎麼說看上去還是不太雅觀的,再加上皇宮又是一個非常看重顔值的地方,所以腋毛過多肯定是不行的。
說到宮女的檢查,第一天一般都是外表上的檢查,那些身材不均勻,太高、太矮、太胖、或者是太瘦的人一般馬上就會被淘汰掉,也就是說連進行裸檢的資格都是沒有的。到了第二天一般會進行五官的檢查,大到眼睛、嘴巴、鼻子、耳朵,小到一根頭發絲都是被檢查的對象。第三天就到了身體比例、線條以及有沒有曲線美的檢查了。
而最後一天的裸檢也是至關重要的,這直接決定了宮女是否能夠擁有入宮的資格,而且據說就算是裸檢這一關過了,也還會有一個月的觀察時間。筆者感覺這些檢查簡直是太恐怖了,據說最後留下來的宮女隻有不到50人。